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药三分毒
2021-12-23抒情散文匡建华
是药三分毒文/匡建华在我国民间有“是药三分毒”的说法,当你需要吃药时,就会有好心人来提醒:药有三分毒啊,不能随便吃。其实我们并没有理解古人这句话的含义。在古代人们习惯用“三”来表示多数。比如三思而后行、三缄其口、约法三章等等,才有了“是药三……
是药三分毒
文/匡建华
在我国民间有“是药三分毒”的说法,当你需要吃药时,就会有好心人来提醒:药有三分毒啊,不能随便吃。其实我们并没有理解古人这句话的含义。在古代人们习惯用“三”来表示多数。比如三思而后行、三缄其口、约法三章等等,才有了“是药三分毒”,而不是四分,或五分毒。古人将药与毒并列,用“毒性”来表示药物作用的强弱,并认为药物有“偏性”, 常用药物来“以偏纠偏” 和“以毒攻毒”。
按照现代医学理论来说“是药三分毒”也是有一定道理,人体生病了,就是人体的机能偏离了正常的生理指标,需要帮助纠正,如血压过高,要用药物将其控制在正常范围,如果用药量太大,降的太低,也是偏离了正常,也是要及时纠偏的。细菌或病毒是外来毒物,它们侵入人体后毒害肌体,我们用抗生素来治疗来消灭它,而相对细菌或病毒来说抗生素也是毒物,让它失去生命。这样我们就可以理解“以毒攻毒”的含义,从中我们也感受到了先人智慧。 几千年来,我们的先人一直就在探索、寻找防病、治病的良药。神农尝百草是一则著名的中国古代汉族神话传说。文献记载,神龙尝百草,一日七十次遇毒,茶解之就是见证。在古代中国神话传说中一种使人长生不老的药,也是历代帝王追求的,特别是从秦始皇之后的历代帝王以及王公贵族,对其呈现出一片痴迷,在现代电视剧中就时常出现古人炼丹药的场景。不过这些丹药不仅没有让人长寿,还加速了死亡。考古发现可能是其中含有的重金属中毒所致。现代人开发了许多了保健品,有的广告把它吹成了天赐神药,“有病治病,无病保健”,好像可包治百病,骗了许多老年人,有的还吃中毒了,有的病了只吃保健品,还造成了不良后果。 不少人认为中药没有副作用,那是没有科学根据的,只是中药中毒没有西药来的那么猛烈,像中药最初的毒性判断是靠品尝,传说神农就是因尝药中毒而死。在古代没有现代的化验检测设备,没有做动物实验,有许多毒副作用史书上也没有记载。近来研究发现,有些中药长时间服用可能蓄积中毒,如文献经常就有报道长期服用抗风湿中草药导致肝肾功能损害的病例。 放在今天,“是药三分毒”这句话,也可以理解为凡是药物都具有毒副作用。据文献记载,在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药源性疾病发生率不到1%,也许那时贫困,有病吃不起药,近几十年经济发展,有病能及时治疗,但也出现了不同程度的过度医疗,导致药源性疾病增高五六倍,特别是老年人肌体功能下降,对药物的敏感增加,并随年龄的增大而增加。有人研究发现,同一种药物,在六十岁以下,副作用可能只有10%,而到了八十岁以上,副作用可能提高到25%。 为什么老年容易药物中毒呢?老年人往往同时患有多种疾病,加上各脏器功能均有不同程度的衰退,服用药物品种多,持续时间长,药物在体内蓄积。前几天邻居王婆婆,说头晕,腹痛,提着十种药,请医生看病,结果马医生说她是药吃多了的不良反应,并没有为她开新药,只选了原来的药中选择了相对重要几种药,继续服用,没几天就恢复了。 有些人只看药片颜色、大小,不记药名,结果“张冠李戴”,服错了药;有的人买药时只认药名,不看药物剂量,服多了或服少了;有的记忆力差,本应每服一次,结果了三次,或已服了又忘记了,重复服药等,都是造成药物中毒的原因。许的人患了病,恨不得吃上一两次药就把病治好,自认为服药剂量不足,盲目加大剂量服用,想硬把病“压”下去,结果疾病非但未愈,反而造成药物中毒。当出现药物中毒时还误认为是疾病加重,继续服药。其实,许多疾病有其自身发生发展的规律,患病后从用药到治愈需要一个过程,随意加大药物剂量,除了副作用增加,并不能增强疗效,也不能缩短疗程。有的人认为,服药品种越多,效果会更好。有的人既服用中药丸药,又服汤药。媒体曾报道,有一位博士就是同时服用五种感冒药导致死人的悲剧。其实同一类药,哪怕是药名不同,但成分是差不多的。 或许有人源于对“是药三分毒”产生的恐惧感,生病后不敢吃药,或选择拖延的方法,让身体自我调整,不少人耽误了最佳治疗时机,小病拖成大病,最后不得不住院治疗。如高血压病是身体无法代偿才有的表现,而且大多数人无自觉症状,长时间不治疗就有严重后果。同乡老何,三十几岁就得了高血压,四十几岁血压平时就高达180毫米汞柱,医生再三提醒,亲友也劝他,可他坚持不吃药,认为自己有抵抗力,结果不到50岁就因脑出血去世,他虽然没了人间伤痛,可留给亲人的是挥之不去的遗憾和思念。
“是药三分毒”不是告诉我们,药物有“毒”就“不能”吃药,而是 “不随便”吃药。专家特别提醒,老年人服药要适可而止,要抓住重点,先急后缓,尽量简单。只有科学选择和服用药物,才可能有效避免或减少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
很赞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