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散文网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散文阅读 > 抒情散文

抒情散文

[原创] 写作的善良与快慰

2020-12-14抒情散文杨献平

写作的善良与快慰
——碣石山散文读评
杨献平写作说到底是作家对自己内心隐秘和外物触觉的一种表达。我总是觉得,这种表达是有所诉求的。在文字当中,另一个“我”建立起来,成为不朽的一种可能。尽管在写作的境界和技巧上各各不同,但作为作家本人,这种
写作的善良与快慰 ——碣石山散文读评 杨献平    写作说到底是作家对自己内心隐秘和外物触觉的一种表达。我总是觉得,这种表达是有所诉求的。在文字当中,另一个“我”建立起来,成为不朽的一种可能。尽管在写作的境界和技巧上各各不同,但作为作家本人,这种诉求和建立的“欲望”是潜在的,也是永恒的。为此,我喜欢在那些文字当中找到一些真实的、善良的,甚至执拗的和不可复述的情感乃至灵魂的因素。在阅读当中,我时常为那些善良的穿透,快慰的抚摸和终极抵达的幸福与痛楚而感到由衷的震颤和敬意。这种“震颤”是突然的、毫无防备的,而“敬意”往往在掩卷之后而迅速隆起。而一个不可忽略的一个事实是:当前所谓的探索性的新散文作品已经被语词和形式淹没了,成为了一团看起来很美,而内里冷漠、麻木和生硬的一群文字堆积。   从这一层面上说,散文所承载的真实性、诗意性和现实感,或许只可以在少数的散文家那里看到了。在偶然的结识和长期的阅读中,碣石山的散文一直有着一些善良且安慰、孤冷而令人心疼、决绝而情思柔软的良好质地。我不是说她在散文艺术上抵达了怎样的一个高度——其实这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一个作家在文字当中的姿态,以及用他(她)的内心和灵魂潜藏在文字当中那种令人温暖、信赖、忧郁和幸福的气息。我总是觉得,散文写作似乎必须要尊重客观,尤其是内心的真实。碣石山散文的真实感源自她内心对于文字的敬畏、热爱和专注的表达。几年以来,碣石山写出了一系列的散文作品,从《聆听草语》、《融入草地》到《中药与爱》、《旁观风月》等篇章,碣石山的散文写作可以说经历了三个有意思的阶段。    热爱青草,院落里小小的花朵,飞不高的灰雀,乃至对泥土气息的细致吐纳。都体现了一种令人感动的自然亲近和灵魂帮依。在《草木性情》系列散文当中,碣石山清静、优雅、散漫,且有着非常独到的认知事物方式。我从中看到了一个娴静或者心无芥蒂的女子漫步在青草之间的秀丽影像。这种自我与自然的融合,工巧而富有变化的语句就像一个人在静静诉说,像一个孩子在花草之间的喃喃自语。而《大爱无言》系列中《麦爷爷》、《有个女孩叫四丫》等作品,则是通过日常的接触和观察,而形成的一组清秀唯美而又不乏命运叹息的文字。这种对人的近距离的关照,对世事和命运的指认和疑窦都显得温暖、沧桑与快慰。我总是觉得,写作,尤其是写人的散文,最重要的一点是客观和原质,客观就是尊重于人事的本真,原质就是贴近生活,在泥土,烟火和尘埃中烛照生活着的人事。这一点,碣石山好像做到了,做到的一个前提是,她把握了这个世界,把握了人——命运——人性——沧桑乃至无可回避的终极宿命。   碣石山的随笔有些执拗和偏激——这不能怪罪或者说她没有全面的认知。所有的真理都是偏颇的,真理在各人的心里自有一番意义。碣石山在她的随笔文字中说到了中年、闲适、死亡和金钱等话题。这些话题都显得沉重。就写作而言,也是一些非常大众化的话题。