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访绿牡丹
2020-12-14叙事散文叶梓
访绿牡丹叶梓如果没有朋友辛轩,我就不会知道秦岭山下有个牡丹镇。他生长在牡丹镇,大学毕业后又回到牡丹中学,当了十年的语文教师,算是效力桑梓吧;之后被市上的一家文化单位看中调进城——我和辛轩结识虽在城里,但对他的老家牡丹镇却颇感兴趣。这兴趣不是
访绿牡丹
叶梓
如果没有朋友辛轩,我就不会知道秦岭山下有个牡丹镇。他生长在牡丹镇,大学毕业后又回到牡丹中学,当了十年的语文教师,算是效力桑梓吧;之后被市上的一家文化单位看中调进城——我和辛轩结识虽在城里,但对他的老家牡丹镇却颇感兴趣。这兴趣不是来自绿牡丹,而是牡丹的情歌。和辛轩闲聊,说着说着,他不是吼上一段秦腔,就会随口唱几句牡丹一带流传下来的情歌。秦腔我的老家有,我也会唱,所以不稀罕,但那些情歌,我老家没有,就觉着辛轩唱得极好。像什么“仙女娃的好身材,四月八的牡丹开”、“清清河水双双影,花儿常在我心中”之类的句子,经辛轩一唱,气氛马上活了。
听辛轩唱情歌时,我总偷偷地想,什么时候有空了,在牡丹镇住几天,搜集些情歌,也是件有趣的事。不料想,前几天辛轩对我谈及他老家名字的来由时,提到了牡丹镇的绿牡丹在全国都极少见,这一点让我突然萌生了访访绿牡丹的念头。
绿牡丹,我还真没见过!听都没听过。
好奇,再加上心仪已久的牡丹镇情歌,我就邀上写小说的志斌兄和诗人永斌,由辛轩带路,前往了。去时我们顺路看了拂崆峤、分水阁。分水阁是个神秘的地方,在关家店子。我喜欢神秘的人与事,因此看的细,还抄录了分水阁碑记里的一段文字:每逢雨雪殿顶滴水前檐水从盘龙山脚前向北流经铁炉坡进藉河渭水入黄河后檐水自左家巷道内朝南流过牡丹园入西汉水嘉陵归长江人誉为分水岭下的分水屋。有神秘的分水阁铺奠,那沿着关子店往下走不足十分钟即到的牡丹镇,能有全国少见的绿牡丹也就是件顺理成章的事。
到了牡丹镇,辛轩带我们去的第一家,是他的岳父家。老人家姓姚,六十余岁,是退休了的中学教师。热情豪爽,酒量好,也写得一手好字,走时我还求了一幅。他的小院极别致,一进门,就是一个小小的牡丹园。因此,进门未落座,就先赏起了牡丹。我无意把目光落在一朵以紫为主、内心呈黑色的牡丹花上——是一点点的黑——一点点得能让人想到美人之痣。但我绝无好色之心,恰恰是几只密蜂挤在花蕊上,幽会的模样让人顿生温情。偶尔也有蝴蝶在牡丹园里飞来飞去。慢悠悠地飞来飞去。像极悠闲的人在自己家里踱来踱去——当我们像这蝴蝶一样,悠闲地走进牡丹镇的第二家农户时,恰有一老妇人在院子当中的牡丹园给花锄草,弯下的腰没有因我们的突然来访而伸起来。她只是淡淡一笑,又专心锄草。我喜欢这种质朴得近似木纳的人。我更喜欢她弯下的腰。那个角度在我看来,充满了对大地的深情,浓浓的深情让她家院子上空的蓝天,都降低了高度。这只是我的感觉,但我宁信其有,而不信其无。
在大柳树的一户农家,终于见到盛开的绿牡丹。
——不是我想像中那种正宗的绿。是淡绿。刚开的花,其花蕾有点像柳叶;开得盛一点的,从尖到尾,绿越来越淡,越来越轻,像要消失。这种消失的感觉能使人想起离去的背影,也能使人想起一个词:怅然若失。怅然若失,我为什么要想到这个词?我不是看到了牡丹中的绿牡丹了吗?莫非,有时候的看到还不如看不到?比如这朵绿牡丹!比如这朵绿牡丹从尖到尾越来越淡越来越轻的绿!它多像多年以前一个心爱的女子转身离开我时渐行渐远的背影。
听说这个牡丹园在大柳树要算最大的,在牡丹镇也首屈一指。但我们在牡丹镇的行踪并没有因见到绿牡丹而停止。顺着大柳树,又走了木门和辛家沟。我发现,在牡丹镇,家家都种牡丹,有多有少,没有不种的。我们还见到了一棵已有百年树龄的牡丹树。真是名副其实。家家院子里不但牡丹多,而且树多,玉兰树最多;像墙梅、木绣球之类的花,都有。木绣球我是第一次见,花小,黄色,是个圆骨朵。人们常说花骨朵,我看木绣球最恰切。听主人讲,此花开大时,就变成白色。我很想看到由黄至白转变的过程。哦,差点忘了说,牡丹镇的山上,到处都是胖胖梢,即小丁香,开得很盛。小小黄花像是穿着黄裙子漫山遍野奔跑嬉玩的小姑娘。
最后,又回至姚老家,已是下午五时。开始坐在院子里喝酒。酒是充国酒。下酒菜是香棒拌豆腐、凉拌五作天(即五加皮)、乌龙头,尽是天水野菜。其间,一朵上午开得不是很盛的牡丹花,一杯酒的工夫,开大了,像是诚心诚意为我们送行。返家已是深夜。以往每次回家,妻子总要督促我先冲个澡。这次妻子不但没嫌我一身的臭汗味,还说一进门有股香味。我仔细一闻,家里竟弥散着牡丹花的淡淡香味。
