踩着贫穷飞上幸福的云端
2021-12-23抒情散文单培文
我生于七十年代初期,当年,小平同志大手一挥,改革开放的风吹绿神州大地,《春天的故事》也唱遍大江南北,幸福开始如流水,流进千家万户。如今,进入新世纪,中华雄狮屹立在世界东方,国力强盛,我们国民也能挺直腰板,坐在幸福的云端。只是,忆苦思甜,我们……
我生于七十年代初期,当年,小平同志大手一挥,改革开放的风吹绿神州大地,《春天的故事》也唱遍大江南北,幸福开始如流水,流进千家万户。如今,进入新世纪,中华雄狮屹立在世界东方,国力强盛,我们国民也能挺直腰板,坐在幸福的云端。只是,忆苦思甜,我们不能忘记曾经的苦难,曾经中华的创伤,才能品味甜蜜,更好地享受幸福。
一 七十年代,农村孩子多,每一个家庭都有三四个孩子。我家尤甚,足有五个。这么多人,吃饭都很难,读书就更难了。父母虽没读过什么书,但知道知识的重要性。他们没有把我们关在家中,压榨我们的劳动力,而是尽量送我们去上学。
学费比起现在,算是九牛一毛,但那时赚钱之难,也是超乎我们想象。两个壮劳力工作一天,仅仅一两毛钱。五个人一起上学堂,算得上一件轰天动地的大事。我是老幺,六岁上学。学堂是进了,学费东拼西凑是交了,草稿纸和笔就得自给自足了。
草稿纸一事比较好办,香烟纸、报纸就是最好的原料。笔比较昂贵,一支笔要近一毛钱。对于贫穷的家境来说,这可是个大数目。我们面对此,几兄妹在一起,想了一个至今看起来都觉奇妙的办法。
笔贵,笔芯相对而言便宜多了。我们花一毛钱到商店可以买来好几支。笔壳就不买了,怎么办?家乡山上有种竹子,俗称水竹,粗细跟笔壳差不多,内空。我们带着镰刀上山去,砍回来,削去叶,沿着节砍掉,砍成一截截,长度相当于笔芯,做笔壳用。内空与笔芯粗细不可能相等。我们拿出一点纸,一圈圈包起笔芯,再塞进去,恰好当笔用。
这样的笔有缺点,写起字来,笔芯有点摇摆,字歪歪扭扭的,挺难看。我们也找不到更好的办法,将就着用,一年又一年,成绩也不算赖。
同学们看着我们的笔,丑陋不堪,一个个笑得合不拢嘴。我们也不管,照写不误。时间长了,大家失了兴趣,不再嘲笑,反而有些羡慕笔的新奇。我们也不藏着掖着,教他们方法,一起做笔用。竹子笔也算风行一时。
二 农村的东西都是自给自足,大家奉行毛主席的真理:自己动手,丰衣足食。家里吃的、用的几乎都是地里产的、手上做的。在我印象中,除了食盐和衣服之外,其它东西都不用购买。
这两样都是必需品。食盐且不谈,衣服是这段论述的重点。家里人口多,光是每年购买衣服都是一笔不少的花销。钱来之不易,当然得省着点用。
父母的衣服都是补丁盖补丁。偶尔一次,我去找件衣服穿,顺便翻了他们的衣服,居然没找到一件没有补丁。直至现在,家里的经济条件已经不错,山珍海味不谈,吃饱穿暖应该不成问题,父母的衣服是在举行补丁比赛。
对于孩子,父母的观点是别冻着,好看与否不在考虑的范围。兄妹五人,间隔均是两岁,哥姐穿小了,留给弟妹。轮到我手里的衣服时,已经惨不忍睹。幸好当年的我没有审美意识,要不然只剩下当“阁楼大小姐”的命,不敢出门见人。
印像最深的是一件棉袄,青布纶的那种,请村里的裁缝做的,保暖效果相当好,只是穿在身上特别臃肿。我是个典型的瘦猴型人物,自从穿上这棉袄后,大家居然为我取了个“小胖墩”的绰号,可谓是天下奇闻。
棉袄经过两个哥、两个姐的传递,补丁是少不了的。到我身上时,补上去的补丁也堵不住想出来透透空气的棉花,争相为它们让路。看着白白的棉花,我异想天开:这东西味道肯定不错。
在外面玩累了,我揪起一小撮棉花放进嘴里。咬不动,我也没觉得不对劲,继续慢慢嚼着。嚼了大概几个小时,棉花真被我生吞进去,还带着咸味。现在我知道,这是多年汗水浸泡所造成的结果。当时并不清楚,只是越吃还越有劲。没事时,揪点放进嘴里。几个月后,春天来了,棉袄终于瘦了下来,与我的身材相配了。
三 我十几岁时,家中才刚刚安上电灯。停电是司空见惯之事,要是哪天没停电,我们还会睁着一双诧异的眼,等着电灯的熄灭。
电灯有了,村中稍显富裕的人家陆续买了黑白电视回家,14英寸,屏幕小,信号差,花点密布,图像横糊。我第一次看到电视,眼中都可以冒出光来。这是什么东西,插上电,里面居然能出现人,还可以说话,别提有多带劲。
此后的晚上,我喜欢上了串门。父母也挺高兴的。因为我们都走了,他们可以关掉电灯,省上一点电费。电视频道少得出奇,只有中央一套和江西卫视,八点左右播放连续剧。我们端上小凳子,自觉地靠着角落,给主人腾出空间,小心翼翼地守着看电视的机会。