前人就这些已经发出了众多独到或者类似的感叹。但碣石山能够独辟蹊径,能够以自我之心丈量这些博大甚至有些沉滞的话题,而且写得自由开阔,我觉得也是非常难得的。在《绿肥红瘦》系列文字当中,碣石山的视野是开阔的,虽然写作的题材和对象还是仅限于自己的周围,但力度大了,看似清淡的文字具备了穿透的力量。这种穿透的力量让我看到了作者本人所沉潜在内心的焦虑、无奈和痛楚。   而命名为《迟开玫瑰》一组文字,在《旁观风月》、《爱与痛》等等文字当中,细密、惋伤、隐忍的文字让我们觉得了心疼。这种心疼是隐秘的,现在或者将来都不会被告知的。读这样的文字,我们首要的前提是静心,是彻底的安静,才可以进入到作者游弋于文字当中的某种令人心碎的气息。从艺术层面上说,碣石山的散文已经具备了一种向上的态势,她逐渐理解并能够很好地驾驭散文这一文体,能够在其中很好地实现自己的写作要求。她的散文写作是一种发乎内心的自觉写作。   碣石山能够很好地把握她所要表述和抵达的对象,也就是说,一个作者对写作本质的准确把握,是一种天分的显露。读她的作品,时常让我看到了隐藏在文字后面的巨大潜力。碣石山对现实生活的观察,对事物的深入理解,以及对语言的准确和自觉把握,对散文文体的清醒认识,都是她正在成为一个好散文作家的基本因素。   在写作当中,碣石山能够很好将具备和带有原质性和现实意义的事物和思考极为巧妙地融合到自己的文字当中,物我交融,有感悟和议论但不觉枯燥和多余,有败笔而不觉得模糊和生硬,这难能可贵。散文说到底是一种感觉,行诸于文字,就有了创造和表现的功能,碣石山很好地领悟并运用了这一点。《院子里的事》,充盈着一种流动的质感,在平静中显示着生活的委婉情致。一些不经意的生活原质的东西,在她的笔下散发出令人心醉的朴实气息。而《花果山笔记》一文则又呈现出了浓郁的山水情怀和优雅的闲散的诗意感。在阅读中,我时常惊叹于她文章的细致、矜持乃至乎内心的优雅。尤其是《怀念一棵树》一文,让我不由得想起了爱略特曼的诗句,他说:“沿着我们不曾走过的那条通道/通向我们不曾打开的那扇门/进入玫瑰园中。”(《四个四重奏》)我觉得,散文已然成为了她个人内心情感的一个准确有力的载体。她的写作实际上就是一种对个几心灵的一种释放和收敛,在释放中张扬性格,在收敛中反观内心。这样的写作,让我看到了作为纯粹写作者的姿态和气度。   但是,从纯粹的散文本体讲,碣石山的写作已经趋于成熟,所谓的成熟,是指她对散文的文体把握已经到了专业写作者水准。但我一向反对成熟,成熟的另一面是停滞不前,僵化呆化。所以,我不喜欢碣石山一开始就成熟了,而期望她生硬一些,固执一些,轻狂一些和幼稚一些。在写作当中,自觉地找寻和尝试写作的多种可能,而不要一味规矩下去。另一个方面,碣石山的散文大都关乎周围,微小事物,这难免使她的作品显得狭窄,视野的局限往往构成了另一种意识上的封闭。再一个是她的散文语言,优美而缺乏个性,自己的特色还不是十分浓重。我总是觉得,语言是一个作家的重要标识。   优秀的散文家一向坚持散文的独立性,也就是说,散文应当有它自己的一种姿态,即:它所包含和放射的东西不应当是单一的,普通的情感,而应当具备丰厚、多维的向度感和穿透性。碣石山(包括当前众多的散文写作者)的散文都还没有达到这一点。需要指出的是,碣石山的散文还存在着诸如主题先行、感觉清浅、语言缺乏个性等缺失。我的期望是,我们的散文写作首先要还散文以生活原质,以真实感、诗意性,加大对精神的建构力量,在不断向前的路程中,建立“自己的开阔的写作”。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