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行笔记:空庭
2021-12-23叙事散文纷飞的雪
和苏州的相遇,是久别后的重逢。决定要去苏州,我还躺在马鞍山城郊一家泛着古香的酒店的大床上。是在清晨,一缕微光,从窗帘的缝隙里钻进来,温柔地将我唤醒。当我将古城的名字加入接下来的行程中时,恍惚间,我的手触摸到的是一张网。我被困在那张网里,身子……
和苏州的相遇,是久别后的重逢。
决定要去苏州,我还躺在马鞍山城郊一家泛着古香的酒店的大床上。是在清晨,一缕微光,从窗帘的缝隙里钻进来,温柔地将我唤醒。当我将古城的名字加入接下来的行程中时,恍惚间,我的手触摸到的是一张网。我被困在那张网里,身子不能动弹,我的四周布满欧几里得的几何图案,勃拉姆斯的第二交响曲毫无防备地响彻在四周。
我极不喜欢那种走马观花式的游览,心中最好的旅行方式有两种:一种是一个人漫无目的笃定的行走,慢悠悠地看,却能在不经意间发现很多乐趣,相遇一些意外,途径一些美好。另一种便是与三两位知心好友,在某个避世的乡村小住几日,看看风景聊聊家常喝喝小酒看看书。
很多时候,不得已入俗,不得不屈就。不能按照自己的意愿去结束一次旅行,每一次总是匆匆来匆匆去,留下不少遗憾。就像这一次去往古城,就是因为前一次离开时留下的遗憾。在这个初夏,我重返古城的时光,只是为了去寻觅多年前未了的情思。
苏州的美是从骨子里溢出来的。当她出现在你的眼前,一些古朴的文辞从你心里冒出来,而你却找不到一个词语形容她——古朴、温婉、清丽、雅致、内秀、卓然都不是最好的形容词,也许那个和她的气质最为相符的词语还沉睡在梦的边缘,某一日,它终究会千山万水地寻了来。
苏州的美晕染在一池水墨里。随即漫开的是一首首诗词,一幅幅画作。当你还来不及从唐寅《落霞孤鹜图》的旷远意境中抽身而出,便一头栽进了文徽明的《绿荫草堂图》里。两幅图皆是绝世高雅之作。唐寅之画多为山水、花鸟和仕女,画笔精细,意境清旷,青碧之气浑然天成,令人目不暇接。而与唐寅、祝允明、徐祯卿并称吴中四才子的文徽明,其画作更显隐士之风。他擅长于山水、兰竹和花卉,笔墨苍劲,动静相宜,于粗简中凸显韵味。一幅《绿荫草堂图》描绘山中村落之景,远山清朗,水面开阔,排排竹篱茅舍掩映于绿荫之下,虽为草堂,却是令人神往之所。
多少故事还沉落在苏州城的梦境里。七里山塘烟波荡漾里,是无法回望的似水流年。古老的石桥,古老的河流上慢悠悠晃动的画舫,摇橹动一下,水就哗啦哗啦响,惊醒了那酣睡在半塘幽室的三百多年前的绝世美人。居山望青岚,近水见烟波。从七里山塘的悠长水色中,我望见了谁,我又听见了谁的低声细语。那吴侬软语中也有悲呜似有愁郁,飘散在风中。
公元1624年。苏州城内董家绣庄,喜添千金。董家夫妇如获至宝,为女儿取名白,字小宛,并教习她琴棋书画,诗词歌赋。小宛十三岁那年,父亲身患重疾,不久便撒手入寰。母亲白氏伤心欲绝,将夫君入葬之后便不愿再居城中旧宅,于半塘之滨另筑幽室,将绣庄托付管家料理,带着女儿隐居起来。
崇祯九年,天下战乱,民不聊生,绣庄的生意每况愈下,白氏眼见经营惨淡,便决定将绣装关闭,留得钱银为日后的生活打算。谁知,管家贪财,绣庄不仅积蓄全无,还欠下千余两的银元。白氏气急攻心一病不起。身无分文的小宛迫于生活的重担,也为给母亲治病,无奈来到秦淮河畔的画舫中卖艺。
