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凝视
2020-12-14抒情散文叶梓
凝视(三章)叶梓秦公簋想像中,一场盛大的祭祀开始了。美酒。肥肉。庄严的音乐。欢快的舞蹈。而秦公簋,作为日常生活中的小小食器,在浩大的颂词中,将新鲜的粮食,敬献给了伟大的祖先。此刻,古老的天水大地上,弹瑟吹簧,浑厚的编钟也渐次响起,还有让圣贤
凝视
(三章) 叶梓
秦公簋 想像中,一场盛大的祭祀开始了。
美酒。肥肉。庄严的音乐。欢快的舞蹈。而秦公簋,作为日常生活中的小小食器,在浩大的颂词中,将新鲜的粮食,敬献给了伟大的祖先。此刻,古老的天水大地上,弹瑟吹簧,浑厚的编钟也渐次响起,还有让圣贤孔子听后“三月不知肉味”的编磐,共同汇成苍凉、浑厚、粗犷的乐曲,响彻昼夜。我们可以想像得到,蠃姓子孙们肯定以盆为器,“手之,舞之,足之”的。而激动万分的秦公,面对大好河山,肯定感慨万千。也许,他也没有料到,他当时随口说出的一些话,也会被刻在他曾经亲手使用过的这件祭器的器盖上:
秦公曰丕显朕皇祖受天命鼎宅禹践十又二公在帝之社严恭夤天命保业久秦使蛮夏余虽小子穆穆帅秉明德刺刺万民是敕。
“国之大事,在祀与戎”啊。从这个意义上讲,秦公簋,更像是一幅固定下来的祭祀图,久远,神秘,威严。 蜀汉铜镜 用以装饰的蟠螭纹,威严如龙,曲折如蛇,我不知道自已能不能把它理解成一种祈求的图腾,或者说对胜利的一种渴望,但事实上,铜镜外区双弦间的一圈隶体文字,让我约略理解了它的背景和意义:
章武元年二月作镜德扬宇宙威震八荒除凶辟兵照民万方
章武,刘备221年在成都称帝时的年号。而它为何从四川流落到甘肃天水呢?我猜想,这枚小小铜镜,要么是一位粗心的蜀军在六出祁山时的浩大队伍中不幸丢失的,要么是一位细心的蜀军借助一处又一处的驿站寄给天水一带的妻子的一份信物吧?
但是,隔着1800年的时光,它却像一轮固定下来不肯移动的铜质圆月,至今还亮在天水的上空,照彻了天水大地;或者说,它更像一个被时间挤压得愈加狭小的仓库,藏下太多的岁月。只要我面对它,那铁马峥嵘的岁月,就会浮现在我的眼前。 赤壁赋图木雕笔筒
在我的猜想中,这应该出自一位明清的书生之手。这位书生也必是民间精通诗书画印的才子吧——如此美伦美奂富有雅致的笔筒,只会和书生的内心及趣味发生吻合。因为真正的书生都会知道,一间没有笔筒的书房,宛若没有星星的夜空,即便月亮再圆再亮,终归是残缺的。
美是永恒的,所以,作为一名落魄的现代书生,我也长久地迷恋着它的画面:悬崖峭壁,扁舟一叶,一和尚一书生,相对而坐,聆听江涛,把酒话诗。我不止一次地停留在甘谷县博物馆这个明清时代的木雕笔筒跟前,不愿离开半步。一个秋风萧瑟的下午,当我依恋地告别这个明清赤壁赋木雕笔筒后,我不禁生出这样的的奢想来:要是在我简朴的书桌上摆有赤壁赋图木雕笔筒,那该有多好;哪怕只放一天,或者说,哪怕只放一个它的仿制品,我也会心满意足,神才飞扬。
它,太符合我的内心了。
