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散文网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散文阅读 > 叙事散文

叙事散文

黄鹤楼文化之旅

2020-09-17叙事散文运涛涛
到武汉,黄鹤楼是不得不去的,当我终于站到景点之中,才明白,此黄鹤楼非彼黄鹤楼,这不是古迹,而是一座重建于一九八五年的现代建筑。
如今矗立的黄鹤楼是由楼、轩、廊、坊、亭等组成的建筑群体,六十个翘角,形如黄鹤,展翅欲飞,壮丽辉煌。它是以清同治楼

到武汉,黄鹤楼是不得不去的,当我终于站到景点之中,才明白,此黄鹤楼非彼黄鹤楼,这不是古迹,而是一座重建于一九八五年的现代建筑。
如今矗立的黄鹤楼是由楼、轩、廊、坊、亭等组成的建筑群体,六十个翘角,形如黄鹤,展翅欲飞,壮丽辉煌。它是以清同治楼为雏形,集北雄南秀诸楼风格之大成。远看,楼体雄浑稳健,古朴典雅,既不失传统的独特形制,又随大都市现代高层建筑的栉次鳞比而比历代屡毁屡建的黄鹤楼更加巍峨壮观,颇有“真即是假,假即是真;真中有假,假中有真;真不是真,假不是假”的意味。
即使不是真正的古迹,黄鹤楼的游人也是车马辐辏、骈肩累迹,汇集于楼高五层,总高度五十一点四米,建筑面积三千二百一十九平方米之处。
进入一楼大厅,迎面的墙上是彩釉陶板镶嵌壁画《白云黄鹤图》,画面上有一位仙人驾鹤腾空,口吹玉笛,俯视人间,说不尽的飘逸潇洒。据说黄鹤楼的得名与仙人“橘皮画鹤”有关。所谓仙人,他的名字在诸葛亮的《出师表》中出现过“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董允等,此皆良实,志虑忠纯”,诸葛亮死后,江夏(今武汉)人费祎(字子安)先后担当了后军师、尚书令的职务,官至大将军,封成乡侯,后被魏降将郭循行刺身死。费祎升仙后,有一次在故乡江夏游乐,发现黄鹄矶头开有一家辛氏酒馆,费祎到此就喝开了,将小杯换成巨觞,喝完就走,也不付钱。辛氏不但不追债,态度也一直和气,保持几年都不变。费祎终于对辛氏说:“欠你的酒钱实在不少了,现在稍稍给你一点报酬。”说着便顺手用橘皮在酒楼的墙壁上画了一只鹤。并告诉辛氏:“若有客人至此,只要让他们拍手唱歌,黄鹤便会下来跳舞。”自此酒客云集,争相赏酌,黄鹤亦起舞助兴。如此十年,辛氏家赀巨万。忽一日费祎到酒楼,对辛氏说:“以黄鹤偿还酒钱,够了吗?”辛氏连忙拜谢,为费祎摆酒接风。费祎也不言语,取出随身携带的玉笛吹奏起来,须臾,只见天空飘来一片白云,黄鹤亦飞临其身边,费祎跨上黄鹤随着白云一起飞去。辛氏便用所得之金在飞升之处把酒馆扩建成为黄鹤楼。这个故事被明代王世贞、汪云鹏编撰的《列仙全传·第九卷》收录。
这个故事非常神奇,不过不一定是事实,经考证黄鹤楼乃因山得名,它建在黄鹄山的黄鹄矶上,鹄也叫天鹅,曾有人作歌“悲黄鹄之早寡兮七年不双”,天鹅有从一而终的特性,无论生死从来不会梅开二度。古代的“鹄”与“鹤”二字一音之转,互为通用,黄鹄矶也称黄鹤矶,故楼名也为“黄鹤楼”了,黄鹤之名是先有的,仙人之事是后编的。
二楼通过壁画和模型的形式,展示了历代黄鹤楼的风貌。大厅右边《孙权筑城》追溯了吴黄武二年(223年)出于军事目的,在形势险要的夏口城西临长江处修建了用于瞭望的哨楼,晋灭东吴,哨楼失去了军事功能,演变成了文化娱乐场所。左边壁画《周瑜设宴》,说周瑜在此宴请刘备讨还荆州,纯是讹传了。
墙面正中镶嵌一篇唐代的阎伯理陪同鄂州军政一把手刺史穆宁游历后所写的《黄鹤楼记》,全篇仅有264个字,具有珍贵文献史料价值:
