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散文网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散文阅读 > 抒情散文

抒情散文

[原创] 故乡的"节气"

2020-12-14抒情散文zhaoyanq
故乡的“节气”(散文)白族扬帆小舢在大多数人的头脑中,“节气”这一概念,自然是指二十四节气。翻阅《现代汉语词典》,对“节气”这样解释:“根据昼夜的长短、中午日影的高低等,在一年的时间里定出若干点,每一点叫一个节气。节气表明地球在轨道上的位置
          故乡的“节气”(散文)
           白族扬帆小舢   在大多数人的头脑中,“节气”这一概念,自然是指二十四节气。   翻阅《现代汉语词典》,对“节气”这样解释:“根据昼夜的长短、中午日影的高低等,在一年的时间里定出若干点,每一点叫一个节气。节气表明地球在轨道上的位置,也就是太阳在黄道上的位置。通常也指每一点所在的那一天。”对二十四节气的解释是:“指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等二十四个节气。二十四节气互明气候变化和农事季节,在农业生产上有重要的意义。”   我家乡的节气,其实和全国各地都普遍过的各种年节很相似。有全国人民都过的春节、中元节(又叫鬼节)、中秋节;还有大理地区有些少数自己独有的节日,如火把节、尝新节,此外,还有原为特定少数民族的节日,但由于民族杂居、民族通婚和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等缘故,其它的民族也逐步将它移植到自己的生活中,并且赋予它新生的内涵。如冬至节,家家户户都要吃糯米饭(近似于中原一带的八宝饭),夏至节要吃腌制的腊猪脚……   笔者这里要说的“节气”,是鹤庆县坝区甸北以白族为主,附近的其它民族也一同过的节日。这些节日一般是以时间来命名,如整月初二、整月初六……整月十五等,演变当中也有根据过“节气”时这个村的主要食品、特产而赋予它一个戏称的,如有的村盛产李子,节气那天家家户户都可以摘到鲜李子吃,大家慢慢就把这天戏称为“李子节”,但这种情况并不多;就其内容来说,主要是各村轮流迎接片区上的老爷(本主):听老一辈人说,这个本主老爷平时供奉在青玄洞下、小龙潭边的龙王庙里,每年大年初一晚上人静以后,先由最近的逢密村派出由长者、青壮年组成的队伍,人人静身沐浴,穿上节日的盛装,带上五谷鲜果等供品,悄无声息地行进到龙王庙,经过一番隆重的祭祀后,用黄色大轿将老爷请回本村的本主庙中供奉一天。这一切,都要来要静悄悄地进行,不得惊动其它任何生灵。   第二天,全村家家户户大清早就打开大门,洒扫庭院,准备好好各种素食茶点、鲜果供品到本主庙去磕头跪拜,祈求福祉。白天,由村里组织大型的祭祀活动,老人们诵经念佛,演奏洞经音乐,其它中青年人或舞龙耍狮,唱调子扭秧歌。村内自有滇戏班子的,就自演自唱。没有的,哪怕到外地去请,也要唱过尽兴。于是,庙子附近,村子中心,卖时鲜水果和各种纸制、竹制、木制小玩具的,还有搞杂耍卖艺的,热闹非凡,与从小在电影里面看到“庙会”和鲁迅先生笔下的“社戏”十分相似。   到了晚上人静以后,附近的另一个村又到村里把这个神灵接到自己村子。如此一直轮到整月十五,才将其送回龙王庙供奉。第二年,再重复……年年如此,巡环往复。   我喜欢家乡的节气,总是忘不了家乡的节气,还有一个重要的缘故:这一天,家家户户都要把自己的亲戚尽数请到家中,一同共享在本主庙里供奉过的果品和食物,希望全年平安吉祥,心想事成,诸事如意。不管年景好坏,家庭富不富裕,家家都要穿最好的衣服、给娃娃们几毛从牙缝里省下的钱,满村子闲逛,买几样小吃或小木马、纸公鸡、拨浪鼓之类的玩具,也总是要省下最好的食物,亲亲热热地吃上一顿,痛痛快快地解一次馋。   我们村的大节气是整月初六,春节后的第五天;小节气是六月初三,栽插完水稻后不久,农事很松的时候。   对初六,我至今兴趣都不是很浓,大概是在春节期间的缘故吧,反正天天都是在过节。再说春节又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自然是最隆重的,初六比不过它。可是对农历的六月初三就大不一样了。这时已经是盛夏,气候炎热得叫人无处藏身,一天到晚直冒汗。即使天公不时地下一阵雨,但空气不仅不会凉爽下来,反而闷热难当。对于农村来说,更是一个青黄不接的难熬时期。遇上小春收成不好的年景,一些劳动力少的家庭,就算粗食杂粮也难以接秋。   因此,对于六月初三,与我和弟妹盼望的心情相反,父母的心情就要复杂得多。尽管春节后他们就开始盘算和节省下一个节气的腊肉、大米和面粉,但是,既然过节,总还得做几个新鲜菜吧,别的不说,一年到头,新鲜肉总是要吃一顿的!那个时候,一切物资都有是定量供应,家家户户若不是中途遇到老人小孩生病或探访要好的亲戚朋友,便会把指标留到节气,一次购买,好与亲戚朋友们一同享受。即使这样,象鲜肉一类的东西,提前一天就要去排队买下,不然,就很难买到肥肉——记得那时候,要是谁家买到的肉最肥,会惹得其它人羡慕和谈论几天。   对买回来的肥肉,母亲用一块洗干净的沙布认真包裹好,拴上一条绳子,轻轻地吊放到水井里的水面上,防止绿头苍蝇生蛋或第二天发臭。   实际上,第二天吃到嘴里的肉都不是那么新鲜了,但大伙都会争着去拈最肥的一块往嘴里送。如果买到的是五花肉或腿子肉、带骨肉,只有外婆、大舅、大舅妈这些长辈才能有这个口福。不过,长辈们也不忍心独吞,往往妈妈才从他们碗里收筷子,他们又将肥肉拈给孙子们,稍懂事理的孙子再拈还长辈。有时一块肉要反复几次才入口。   每到这时,妈妈略显疲惫且挂有几分欠意的脸上会荡漾起会心的微笑。   六月初三的村庄,在欢声笑语中升腾着一股股纯朴温馨的亲情……   在县城读高中那三年,尽管学校的生活比家中有了很大的改善,已经能够每星期吃到一次肉,虽然同学们还是眼睛盯着最肥的一份来挑。但每到农历六月初三这一天,我总要在下午上完课后,不惜赶十多公里路,一溜小跑地回家去吃晚饭——尽管每次赶到家里,都已经是汗流浃背、气喘吁吁。