董小宛容貌秀丽,气质脱俗,虽入青楼,但始终自怜自爱,不愿委身他人。她的孤傲惹恼了鸨母。小宛盛怒之下离开南京重返苏州,将自己卖到半塘的妓院,抱定不卖身的初衷,只陪酒、陪客人出游。那年的深秋,才子冒辟疆慕名来访,眼前的女子,素衣淡妆,楚楚动人,果然不同与一般欢场女子。崇祯十五年,母亲白氏去世,冒辟疆欲为小宛赎身,遭鸨母刁难,最后在钱谦益和柳如是的调排下,终于为董小宛赎得自由身。小宛如愿嫁入冒家,深得冒家上下喜欢,与冒辟疆之母和原配之妻相处极好。一代才子佳人常坐于书房中写诗作画,赏花品茗。
舒心的日子过了才一年,清兵入关,冒家遭劫,家产被掠夺,一家人只能栖居柴房艰难度日。好在有小宛靠着刺绣和书画,精打细算,维持了全家人的生活。冒辟疆身患疟疾,小宛衣不解带细心照料,端茶送药,于枕边伺候了整整半年。半年后,冒辟疆病愈,小宛却因劳成疾而病入膏肓。冒家寻遍名医诊治,却难以挽回。顺治八年,董小宛在冒家十几口的哀哭声中香消玉殒。小宛去后,冒辟疆悲恸不已,逢人便道:“我一生的清福都在和小宛共处的九年中享尽。”想那冒辟疆是为福泽深厚之人,得小宛一生浓情,终不曾辜负。而董小宛,从富家千金沦落为青楼女子最后倾心于冒辟疆,九年相伴,不相离不相弃,俩人可谓相濡以沫。
当我穿过山塘入口那夏花绚烂的长廊,一曲二胡声传入耳际,看到桥洞口有一老伯在拉二胡。那琴韵落入河面漾起水波。不知为何,老伯拨琴时双目微闭的神态,让我想起无锡城内拉《二泉映月》的瞎子阿炳。我想站一会儿听一听他的二胡曲,却无法停下步子,被后面急急走来的路人催着推着往前走。身后的山塘街烈阳高照,游人如织,我这才想起来,是在假期。
是在假期。携程网已然订不到心仪的酒店了。忽然在一个转角,我发现了这间四合院式的民宿,恰好还空着一间房,我办好入住手续,总台的苏州妹子嗲声细语地为我指路——出了门往前走会看到一个圆形的拱门,然后一直往前,你的房间是在三区……
我实在是个笨拙的人,竟然没有理解这句话所指,走过了圆拱门之后怎么也找不到,反复折回两次才找到所谓的三区。这所谓的三区呀,太像古城的民居了。三区的门是老式的木门,斑驳的墙体,暗沉的古铜色木门,木格子窗,推门进去看到的便是这个庭院了。院子里有一口深井,四周花木葱茏,庭院里有大大的遮阳伞,石桌子石凳子,还有暗红色的木质楼梯,藤质的摇椅。我有些窃喜,更有些恍惚,许是民宿里这最后一间房是为我这个贸然前来的旅人准备的。
将水煮沸。待水温凉,为自己泡制了一杯蜂蜜水。那一天,古城的气温攀升至34°,坐在这庭院中居然感觉不到热。我闻到木头的香,花草的稥。这些花儿以及垂落在木架子上的常春藤,隐匿在古城的一条巷子深处。
在那个午后,我与它们意外相逢。我叫不出这些花草的名字,不知道它们是何年何月住在了这安静的院子里的。它们长得多好啊,带着一种天生的福气,享受阳光雨露的恩泽,生活在这么好的院子里,明媚在古城的晨光里,等待着一个个循迹而至的天涯旅人的到来。在这个安静的院子里,我读了一下午的书。有一米阳光落在书页上,书上的文字在我眼前游动起来,像一条披着金色霞光的鱼儿,在斜阳散尽之前,摇头摆尾,游进了山塘河里。
当琴声再次飘来时,已是黄昏。琴声如此清晰,这让我确信我和它之间仅仅是几步之遥这样一个事实。这家民宿紧邻山塘街,却隐匿在街市的喧嚣之外。
