漓水人家
2021-12-23叙事散文康乔华
漓水人家
康乔华
一 今天置身的这条河流是灵川大圩镇的潮田河,它是漓江的支流,河边这个名叫漓水人家的古村落是桂北打造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地。也就是生活在桂北的人们古老生活民俗风情的复原。我来的时候,正值仲夏时节,阳光洒满河岸,水面上泛着波……
康乔华
一 今天置身的这条河流是灵川大圩镇的潮田河,它是漓江的支流,河边这个名叫漓水人家的古村落是桂北打造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地。也就是生活在桂北的人们古老生活民俗风情的复原。我来的时候,正值仲夏时节,阳光洒满河岸,水面上泛着波……
漓水人家
康乔华
一
今天置身的这条河流是灵川大圩镇的潮田河,它是漓江的支流,河边这个名叫漓水人家的古村落是桂北打造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地。也就是生活在桂北的人们古老生活民俗风情的复原。我来的时候,正值仲夏时节,阳光洒满河岸,水面上泛着波光,闪闪灿灿,让岸边花草树木不断光鲜起来。同样光鲜的还有传统的农耕、渔猎、商贸文化等等,不仅光鲜,而且神秘。岸边有人们传统的文化、生活方式及古旧的建筑。一处处看去,鳞次栉比的瓦房横亘在潮田河两旁,一座古老的桥梁横架在河水上,连在村落之间,那些仿古的建筑、石块、牌匾以及村巷凉亭,透露出桂北人古时生活的浓郁氛围。 此时,一拨又一拨的游人涌进来,让河畔的村落顿时热闹起来。河边葱茏翠绿的树木花草,弥漫着好闻的气息,深吸一口,满肺里都是那种清爽。或许因了这些绿树花草,在进入村落之前,游人们总喜欢先来到村边的河畔,坐在石椅石桌上,树阴下,或凉亭里,感受这片潮田河水带来的灵动与自在。再坐一坐嘛,看看那水好清呀,也是漓水吧。河边闲聊地人总喜欢这么说。然后脸上就露出古朴的、开心地笑,那些笑满是水的光泽,令人羡慕。于是,有人就嚷着要去看村庄了,看看这个水边的仿古村落到底是个什么样子,还是古时的吗,里面人们的生活也是仿古的吗。这样的猜想是有诱惑的,就加快了进入村庄的步伐。随即,一拨人进入村落了,另一拨又走了过来,那些想让来到河边的人和进入村落的人,反反复复地进行,我脑海里立即就涌现出一个词汇——朝圣。 世俗的快乐永远是快乐的,看着这些惬意、喧攘和欢笑,从街巷中、凉亭里、各条路上传递过来,一同在潮田河边缭绕着、拥挤着。它们把这里的舒展、悠闲、慵懒以及排遣泛活起来,透亮了悠闲散漫的时光。我在这种悠闲散漫中,呼吸着清新的空气,享受着河边欢乐惬意的氛围。我的脚步不自觉地随着游人的脚步在慢悠悠地走,走进那些仿古的建筑、商坊店铺、民风民俗,这里古色古香的建筑、风味浓郁的小吃、熙熙攘攘的集市、花木幽深的小巷……这些物象氤氲的场景带着我穿越时空,仿佛走进了桂北远古的时光。由此令人生出无尽的遐想,那个年代的人们生活是否也如现在这个样子呢? 当然,阳光必定是一样的,快乐必定也是一样的,它们让这个仿古的村落人家有了更多的喧闹、喜庆、清新。或许,在那个年代里,这里除了潮田河外,还没有漓水人家这个仿古村落名,这个地方很可能就是荒芜之地,但在它沿岸的村落里必定也存在古老的人文历史、建筑形式和人们的生活状态。自然的就是魅力的,这些传统民俗民风给漓江流域风情文化带来了更深远内涵。如今,聚集在漓水人家的桂北风情、古老建筑以及传统民间工艺,就像漓江水一样在山水间涌动。这种涌动是一种意境,是大圩古镇特有的,有人还把漓水人家叫做“传统工艺园”,其实这是漓水人家展现的一部分。园内坊肆鳞次栉比,有麻布坊、水磨坊、陶坊、酒坊、酱坊等等,人们慕名而来,游桂林山水,访漓水人家,在这里感受回归自然的感动。 二