主人虽有电视,但也非富裕之家。电费同样如同绳子,紧紧扼住他们生活的咽喉。九点左右,主人都吆喝着:“回家了,明天再来。”我们依依不舍,也万般无奈地半步一回头,直到主人狠狠按下电视开关,我们才加快脚步。
在邻居家,心中总存在疙瘩。春去秋来,我看着落下的黄叶,狠心肠对父亲说了一句:“爸,我们也去买台电视吧,别人家都有了。”为了加重砝码,我还加了一句,“你要是买了,我就天天去干活。”
不知是这句话打动了父亲,还是父亲觉得让孩子天天淘电视看也不是事。一个月后,父亲专门步行,到镇里,挑了一台电视回家。当天晚上,经过一家人的苦心研究,到了半夜,我们看到了图像。从此,我可以在家长伴电视了。
电视有了,如此贵重之物,当爱惜有加。父亲请来会做木匠的姑夫,花了两天时间,打了一个电视柜,放进去刚好,还可以锁起来防盗防孩子。我们自控能力差,看着电视总忍不住上前按开关,看着看着就忘了时间,什么事都不干。为了避免此类情况,上锁也是父母迫不得已的做法。从另一方面看,也可见我们的痴迷。
四 七八岁时,国家扶贫计划正式实施。“要致富,先修路”,本着这一条理念,在大家的努力下,村委会通了公路。路通了,许多精明的商人开始把目光投向了农村这座丰富的宝藏。漫山遍野的花草树木都是白花花的银子,就是看你有没有眼光。
有次,村委会所在地来了个商人,竖起牌子,传播消息:大肆收购茅草,用于造纸造笔,七八分钱一斤,现金支付。
消息一出,四里八乡的人都轰动了。要知道,农村什么都缺,就是不缺茅草。这东西很坏,生命力顽强,砍不死,挖不净,隔一年“春风吹又生”,还常常凭着锋利的锯齿,把人割得鲜血淋漓。现在这“害人精”还能换钱,那是大喜事。所有人都停下了手上的农活,集体上山砍茅草。
我已经上学,但星期六星期天还是挺自由的。有了时间,这赚钱的机会一定不会放过。
砍茅草绝对是个辛苦活,比砍柴要难上千倍。关键就是那锯齿,忍不丁割你一刀。我不常干农活,皮肤属于脆嫩型,根本受不住锯齿的摧残。一天下来那手掌啊!几乎没有一点完整的味道,太惨了,道道血痕刺激人的眼球,让人不忍正视。锯齿割上一刀时,当时还不痛,血直冒,你还高兴呢,咦,不痛,挺好。这东西跟酒一般,后劲大,让你防不胜防。晚上回到家,那痛劲就开始上来了,假使你的手再遇点水的话,一定让你受不了。“啊”的一声,保管你叫得像杀猪一样,父母还以为你出了什么事,惊慌失措地跑出来……
茅草砍倒后,要去掉茅叶,码齐,用绳子捆起来。我的力气小,只能驮个三四十斤的样子,毕竟山路崎岖,很容易摔跤。
从山上到村委会近五里路,我走一路歇一路,遇到泉水处都要停下脚步,放下茅草,“咕噜”喝上一餐饱,再行动身。来回半小时,每上跑上几趟。一天算次账,都能赚个十几块。这对于我来讲,已是个天大的数字。
晚上,躺在床上,尽管手上痛得要命,但拿是白花花的银子,幸福还是像花朵一样绽放在脸上。
第二天,又继续出发。
五 到我上小学后,我们所在的村庄才安上电线杆,家家装上了电灯。只是效果实在不敢让人恭维,三天两头没电。许多个夜晚,那灯泡挂在房梁上,纯粹当作观赏物。
农村人勤劳是出了名的,即使到了晚上,也要干些力所能及的杂事,比如切猪草、纳鞋底、剥柽子之类的农活。再说,我们读书的孩子,有时还得做下作业,看会书,背篇课文。没有电,怎么办?煤油灯闪亮登场。
购买的煤油灯价格有点贵,又属易损物品。家里只有一盏,平时舍不得拿出来用。我们买不起,却可以自制。家家都有几个墨水瓶,用完之后洗干净,在盖子上用剪刀钻一个洞,剪下一段薄薄的铁皮,卷起来,中间留点空间,放进一点“盲肠纸”——家乡话,价格便宜,易燃,多用于祭祀。将铁皮连纸一起塞进墨水瓶盖的洞中,纸张刚好接触底部。
倒些煤油进入瓶子,用火柴将瓶盖上方的纸点燃,这煤油灯即可使用。虽然浓烟滚滚,那烟雾呛得人鼻子里像塞进了什么东西,呼吸都不够顺畅;虽然灯光微弱,那如豆的火仅能照亮几平方米范围内,还是依稀可见,但依然挡不住我们对它的喜爱。
我们做作业时,一般都把本子挪到煤油灯的底下,光线要足些。如果头部稍微不小心,那烟就能把脸熏得乌漆抹黑,让人分不清原来的面目。第二天一早起来,伙伴们一定笑掉大牙,简直就是一个活生生的包公。
父母离煤油灯比较远,光线就更加暗淡。他们并不在乎,有条不紊地做着手头的事情。偶尔没注意,利器也会伤到手指。不过,似乎他们并不感觉疼痛,用点胶布缠一缠,满脸笑容,继续干活。小时候,我总觉奇怪。长大后,我渐渐明白,他们为人父母,所承受的岂是我们所能体会?世事的艰难早已锤炼出他们坚强的心,必须笑对风雨,必须坚不可摧。这才是父母!
