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散文网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散文阅读 > 叙事散文

叙事散文

巴山蜀水

2020-09-17叙事散文于文华
巴山蜀水文/于文华翠竹与松柏,绿水与苍翠构筑的绿色鲜活世界,让来自西北荒山秃岭的我大饱眼福,像是观赏到一部有声有色、有形有味的风光记录片——体味到至纯至美的视觉享受,感知到巴山蜀水的物华天宝。的确,生活的目的就在于追求比生活更高更远的东西。

巴山蜀水    文/于文华   翠竹与松柏,绿水与苍翠构筑的绿色鲜活世界,让来自西北荒山秃岭的我大饱眼福,像是观赏到一部有声有色、有形有味的风光记录片——体味到至纯至美的视觉享受,感知到巴山蜀水的物华天宝。   的确,生活的目的就在于追求比生活更高更远的东西。离家原来越远,眼睛景致却越来越新鲜、灵动、鲜活而滋润起来。旅行之目的,大概在于从平日压抑、忙碌、繁杂的生活环境中解放出来,带给人一种自有洒脱、快乐随心的愉悦和惬意。人总是向往远处的风景。陌生的、遥远的、耳闻目睹的、文字与图片、电影电视及报刊杂志风景片中闪现的美丽图景,一一从眼前掠过。目光所及的一切:田野庄稼,青青玉米林,翠绿树木,流淌的河水,弯曲的山谷,独特的民居,高楼大厦,沟坎与道路……都变得亲切而宁静,包括天上悬挂的一轮月亮。早先脑海里与印象中那些空谷传响、蝉声如玉、雨打芭蕉、绿肥红瘦、青山绿水……的描绘,如今终于找到了注解与佐证。原来所有的词语都并非空穴来风,都有相对应的景色,虽然我曾经用沙枣花清亮的眼睛观察过天地宇宙,用紫罗兰敏锐的耳朵倾听过风雨私语,用丁香花纯洁美丽的鼻子嗅闻过苍山碧水气息,也用九月菊的绿色叶子感受过时光光阴的变幻,但是只有在今天,我凭借巴山蜀水的全部从容,才比较深刻透彻地领悟到了唯有与树木大地、河江溪流相交相融,方能够完全获得充实丰厚的人生境界。   人的记忆路径,首先通过眼睛来感知领略,尔后沿熟稔惯常通道,进入记忆与脑海凹凸不平世界。烟雨朦胧里,随旅游车沿曲曲折折、攀援而上的盘山道往峨眉山最高处金顶进发。沿途浓淡相间、层次分明、疏密得当、脆嫩欲滴的视觉感受,比味觉与听觉更直观、更纯粹,也让记忆更深刻、印象更深远。   旅游大巴车行赴峨眉山爬行途中,发现眼前的路全变成有颜色的路,忙问司机师傅这是为何?回答说为了防止司机产生视觉疲劳而有意涂抹的。尤其冬天,遇到下雪天,这种有颜色之路,会给司机提神与减轻一定负担。路标有一处小学,就问为何如此崎岖不平的地方,还有一所学校。健谈的司机侃侃而谈,说随着当地旅游业的日益发展,有些少数民族的老百姓不大愿意搬下山去,而其后代的教育就需学校完成。据说这儿有七八位教师,但学生只减不增。有些挣了钱或见识提高的村民,将孩子送往山下的寄宿制学校。而颇有意思的事情是,这儿有不少的义工,并非自愿前来,是当地政府与交通部门,针对酒驾司机的一项处罚措施:必须到这所小学当义工一个月。且负责护送学生的上学、放学。路长却由学生担任。路长说何时走,负责护送的路员就必须走。安全将学生护送到家后,由路长(即学生)签字后,护送者方可返回。若路长故意刁难不签字,则不能返回。