桂林人是有智慧的,漓水人家真正地把桂北所有的传统工艺都聚集到了一起,走进漓水人家就如同走进了制作传统工艺的远古年代,那或许是在唐宋,或是明代元朝,或是清末民初,反正这些工艺就这样在岁月的嬗变中传承了下来。这两年来,随着乡村游的兴起,来这里的人越来越多,可许多人来这里并不是真正的寻古仿幽,而是纯粹的觉得好玩。尤其是那些年轻人,他们生活在幸福的年代,可以说衣食无忧,觉得哪里好玩就往哪里去。他们随着人流一群又一群地来到漓水人家,又蹦又跳的,心情异常兴奋,来这里除了看的以外,还有玩的、吃的,现代的远古的,应有尽有,想怎么爽就怎么爽。可我的心中却暗暗担忧,风景地如果成了商品,不能启发人的思考,那就是风景地的失败。 游人们纷纷到来使得漓水人家的“传统工艺园”里显得异常热闹,整个村落里充满了喜庆的气氛。在这里,看那些仿旧的建筑场景,与现代人的衣着打扮,猛然间,又很容易让人产生错觉,以为在漓水人家仿若成功历经了时光的穿越。这里不仅为游赏之大观,也是文化艺术集中展示之地。村巷边,那些佳句妙语的刻印板块和诗词意境里的仿造现场,让人更充分地领略漓水人家的思想魅力。“佛为先,道为骨,儒为表,大度看世界,技在手,能在身,思在脑,从容过生活,三千年谱史,不外功名利禄,九万里悟道,终归诗酒田园。”类似这样的哲思深深的佳句妙语,到处都是,随便你走到哪个角落都能看到。比如,一进古村落大门,你便会第一眼看到广场正中一堵刻印着陶渊明《饮酒》的大墙,白底黑字非常显目。“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孟浩然《过故人庄》里的“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被刻在两条木板上挂在农家门前;一些门廊或凉亭上的楹联也特别有品位,比如,“去年今日花轿过,隔岁新人背子来”、“土瓦砖墙避苦雨,蒙君一过荡春风”、“争斤夺两此街无,理贵持平称上有”、“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人在为天在看星光落称杆,寿不损禄不沉福气靠权衡”;还有二十四节气歌:“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等等,这里仿古的场景,再加上这些佳句妙语,让你感觉出古时桂北丰厚的历史民俗文化。由此整个漓水人家更有了桂北古时的现场感。文学作品是当时社会的反映,就这样走着看着,沉入佳句妙语里,你或许会觉得这里的时光走得极慢,或许还会被这个仿古村落到处散发的文化气息所感染,受到一番启迪教育。 游人来来往往,他们悠闲地走在巷子里,东瞧瞧西望望,面对眼前的景致一会高谈阔论,感叹几声,一会又轻声细语,吐嘈几句,谁也猜不透各自的心事,有人走到村巷边的坊面溜达闲逛,一些铺面里摆放着普通人家的生活用品,当然有的是许久以前的,那些生活用品似曾相识,又似没有印象。看那个打铁铺里,年过花甲的老师傅仍旧坚守着手工打铁的营生。在传统叮叮当当的打铁声中,一件件的铁器诞生。布坊里,野生苎麻丝线经过老匠人,“丝丝入扣”、“日月飞梭”,制成麻布。在古时,桂林麻布因为巨大的体力消耗和潮湿的纺织环境,出现了“女耕男织”的奇特现象,白居易称赞其为“桂布如雪”,古人创造的生活情调真的无法复制。