二胡是苏式梦中一个忧伤的场景。一弓一弦,一曲一调,倾尽人间的悲欢离合。是瞎子阿炳的一曲《二泉映月》让二胡这把民间的乐器有了沧桑之意、断肠之感。当年的阿炳戴黑色墨镜,着一件旧式长衫,手持竹棍,左肩上挂着一把破旧的二胡,在风雪漫天的冬日,流落于无锡城的街头巷尾,卖艺为生。1950年,这位民间艺人凄苦了一生,流浪了一生,与世长辞,留下一曲《二泉映月》。
《二泉映月》是一个民间艺人的辛酸史,是从内心深处迸发出来的呐喊,是一个盲人的灵魂于混沌尘世的不平之鸣。1978年,指挥家小泽征尔应邀担任中央乐团的是首席指挥,他指挥演奏了勃拉姆斯的《第二交响曲》和《二泉映月》的弦乐合奏版。次日,小泽征尔聆听了中央音乐学院年仅17岁的女生姜建华用二胡独奏的《二泉映月》,听后他感慨地说:“……这种音乐只应跪下来听。”说着说着,他真的俯身跪下来,匍匐在地嚎啕大哭。这是一位造诣极深的艺术家的姿态,他在面对让自己一听倾心的音乐作品时,表现出来的那种虔诚感天动地。
听二胡,难免心生怅然。冷街空巷,风卷枯叶,身形佝偻衣衫褴褛的盲人手握一把破旧的二胡,拉响一曲《江河水》。他的身边站着一个五六岁的女童,在夜风中身子颤抖,女童的手里拿着一只脏兮兮的搪瓷碗,碗中有几枚硬币,泪眼婆娑地向路人乞求施舍。他们身前常有游人走过,却极少有人将钱币放入碗中。
那是在某年深秋的黄昏,我在灯火阑珊的西塘古街,听到女童对老人说:“爷爷,我饿。”
我掏出一张二十元的纸钞和一包华夫饼干塞到女童的手里。身边有人在说:“不要给钱,只不定是骗子。这样的人,在旅游景点到处都是,我们刚刚就遇到了。”
我不语,忽视了路人的提醒,将自己的心一点一点融化在女童的泪光中。随后,往前走去,走了几步转身,看到女童将一块饼干塞进了老人的嘴里:“爷爷,你吃。”
仿若有风又无风,琴声在风中穿行,也是这般的若有若无,能坐在庭院里听到不远处飘来的二胡曲,于我已是一种莫大的惊喜。我确信那一时,我不是一个人,在我的身边还有一朵朵花,一株株草,一根根木头,它们和我一起,在庭院里回望一曲二胡的寂寥光阴。
除了二胡,还有昆曲,三区大门的斜对面就是山塘昆曲馆。是在清晨,我在山塘街街口的小店里吃了一碗绿豆粥,准备回房休息。走在巷子中,一眼瞧见那砖墙上有《牡丹亭》的小幅剧照。刚要推开三区的木门,听到了有人在唱“袅晴丝吹来闲庭院,摇漾春如线……”曲调很是温软,这和雪小禅写在《三生梦断》中的“真要命的温软”如出一辙。像我这样的俗世女子,是抗拒不了这种温软的,便甘愿在门槛上坐着,步步坠落在一段昆曲的袅袅音韵中。
《牡丹亭》便是一场若梦的浮生。梦断三生路,一世闲情负相思。千娇百媚的杜丽娘,挥动长长的水袖,她挥出的岂止是满腔的痴情,还有古典的诗情与画意。我曾说,《牡丹亭》我只看一遍,今生不会也不能再看第二遍,不然,剧中那教人思之犹酣的人物影像、唯美的情境以及一咏三叹的曲调不知要用多长的时间去淡忘。
这个庭院里没有多少耀眼的色彩,除了我的红拖鞋。这是我的白裙子。这是我的红拖鞋。为了不让我的脚受累,在离开马鞍山的那天早晨,我脱下高跟鞋换上了它。它是符合古城味道的一双鞋。穿上它,感觉那古城的慵懒闲适,从容淡定,优雅静好等词语便千里万里地寻了来,一下子有了可感觉的温度,可感知的触摸。穿着它,我踩在古城的石板路上。凝神屏息间,像是在等待一个久违的故人,像是窥见了久违的从前。