这样的任务不能不说费时费力,还需和小家伙们费一番周折。你说,谁还在以后的时日里敢以身试法呢?   在细雨霏霏里,随男男女女的游人,跟着导游的脚步,亦步亦趋的向普贤菩萨金顶攀登、再攀登。我虔诚的攀爬在一级级往金顶而上的台阶,人们或结伴而行,或随团出行。风景优美绝佳之地、名山大川,往往人迹罕至、路途遥远,但却是出家人修行成道的最佳之地。尤其在交通不便、人迹罕至的古代,深山密林、幽静安宁之地,自可逃离世俗红尘,避开灾祸危难,只要心中安然,耐得住寂寞,自可虔诚安详、修行问道……虽则时常勾首弯腰、膝盖酸疼,但却在一步步抵达心中的理想之境——攀登向金顶迈进的阶梯,就需一步一个脚印坚持不懈的精神和持之以恒的毅力。半途而废者只能前功尽弃,无缘领略会当凌绝顶的美景。虽有水汽笼罩,能见度又差,但所有人都是不到金顶不罢休的步履,也许作为凡夫俗子,谁都渴盼佛光普照,谁都希望身临山顶欣赏其境,如此一想:心中不觉陡升往上走的勇气和力量——虽在烟雨朦胧里,金顶依然显得那么圣洁和光辉。   尽管天下着蒙蒙细雨,看到几个身背沉重器物的挑山工,依旧不管不顾在行走。一个脚穿黄球鞋,头发花白,约莫50多岁的汉子,脚步均匀的走了几步,背着一竹筐的建筑材料,将身子斜靠在墙面上歇息。我问他们如此辛苦,费用如何结算。他擦擦脸上的汗珠,客气答道:“不论啥物件,每100斤按50元计算……”我又问他那一背篓有多少斤。回答说差不多有200多斤。想我和他年纪和身体差不多,仅背几瓶矿泉水和雨伞,乘坐游览大巴,从半道上才开始往上爬山,感觉每跨上一个台阶,都非常吃力。而一年大多数时间基本辛苦奔波的他们,为了生活的安逸舒适,为了儿女的幸福未来,差不多每天要背几趟重物,攀爬台阶,气喘吁吁,就为了挣为数不多,却安身立命的钱。另一位胖胖的中年汉子,见我慈眉善目,态度和蔼,用专门支撑的一个特质拐杖,在台阶边支住背篓,笑问我从哪里来?我回答来自天马的故乡武威……他自自然然接茬道:武威,那可是好地方。我到那儿打过工。四季分明,蔬菜便宜,人也很实为地道……我只能浅笑:那有你们这儿好,山清水秀,风景秀丽!云雾缭绕,徐徐袅袅,置身其间,宛如仙境……吸引天南海北的人前来游览、观光、游玩。   即将登上金顶前,看到两侧有排列整齐、气象森严的两排白象,不由得肃然起敬。在我有限的游历和学识中,名山大川中,有这么多大象者不多。这里所有的白象均有6根象牙,一侧白象背着佛教的法器“玉如意”——据说佛教中白象表示心地清静,修行勇猛稳健,而象背如意是吉祥如意的意思,而另一侧大象背的也是佛教的法器“盘轮”,寓意人有生死轮回。   充裕的时间和广阔的空间,为金顶搭起了一个一览众山小、高处不胜寒的绝佳平台,从而客观、立体、具象、冷静地把眼前变幻莫测、朦朦胧胧的生命景观一一刻录进自己的脑海乃至心灵之中,再籍由记忆消化吸收,演绎出或抽象或质感的点和线,立体化、有声有色地点缀在影响深刻、震撼内心的那一层层重叠面上。一团团绵绵的白云,从山下冉冉聚集、升腾、围拢,瞬息间演变为茫茫一片,金碧辉煌的金顶隐隐约约,连隔几步之遥的人也模模糊糊——无形之中自然就有了登临仙境的飘渺感觉。身体好像凭籍虚无飘渺的力量,被托至空中,随着云团与风的流动,心灵似乎被无形之中所掏空,逃离滚滚红尘,进入一种虚幻的境界之中。