在这里,漓水人家成功还原的“盘碾锤撞”传统榨油工艺也是一大亮点。据史料记载,这种榨油技法要追溯到北周时期(公元557年—581年),至今已有1400多年的历史。油榨坊里,年过六旬的洪师傅是油榨世家,他按照传统工序向游人展示了他的油榨功夫。上百斤的油锤在他的手里飞舞着,油锤的头先飞到“牛背”上,瞬间油锤的尾又要退后挥动到屋檐上,最后飞步向前使油锤准确地打在雄楔的铁箍头上。这个场景让人不由自主地想到油坊门口的那幅对联“榨声如雷,惊动满天星斗;油光似月,照亮万里乾坤。”而后,油饼在油槌的不断撞击中,在油榨木楔子强大的挤压下,发出“乍、乍”的声响。榨出的油便哗哗地流到木槽下面的油篓里。最后退下榨干的薄饼,整套榨油工序便完成了。这时,弥漫的香味把整个老房子都润滋得生机盎然,当然也滋润了围观的游人。 还有酱坊、豆坊、酒坊、陶坊龙窑等等,每到一处都会让人看得新奇惊讶,有些甚至闻所未闻,你会随着现场的情景进入那个远古年代的遐想。走进那个酱坊里,你会看到人们精心选摘的生态令时蔬菜,日晒荫吹,或盐渍脱水,装坛腌制,他们调控的细节不一而同,其后更有混合换坛等诸多细作。古人喻酱为百味之将,桂林酱菜品种繁多,口味不一,恰如风格各异,驰骋餐桌的大将。在酒坊子里,一群人围着一坛子一坛子的老酒在看,不知道是看上那些系着红飘带的坛子好玩,还是想要品坛子里老酒的味道。旁边圆桌上放着一杯酒,有人看到了,就问,是否是坛子里的老酒,那肯定是了,欢迎品尝。主家忙上前应答。有人看着动了心,果真就品尝了,好酒啊,就想着要买酒。随即,主家就给在场的人介绍了一段酒文化,那是桂林独有的呢。主家说,桂林米酒在宋朝时名为“瑞露”,范成大赞其“尽酒之妙”,为天下名酒所难匹敌。那你家的米酒又是用通过什么工艺制作呢,游人听出了味道,主家接着说,咱这里的酒以本地农村老米为骨、村中井水为血、本地野生药材制成的酒曲为精、古烧法制工艺为髓,酿造传统小锅米酒。游人听得饶有兴趣。
三
前边的村巷子里挂满了灯笼,让你走在里面,红红火火,喜气洋洋,村民称之为 “连年有余”,寓意是,将一个个年连在一起,哪一年都让你幸福得没有尽头。就这样,村巷子里接踵而来的人越来越多,一下子的繁闹场景,让原本恬静的古村落显得有些不适应,但正是这种繁闹证实了仿古村落存在的价值,这里的恬静氛围正是现代人放置心灵之所在。终于看到了驿岭客栈,客栈的院子特别的大。进得院来便发现,这座木楼房是两层两间三开间加户厝的桂北古民居。第一进为倒座,倒座由门厅和戏台组成,门厅奉供有五路财神,有收尽东南西北中五方之财的意思。第二进为正厅,正厅后院及户厝之间设有小天井,具有通风采光的作用,风水上有聚财的讲法。二层楼设置有回廊跑楼通向各个房间。导游小梁告诉我,古时的栈房内设置了不同等级的客房,二楼的客房专门做为官员和大老爷留宿的客房,而一楼大多设置为大通铺,男一屋,女一屋,大通铺上可容纳十来个人。小梁还说,古时这家客栈还被人们叫做“寡骨头”,我们现在给客人介绍也叫“寡骨头”。好好的一家客栈,为什么会被叫成这样的名字呢,小姑娘看出了我的疑惑。接着说,其实,这家客栈原本是一个寡妇开的,它的位置刚好在桂北湘桂古商道上,供人们住宿歇脚。这个寡妇平时生活注重节俭,对待亲戚略显吝啬。比如,逢年过节,亲友上门拜访,回赠礼物太少,不够大方。宴请宾客后剩余的饭菜也不许打包而是送给下人吃,用桂林这边的话说,就是显得“寡水”。