叶梓
如果没有朋友辛轩,我就不会知道秦岭山下有个牡丹镇。他生长在牡丹镇,大学毕业后又回到牡丹中学,当了十年的语文教师,算是效力桑梓吧;之后被市上的一家文化单位看中调进城——我和辛轩结识虽在城里,但对他的老家牡丹镇却颇感兴趣。这兴趣不是来自绿牡丹,而是牡丹的情歌。和辛轩闲聊,说着说着,他不是吼上一段秦腔,就会随口唱几句牡丹一带流传下来的情歌。秦腔我的老家有,我也会唱,所以不稀罕,但那些情歌,我老家没有,就觉着辛轩唱得极好。像什么“仙女娃的好身材,四月八的牡丹开”、“清清河水双双影,花儿常在我心中”之类的句子,经辛轩一唱,气氛马上活了。
听辛轩唱情歌时,我总偷偷地想,什么时候有空了,在牡丹镇住几天,搜集些情歌,也是件有趣的事。不料想,前几天辛轩对我谈及他老家名字的来由时,提到了牡丹镇的绿牡丹在全国都极少见,这一点让我突然萌生了访访绿牡丹的念头。
绿牡丹,我还真没见过!听都没听过。
好奇,再加上心仪已久的牡丹镇情歌,我就邀上写小说的志斌兄和诗人永斌,由辛轩带路,前往了。去时我们顺路看了拂崆峤、分水阁。分水阁是个神秘的地方,在关家店子。我喜欢神秘的人与事,因此看的细,还抄录了分水阁碑记里的一段文字:每逢雨雪殿顶滴水前檐水从盘龙山脚前向北流经铁炉坡进藉河渭水入黄河后檐水自左家巷道内朝南流过牡丹园入西汉水嘉陵归长江人誉为分水岭下的分水屋。有神秘的分水阁铺奠,那沿着关子店往下走不足十分钟即到的牡丹镇,能有全国少见的绿牡丹也就是件顺理成章的事。
到了牡丹镇,辛轩带我们去的第一家,是他的岳父家。老人家姓姚,六十余岁,是退休了的中学教师。热情豪爽,酒量好,也写得一手好字,走时我还求了一幅。他的小院极别致,一进门,就是一个小小的牡丹园。因此,进门未落座,就先赏起了牡丹。我无意把目光落在一朵以紫为主、内心呈黑色的牡丹花上——是一点点的黑——一点点得能让人想到美人之痣。但我绝无好色之心,恰恰是几只密蜂挤在花蕊上,幽会的模样让人顿生温情。偶尔也有蝴蝶在牡丹园里飞来飞去。慢悠悠地飞来飞去。像极悠闲的人在自己家里踱来踱去——当我们像这蝴蝶一样,悠闲地走进牡丹镇的第二家农户时,恰有一老妇人在院子当中的牡丹园给花锄草,弯下的腰没有因我们的突然来访而伸起来。她只是淡淡一笑,又专心锄草。我喜欢这种质朴得近似木纳的人。我更喜欢她弯下的腰。那个角度在我看来,充满了对大地的深情,浓浓的深情让她家院子上空的蓝天,都降低了高度。这只是我的感觉,但我宁信其有,而不信其无。
在大柳树的一户农家,终于见到盛开的绿牡丹。
——不是我想像中那种正宗的绿。是淡绿。刚开的花,其花蕾有点像柳叶;开得盛一点的,从尖到尾,绿越来越淡,越来越轻,像要消失。这种消失的感觉能使人想起离去的背影,也能使人想起一个词:怅然若失。怅然若失,我为什么要想到这个词?我不是看到了牡丹中的绿牡丹了吗?莫非,有时候的看到还不如看不到?比如这朵绿牡丹!比如这朵绿牡丹从尖到尾越来越淡越来越轻的绿!它多像多年以前一个心爱的女子转身离开我时渐行渐远的背影。
听说这个牡丹园在大柳树要算最大的,在牡丹镇也首屈一指。但我们在牡丹镇的行踪并没有因见到绿牡丹而停止。顺着大柳树,又走了木门和辛家沟。我发现,在牡丹镇,家家都种牡丹,有多有少,没有不种的。我们还见到了一棵已有百年树龄的牡丹树。真是名副其实。家家院子里不但牡丹多,而且树多,玉兰树最多;像墙梅、木绣球之类的花,都有。木绣球我是第一次见,花小,黄色,是个圆骨朵。人们常说花骨朵,我看木绣球最恰切。听主人讲,此花开大时,就变成白色。我很想看到由黄至白转变的过程。哦,差点忘了说,牡丹镇的山上,到处都是胖胖梢,即小丁香,开得很盛。小小黄花像是穿着黄裙子漫山遍野奔跑嬉玩的小姑娘。
最后,又回至姚老家,已是下午五时。开始坐在院子里喝酒。酒是充国酒。下酒菜是香棒拌豆腐、凉拌五作天(即五加皮)、乌龙头,尽是天水野菜。其间,一朵上午开得不是很盛的牡丹花,一杯酒的工夫,开大了,像是诚心诚意为我们送行。返家已是深夜。以往每次回家,妻子总要督促我先冲个澡。这次妻子不但没嫌我一身的臭汗味,还说一进门有股香味。我仔细一闻,家里竟弥散着牡丹花的淡淡香味。
很赞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