这个庭院里也没有多少红花,却能让人在碧绿的草树之中寻得另一种悠长的韵致来。绿,从来是最好的妆点,满目的绿色,被清雨亲吻之后更显灵秀,空濛飘逸中还有一份难得的自由自在。那几天的早晨与黄昏,我大多安静地坐在院子里,身边的花草与我一般的沉默,我的目光常常迷失在暗红色的楼梯前,只要有琴声和昆曲传来,便会顿生幻觉,似有佳人轻提裙角,步子细碎,踢踏踢踏,盈盈而至。
我迷恋这样的庭院。我发现这院子里的一花一草一木都与我有着千丝万缕的瓜葛。我年少时住过的那个庭院,也有这般的景致,三十多年过去了,那间院子却在我的回望中渐渐荒芜。我望不到它,我唯一所能望见的只是一个影子,或者是一个轮廓。两棵香樟树间架起的秋千,空空地荡着陈年往事,荡着爱与哀愁,荡着清晨的树影。到了黄昏,夕阳在侧,琴声飘来,遁入幻觉。夜深时,我坐在这个院子里,我发现心中对它的迷恋是一种无形的空,看不到,摸不着,只能在一声长叹中了却。
明日,当我离开时,还会有新的旅人住进来,这个院子并不空无,空的是什么呢?许是我这般空茫的目光吧。偌大的一个院子,花草葳蕤,即便是一个人独居,也不会感觉孤单。可我并不属于这间院子,这间院子也不属于我。我只是一个旅人,在这个季节路过。
可我贪恋的究竟是什么呢?我贪恋的是古城的味道。闻之思之念之,可总也说不清楚。味道是一种难以言说的东西。古城的味道是闲适的,柔曼的,同时又带着寻常人家的烟火味。在这条幽深的巷子里,随处可见着一身红裙,撑一把红伞的女子,袅袅娜娜,在摄影师的镜头下,摆着姿势,笑靥如花。还有刚刚从菜市场拎着一篮子小菜回家的大姐大嫂,踢踏踢踏,步子轻移。
在古城的最后一个中午,我在山塘街街口的“和府捞面”馆,享用了一份香米糕、一份香豆干。下午1点钟的时候,我向苏州火车站的方向走去。那七里山塘,那古城的味道,故人的味道,在我的身后遥远……
决定要去苏州,我还躺在马鞍山城郊一家泛着古香的酒店的大床上。是在清晨,一缕微光,从窗帘的缝隙里钻进来,温柔地将我唤醒。当我将古城的名字加入接下来的行程中时,恍惚间,我的手触摸到的是一张网。我被困在那张网里,身子不能动弹,我的四周布满欧几里得的几何图案,勃拉姆斯的第二交响曲毫无防备地响彻在四周。
我极不喜欢那种走马观花式的游览,心中最好的旅行方式有两种:一种是一个人漫无目的笃定的行走,慢悠悠地看,却能在不经意间发现很多乐趣,相遇一些意外,途径一些美好。另一种便是与三两位知心好友,在某个避世的乡村小住几日,看看风景聊聊家常喝喝小酒看看书。
很多时候,不得已入俗,不得不屈就。不能按照自己的意愿去结束一次旅行,每一次总是匆匆来匆匆去,留下不少遗憾。就像这一次去往古城,就是因为前一次离开时留下的遗憾。在这个初夏,我重返古城的时光,只是为了去寻觅多年前未了的情思。
苏州的美是从骨子里溢出来的。当她出现在你的眼前,一些古朴的文辞从你心里冒出来,而你却找不到一个词语形容她——古朴、温婉、清丽、雅致、内秀、卓然都不是最好的形容词,也许那个和她的气质最为相符的词语还沉睡在梦的边缘,某一日,它终究会千山万水地寻了来。
