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静的存在》[原创]
2020-12-14叙事散文如斯
《平静的存在》
1、对我的写作产生影响的一本书1990年秋,刚进大学校园的我,读到了一本对我的写作留下不可磨灭的印记的小说——《活着》。 那是我第一次读余华的小说,第一次为一个虚构的故事夜不成眠,第一次为与自己毫无关系的人起伏波动、甚至不
《平静的存在》
1、对我的写作产生影响的一本书
1990年秋,刚进大学校园的我,读到了一本对我的写作留下不可磨灭的印记的小说——《活着》。 那是我第一次读余华的小说,第一次为一个虚构的故事夜不成眠,第一次为与自己毫无关系的人起伏波动、甚至不能自抑地哭泣,也是第一次思考活着的真正意义。
余华的笔是安静的。人生的灾难、命运的颠簸、对未来的无可选择以及经历过这一切之后的平静和宽容,在余华的笔下,沿着温和的途径走近我们。而我,在将近十五年之后,在无数次地翻阅、默读和咀嚼过余华的文字之后,才明白,一个真正的作家,他在自己的文字里所揭示的,不是发泄、不是仇恨、不是轻薄地放弃或颠覆,而是一种平静,这种平静正如余华在小说的前言里所说的“不是那种单纯的美好,而是对一切事物理解之后的超然,对善与恶一视同仁,用同情的目光看待世界”。
余华笔下的福根在物质上一贫如洗之后,又先后失去父亲、母亲、儿子、女儿、妻子、女婿、外孙。如果说物质上的一落千丈是由于福根作为一个“人”自身所存在的劣根性造成的话,那么,亲人们的一个个离去却远不是福根自身力量所能左右的。包括我在内的任何一个人,都必将或已经经历成长、婚姻、感情、事业等这些与流年有关的种种无奈、挣扎和蜕变。其间,有很多东西是我们自身力量无法更改的——这一部分存在的必然性,就要求我们要怀有一颗善于接纳和面对的心、要具备一种勇于承认和承受的心态。余华说:“人是为活着本身而活着的,而不是为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所活着。”活着本身作为一种存在,它的魅力一切都无可替代。
是余华的《活着》使我明白,平静对于人的思想行为、对于一个写作者意识引领的重要性。如今,我已从雄心勃勃的学生年代走到了中年的田埂上,为生活而奔波在理想与现实之间,尽自己为人的本分,写自己内心的呼吸。在无数个凌晨或黄昏,在城市钢筋水泥的缝隙里,我总能看到一个叫福根的老人牵着一头叫福根的老牛,躬身行进在广阔的土地上,一步又一步。是的,以平静之心亲近土地、阳光和水,这就是我的写作须臾不可离开的养分。
2、写作与我
博尔赫斯曾经说过:我写作,不是为了那个谄媚的抽像的整体,不是为了少数精选的朋友,而是让时间的流逝使我安心。余华说的“博尔赫斯是文学里使人不安的夜晚”,就充分说明了博尔赫斯笔墨的神秘、精炼和奇特。
读博尔赫斯是偶然。大一暑假,在同学父亲的书柜里,我发现了一本搁置在最高一格的已经没有封面的《世界文学》。这是我第一次接触博尔赫斯的文字,即小说《秘密奇迹》。我只记住了一句话:“行刑队用四倍的子弹,将他打倒。”直到我开始接触诗歌,才开始理解博尔赫斯的想象的伟大、强劲,及其这种伟大、强劲的想象对于文本的支撑和成长的重要性。 弥尔顿有一句名言:黑夜中有我的白昼。写作,便是我生活的白昼。曾在一篇文章中说过,我只是一个“徘徊在诗歌边缘的人”。在这里,我想再说一句,我只是一个“徘徊在文字边缘的人”。我至今没有勇气说自己真正进入了文字——她的瑰丽、磅礴以及神秘,或许我用尽一生都是无法走进的。但是,我爱。我用爱进行个人化的写作。在写作中,我力图使爱真正成为一种平和、淡泊而优雅的质,使生命终身行走在白昼之中。 三毛在她的一本书中写到:过程就是结局。写作,便是我生命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我复活人生的意义,让个体的灵魂得以净化、升华。是的,我需要一个结局,她的过程象一朵正在盛开的花——没有一个画家画得出这个过程,而她却存在着,每时每刻。在现实生活中,是文字赋予了我灵性与生机,使我如鱼得水地游弋在一个比天空更广阔的世界。是的,我爱。我用爱创造另一个自己。这个自己,必将超越于现实之上,并以宽容、安详地心境容纳现实。 诗人勃朗宁(Elizabeth Browning)有一句诗歌:以今天点燃明天。写作,让我点燃未来。生活是琐碎的,文字让我远离了这种琐碎。我所说的“远离”不是逃避,而是更为积极的面对——我把生活的琐碎扩充到文字里,让她象一面镜子警醒我以及惊醒读到她的人,从而让文字的光华以星星之火之态蔓延。是的,我爱。我用爱充实时日,并加倍地偿还时日以爱。 尼采说:人一思考,上帝就发笑。尼采如果不思考,怎么能想出这句让人折服的话来?写作,便是让生活多一份思考。在思考中,私有的、肮脏的、狭隘的东西被剔除,人的思想被来自文字的纯粹推动着,自觉不自觉地整理自己、净化自己。我一直相信,来自文字本身的洁净有着不容质疑的力量。在未来的写作过程中,我仍将坚持这种力量。
