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乡的小河
2021-12-23抒情散文xam720
小时候的家座落在城乡结合的地方,城市与乡村的界限就是一条小小的河流。北方的大都市,很难见到流动的河水,城中仅有的一两条人工明渠,早已臭得要命,已成为了城市管理者的负担。对城市的孩子来说,一条自然流淌的河水,在童年中显得格外重要。正是由于比邻……
小时候的家座落在城乡结合的地方,城市与乡村的界限就是一条小小的河流。
北方的大都市,很难见到流动的河水,城中仅有的一两条人工明渠,早已臭得要命,已成为了城市管理者的负担。对城市的孩子来说,一条自然流淌的河水,在童年中显得格外重要。正是由于比邻乡村,才会有这条小河的存在。
家在小河南面不远,小时候没有距离的概念,直到长大也说不清小河离家的距离。小河的南边是一个国营厂的家属区,北边是郊区里相对富裕的一个小村庄。南边的孩子们去小河是需要勇气的,城市的家庭大多循规蹈矩,怕发生意外,大人们会想尽办法让自己的孩子远离小河。只是小河对孩子们的诱感力实在太大,孩子们一有机会,就会来到河边,去感受平日里只有在连环画中才会看到的景象。
小河的水总是缓缓的流淌,河面不是很宽,但是很长,不知道它从那里来,也不知到它流向何方。小河的北边是一望无际的青纱账,田野里农作物大多是玉米和高梁。河中最主要的植物就是芦苇,芦苇密密的长在一起,苇叶很窄,不符合包棕子的标准。
夏天的时候,小河成了孩子们的天堂。河里有小鱼、小虾,但都不是很大。那时候不兴钓鱼,孩子们会拿小网去捞鱼,偶然也会捞到些小虾,捞到小鱼小虾后,回家会放在玻璃的罐头瓶中。最可爱的是小虾,身体一卷一伸的在瓶里上下游动,几天后整个身体变得十分透明,别有情趣。
印象最深的就是青蛙了,夏日里青蛙的叫声此起彼伏。在小河中,可以看到青蛙的成长过程。从青蛙甩的籽,到长成小蝌蚪,小蝌蚪慢慢的长出腿,变成了青蛙,冬天的冰冻的时候,青蛙就在小河底下冬眠。
从小受到的教育,青蛙是益虫,可以吃掉许多害虫,北边村庄人们提倡保护青蛙,南边的孩子却成为了青蛙的天敌。有些孩子,说不上是坏,但会在大人们的默许下去“扎蛤蟆”,即用竹杆上绑着磨尖的粗钢丝,直接扎向青蛙。而后,孩子们高兴的拿着战利品,回家去改善伙食。做这些事情的孩子学习都不太好,家境也都一般,有些扭曲的家庭教育,放纵了他们幼小的心灵的恶。扎蛤蟆这事和我是挨不上边的,看着那些可怜的小生灵失去生命,心中会充满无奈。
小河边最惹孩子注目的是蜻蜓。小河边蜻蜓与城市里的不同,大多色彩艳丽,个头较大,飞行速度特别的快,它们一天的生活就是在水面上往来飞行,累的时候,会在某个草叶上少许歇息一会。孩子们会根据蜻蜓的颜色、大小等给它们起着名字。绿色的叫大绿豆,灰色的叫小灰,黄色的叫大苏联,青色的叫大青头。小河就是蜻蜓的栖息地,不同品种的蜻蜓在此交配产卵。
偶然会看到大大的蝴蝶,城市里小白蝶倒是常见,美丽的大蝴蝶只能在小河边才能见到。孩子们管蝴蝶叫马燕。蝴蝶美丽的身影会给孩子们带来一份惊喜,孩子们会兴奋的边喊马燕、边追着蝴蝶奔跑。
南边的孩子们也有越界的时候,有些调皮的孩子会跳到河中,游到河的北岸,去掰些高梁或玉米杆,得意洋洋的咀嚼杆里的汁液,丝毫没有毁了人家收成的愧疚。
冬天里,小河结成了冰。冰面将城市和乡村联在了一起,此时城里和乡村的孩子会不约而同的来到冰面上滑冰车,只有此时,两岸的孩子才能聚到一起。
小河形成了城市与乡村的天然屏障,平日里想过河,只能从一座跨河的小桥上通过。桥两边的差别十分明显,小桥南面是柏油路面,小桥的北面就变成了土路。
时常会有人穿过小桥走入到对方的领域。村庄里的人时常会将家里舍不得吃的鸡蛋,偷偷的带到南边换点零花钱,但代价是要忍受南边有些坏孩子的尾随、谩骂。南面的人也会偶然去北边,工厂发工资,可是商店里的商品奇缺,买什么都得用票,南边的人只好到北边村庄的供销社去碰碰运气,或许能买到一些城市里买不到的东西。
小河两边的人基本上是不通婚的。一个户口问题就将两边人们的感情禁锢住了。城市的女孩子不会嫁到农村,而农村的女孩子想嫁到城市,也是十分不易,当时的政策是孩子的户口要随母亲,南边的男子很少有人能有胆量找一个农村的媳妇,让自己孩子一出生就是农村户口,让孩子今后无法在城市上学及就业。
几十年弹指一挥间,城市一体化的扩张,早已涉及到小河北岸的村庄,小河早已不见踪影,已被高楼所取代,小桥也不见踪迹,一条笔直宽阔的马路毫无阻挡由南到北无限的延伸。村民们早已搬入到高大且宽敞的楼房,因为卖地动迁,各家各户都能收到几百万元,小村庄的人们成为了都市中最先富起来的群体。
南边的楼房依旧是那样破旧,当时的大人们大多已故去,但尚能见到一些健在老人步履蹒跚的身影。河边玩耍的孩子们现在早已过知天命的年龄,他们的大多数早已离开这里,在经过婚姻、生育、下岗、失业等等后,继续过着他们各自的生活。
小河永远的消失了,村庄也永远消失了,留下的只是儿时有些模糊的记忆,还有残留在内心的一个时代的缩影。
很赞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