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散文网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散文阅读 > 抒情散文

抒情散文

[原创] [c]文化的西安之三

2020-12-14抒情散文翠竹随风舞翩跹
驱车登古原"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李商隐这千古传诵的佳句 ,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可能都不知道是因何而作? 乐游原是长安城内的风景区,位于唐长安城东南的升平坊、新昌坊一带,为一隆起的高原,也就是今西安城郊东南西影路以北,南二环路东段以南的高
             
           驱车登古原
  "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李商隐这千古传诵的佳句 ,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可能都不知道是因何而作?   乐游原是长安城内的风景区,位于唐长安城东南的升平坊、新昌坊一带,为一隆起的高原,也就是今西安城郊东南西影路以北,南二环路东段以南的高地。因汉宣帝以此为乐游苑,并置乐游庙,故名乐游原。   乐游原是唐长安城的最高点,地势高平轩敞,为登高览胜最佳景地。唐太平公主在此添造亭阁,营造了当时最大的私宅园林──太平公主庄园。韩愈《游太平公主庄》诗云:公主当年欲占春,故将台榭押城堙,欲知前面花多少,直到南山不属人。”仅在乐游原上的一处园林,因太平公主谋反被没收后,就分赐给了宁、申、歧、薛四王,足以想见当时乐游原规模之大。后来四王又大加兴造,遂成为以冈原为特点的自然风景游览胜地。乐游原地势高耸,登原远眺,四望宽敞,京城之内,俯视如掌。同时,它与南面的曲江芙蓉园和西南的大雁塔相距不远,眺望如在近前,景色+分宜人。因此,都人来此游赏者绍驿不绝。尤其是“每年三月上已、九月重阳,仕女游戏,就此拔楔登高•幄幕云布,车马填塞。”   杜甫形容乐游原是:“乐游古园翠森森,烟绵碧草萋萋长”;唐彦谦称赞乐游原:“杏艳桃娇夺晚霞,乐游无庙有年华”;李频描述了春天乐游原的景色:“无那杨花起愁思,漫天飘落雪纷纷”。而“爽气朝来万里清,凭高一望九秋轻”、“万树鸣蝉隔断虹,乐游原上有西风”,则描述的是乐游原秋天迷人的景色。   在乐游原上,除太平公主庄园外,原上还有一处景色优美的寺观,便是青龙寺了。唐诗人朱庆余《题青龙寺》诗中写道:“寺好因冈势,登临值夕阳。青山当佛阁,红叶满僧廊。竹色连平地,虫声在上万。最怜东面静,为近楚城墙。”不但描绘了古寺高爽幽静的景色,同时也道出了乐游原的高耸之势。李商隐的“向晚意不适,驱车登古原。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更是因青龙寺和乐游原而作的千古传诵的佳句,诗中的古原就是乐游原。   诗人韦应物在《东郊》中也这样描述乐游原的春天:   吏舍跼终年,出郊旷清曙。
  杨柳散和风,青山澹吾虑。
  依丛适自憩,缘涧还复去。
  微雨霭芳原,春鸠鸣何处?
  乐幽心屡止,遵事迹犹遽。
  终罢斯结庐,慕陶真可庶。
           霸柳万絮惹春风   到了唐朝,折柳送别更是盛行,长安灞桥,专门种植了许多杨柳,供人们离别时候攀折。据《三辅黄图》说:“灞桥在长安东,跨水作桥。汉人送客此桥,折柳赠别”故又名销魂桥,从汉、唐 以来,这儿不知演过多少人间悲剧,也不知有多少文人学士将它摄入诗篇。“杨柳含烟灞岸春,年年攀折为行人”、“年年柳色,灞桥伤别”,可见,在灞桥握别的离情有多么深厚,诗人把送别离恨写得销魂蚀骨。“为近都门多送行,长条折尽减春风”,大家送行,走出长安都门,离人去了,长条折尽,春色又减去几分。“会得离人无限意”的杨柳,就这样充当人们离愁别恨的载体,“千丝万絮惹春风”,留下了一串串带泪的故事。这些离别诗都被一种千回百结的愁肠所缠绕,被一种凄风苦雨的色彩所笼罩。   古代的灞桥,一直居于关中交通要冲,它连接着西安东边的各主要交通干线。《雍录》上指 出:“此地最为长安冲要,凡自西东两方而入出山尧、潼 两关者,路必由之。”可见其“战略 ”位置是何等的重要。文人雅士们却不理会这些,反倒把灞桥描绘得富有诗意。唐朝的王昌 龄在其《灞桥赋》中说:“惟于灞,惟灞于源,当秦地之冲口, 束东衢之走辕,拖偃蹇以 横曳,若长虹之未翻。”清代的董韫卿则在《度陇记》中赞曰:“石柱林立,亘若长虹。” 均以“长虹”喻之,多姿多彩之景跃然目前。?   有水有桥,柳树自然也不能少。《西安府志》中云:“灞桥两岸,筑堤五里,栽柳万株,游 人肩摩毂击,为长安之壮观。”每当春意盎然、春风扑面之际,柳絮漫天飞扬,成了长安灞桥一大景致。“大雪纷纷何所似?”“未若柳絮因风 起。唐代诗人的《灞上》诗即咏其景:   鸣鞭落日禁城东,?