苏州的美晕染在一池水墨里。随即漫开的是一首首诗词,一幅幅画作。当你还来不及从唐寅《落霞孤鹜图》的旷远意境中抽身而出,便一头栽进了文徽明的《绿荫草堂图》里。两幅图皆是绝世高雅之作。唐寅之画多为山水、花鸟和仕女,画笔精细,意境清旷,青碧之气浑然天成,令人目不暇接。而与唐寅、祝允明、徐祯卿并称吴中四才子的文徽明,其画作更显隐士之风。他擅长于山水、兰竹和花卉,笔墨苍劲,动静相宜,于粗简中凸显韵味。一幅《绿荫草堂图》描绘山中村落之景,远山清朗,水面开阔,排排竹篱茅舍掩映于绿荫之下,虽为草堂,却是令人神往之所。
多少故事还沉落在苏州城的梦境里。七里山塘烟波荡漾里,是无法回望的似水流年。古老的石桥,古老的河流上慢悠悠晃动的画舫,摇橹动一下,水就哗啦哗啦响,惊醒了那酣睡在半塘幽室的三百多年前的绝世美人。居山望青岚,近水见烟波。从七里山塘的悠长水色中,我望见了谁,我又听见了谁的低声细语。那吴侬软语中也有悲呜似有愁郁,飘散在风中。
公元1624年。苏州城内董家绣庄,喜添千金。董家夫妇如获至宝,为女儿取名白,字小宛,并教习她琴棋书画,诗词歌赋。小宛十三岁那年,父亲身患重疾,不久便撒手入寰。母亲白氏伤心欲绝,将夫君入葬之后便不愿再居城中旧宅,于半塘之滨另筑幽室,将绣庄托付管家料理,带着女儿隐居起来。
崇祯九年,天下战乱,民不聊生,绣庄的生意每况愈下,白氏眼见经营惨淡,便决定将绣装关闭,留得钱银为日后的生活打算。谁知,管家贪财,绣庄不仅积蓄全无,还欠下千余两的银元。白氏气急攻心一病不起。身无分文的小宛迫于生活的重担,也为给母亲治病,无奈来到秦淮河畔的画舫中卖艺。
董小宛容貌秀丽,气质脱俗,虽入青楼,但始终自怜自爱,不愿委身他人。她的孤傲惹恼了鸨母。小宛盛怒之下离开南京重返苏州,将自己卖到半塘的妓院,抱定不卖身的初衷,只陪酒、陪客人出游。那年的深秋,才子冒辟疆慕名来访,眼前的女子,素衣淡妆,楚楚动人,果然不同与一般欢场女子。崇祯十五年,母亲白氏去世,冒辟疆欲为小宛赎身,遭鸨母刁难,最后在钱谦益和柳如是的调排下,终于为董小宛赎得自由身。小宛如愿嫁入冒家,深得冒家上下喜欢,与冒辟疆之母和原配之妻相处极好。一代才子佳人常坐于书房中写诗作画,赏花品茗。
舒心的日子过了才一年,清兵入关,冒家遭劫,家产被掠夺,一家人只能栖居柴房艰难度日。好在有小宛靠着刺绣和书画,精打细算,维持了全家人的生活。冒辟疆身患疟疾,小宛衣不解带细心照料,端茶送药,于枕边伺候了整整半年。半年后,冒辟疆病愈,小宛却因劳成疾而病入膏肓。冒家寻遍名医诊治,却难以挽回。顺治八年,董小宛在冒家十几口的哀哭声中香消玉殒。小宛去后,冒辟疆悲恸不已,逢人便道:“我一生的清福都在和小宛共处的九年中享尽。”想那冒辟疆是为福泽深厚之人,得小宛一生浓情,终不曾辜负。而董小宛,从富家千金沦落为青楼女子最后倾心于冒辟疆,九年相伴,不相离不相弃,俩人可谓相濡以沫。
当我穿过山塘入口那夏花绚烂的长廊,一曲二胡声传入耳际,看到桥洞口有一老伯在拉二胡。那琴韵落入河面漾起水波。不知为何,老伯拨琴时双目微闭的神态,让我想起无锡城内拉《二泉映月》的瞎子阿炳。我想站一会儿听一听他的二胡曲,却无法停下步子,被后面急急走来的路人催着推着往前走。身后的山塘街烈阳高照,游人如织,我这才想起来,是在假期。
是在假期。携程网已然订不到心仪的酒店了。忽然在一个转角,我发现了这间四合院式的民宿,恰好还空着一间房,我办好入住手续,总台的苏州妹子嗲声细语地为我指路——出了门往前走会看到一个圆形的拱门,然后一直往前,你的房间是在三区……
