红苕的韶华
2020-09-17叙事散文五令书生
瓦檐边流下来的雨,像一股股泉,又像一道道帘。我喜欢下得很大的春雨,那样会让我对家充分依赖,仿佛家是最温暖的茧,可以在窗前的桌子上写作业,也可以躺在床上看电视。然而,在栽苕的季节里,天一下雨,母亲就会下地,去苕母地里把长长的苕藤割回来,满满的
瓦檐边流下来的雨,像一股股泉,又像一道道帘。我喜欢下得很大的春雨,那样会让我对家充分依赖,仿佛家是最温暖的茧,可以在窗前的桌子上写作业,也可以躺在床上看电视。然而,在栽苕的季节里,天一下雨,母亲就会下地,去苕母地里把长长的苕藤割回来,满满的一背篓,其实是蓬松松的,因为不能使劲压,怕把苕藤压断在背篓里。这些苕藤是由苕母发芽生长出来的,得重新把苕母藤剪断成节后,再栽到另一块另一块地里。
母亲从地里背回苕藤来,尽管披着遮雨的薄膜,可身上的衣裤还是被打湿了不少。接下来,母亲得把那些长长的苕藤,按着藤上的节巴剪成几段,或一个节巴一段,或两个节巴一段。我很喜欢拿着剪刀学着母亲的样子,把那一根根的苕藤剪成节。咔嚓,咔嚓,剪刀剪断苕藤的那一瞬间,不知为何却给我带来了莫名的快感。众多农活中,我最喜欢的便是这个活儿了。
“为啥子非要下雨天才栽苕呢?”这是我一直想问母亲却又二十几年都没有问的问题。不过,现在没有必要问了。因为我早已知道答案了。栽苕的地,被翻挖、垒叠成一座座小山似的土埂,整整齐齐,像一地艺术雕刻。早已垒叠好了的土埂,一直在等待着下雨,有时候会等上个十来天。只有下雨时,那些早先垒成的埂,才会被雨水浇润,从而土质变松。用手指挖出一个指深洞,把剪好的苕藤节插进去,再用力把土压紧,一株苕便开始了新生的旅程。如果土质没被雨水浇松的话,那么,手指上挨着指甲的那层肉,几乎会殉职的,手指像挨过竹尖插指甲的酷刑一样,特难受。如此便是为什么要待到下雨天栽苕的原因了。
苕将熟时,苕地连着花生地,整片绿油油的。看着那一片片茂盛的庄稼,就像在观赏自家打下的江山一样。心情大好。心情大好的不止我,还有我家的那条放养的那条半大的狗,阳光暖和时,狗会在长满苕藤的地里跑来跑去,来宣扬它的青春。然而,我比狗更疯狂,我不仅会在苕地旁的落花生地里打滚,还会在落花生地里翻跟斗。硬是把落花生地当成了蹦床。我不敢在苕地里放肆,因为苕地有埂,害怕一不小心,就把腰给担了。在地里放肆,我和狗的结局是一样的,被母亲狠狠的教训了一顿。然后呢,我的高兴劲一下子便没了,而狗还有,它围绕着我,那股兴奋劲儿像在幸灾乐祸。特有踹它两脚的冲动,来达到福祸同享。
苕熟,挖苕可是一个技术活儿,得从一株苕藤的长势来判断它的块根是怎样一个长姿。它的块根就叫红苕。有时候一锄挖下去,会挖断好几根红苕。得深挖,深挖的缺点就是特费劲,挖上几锄,手臂便有麻木的感觉了。如果长期没有使用锄头的话,手掌上是一定会摩出水泡的。用针挑破这水泡,挤出水泡里的水后,留在手掌上的那便是老茧了。我的手掌,在一年中只有使锄头挖地那会儿才会长出茧,不久便会消退了,而母亲手上的老茧,却从没有消退过,像土地给她的定情物。
曾经无数次想象过,在苕地里挖着挖着,会非常意外地挖出某一位祖先埋在地下的宝藏,或者挖出一吊铜钱。古时候的人,不是特喜欢把财宝用坛子装起来埋在地底下吗?可是,宝藏终究没有挖到,倒是挖到了许多亡魂---蚯蚓和且马子(青蛙)。不过还好,祖先把这一片土地留给了我们,人类赖以生存的不就是土地吗?
背苕就是一种力气活了,这可不是开玩笑,几十个红苕就像几十个秤砣一样,特沉又特重。背篓放在地坎上,扎着八字马,气沉丹田,起得好,走你,起得不好,背篓往哪边偏,你就得往哪边倒。背篓从肩上倒地,红苕散落那刻,真是有一种“朕的江山打没了”的感觉。何为卷土重来?便是把散落的红苕再放进背篓里,再扎八字马,再喊一声“起”。
苕藤上的嫩叶,可谓是一道美肴。苕叶清炒,嫩滑爽口,苕干饭就苕叶,我可以吃两碗。苕稀饭就苕叶,我可以吃三碗。清炒苕叶、苕米饭、苕蒸肉,还有火灰煴苕,这些都是关于苕的文雅吃法。有一种不文雅的吃法,就是吃猪红苕。猪红苕,顾名思义,是煮给猪吃的红苕。将稍稍过水洗一次的老苕杆、老苕叶和一些宰成一大块一大块的红苕,装成满满一大锅。然而燃柴进灶。煮猪红苕的方法,也不高雅,不必在意高火低火,煮熟为止。苕熟,揭开锅盖时,苕香扑鼻。于是,趁猪不注意,偷偷吃它几个猪红苕。熟透的猪红苕有一种难以描述的口感,比后来吃过的狮子头还要好吃。当然,偷吃猪红苕,还得避开猪,否则猪的心里肯定会说:“有句‘大爷的’不知当讲不当讲?”
