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白鹭如诗
2020-12-14叙事散文杨圭臬
那年,我在洱海边的一个学校教书。有一天,上语文课,讲到杜甫的绝句“两个黄鹂呜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时,便大谈“黄”和“翠”,“白”和“青”词语的搭配是何等奇绝、美妙,简直是活脱脱画出了一幅色彩对比强烈的风景画,让人仿佛听到了黄鹂的叫声,看
那年,我在洱海边的一个学校教书。有一天,上语文课,讲到杜甫的绝句“两个黄鹂呜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时,便大谈“黄”和“翠”,“白”和“青”词语的搭配是何等奇绝、美妙,简直是活脱脱画出了一幅色彩对比强烈的风景画,让人仿佛听到了黄鹂的叫声,看到翱翔的白鹭。正摇头晃脑讲得高兴,冷不防一个学生问道:“老师,什么是白鹭啊?”我一下子愣住了,但随即搪塞道:“白鹭就是鹭鸶,是一种大鸟,脚又细又长,颈也是长长的,浑身长着雪白的羽毛。”——其实,我也没见过鹭鸶,只不过备课时查过一点资料罢了。
过了几天,那个学生的家长特地来告诉我,其实这里有过鹭鸶,而且很多、很多,他小的时候,还去挑过鸟粪作肥料呢。那时,村东边是一大片树林,一直连到海边,每到傍晚,千百只鹭鸶就飞回到树林里,白花花的一大片,就象雪花一样,好看得不得了。后来,树被砍光了,鸟没有个栖歇处,加上又有人常去打鸟、捕鸟,鹭鸶就渐渐地少了。再后来,就绝迹了。所以,难怪你们没有见过鹭鸶,也难怪学生的提问让老师你尴尬。他还告诉我,鹭鸶也有灰色的,它们胆子很大,栽秧时,它会飞到人身边找虫吃哩。
当时,海边的林地已大半变成了荒滩,只有村东的几株大青树被视为神树,没有人敢碰,一直青翠着,树上也有鸟鸣,不过,那绝不是黄鹂,而多是些叽叽喳喳的麻雀之类的小鸟。那些时候,我常常带着学生到海边,看海浪、看蓝天白云、看田坝荒滩……有时,也给他们讲这里原来曾有过很多白鹭的故事。有些学生便天真地问我,白鹭鸶还会回来吗?我只好说,会的,会的。于是,我便建议每个毕业生都在荒滩上种一株纪念树,希望在多年后荒滩会变成树林,会引更多的鸟来。我知道,我和学生是在种植着一首古诗的意境。
然而,才过了两年,我便调到了一个山区学校,离开了海边的村子。辗转迁徙,颠沛流离,十几年后,我已来到了现在窝居的这座城里,在一家杂志社当小编辑谋生。因为在过的地方太多了,这多年,也没有回过海边的那个村子。只是偶尔有当年教过的学生来访,才听到了点有关的消息。只知道我走后,栽毕业纪念树的事倒传下去了,如今,海边的荒滩已变成了一片小树林,村里人的生活也富裕了。附近的村庄也到处栽起了绿树,洱海边早成了柳树林和芦苇滩。海鸥和鸟雀也多起来了。
几天前,我突然从报上看到一则报导,说在洱海边的一个村子发现了多年绝迹的鹭鸶,每到傍晚,村旁的大青树上就歇满了鹭鸶,约有上百只。附近的人都跑来参观,把大青树叫鹭鸶树。我一看那照片,就认出了是洱海边的喜洲镇,心里好一阵激动。于是便趁着双休日,乘车跑到了我久别的地方。我到的时候是中午,镇办事处书记老严告诉我,鹭鸶要傍晚才回来,邀我住下,我愉快地应充了。夕阳西下,大青树下站满了观赏的人,有的还拿着像机。鹭鸶陆续飞回来了,它们有的在空中盘旋着,有的已落进了树上的巢中。夕阳把大青树镀上了一层金辉,给树上的大鸟镀上了一层金辉,也给我的视野染上了一层梦幻的色彩。“啊,你从那里来,我的朋友?”这些年了,你们是怎样过来的?是生活在高山密林?还是海上仙山?多少年了,你们,或是你们的后代仍然贴记着故土,所以,你们还是回来了。瞧,人们正像欢迎久别的游子般欢迎你们哩!老严告诉我,鹭鸶还有灰鹭、牛鹭等多种,其中有一种夜鹭,专门夜晚出来活动觅食,还挺有意思哩。
更让人高兴的是,这几棵远近闻名的鹭鸶树就在小学校内,如今,学校的老师和学生都把保护鹭鸶当作了自己的一项光荣任务,而且还经常向游人及附近的村民宣传保护鸟类的知识。我想,现在的老师要讲解王维的“一行白鹭上青天。”就相当直观了吧?