我实在是个笨拙的人,竟然没有理解这句话所指,走过了圆拱门之后怎么也找不到,反复折回两次才找到所谓的三区。这所谓的三区呀,太像古城的民居了。三区的门是老式的木门,斑驳的墙体,暗沉的古铜色木门,木格子窗,推门进去看到的便是这个庭院了。院子里有一口深井,四周花木葱茏,庭院里有大大的遮阳伞,石桌子石凳子,还有暗红色的木质楼梯,藤质的摇椅。我有些窃喜,更有些恍惚,许是民宿里这最后一间房是为我这个贸然前来的旅人准备的。
将水煮沸。待水温凉,为自己泡制了一杯蜂蜜水。那一天,古城的气温攀升至34°,坐在这庭院中居然感觉不到热。我闻到木头的香,花草的稥。这些花儿以及垂落在木架子上的常春藤,隐匿在古城的一条巷子深处。
在那个午后,我与它们意外相逢。我叫不出这些花草的名字,不知道它们是何年何月住在了这安静的院子里的。它们长得多好啊,带着一种天生的福气,享受阳光雨露的恩泽,生活在这么好的院子里,明媚在古城的晨光里,等待着一个个循迹而至的天涯旅人的到来。在这个安静的院子里,我读了一下午的书。有一米阳光落在书页上,书上的文字在我眼前游动起来,像一条披着金色霞光的鱼儿,在斜阳散尽之前,摇头摆尾,游进了山塘河里。
当琴声再次飘来时,已是黄昏。琴声如此清晰,这让我确信我和它之间仅仅是几步之遥这样一个事实。这家民宿紧邻山塘街,却隐匿在街市的喧嚣之外。
二胡是苏式梦中一个忧伤的场景。一弓一弦,一曲一调,倾尽人间的悲欢离合。是瞎子阿炳的一曲《二泉映月》让二胡这把民间的乐器有了沧桑之意、断肠之感。当年的阿炳戴黑色墨镜,着一件旧式长衫,手持竹棍,左肩上挂着一把破旧的二胡,在风雪漫天的冬日,流落于无锡城的街头巷尾,卖艺为生。1950年,这位民间艺人凄苦了一生,流浪了一生,与世长辞,留下一曲《二泉映月》。
《二泉映月》是一个民间艺人的辛酸史,是从内心深处迸发出来的呐喊,是一个盲人的灵魂于混沌尘世的不平之鸣。1978年,指挥家小泽征尔应邀担任中央乐团的是首席指挥,他指挥演奏了勃拉姆斯的《第二交响曲》和《二泉映月》的弦乐合奏版。次日,小泽征尔聆听了中央音乐学院年仅17岁的女生姜建华用二胡独奏的《二泉映月》,听后他感慨地说:“……这种音乐只应跪下来听。”说着说着,他真的俯身跪下来,匍匐在地嚎啕大哭。这是一位造诣极深的艺术家的姿态,他在面对让自己一听倾心的音乐作品时,表现出来的那种虔诚感天动地。
听二胡,难免心生怅然。冷街空巷,风卷枯叶,身形佝偻衣衫褴褛的盲人手握一把破旧的二胡,拉响一曲《江河水》。他的身边站着一个五六岁的女童,在夜风中身子颤抖,女童的手里拿着一只脏兮兮的搪瓷碗,碗中有几枚硬币,泪眼婆娑地向路人乞求施舍。他们身前常有游人走过,却极少有人将钱币放入碗中。
那是在某年深秋的黄昏,我在灯火阑珊的西塘古街,听到女童对老人说:“爷爷,我饿。”
我掏出一张二十元的纸钞和一包华夫饼干塞到女童的手里。身边有人在说:“不要给钱,只不定是骗子。这样的人,在旅游景点到处都是,我们刚刚就遇到了。”
我不语,忽视了路人的提醒,将自己的心一点一点融化在女童的泪光中。随后,往前走去,走了几步转身,看到女童将一块饼干塞进了老人的嘴里:“爷爷,你吃。”
仿若有风又无风,琴声在风中穿行,也是这般的若有若无,能坐在庭院里听到不远处飘来的二胡曲,于我已是一种莫大的惊喜。我确信那一时,我不是一个人,在我的身边还有一朵朵花,一株株草,一根根木头,它们和我一起,在庭院里回望一曲二胡的寂寥光阴。
