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夜宿鸟吊山
2020-12-14抒情散文杨义龙
一直以来,我都认为鸟吊山是一座颇有神秘感的山峰。早就想去山上看一看“百鸟吊凤”的奇观。终于在一个秋末有雾的夜晚,登上了这座仰慕已久的山峰,让那些迎着黑夜奋力飞行的鸟儿再一次撞击着我的胸膛。鸟吊山在云南大理洱源县境内。关于“百鸟吊凤”的记述,
一直以来,我都认为鸟吊山是一座颇有神秘感的山峰。早就想去山上看一看“百鸟吊凤”的奇观。终于在一个秋末有雾的夜晚,登上了这座仰慕已久的山峰,让那些迎着黑夜奋力飞行的鸟儿再一次撞击着我的胸膛。
鸟吊山在云南大理洱源县境内。关于“百鸟吊凤”的记述,早在北魏鹂道元所著的《水经注》中就有这样的句子:“叶榆县西北八十里有鸟吊山。俗言凤凰死于此山,故众鸟来吊。”唐代樊绰所著《蛮书》载:“相传蒙氏有凤殁于此,每岁八、九月,百鸟咸集哀鸣,土人乘夜举火张罗之,多得异禽。”由此可见,这一奇观确已源远流长。民间还有这座山的诸多美丽的传说,给它赋予了一种极为隐秘的色彩。实际上,这是鸟类迁徙的一个重要驿站,从亘远的北方向南迁徙越冬的候鸟,在每年秋末稻菽飘香的时节,都要穿过滇西横断山脉飞向东南亚一带,而鸟吊山丫口则是候鸟必经的路口,多少年来,这条线路始终不变。
上山前,先在彝族朋友家中饱餐了一顿,临行,不仅带了御寒的披毡和睡袋、干柴,还带上了一大堆洋芋、一大壶烧酒,还带了一大块羊肉。朋友说,山上冷,要多吃点东西御寒,而且要作好一夜无眠的准备。要看鸟,得有耐心,那鸟不是说来就来的,每夜多则四五群,少则一两群,但来的时辰说不准,要是错过了时辰,那就看不到鸟了。
黄昏时,我和友人沿着崎岖的山路向鸟吊山丫口爬去,这是一个秋雨初歇的夜晚,山中飘来了愈来愈浓的雾,使天色提前暗了下来,好在彝家山寨离鸟吊山不远,我们又有手电筒,走了近一个半时辰,便到了丫口。刚坐下来歇歇脚,一股凛冽的山风便迎面吹来,把身上那层薄汗吹得无影无踪。我不禁打了几个哆嗦。在这样的丫口,不要说秋末的夜晚,就是夏夜也呆不了半个时辰。朋友带着我翻过西坡,到了东面坡势平缓的空地上歇了下来。他麻利地生起了火。霎时,篝火旺了起来,火苗腾腾地跳跃着,火光映着他黝黑的脸庞。他把洋芋埋入了火堆下面的山土里捂,又取来树枝,将羊肉一块块穿好在火上烤。我却有些心急了,不住四下里张望。朋友边忙边说:“你别急,还早呢!咱们先喝点酒暖暖身子。”随手便将军用水壶丢给我。我一把接住,猛呷了一口,觉得胃里无比受用。便坐了下来,静静地看着远处黑黝黝的山脊。此时的山峦,已是一片沉寂。那些嶙峋的山崖和高耸的林木,都笼在一片暗夜中。绵延的山峦依稀向远处尽力伸展着。一层层浓雾漫了上来,在暗夜中缓缓流动,转瞬间,连山的轮廓也隐没在雾中了,只能看见火堆周围几尺远的景物。我和朋友漫不经心地闲聊着,一边喝酒一边吃着烤羊肉。身上渐渐暖和了,他叫我先睡一会儿,说有鸟飞来就叫我。我是一个不胜酒力的人,便钻入睡袋中躺下了。耳畔还迷迷糊糊听他哼着彝家的小调。
在山中睡觉毕竟是新鲜事,我竟处在半睡半醒之间,渐渐将要进入深睡状态了,他却推醒了我。我一咕碌翻起来,便听见了一阵杂乱的鸟鸣声自远处传来,渐渐近了。大约有好几百只。我正踌躇间,群鸟已掠过了漆黑的夜空,我看见一大群鸟的翼翅连成一片,飞速向远处掠去。正欲打起手电多看一会儿,两只尖嘴长足的水鸟却向我们的火堆扑来。我们忙拦住了,细看,却是两只鹭鸶。将那只鸟送上天空。却又有一些状如麻雀的小鸟向火中扑来。如此往复,我们只好左挡右拦,将那些可敬可爱的小鸟送上行程。我不明所以,朋友说,这便是“百鸟吊凤”传说的由来了。从科学上讲,这些远征迁徙至此的候鸟在大雾中迷失了方向,看到火光便飞了过来。过去,人们没有保护意识,就是用火光吸引候鸟,然后再用大网擒捉。现在,鸟类得到了保护,这种现象也杜绝了。说话间,又有一群候鸟飞来,在夜幕中舒展他们美丽的翼尖,从我们的头顶盘旋越过。终于消失在远方,在火光的映衬下,那些鸟的眼睛显得温柔而美丽。
也许我特别有福看到这神奇的景观。本来我们以为不会再有鸟群飞过了。不想却又接二连三地掠过了一群群的鸟。每隔半个小时左右,便有一群鸟自天幕中呼啸而来,穿越沉沉的暗夜,一阵又一阵尖厉的鸣叫在山谷间回荡,沉寂的山峰沸腾起来了。在火光的映照下,那些鸟或大或小,或是长嘴长足的水鸟,或是硕大无朋的猛禽,或是一群群体型偏小而美丽的候鸟。他们也许已穿越了无数的艰难险阻,也许已远涉重洋,进行着一次庄严的远征。也许,在这古远的滇西北莽莽群山中,用“百鸟吊凤”来解释这一现象方是最令人信服的。
我被震撼了,久久无语,我为这些鸟儿的壮行肃然起敬。日日夜夜,远涉千山万水,为的只是奔向一个既定的目标,其中艰辛是可想而知的,也许在奔向这个目标的过程中就要折戟沉沙,但它们仍然一往无前。从这点来看,我不如鸟。
在鸟吊山看鸟的这个夜晚,使我懂得了许多。
很赞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