徐志摩说过:美必须是震颤的,没有震颤就没有美。文字,必须是有灵魂的。文字的灵魂借助写作者的手复活,并获得“骨骼和血肉”。我渴望自己有一双这样的手,我渴望现实生活的经历、磨练和我自身不懈地努力能够使我在有生之年拥有这样一双造就灵魂的手。我愿为之忍受一切。
古云:木有本,水有源。写作,源于生活且又高于生活。以“本”为心,实现再创造,让“生活”这份新鲜的血液源源不断地注入到文字当中,那么,文字就不会死亡,文字的意义由此得以升华。只有不死的文字,才有超越于文字本身的价值。我将向这个方向努力,用个人化的语言再现和挑战另一层意义上的生命,更深的体悟本质、完善自我,并且无悔地为之付出所有。 20040627
余华笔下的福根在物质上一贫如洗之后,又先后失去父亲、母亲、儿子、女儿、妻子、女婿、外孙。如果说物质上的一落千丈是由于福根作为一个“人”自身所存在的劣根性造成的话,那么,亲人们的一个个离去却远不是福根自身力量所能左右的。包括我在内的任何一个人,都必将或已经经历成长、婚姻、感情、事业等这些与流年有关的种种无奈、挣扎和蜕变。其间,有很多东西是我们自身力量无法更改的——这一部分存在的必然性,就要求我们要怀有一颗善于接纳和面对的心、要具备一种勇于承认和承受的心态。余华说:“人是为活着本身而活着的,而不是为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所活着。”活着本身作为一种存在,它的魅力一切都无可替代。
是余华的《活着》使我明白,平静对于人的思想行为、对于一个写作者意识引领的重要性。如今,我已从雄心勃勃的学生年代走到了中年的田埂上,为生活而奔波在理想与现实之间,尽自己为人的本分,写自己内心的呼吸。在无数个凌晨或黄昏,在城市钢筋水泥的缝隙里,我总能看到一个叫福根的老人牵着一头叫福根的老牛,躬身行进在广阔的土地上,一步又一步。是的,以平静之心亲近土地、阳光和水,这就是我的写作须臾不可离开的养分。
2、写作与我
博尔赫斯曾经说过:我写作,不是为了那个谄媚的抽像的整体,不是为了少数精选的朋友,而是让时间的流逝使我安心。余华说的“博尔赫斯是文学里使人不安的夜晚”,就充分说明了博尔赫斯笔墨的神秘、精炼和奇特。
读博尔赫斯是偶然。大一暑假,在同学父亲的书柜里,我发现了一本搁置在最高一格的已经没有封面的《世界文学》。这是我第一次接触博尔赫斯的文字,即小说《秘密奇迹》。我只记住了一句话:“行刑队用四倍的子弹,将他打倒。”直到我开始接触诗歌,才开始理解博尔赫斯的想象的伟大、强劲,及其这种伟大、强劲的想象对于文本的支撑和成长的重要性。 弥尔顿有一句名言:黑夜中有我的白昼。写作,便是我生活的白昼。曾在一篇文章中说过,我只是一个“徘徊在诗歌边缘的人”。在这里,我想再说一句,我只是一个“徘徊在文字边缘的人”。我至今没有勇气说自己真正进入了文字——她的瑰丽、磅礴以及神秘,或许我用尽一生都是无法走进的。但是,我爱。我用爱进行个人化的写作。在写作中,我力图使爱真正成为一种平和、淡泊而优雅的质,使生命终身行走在白昼之中。 三毛在她的一本书中写到:过程就是结局。写作,便是我生命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我复活人生的意义,让个体的灵魂得以净化、升华。是的,我需要一个结局,她的过程象一朵正在盛开的花——没有一个画家画得出这个过程,而她却存在着,每时每刻。在现实生活中,是文字赋予了我灵性与生机,使我如鱼得水地游弋在一个比天空更广阔的世界。是的,我爱。我用爱创造另一个自己。这个自己,必将超越于现实之上,并以宽容、安详地心境容纳现实。 诗人勃朗宁(Elizabeth Browning)有一句诗歌:以今天点燃明天。写作,让我点燃未来。生活是琐碎的,文字让我远离了这种琐碎。我所说的“远离”不是逃避,而是更为积极的面对——我把生活的琐碎扩充到文字里,让她象一面镜子警醒我以及惊醒读到她的人,从而让文字的光华以星星之火之态蔓延。是的,我爱。我用爱充实时日,并加倍地偿还时日以爱。 尼采说:人一思考,上帝就发笑。尼采如果不思考,怎么能想出这句让人折服的话来?写作,便是让生活多一份思考。在思考中,私有的、肮脏的、狭隘的东西被剔除,人的思想被来自文字的纯粹推动着,自觉不自觉地整理自己、净化自己。我一直相信,来自文字本身的洁净有着不容质疑的力量。在未来的写作过程中,我仍将坚持这种力量。
徐志摩说过:美必须是震颤的,没有震颤就没有美。文字,必须是有灵魂的。文字的灵魂借助写作者的手复活,并获得“骨骼和血肉”。我渴望自己有一双这样的手,我渴望现实生活的经历、磨练和我自身不懈地努力能够使我在有生之年拥有这样一双造就灵魂的手。我愿为之忍受一切。
古云:木有本,水有源。写作,源于生活且又高于生活。以“本”为心,实现再创造,让“生活”这份新鲜的血液源源不断地注入到文字当中,那么,文字就不会死亡,文字的意义由此得以升华。只有不死的文字,才有超越于文字本身的价值。我将向这个方向努力,用个人化的语言再现和挑战另一层意义上的生命,更深的体悟本质、完善自我,并且无悔地为之付出所有。 20040627
很赞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