收获完地里的苕,不能统统的给吃掉,得留一小部分下来做种子。我们家有一个苕坑,是一个精致的地窖。可以站三个弯着腰的人。苕坑有石盖,石盖盖上,不见风,不见雨,苕呆在里面,别提多舒服了,像珍藏女儿红。这些苕得呆到次年才会出窖,经过一年的时间,就像是由小姑娘变成了女人一样,栽到一块地里,变成苕母,然后长出苕母藤,那些苕母藤将又开始一季的红苕风华。
母亲从地里背回苕藤来,尽管披着遮雨的薄膜,可身上的衣裤还是被打湿了不少。接下来,母亲得把那些长长的苕藤,按着藤上的节巴剪成几段,或一个节巴一段,或两个节巴一段。我很喜欢拿着剪刀学着母亲的样子,把那一根根的苕藤剪成节。咔嚓,咔嚓,剪刀剪断苕藤的那一瞬间,不知为何却给我带来了莫名的快感。众多农活中,我最喜欢的便是这个活儿了。
“为啥子非要下雨天才栽苕呢?”这是我一直想问母亲却又二十几年都没有问的问题。不过,现在没有必要问了。因为我早已知道答案了。栽苕的地,被翻挖、垒叠成一座座小山似的土埂,整整齐齐,像一地艺术雕刻。早已垒叠好了的土埂,一直在等待着下雨,有时候会等上个十来天。只有下雨时,那些早先垒成的埂,才会被雨水浇润,从而土质变松。用手指挖出一个指深洞,把剪好的苕藤节插进去,再用力把土压紧,一株苕便开始了新生的旅程。如果土质没被雨水浇松的话,那么,手指上挨着指甲的那层肉,几乎会殉职的,手指像挨过竹尖插指甲的酷刑一样,特难受。如此便是为什么要待到下雨天栽苕的原因了。
苕将熟时,苕地连着花生地,整片绿油油的。看着那一片片茂盛的庄稼,就像在观赏自家打下的江山一样。心情大好。心情大好的不止我,还有我家的那条放养的那条半大的狗,阳光暖和时,狗会在长满苕藤的地里跑来跑去,来宣扬它的青春。然而,我比狗更疯狂,我不仅会在苕地旁的落花生地里打滚,还会在落花生地里翻跟斗。硬是把落花生地当成了蹦床。我不敢在苕地里放肆,因为苕地有埂,害怕一不小心,就把腰给担了。在地里放肆,我和狗的结局是一样的,被母亲狠狠的教训了一顿。然后呢,我的高兴劲一下子便没了,而狗还有,它围绕着我,那股兴奋劲儿像在幸灾乐祸。特有踹它两脚的冲动,来达到福祸同享。
苕熟,挖苕可是一个技术活儿,得从一株苕藤的长势来判断它的块根是怎样一个长姿。它的块根就叫红苕。有时候一锄挖下去,会挖断好几根红苕。得深挖,深挖的缺点就是特费劲,挖上几锄,手臂便有麻木的感觉了。如果长期没有使用锄头的话,手掌上是一定会摩出水泡的。用针挑破这水泡,挤出水泡里的水后,留在手掌上的那便是老茧了。我的手掌,在一年中只有使锄头挖地那会儿才会长出茧,不久便会消退了,而母亲手上的老茧,却从没有消退过,像土地给她的定情物。
曾经无数次想象过,在苕地里挖着挖着,会非常意外地挖出某一位祖先埋在地下的宝藏,或者挖出一吊铜钱。古时候的人,不是特喜欢把财宝用坛子装起来埋在地底下吗?可是,宝藏终究没有挖到,倒是挖到了许多亡魂---蚯蚓和且马子(青蛙)。不过还好,祖先把这一片土地留给了我们,人类赖以生存的不就是土地吗?
背苕就是一种力气活了,这可不是开玩笑,几十个红苕就像几十个秤砣一样,特沉又特重。背篓放在地坎上,扎着八字马,气沉丹田,起得好,走你,起得不好,背篓往哪边偏,你就得往哪边倒。背篓从肩上倒地,红苕散落那刻,真是有一种“朕的江山打没了”的感觉。何为卷土重来?便是把散落的红苕再放进背篓里,再扎八字马,再喊一声“起”。
苕藤上的嫩叶,可谓是一道美肴。苕叶清炒,嫩滑爽口,苕干饭就苕叶,我可以吃两碗。苕稀饭就苕叶,我可以吃三碗。清炒苕叶、苕米饭、苕蒸肉,还有火灰煴苕,这些都是关于苕的文雅吃法。有一种不文雅的吃法,就是吃猪红苕。猪红苕,顾名思义,是煮给猪吃的红苕。将稍稍过水洗一次的老苕杆、老苕叶和一些宰成一大块一大块的红苕,装成满满一大锅。然而燃柴进灶。煮猪红苕的方法,也不高雅,不必在意高火低火,煮熟为止。苕熟,揭开锅盖时,苕香扑鼻。于是,趁猪不注意,偷偷吃它几个猪红苕。熟透的猪红苕有一种难以描述的口感,比后来吃过的狮子头还要好吃。当然,偷吃猪红苕,还得避开猪,否则猪的心里肯定会说:“有句‘大爷的’不知当讲不当讲?”
收获完地里的苕,不能统统的给吃掉,得留一小部分下来做种子。我们家有一个苕坑,是一个精致的地窖。可以站三个弯着腰的人。苕坑有石盖,石盖盖上,不见风,不见雨,苕呆在里面,别提多舒服了,像珍藏女儿红。这些苕得呆到次年才会出窖,经过一年的时间,就像是由小姑娘变成了女人一样,栽到一块地里,变成苕母,然后长出苕母藤,那些苕母藤将又开始一季的红苕风华。
很赞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