除了二胡,还有昆曲,三区大门的斜对面就是山塘昆曲馆。是在清晨,我在山塘街街口的小店里吃了一碗绿豆粥,准备回房休息。走在巷子中,一眼瞧见那砖墙上有《牡丹亭》的小幅剧照。刚要推开三区的木门,听到了有人在唱“袅晴丝吹来闲庭院,摇漾春如线……”曲调很是温软,这和雪小禅写在《三生梦断》中的“真要命的温软”如出一辙。像我这样的俗世女子,是抗拒不了这种温软的,便甘愿在门槛上坐着,步步坠落在一段昆曲的袅袅音韵中。
《牡丹亭》便是一场若梦的浮生。梦断三生路,一世闲情负相思。千娇百媚的杜丽娘,挥动长长的水袖,她挥出的岂止是满腔的痴情,还有古典的诗情与画意。我曾说,《牡丹亭》我只看一遍,今生不会也不能再看第二遍,不然,剧中那教人思之犹酣的人物影像、唯美的情境以及一咏三叹的曲调不知要用多长的时间去淡忘。
这个庭院里没有多少耀眼的色彩,除了我的红拖鞋。这是我的白裙子。这是我的红拖鞋。为了不让我的脚受累,在离开马鞍山的那天早晨,我脱下高跟鞋换上了它。它是符合古城味道的一双鞋。穿上它,感觉那古城的慵懒闲适,从容淡定,优雅静好等词语便千里万里地寻了来,一下子有了可感觉的温度,可感知的触摸。穿着它,我踩在古城的石板路上。凝神屏息间,像是在等待一个久违的故人,像是窥见了久违的从前。
这个庭院里也没有多少红花,却能让人在碧绿的草树之中寻得另一种悠长的韵致来。绿,从来是最好的妆点,满目的绿色,被清雨亲吻之后更显灵秀,空濛飘逸中还有一份难得的自由自在。那几天的早晨与黄昏,我大多安静地坐在院子里,身边的花草与我一般的沉默,我的目光常常迷失在暗红色的楼梯前,只要有琴声和昆曲传来,便会顿生幻觉,似有佳人轻提裙角,步子细碎,踢踏踢踏,盈盈而至。
我迷恋这样的庭院。我发现这院子里的一花一草一木都与我有着千丝万缕的瓜葛。我年少时住过的那个庭院,也有这般的景致,三十多年过去了,那间院子却在我的回望中渐渐荒芜。我望不到它,我唯一所能望见的只是一个影子,或者是一个轮廓。两棵香樟树间架起的秋千,空空地荡着陈年往事,荡着爱与哀愁,荡着清晨的树影。到了黄昏,夕阳在侧,琴声飘来,遁入幻觉。夜深时,我坐在这个院子里,我发现心中对它的迷恋是一种无形的空,看不到,摸不着,只能在一声长叹中了却。
明日,当我离开时,还会有新的旅人住进来,这个院子并不空无,空的是什么呢?许是我这般空茫的目光吧。偌大的一个院子,花草葳蕤,即便是一个人独居,也不会感觉孤单。可我并不属于这间院子,这间院子也不属于我。我只是一个旅人,在这个季节路过。
可我贪恋的究竟是什么呢?我贪恋的是古城的味道。闻之思之念之,可总也说不清楚。味道是一种难以言说的东西。古城的味道是闲适的,柔曼的,同时又带着寻常人家的烟火味。在这条幽深的巷子里,随处可见着一身红裙,撑一把红伞的女子,袅袅娜娜,在摄影师的镜头下,摆着姿势,笑靥如花。还有刚刚从菜市场拎着一篮子小菜回家的大姐大嫂,踢踏踢踏,步子轻移。
在古城的最后一个中午,我在山塘街街口的“和府捞面”馆,享用了一份香米糕、一份香豆干。下午1点钟的时候,我向苏州火车站的方向走去。那七里山塘,那古城的味道,故人的味道,在我的身后遥远……
很赞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