告别喜洲,沿路的田畴间,时时看见白鹭,有时是三两只静静地伫立在水田里,于是水田便成了一幅风景画;有时是一行行软软地飞翔在蓝天上,由是便让人想起了郭沫若的赞叹:“鹭鸶实在是一首诗,一首韵在骨子里的诗。”
过了几天,那个学生的家长特地来告诉我,其实这里有过鹭鸶,而且很多、很多,他小的时候,还去挑过鸟粪作肥料呢。那时,村东边是一大片树林,一直连到海边,每到傍晚,千百只鹭鸶就飞回到树林里,白花花的一大片,就象雪花一样,好看得不得了。后来,树被砍光了,鸟没有个栖歇处,加上又有人常去打鸟、捕鸟,鹭鸶就渐渐地少了。再后来,就绝迹了。所以,难怪你们没有见过鹭鸶,也难怪学生的提问让老师你尴尬。他还告诉我,鹭鸶也有灰色的,它们胆子很大,栽秧时,它会飞到人身边找虫吃哩。
当时,海边的林地已大半变成了荒滩,只有村东的几株大青树被视为神树,没有人敢碰,一直青翠着,树上也有鸟鸣,不过,那绝不是黄鹂,而多是些叽叽喳喳的麻雀之类的小鸟。那些时候,我常常带着学生到海边,看海浪、看蓝天白云、看田坝荒滩……有时,也给他们讲这里原来曾有过很多白鹭的故事。有些学生便天真地问我,白鹭鸶还会回来吗?我只好说,会的,会的。于是,我便建议每个毕业生都在荒滩上种一株纪念树,希望在多年后荒滩会变成树林,会引更多的鸟来。我知道,我和学生是在种植着一首古诗的意境。
然而,才过了两年,我便调到了一个山区学校,离开了海边的村子。辗转迁徙,颠沛流离,十几年后,我已来到了现在窝居的这座城里,在一家杂志社当小编辑谋生。因为在过的地方太多了,这多年,也没有回过海边的那个村子。只是偶尔有当年教过的学生来访,才听到了点有关的消息。只知道我走后,栽毕业纪念树的事倒传下去了,如今,海边的荒滩已变成了一片小树林,村里人的生活也富裕了。附近的村庄也到处栽起了绿树,洱海边早成了柳树林和芦苇滩。海鸥和鸟雀也多起来了。
几天前,我突然从报上看到一则报导,说在洱海边的一个村子发现了多年绝迹的鹭鸶,每到傍晚,村旁的大青树上就歇满了鹭鸶,约有上百只。附近的人都跑来参观,把大青树叫鹭鸶树。我一看那照片,就认出了是洱海边的喜洲镇,心里好一阵激动。于是便趁着双休日,乘车跑到了我久别的地方。我到的时候是中午,镇办事处书记老严告诉我,鹭鸶要傍晚才回来,邀我住下,我愉快地应充了。夕阳西下,大青树下站满了观赏的人,有的还拿着像机。鹭鸶陆续飞回来了,它们有的在空中盘旋着,有的已落进了树上的巢中。夕阳把大青树镀上了一层金辉,给树上的大鸟镀上了一层金辉,也给我的视野染上了一层梦幻的色彩。“啊,你从那里来,我的朋友?”这些年了,你们是怎样过来的?是生活在高山密林?还是海上仙山?多少年了,你们,或是你们的后代仍然贴记着故土,所以,你们还是回来了。瞧,人们正像欢迎久别的游子般欢迎你们哩!老严告诉我,鹭鸶还有灰鹭、牛鹭等多种,其中有一种夜鹭,专门夜晚出来活动觅食,还挺有意思哩。
更让人高兴的是,这几棵远近闻名的鹭鸶树就在小学校内,如今,学校的老师和学生都把保护鹭鸶当作了自己的一项光荣任务,而且还经常向游人及附近的村民宣传保护鸟类的知识。我想,现在的老师要讲解王维的“一行白鹭上青天。”就相当直观了吧?
告别喜洲,沿路的田畴间,时时看见白鹭,有时是三两只静静地伫立在水田里,于是水田便成了一幅风景画;有时是一行行软软地飞翔在蓝天上,由是便让人想起了郭沫若的赞叹:“鹭鸶实在是一首诗,一首韵在骨子里的诗。”
很赞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