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庚子原创】“每天要干几个小时”成热搜的思考
2021-12-23叙事散文stbeijun
昨天,新华社官方微博@新华视点发布评论:《畸形加班现象必须坚决遏制》。这是官微凭借新年伊始发生的“拼多多”员工凌晨下班猝死个案,对数字化时代职场司空见惯的加班文化展开例行鞭挞。鞭挞之所以“例行”,是因挨踢行业的加班现象不是初哥。它就算被舆论……
昨天,新华社官方微博@新华视点发布评论:《畸形加班现象必须坚决遏制》。这是官微凭借新年伊始发生的“拼多多”员工凌晨下班猝死个案,对数字化时代职场司空见惯的加班文化展开例行鞭挞。
鞭挞之所以“例行”,是因挨踢行业的加班现象不是初哥。它就算被舆论抽打了,仍能油条出隔靴搔痒的舒适感——比如加班是“福分”之类顾左右而言他。可见,舆情对“挨踢狗”的支持仅限于同情。
我上班时也熬过夜,但那是“三班倒”,下班后可以补觉,跟挨踢狗干完白天干黑夜的现状不同。该差异导致“每天要干几个小时”这个原本严肃的法律问题,变成如今的“有钱就是词典编辑”喜剧。
“拼多多”日前发生的超时工作职场事故,在其他的挨踢企业也发生过。这种事故模式成时髦,我以为缘自以下两个内因:
一是行业工作特性的原因——我在挨踢业密集的一线城市考察过多家互联网公司,发现那儿的员工不像传统行业那样打卡上班,而是工作量做完才走,加上有时讨论问题误了下班时间点,总之与挨踢行业瞬息万变的节奏有关。但也仅此而已,如果经常凌晨一点钟还在聊工作、凌晨三点还要电话里谈规划,那就明显不是行业特性的问题,而是摆明揩员工上班时间油的问题。比如,挨踢狗上午十点钟才上班,加上中午吃饭一个小时一共九小时,本应在晚七点下班,再加一两个小时的班吧,九点钟也就该下班了;但经常动辄凌晨几点几点还“工作”,显然是骗那些没干过下半夜班的人——因为连轴转到午夜还有思考能力了,那就不是人,而是神仙。
二是资本傲慢特性的原因——关于“行业皇帝幻觉为坊间皇帝”的话题,虽然老掉牙却代代相传。比如本次员工猝死后,一张疑似拼多多官方账号回答该问题的截图在网上传播:“你们看看底层的人民,哪一个不是用命换钱,我一直不以为是资本的问题,而是这个社会的问题,这是一个用命拼的时代,你可以选择安逸的日子,但你就要选择安逸带来的后果”。后来拼多多官网虽否认此帖(但其账号平台确认此帖),但仍引发跟帖群殴。因为,这个“拼命”的回答,不过是网红的九九六“福分”拼命版。资本大到幻觉成坊间皇帝了,说话就会“绕口令”化。比如谈畸形加班,挨踢狗跟你谈法律,资本就回怼理想;前者要输血,后者就喂鸡汤。
上述俩原因一合体,就变成化“有形职场事故于无形”的魔幻推手,且总把真实的故事秒变传说。这也是闻讯赶来的官媒也只能望洋兴叹、继而例行鞭挞的原因(在此我还要尴尬地对工会社团在此类事故中表现出的麻木,表示失望)。
新年伊始,旧闻客串,使坊间审视劳动者权益总被“委婉”的眼光,变得凌厉。在格式化劳动合同里,其他条款(比如薪资、社保等)都能刚性执行,为何涉及劳动者工作时间的条款总是“面团化”?这种任人揉捏的特性,反映出资本在此问题上违法成本太低的现实。社保欠缺了,税局要翻脸;工时超过了,媒体来翻脸。这种差异,确实奇异。
比如,新华社的《畸形加班现象必须坚决遏制》评论说,让劳动者超时工作、透支健康,是违法操作……。好,现在它已违法了、“福分”了、“社会的问题”了,社会又如何应对呢?唾花太多、拳头太少很尴尬吧!
该评论还说要“加强对劳动者合法权益的保护,让追梦人健康地奔跑”,但关键是保护权益的利器必须是刚性的、有细则的、能让违法资本得不偿失的——比如让“每天要干几小时”的本月热搜,变成“每天超过几小时就要罚到肉疼”的常年热搜。这种实用性强的利器出台了,违法资本才不会混淆了“说真的”和“说笑话”的区别,追梦的数字化时代劳动者才不会梦断职场。
很赞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