又因她是寡妇因此村民们给她戏谑取名为“寡骨头”。于是,她开的客栈也就顺理成章地被人们叫成了“寡骨头”。 其实,每个人都不是完人,都有自己的优缺点。这个寡妇也有很多令人赞赏的地方,这么说吧,节俭本是美德,但凡事太过了就不好了,史料上有一段关于她的佳话记载。小姑娘扯大了嗓门,继续介绍说,这个寡妇的心地很善良,外出桂林城看戏是十分阔气的,轿夫、随行人员的吃住都全部包揽,族亲们前呼后拥的,浩浩荡荡,好不热闹。而且她还曾捐资修建了古商道上的路亭(安人亭),并在路亭内备有热茶和开水,供过往贾商和行人解渴避暑,至今还在村民们口中传颂。小姑娘说起这段佳话,真是介绍得有板有眼,仿佛就是她经历的往事一样,着实令人回味。客栈附近是一些坊肆店铺,还有一些小吃店主要集中在河的对岸,中间一座名叫虹饮桥的仿古风雨桥,把这些小吃店联起来。游人过了桥就到了小吃街上,在这条街上,小吃多了去。桂林米粉、灌汤包子、鲤鱼焙面、三鲜莲花酥、麻辣火锅、稻香居锅贴、羊肉串、黄焖鱼,应有尽有,在这里,不吃个滚瓜肚圆不拉倒。尤其是来这里的女孩子,经受不住小吃的诱惑,减肥计划就会泡汤,她们也象男孩子一样放开大吃起来。有人不知吃了什么东西,竟吃得满嘴流油。 走过了这些有小吃的地方,就到了农耕文化展示馆,其实就是几间破旧的瓦房,屋子里放置着一些老旧的农具。比如说,打谷机、手摇风车、老式抽水车、铁铲、犁耙、抓钩等等。在这些农具里,手摇风车是我小时最熟悉的农用工具,以前也亲身体验过。这种风车,是先把晒干即将入仓的稻谷,一框一框地倒入风车上的谷仓里,然后用手摇动风车,在叶片的转动中,细小的穗草和谷粒分离,穗草从风车尾部飞出,谷粒沉落下来,掉入事先准备的篮筐中。这种农具,在我小时那个年代里,基本家家户户都有,平时放在家中的某个角落里,等到稻谷成熟的时候,再抬出来用。还有,展示馆里摆放出来其它的农具都已经很老了,时光在上面留下了痕迹。一些铁铲、犁耙、抓钩上面还沾着泥巴,在锈迹斑斑的齿爪间顽固地驻留着,河水也没有冲走它们。有的人对这些农具充满了感叹和好奇,不时争相讨论它们来自哪个年代哪片村落。在这里,我静静地看着这些农具,突然感受到了现代化的力量。农具是怀旧的,却无法成为如今的农事劳动的工具,如今的生产工具早已经电器化了,比如收割机,铁家伙开到稻田,呼呼呼呼,风卷残云,实现了收割、脱粒、装袋的一体化,无论是生产业工具,还是生活方式,现代化的潮流不可阻挡。 于是,行走在漓水人家,乡间的回味与亲切被不断加深,唤醒了我的乡愁。那些眼前的农田、老宅房屋、小桥流水、村落人家,或许都是世俗之外的安逸,抑或组成一幅自由自在的农乐图。漫步在这幅图里,又如此具有现场感,到处都是喜庆、热闹、舒展、悠闲,但是又有一点令人怅然若失,古代的农业劳动和家居环境,在闲散的同时,也给人带来了慵懒,所以,它们是无法和现代人的现代生活相比。而今,漓水人家很多年轻人搬到了城市去住,享受现代化生活的便捷和激情。这里很多老房子虽然外表保持了旧时的模样,房内设施依然是电器化的,尤其是电脑和互联网,打开了漓水人家和世界联系的窗口。尽管如此,漓水人家还是有价值的,价值就在于不忘记农耕文明,更加珍惜工业文明,也就是常说的“不忘初心”。时间在流动,今天的器物再过一千年,也是古代文物,如今的人们,再过一千年,也是古人,那就好好珍惜现在,过好现代的生活吧。
很赞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