  渭水清烟灞上风。?
  都旁柳阴回首望,?
  春天楼阁五云中。   宋代张先有“絮软丝轻无系绊,烟惹风迎,并入春心乱”的词句,风情无限,直恁撩拨人心 。清朝初期的朱集义也有感于“灞柳风雪”,题诗称道:?   古桥石路半倾欹,?
  柳色青青近扫眉。?
  浅水平沙深客恨,?
  轻盈飞絮欲题诗。   唐时在灞桥设有驿站,当时叫做“滋水驿”,也被称作“灞亭”。古时人们多在此处迎宾送 客,依依话别。《开元遗事》中记曰:“灞陵有桥,来迎去送,至此黯然,故人呼为‘销魂 桥’。”那时,人们还有一种传统习俗,即折柳为别。“柳”“留”谐音,颇能表达惜别之 情。《诗经》里面就有“思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的诗句,后人以典为 用,柳枝柳叶成了人们表达离别之情的一种信物。古代诗人为此留下了许多动人的诗篇。其 中,杨巨源有一首《赋得灞桥柳留辞郑员外郎》:?   杨柳含烟灞岸春,?
  年年攀折为行人,?
  好风倘借低枝便,?
  莫遣清丝扫路尘。   韩琮《杨柳词》写道:?   枝头纤腰叶斗眉,
  春来无处不如丝,?
  灞陵原上多离别,?
  少有长条拂地垂。   戴叔伦《送友人东归》也是情有所依,相对无语:?   万里杨柳色,? 出关送故人。?
  轻烟拂流水,? 落日照行尘。?
  积梦江湖阔,? 忆家兄弟贫。
  徘徊灞亭上,? 不语自伤春。   李白的《灞陵行送别》更是伤情沉沉,别有滋味:   送君灞陵亭,?
  灞水流浩浩。?
  上有无花之古树,?
  下有伤心之春草。?
  我向秦人问路歧,?
  云是王粲南登之古道。?
  古道连绵走西京,?
  紫阙落日浮云生。?
  正当今夕断肠处,
  骊歌愁绝不忍听。   罗隐在《柳》诗中则写道:?   灞岸晴来送别频,?
  相偎相依不胜春。?
  自家飞絮犹未定,
  争把长条绊得人。   桥头送别情景感人至深,感伤中不乏轻巧。词人柳永也是触景生情,一曲《少年游》令人黯 然神伤:   参差烟树灞陵桥,?
  风物尽前朝。
  衰杨古柳,
  几经攀折,?
  憔悴楚宫腰。?
  夕阳闲淡秋光老,?
  离思满蘅皋。?
  一曲阳关,
  断肠声尽,
  独自凭兰桡。   灞河、灞桥、灞柳、灞亭,古往今来,竟让无数人为之“倾倒”,生离死别,离愁别绪,诗 情才气,到了这个地方都表现得淋漓尽致。? 这里还有一座皇帝的陵墓,在灞桥东南方向今灞陵乡附近,它就是西汉文帝刘恒的灞陵。也 许文帝不怎么英明,人们都不大重视他。不过在古人的一些诗句中,还是有迹可寻的。东 汉末年文学家王粲有一首《七哀诗》,其中便提到灞陵:?   西京乱无象,?
  豹虎刚构患。
  复弃中国去,
  委身适荆蛮。?
  亲戚对我悲,?
  朋友相追攀。
  出门无所见,?
  白骨蔽平原。?
  路有饥妇人,?
  抱子弃草间,
  顾闻号泣声,?
  挥涕独不还,?
  “未知身死处,
  何能两相完?”
  驱马弃子去,?
  不忍听此言。
  南登灞陵岸,?
  回首望长安。?
  悟彼“下泉”人,
  喟然伤心肝。   唐代诗人李白在《忆秦娥》一词中也有表现:?   箫色咽,?
  秦娥梦断秦楼月。
  秦楼月,?
  年年柳色,
  灞陵伤别。?
  乐游原上清秋节,?
  咸阳古道音尘绝。?
  音尘绝,?
  西风残照,
  汉家陵阙。   直到王维一曲阳关三叠,高歌“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轻轻柳色新”,一场清爽明亮的朝雨,洒洗了亘古如斯、哀怨凄苦的“轻尘”,“柳色”更新,终于使离别透露出一种富于希望的情调。
  (连载三)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