没有乘坐飞机遨游云朵之上的体验,但此刻大团大团可触摸、可感知的云朵汇聚成浩瀚的海洋,一直延展到似乎无穷无尽、遥不可及的天边,远处时隐时现的峰峦,像一叶扁舟飘浮在云海之上。就想:只要星移斗转还在继续,只要日月穿梭的岁月之梭尚在转动,那么这份刻骨铭心的记忆,就会穿过玉石雕琢的大象、背山工肩背手提修筑的亭台楼阁,葱茏树木乃至虔诚修心的和尚,以及经年累月观光游览的游客,会永远留存于灵魂,进而从容见证岁月沧桑、生命珍贵!所有生命不过是宇宙时空里的一个瞬间片段。瞬间的精彩是照片,休闲旅游是创造相片的照相机,一次次快门的启闭声,连接成行进路途上的脚步。而一个个被捕捉、被按动的精美绝伦的瞬间,组合成了一次旅途颇为难得的回忆与留恋。站在散发金光,从那个面都可看见佛像的金顶,情不自禁想起大诗人李白:“蜀中多仙山,峨眉邈难匹”的赞美诗句。只有当你登上金顶之后,看着眼前的风景,才真正能体会到诗所描绘的独特绝妙之美!   上山途中,导游一再吩咐,不可招惹峨眉山的猴子,不能穿鲜艳的尤其红色衣服。一般见到猴子的机率很少,但若碰到,最好不要给零食……路上果真未曾见识峨眉猴的尊容。但在下山途中,一行人有幸见到了十几只被称为峨眉山精灵的猴子。峨眉猴比平常见到的猴子身子壮实,且对人毫不陌生,一副波澜不惊架势。嬉闹顽皮、憨态可掬,好似极通人性,见人波澜不惊、司空见惯的样子,给人一种与人相亲、与人同乐的感觉,平添了旅途的惊喜与快乐——它们有的在平房屋顶上灵活自如的攀爬,有的在附近的树枝穿梭。一个成年猴更是旁若无人蹲在地上,拣拾着游客扔给的香蕉与面包,吃的津津有味。见游客拍照留念,也不避不让。不大一会儿,旁边钻出一中年男子,呼啸一声,长鞭地上一甩,猴子个个惊慌失措,赶紧从屋顶与树枝间跳下来,急急忙忙溜向远方。   若说登临峨眉山是一条朝圣、拜佛之路的话,是一条心灵与灵魂得到洗礼与锻造之路的话。那么,去都江堰则是一条温习历史的缅怀之路,一条触摸成都平原由初步欣欣向荣到强盛繁荣发展之路。据说都江堰还是全世界迄今为止,历史悠久、效益巨大、历史遗迹留存至今,且生生不息发挥巨大作用的宏大水利工程。   教过历史的我,不止一次向学生说过,都江堰是李冰父子造福四川人民的一项水利灌溉工程,它让旱涝无常的成都平原成了天府之国,从古至今发挥着巨大作用。都江堰以灵动飘逸的姿态、奔流不息的呼啸、跳跃飞奔的力量、轰鸣不息的气息,让眼睛听见江水跌宕起伏的浪花声,耳朵看见流水欢快奔腾的逶迤姿势,鼻子捕获灰蒙蒙的天空下江水银色的元素,纷纷扬扬输送到我脑海里……而著名学者余秋雨这样描述都江堰:水,看似柔顺无骨,却能变得气势滚滚,波涌浪叠,无比强大;看似无色无味,却能挥洒出茫茫绿野,累累硕果,万紫千红;看似自处低下,却能蒸腾九霄,为云为雨,为虹为霞;看似没有造型,却能作为滋润万物的救星而被殷殷期盼……   随游人从一座廊式古木桥穿越而过,有不少当地人在桥边廊下休闲纳凉。据说夏天高温时,这儿成了居民避暑的最佳之地。导游告诉我们,桥修建于清清光绪四年,四川总督丁宝桢用修都江堰余款而建。它沟通了内江两岸,曾多次被战火与人为损毁,经多次修缮后,成为以雕梁画栋、民间彩塑、书画楹联为一体诗书画合璧的艺术长廊,被誉为“水上画楼”、“雄居江源第一桥”。稍事休息,从亭台楼榭错落有致、花卉树木秀丽多姿的离堆公园穿过,看见有一圈装鹅卵石的竹笼。