  有一次,我走到半路,下起了阵雨,因为回家心切,也不躲避,竟被淋成了一个落汤鸡。到了家里,母亲先是愠怒地抱怨,不断催我洗脸、换衣服,同时,利索地摆上碗筷,张罗吃饭……   高中毕业以后,我考上了州里的高等师范专科学校。在这两年紧张的学习生活中,我平时把全身心扑在学习上,几乎忘掉了农村大小小的节日,但是每到六月初三,无论学校食堂吃什么好东西,白天的课程内容多么精彩,我总要想起家里的晚饭,想象母亲在厨房里忙碌的样子,想象开饭前母亲不时地下意识往大门里望我的眼神……   师专毕业后,我虽然分回了本县,但却被安排到一个离家四十多公里的乡镇中学任教,由于工作上的缘故,再加上交通不便,我有近十年时间,不能够在六月初三时回家了。十年中,每到这一天,自己固执地在内心深处按照家乡的风俗来过:白天到小街上买两个时鲜菜,在煤油炉上弄好,再买两瓶当时仅有的白兰地,邀几个处得来的同事,一块共享。三杯小酒下肚,天南海北,家庭恋爱,工作学习,神聊一通,使自己在其中找到一点节气的气氛,减少几分思恋故乡的情怀……   现在,我已经有了自己的女儿,看到她们对节假日是乎没有特别的兴致和这也不想吃、那也不想要的神情,我要想起故乡的节气,想起了外婆、外婆婆的一句话。   说起来,也许是因为我从小就听话的缘故,外婆十分心疼我,在我的记忆中,他从来都有不直接反驳我。也是三十年前的六月初三。中午,外婆悄悄地塞给我五毛钱,我说谢谢外婆,她却说“不要谢外婆,外婆穷,还是谢谢节气吧!”这时我已经是小学四年级生了,觉得外婆说得不对,就脱口反驳道:“节气又没有钱,谢它干什么!”。没想到外婆真的恼怒了,第一次向我瞪起了大眼……我吓了一跳,想不到一下对我和言悦色的外婆会这样,再也不敢回嘴了。但是我心里却一直不服气外婆的这种说法——明明是她给了我自己省下的零花钱,干吗非要我感激节气呢?   我的心路历程已经告诉我,我们的老祖宗逐渐给自己和子孙创造了一个节气,不仅是为了精神上的寄托,也是期望着节气真正给予子孙们带来物质生活上的实惠,带来无限的温馨和亲情吗?                  二00四年六月定稿。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