好像不单单是笔筒上的图案能打动我的内心。面对它,我总能想起唤醒这个词。是的,它唤醒了我被现实掩埋的一个梦想,唤醒了一段久远的时光,一段美好记忆,甚至唤醒我与生俱来的一种趣味。因为它能让我想到苏轼,想到脍炙人口的《前赤壁赋》,也能让人开始暗暗地羡慕与一知已相邀江上把酒话诗的逍遥生活。
(三章) 叶梓
秦公簋 想像中,一场盛大的祭祀开始了。
美酒。肥肉。庄严的音乐。欢快的舞蹈。而秦公簋,作为日常生活中的小小食器,在浩大的颂词中,将新鲜的粮食,敬献给了伟大的祖先。此刻,古老的天水大地上,弹瑟吹簧,浑厚的编钟也渐次响起,还有让圣贤孔子听后“三月不知肉味”的编磐,共同汇成苍凉、浑厚、粗犷的乐曲,响彻昼夜。我们可以想像得到,蠃姓子孙们肯定以盆为器,“手之,舞之,足之”的。而激动万分的秦公,面对大好河山,肯定感慨万千。也许,他也没有料到,他当时随口说出的一些话,也会被刻在他曾经亲手使用过的这件祭器的器盖上:
秦公曰丕显朕皇祖受天命鼎宅禹践十又二公在帝之社严恭夤天命保业久秦使蛮夏余虽小子穆穆帅秉明德刺刺万民是敕。
“国之大事,在祀与戎”啊。从这个意义上讲,秦公簋,更像是一幅固定下来的祭祀图,久远,神秘,威严。 蜀汉铜镜 用以装饰的蟠螭纹,威严如龙,曲折如蛇,我不知道自已能不能把它理解成一种祈求的图腾,或者说对胜利的一种渴望,但事实上,铜镜外区双弦间的一圈隶体文字,让我约略理解了它的背景和意义:
章武元年二月作镜德扬宇宙威震八荒除凶辟兵照民万方
章武,刘备221年在成都称帝时的年号。而它为何从四川流落到甘肃天水呢?我猜想,这枚小小铜镜,要么是一位粗心的蜀军在六出祁山时的浩大队伍中不幸丢失的,要么是一位细心的蜀军借助一处又一处的驿站寄给天水一带的妻子的一份信物吧?
但是,隔着1800年的时光,它却像一轮固定下来不肯移动的铜质圆月,至今还亮在天水的上空,照彻了天水大地;或者说,它更像一个被时间挤压得愈加狭小的仓库,藏下太多的岁月。只要我面对它,那铁马峥嵘的岁月,就会浮现在我的眼前。 赤壁赋图木雕笔筒
在我的猜想中,这应该出自一位明清的书生之手。这位书生也必是民间精通诗书画印的才子吧——如此美伦美奂富有雅致的笔筒,只会和书生的内心及趣味发生吻合。因为真正的书生都会知道,一间没有笔筒的书房,宛若没有星星的夜空,即便月亮再圆再亮,终归是残缺的。
美是永恒的,所以,作为一名落魄的现代书生,我也长久地迷恋着它的画面:悬崖峭壁,扁舟一叶,一和尚一书生,相对而坐,聆听江涛,把酒话诗。我不止一次地停留在甘谷县博物馆这个明清时代的木雕笔筒跟前,不愿离开半步。一个秋风萧瑟的下午,当我依恋地告别这个明清赤壁赋木雕笔筒后,我不禁生出这样的的奢想来:要是在我简朴的书桌上摆有赤壁赋图木雕笔筒,那该有多好;哪怕只放一天,或者说,哪怕只放一个它的仿制品,我也会心满意足,神才飞扬。
它,太符合我的内心了。
好像不单单是笔筒上的图案能打动我的内心。面对它,我总能想起唤醒这个词。是的,它唤醒了我被现实掩埋的一个梦想,唤醒了一段久远的时光,一段美好记忆,甚至唤醒我与生俱来的一种趣味。因为它能让我想到苏轼,想到脍炙人口的《前赤壁赋》,也能让人开始暗暗地羡慕与一知已相邀江上把酒话诗的逍遥生活。
很赞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