州城西南隅,有黄鹤楼者。《图经》云:“费祎登仙,尝驾黄鹤返憩于此,遂以名楼。”事列《神仙》之传,迹存《述异》之志。观其耸构巍峨,高标巃嵸,上倚河汉,下临江流;重檐翼馆,四闼霞敞;坐窥井邑,俯拍云烟:亦荆吴形胜之最也。何必濑乡九柱、东阳八咏,乃可赏观时物、会集灵仙者哉。刺史兼侍御史、淮西租庸使、荆岳沔等州都团练使,河南穆公名宁,下车而乱绳皆理,发号而庶政其凝。或逶迤退公,或登车送远,游必于是,宴必于是。极长川之浩浩,见众山之累累。王室载怀,思仲宣之能赋;仙踪可揖,嘉叔伟之芳尘。乃喟然曰:“黄鹤来时,歌城郭之并是;浮云一去,惜人世之俱非。”有命抽毫,纪兹贞石。时皇唐永泰元年,岁次大荒落,月孟夏,日庚寅也。作者阎伯理的生平除了这一篇命题作文,只能以“不详”来说了。倒是穆宁,在《新、旧唐书》都有自己的“传”,是个“时不我容,我不时徇”的耿直官员,“宁性不能事权右,毅然寡合,执政者恶之,虽直其诬,犹置散位”,即使政绩显著,仍不免偶有怀才不遇之时。他在登临黄鹤楼,面朝大江,感叹逝者如斯夫时,犹能问心无愧,令人敬仰。如今以视察之名,到黄鹤楼装模作样的衮衮诸公,又有几个能让百姓长久怀念的呢?甚至很多官员连一时的好名声都博不到,除了几张没人在意的登临照片,怕也难以让人把斯人斯事与黄鹤楼联系起来了。
三楼位于正中,也是全楼的精华所在,一幅壁画《文人荟萃图》涵盖了十三位唐宋登临黄鹤楼的著名文人及其作品,崔颢、李白、王维、孟浩然、贾岛、顾况、宋之问、白居易、刘禹锡、杜牧、岳飞、陆游、范成大,每一位都是蜚声文坛的大家。却还没有包括李商隐、辛弃疾、苏轼、黄庭坚……足见黄鹤楼的名声魅力之大,文化积淀之厚重。最早留下诗的是南朝宋代的鲍照,他写过《登黄鹤矶》:木落江渡寒,雁还风送秋。临流断商弦,瞰川悲棹讴。适郢无东辕,还夏有西浮。三崖隐丹磴,九派引沧流。泪竹感湘别,弄珠怀汉游。岂伊药饵泰,得夺旅人忧。不过,看不到其中有黄鹤楼。
首屈一指、无可争议的当然是崔颢的《黄鹤楼》: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甚至被宋代评论家严羽推崇为“唐人七律第一”,也有人因此把黄鹤楼称为“崔氏楼”。
之所以能被冠以“崔氏楼”不单单是崔颢个人的惊艳文才所致,也不仅是最早描述黄鹤楼的诗,更得益于他庞大的崔氏家族背景。自东汉以来崔氏就是高门大姓,乃是四大士族“崔卢王谢”之首,即使到了唐初,李世民命高士廉修撰《氏族志》,黄门侍郎崔民干仍被定为第一等门第,唐太宗看后非常不满意,不能容忍崔氏凌驾于自己的李家皇族之上,下令重新编纂,以唐朝的官品为评定标准,这样便成了以皇族为首,外戚次之,崔民干则被降为第三等。用崔氏冠名黄鹤楼,不仅是对崔颢的认可,也少不了数百年来崔氏在士族中的深远影响。
与崔颢有关最有名的文坛趣话莫过于李白认怂了,据说李白读了崔颢的诗后,想与崔颢一较长短,写完后,自己读了觉得比不上崔颢,便在黄鹤楼上题下一首打油诗:“一拳击碎黄鹤楼,两脚踢翻鹦鹉洲。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流传很广,目前更在黄鹤楼下建了一座“搁笔亭”,似乎已坐实其事。我倒觉得未必属实,这是借李白之势,烘托崔颢之才。因为后人曾以李白的《鹦鹉洲》与崔颢的《黄鹤楼》相提并论,如《瀛奎律髓》《麓堂诗话》《诗源辨体》《唐诗评选》《唐风怀》《唐七律选》《昭昧詹言》等书都类比过。极少模仿别人的李白,后来写的一首《七律·登金陵凤凰台》则有仿《黄鹤楼》之嫌,或许这些都成为了两位诗人“隔空较量”的由头。
实际面对黄鹤楼,李白不但没搁笔,还写了几首黄鹤楼的诗,其中《与史郎中钦听黄鹤楼上吹笛》《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都是千古名篇,甚至在流传度上比《黄鹤楼》更广。
历代诗人,或发思古之幽情,或咏江山之多娇,或痛民族之危难,或抒亲友之感怀,留下百花齐放、异彩纷呈的诸多黄鹤楼诗文。
作者中不乏有久经沙场、横戈马上的爱国将领,岳飞“怒发冲冠”的《满江红》脍炙人口,却很少人知道他的“登黄鹤楼有感”的《满江红》:遥望中原,荒烟外、许多城郭。想当年、花遮柳护,凤楼龙阁。万岁山前珠翠绕,蓬壶殿里笙歌作。到而今、铁骑满郊畿,风尘恶。兵安在?膏锋锷。民安在?填沟壑。叹江山如故,千村寥落。何日请缨提锐旅,一鞭直渡清河洛。却归来、再续汉阳游,骑黄鹤。
距今最近的名篇当属人民领袖毛泽东的《菩萨蛮·黄鹤楼》:茫茫九派流中国,沉沉一线穿南北。烟雨莽苍苍,龟蛇锁大江。黄鹤知何去?剩有游人处。把酒酹滔滔,心潮逐浪高!
