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散文网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散文阅读 > 抒情散文

抒情散文

[原创] 吃月饼

2020-12-14抒情散文叶梓

吃月饼叶梓据说,月饼最早是唐朝部队的祝捷食品。唐高祖年间,大将军李靖征讨匈奴得胜,八月十五凯旋而归,当时有经商的吐鲁番人就献饼祝贺。唐高祖李渊接过华丽的饼盒,拿出圆饼,笑指空中明月,随口说到:“应将胡饼邀蟾蜍”,说毕,就和群臣分饼而食之。
吃月饼 叶梓
  据说,月饼最早是唐朝部队的祝捷食品。唐高祖年间,大将军李靖征讨匈奴得胜,八月十五凯旋而归,当时有经商的吐鲁番人就献饼祝贺。唐高祖李渊接过华丽的饼盒,拿出圆饼,笑指空中明月,随口说到:“应将胡饼邀蟾蜍”,说毕,就和群臣分饼而食之。蟾蜍者,月也。可见,自古以来,月饼和月有着密切的联系。久而久之,月饼成中秋之物。中秋吃月饼,就像元宵节吃汤圆端午节吃棕子一样,说大些,是中华民族的传统习俗;说小些,已经是这个"历史悠久地域辽阔”的伟大国度里人们的饮食惯性。好像中秋节不吃块月饼,似乎就有愧于这个节日。所以,大江南北的人们都会在中秋节不约而同地吃月饼。没人多想什么,只是吃月饼,好像吃了,这个节也就过了。我见过一位老太太,她告诉我,有一年中秋节,她正好在旅途的火车上,没吃上月饼,这让她心里遗憾了好几年。   被人们牢记心间的“八月十五月儿圆,中秋月饼香又甜”的谣辞,似乎是最有力的佐证。   但是,月饼者,取其表义,既为月之饼,就应当和月有点什么。可是现代人吃月饼,却往往把中秋之夜头顶的一轮圆月给忘得一干二净。可能是时代前行的步子太快了,让忙碌的人们无暇顾及。但得承认,现在的月饼是做得越来越考究了,口味不仅仅有甜、麻、辣,馅心也不仅仅有五仁、豆沙、芝麻,就造型讲,更是就有尽有,国人的想像力在此得到了充分有力的体现和发挥。我窃以为,这说好了,是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实实在在地提高了,导致了美食之风的日渐兴浓;说不好,是人们都会犯“饱暖思淫欲”的毛病。而早产月饼的出现,或许只是一个时代的影子而已。但它和有毒奶粉、农药蔬菜一起,却构成了对这个时代的最好注解。就在我动意写这篇文章的时候,我从当地一家都市类报纸上读到了一则关于月饼的消息。在2004年8月31日,已经查到了标签为2004年9月1日生产的月饼。早产月饼的出现,也许说明不了什么,但至少能够说明,月饼,这一被历史赋予了太多的文化意义的食品,越来越世俗化,越来越等同于我们北方人一日三餐里举手而食的馒头和花卷!   所以,我不仅怀念童年时代吃月饼的情形,也一直固执地认为,吃月饼,当在乡下。   现在,就允许我喋喋不休且不合时宜地给你叙述一下少年时代我在乡下吃月饼的情形吧:中秋之夜,母亲先要祭月。院里正中央,放一小木方桌,上置新鲜水果、蜂蜜、核桃、苹果等乡下皆有之物。等明月当空,母亲就跪在院里,点着三柱香,说些无非是全家人平平安安庄稼丰收的祈祷之词,稍后,父亲才把月饼分给我们姐弟三人吃。不进主屋,就坐在院子里吃。秋风轻轻地吹过,好像那时候中秋之夜经常有轻风吹过我家的院落。父亲讲着嫦娥奔月、吴刚伐桂、玉兔捣药的故事(后来我知道他大半都讲错了);头顶的一轮圆月,好像停在我家院落的上空不想移多一样。而我们姐弟三人,却津津有味地吃着月饼。

  而月饼呢,就是母亲在中秋节下午做好的。她经常会忙上整整一个下午。她先把面粉放一盆内,加些温水,弄成面剂,用擀面杖擀成圆形,再把用剁碎的核桃仁、白糖、胡麻油制成馅放进去,收口,翻过来一压,用一个小小的金属镊子制些花边,抹少许姜黄,就上锅了,烤熟即可食之。偶尔,父亲有兴致了,还会用一个木质刻板弄些小图案来。一下午,母亲能做几十个小月饼,供我们吃上好几天。穷日子穷过,记得那时候,西北土塬上,家家都这样做月饼,从不到集市上买。不像现在。
  古人说,山不在高,有仙则灵。现在我却要说,月饼不在贵,有气氛就香。至今,每到中秋节,只要我想起少时吃月饼的情形,那单纯且原汁原味的香,就会隔着时间,跑到我的鼻子跟前,和心上。   一闻,嗯,那个香呵!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