(据说江水湍急,无法在中流做堰。李冰百思不得其解,后看到江边洗衣服的女子,受启发使奔流的江水得以驯服),而三根铁牛模型,据说是当年李冰测水位使用的。紧跟游人步履,走过摇摇晃晃、一步三颤的“安澜桥”(亦称夫妻桥)的索桥,沿水泥台阶走进香火袅袅的二王庙。再随络绎不绝的人流,走过一座稍长的水泥桥。一路上导游兴致勃勃告诉我们:都江堰工程之伟大,不仅在于其工程量浩大,而更在于水利史上的科学性。工程采取中流做堰之法,把岷江水科学合理分为内江和外江——各取所需,各有所用。内江供灌溉,外江供分洪,这样既控制了岷江激流,使水势转为平缓,又免除了水灾,还能灌溉300多万亩农田。   看见远处一条并不起眼的慢坡堤坝,从远处奔流而来的江水,到这儿变成了温顺乖巧的灵物——大多流向了清澈江中,少数则乖乖翻过堤坝,流向另一则平缓之地——将泥沙沉淀下来。积淀的多了,被人挖走。而就是这貌不惊人的堤坝,有效解决了泥沙淤积的顽疾,彻底坚决了夏季洪水泛滥成灾的难题。导游用旗子指着远处,颇具感情介绍说:那就是有名的飞沙堰。都江堰渠首工程主要由鱼嘴分流堤、飞沙堰溢洪道和宝瓶口引流工程三大部分组成,科学地解决了江水自动分流、自动排沙、控制进水流量等问题,巧的是这三者首尾相接、互相照应、浑然天成,岷江放荡不羁的野性,在这里完完全全被李冰父子驯化了,温顺地润泽着成都平原的万千生灵。而其鱼嘴、飞沙堰、宝瓶口三个部分又相互制约、互相牵制,导致江水无论是汹涌还是平静情况下,流入成都平原的水都是限量限沙的水,确保了成都平原人民的生活和生产的使用。都江堰水利工程体现出的科学水平和科学态度,也无不让后人扼腕。它所积累的治水“三字经”,至今仍是都江堰治水遵循的准则。以年代最久、唯一留存、至今仍在发挥巨大作用、以无坝引水为特征的宏大水利工程,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于2000年将其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置身于树荫婆娑、蝉声如雨、鸟雀鸣唱、生命恣肆的世界里,眼睛变成了放大镜与摄像机,想一股脑儿将全部的印象,拍摄、刻录、存留于脑海之中。在成都平原,树木与山水给我的感觉全是生机盎然、生机勃发的,是隐忍安静、自在本分的,是脆嫩鲜活、枝叶水灵的。在我有限的感知世界里,即使在寒冷的冬天,蜀地山水也处处绽放着鲜活翠绿的生命活力,而不像我生活的西北,岁月一步入冬的年轮,眼前就是枯寂萧条、灰暗寂寞的所在。以至于从成都回来好久好久了,手机相册里南国秀丽风景栩栩如生、鲜嫩活泼的图景,仍不时从镜框里伸出一只只可爱友好的小手,将我重新拽入沉思、回味、咀嚼之境,领着我的躯体乃至身心,飘飘悠悠,时常荡进水乡泽国有声有色的图景中而流连忘返、乐于思蜀……

微信图片_20171014102930.jpg (406.98 KB, 下载次数: 336)

2017-10-14 10:56 上传

微信图片_20171014102805.jpg (234.41 KB, 下载次数: 374)

2017-10-14 10:55 上传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