这诗作于1927年,毛泽东提出的“迅速加强土地斗争”的正确建议未能得到中共五大的讨论,汪精卫在武汉宣布“清党”,国共第一次合作破裂,毛泽东曾途经武汉,怀以苍凉悲壮之情登上黄鹤楼一吐心曲,写出了对革命前途的焦虑,和对未来充满信心,对革命抱有坚定信念的乐观。旋即领导了“秋收起义”,建立起人民军队,经过无数枪林弹雨,创建了伟大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三十年后作者再来武汉,又以《水调歌头·游泳》一词,“不管风吹浪打,胜似闲庭信步”,再次展示了他阔大的胸襟,豪迈的气度,立足黄鹤楼,眼光却根本不局限于黄鹤楼。
四楼是接待大厅,备有桌椅沙发和笔墨纸砚,游客只要付出纸墨钱,就能在“天下江山第一楼”上亲笔留下自己的墨宝,至于能不能流传千古也许并不重要,与古今名人共在黄鹤楼挥毫泼墨的融入感才是值得纪念的,所以这一场景,必须请人拍照下来。
五楼最高,所展示的境界也是最高的,由十幅壁画组成了《江天浩瀚图》,正面墙上的三幅,中间《浪淘沙》汹涌波涛,紧扣苏轼“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的主题。左为《流逝》描绘了长江的古老文化,画中人物包含有“三过家门而不入”的大禹,旁边有妇女烧制陶器,意为武汉在彩陶文化时期就有了人类活动,然后有手托巨鼎的男子,标志青铜文化,下方有虎座鸟架鼓,说明楚文化时期对“凤”的崇拜,乃至有“天上九头鸟,地上湖北佬”的俗语,“虎”为山中王,代表对权力的渴望,右下方有头束高冠身材高挑的屈原,有在音乐方面彰显了极高水准曾侯乙编钟。右《华年》讲述了从孙权时军事瞭望楼到现代黄鹤楼的兴废变迁。
大厅的额坊有七幅画卷,分别描绘了长江源流、上游瀑布、三峡风光、庐山奇景、太湖风光、江流入海及沧海横流。
从一到五层,展示的核心就是文化,黄鹤楼文化,楚文化、长江文化、最后到中华文化,是让人眼花缭乱、目不暇接的文化盛宴。
相比之下,古代的黄鹤楼可是真正摆宴的地方,可临江欣赏观景,可对景把酒痛饮,可饮后诗兴大发。因时代不同,登楼的心情不尽相同;时代相同,也因地位不同而眼界不同;地位相等,也因胸襟不同而所思不同……黄鹤楼只有一座,但在不同人的心中,却有不一样的黄鹤楼。
我们,为自己心中设想的黄鹤楼从四面八方闻所闻而来,在此或契合或失望,又在心中重塑了一座黄鹤楼见所见而去。
“江边黄鹤古时楼,劳置华筵待我游”也好,“无功暴得喜欲颠,神人戏汝哀可怜”也好,“苍龙阙角归何晚,黄鹤楼中醉不知”也好,“登斯楼也记须成,望美人兮君不见”也好,“鼾睡他人同卧榻,婆娑老子自登楼”也好……只要心中装着一座属于自己的黄鹤楼,就今生不虚此游。
这样的黄鹤楼,是否已在你的心中驻留?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