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散文网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散文阅读 > 抒情散文

抒情散文

拥挤在一碗一盏中的乡愁 . 之三(酒馆篇)

2020-09-17抒情散文墨雨my
拥挤在一碗一盏中的乡愁 . 之三(酒馆篇) 文 / 墨雨my.的确,时钟上的指针可以不断地回到原点,但日子,绝不会再是昨天。当我们山坪生产队集体户的知青约齐了,再次坐在通

拥挤在一碗一盏中的乡愁 . 之三(酒馆篇) 文 / 墨雨my.

的确,时钟上的指针可以不断地回到原点,但日子,绝不会再是昨天。
当我们山坪生产队集体户的知青约齐了,再次坐在通口区街上的这家小酒馆中喝酒聊起往事,时间,已是2017年的盛夏。这间位于通口河索桥边的吊脚楼,除去下面四个脚墩换成了水泥墩并加固整修,店主由父亲换成了儿子,其它,一点也没变。厚厚的原木板子铺地,裂缝仍是那么宽,看久了生怕从缝隙中掉下去。桌椅,还是山里取材山里的手艺。酒,还是当年喜欢的玉米烤出的“马槽酒”。下酒菜,仍是几十年一贯制的“老三样”:花生米,凉办猪头肉,回锅老腊肉。旧景重现,一切仿佛都长了霉,却看着让人掉眼泪。


山风,从那叫做窗户的四方口中吹进来,携着山上快要成熟的苞米的清香。脚下的通口河河水哗哗流淌,巨大的声音提示着,即便是坐在流水之上,我们也只是一群,与时光对阵后的残兵老将。


知识青年,是特定的年代中的特殊群体。“老三届”加“后老三届”,成千上万的年青学子,用热血与青春,完成了命中注定的人生洗礼后,大多数人浴火重生,成为当今社会的顶梁柱。上至国家领导人,下到各行各业的CEO以及我们这样的庶民百姓。在这个群体中,有个不成文的规矩:当年上山下乡的那片土地,是我们的第二个家乡。


从内心深处,我们感激着有远见卓识的伟人,在这个国家的山河大地上建起一座座“炼丹炉”,为这个民族炼制了大量的人材,让今天的中国如日中天。我们也忘不了这片土地上,最最纯朴的农民。是他(她)们,拿我们当亲人。在我们最需要温暖的时候,给了我们第二个家!


通口区(现在改镇了)老街上的这间小酒馆,从前没有名称,在全区四个公社的知识青年口中,它就叫“吊脚楼”。
我去落户时,全区只有我一个知青先到了。在这大山里吃的第一顿饭,是公社的书记与区长领着我,在这小酒馆办的接待。几个月之后,省国防工业办公室所属各机关,各企业的子弟一批一批地下来。公社指定我做接待,也是都在这吊脚楼中进行。区里的毎一位知青和他(她)们的家长,对这百里大山的第一个认知,和我一样,便是这间小酒馆。


继后的时光里,每到“逢场”(赶集)的日子,这吊脚楼便成了知青们聚会的地点。歇脚打尖,喝茶喝酒,解决纠纷以及恩怨,热闹非凡。当然,这里也是我们回成都,或者从成都回来的必经之地。吊脚楼右侧,就是这条大河上唯一的铁索桥。桥,是对岸长城钢铁公司三分厂所建,过人,也能过手扶拖拉机。这条河,是当时的北川县的一条界河,过了河就出了山区,进入丘陵地貌的江油县。从成都来去,得在三分厂上下长途公交。而火车站,在江油城里。所以,这小小的吊脚楼,对我们来说,就显得格外重要与亲切。并且,在我们当地的每一位知识青年的心深处,它也隐隐的是一种希望。总有一天,自己会从这河畔的小楼里飞出去,飞向更为广阔的天空。


几年以后的一个夏天,我特意在这小酒馆旁的供销社招待所住了两天。等喝足了店里的“马槽酒”,便从小店出发,转去了云南的边城瑞丽。去了云南生产建设兵团,三师十一团。从那次离开,直到2017年的夏天,四十多年中,再也没有过机会回来。


有些个思念,未必会有多么魂牵梦绕,但它就在那儿,就存在于心底。行走天际繁花满地时,它在。褪尽风华散去云烟时,它仍在。这样的思念从不故作姿态,但一念起时,仍可成就一羽惊鸿。


如今,这小酒馆实在是很旧了。“5.12”大地震后幸存下来,政府出资进行整修加固,但它仍是旧了。当年围着绕着它的这群人们,也都一个个的面目全非,老了。但这群心还不老的老人们正商量着,把这沿河的一片买下来,重新修建成一个度假山庄。连名儿都想好了,就叫“吊脚楼”。镇政府特别支持,给出了大量的优惠条件。但愿,能早日签约动工。趁着大家还走得动,吃得动,听得懂。尚未,相忘于江湖。


人生的过程,就是一部集锦。生命给予我们的最大惊喜,并非是我们能够活多久,甚至也不是爱,而是希望。因此,我对自己林林总总的,各式的情愁,总是会满怀着一份希望。
2018.05.21. 于天津.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