六 如果有人问我一生中觉得什么最好吃,我一定毫不犹豫地回答:灯灯草炒鸡蛋。灯灯草至今我叫不出它的学名,在网上搜索了好一阵,也没找到相关的资料。这草生于水边,并非家常的野菜,吃的人并不多,叶子箭状,无杆,丛生,深绿色。
大概是七八岁时,母亲从山上劳作回来,顺便采回一些灯灯草。回到家后天色已黑,她摸黑撷掉杂草,到河边洗干净,用菜刀切成几段。点燃锅,放入油,煎了两个鸡蛋,和着灯灯草一起炒。煎炒时,整间屋子里弥漫着扑鼻的香味,让人胃口大开。
菜端上桌,我迫不及待盛了一碗饭,就着灯灯草吃得不亦乐乎。当天晚上,吃了整整两大碗。摸着滚圆的肚子,还忍不住夹了一点菜放入嘴里。父母看到我的丑样,也笑开了怀。
这菜在我印象中,仅仅吃过一次,后来就再也没有品尝过。我有点不甘释怀,这种人间美味,怎么能不多吃几次。
小时候,我没敢问,也顾于玩耍,没来得及问,但到河边时,总会有意无意地看看灯灯草,看看那诱人的绿色,看看那箭状的吐脉,回想一下那回荡舌尖的味道。
长大后,我再与母亲上山,回来时恰好旁边有一丛灯灯草,我对母亲说:“这东西好吃,要不我们采点回去。”母亲摇摇头:“又苦又麻,没人吃的。”我摘了一片下来,放在嘴里一试,果真如此。
那一刻,我有些明白了,其实灯灯草并不好吃,好吃的是鸡蛋的香气,好吃的肚中的饥饿,好吃的是贫穷的感觉。
七 转眼,小平同志诞辰一百周年纪念日如约而至。在他的带动下,我们的家乡发生了天翻地覆的改变,竹子笔失去了踪影,派克随处可见;破旧的衣服难觅踪影,名牌服装走进千家万户;黑白电视被锁上了阁楼,LED数字电视司空见惯。似乎,到处都是幸福,到处都是美满,到处都是笑容。
但是,我们不可否认,苦难的生活并没有远去,它们依然停留在我们的记忆中。我们要铭记小平同志的功德,更要珍惜他辛苦一生带来的天翻地覆的变化,不要自满,不断创新,为振兴中华贡献更多的力量。惟有如此,小平同志才不枉此生;惟有如此,我们的幸福才会长长久久。这也正是我写作此文的目的所在。
一 七十年代,农村孩子多,每一个家庭都有三四个孩子。我家尤甚,足有五个。这么多人,吃饭都很难,读书就更难了。父母虽没读过什么书,但知道知识的重要性。他们没有把我们关在家中,压榨我们的劳动力,而是尽量送我们去上学。
学费比起现在,算是九牛一毛,但那时赚钱之难,也是超乎我们想象。两个壮劳力工作一天,仅仅一两毛钱。五个人一起上学堂,算得上一件轰天动地的大事。我是老幺,六岁上学。学堂是进了,学费东拼西凑是交了,草稿纸和笔就得自给自足了。
草稿纸一事比较好办,香烟纸、报纸就是最好的原料。笔比较昂贵,一支笔要近一毛钱。对于贫穷的家境来说,这可是个大数目。我们面对此,几兄妹在一起,想了一个至今看起来都觉奇妙的办法。
笔贵,笔芯相对而言便宜多了。我们花一毛钱到商店可以买来好几支。笔壳就不买了,怎么办?家乡山上有种竹子,俗称水竹,粗细跟笔壳差不多,内空。我们带着镰刀上山去,砍回来,削去叶,沿着节砍掉,砍成一截截,长度相当于笔芯,做笔壳用。内空与笔芯粗细不可能相等。我们拿出一点纸,一圈圈包起笔芯,再塞进去,恰好当笔用。
这样的笔有缺点,写起字来,笔芯有点摇摆,字歪歪扭扭的,挺难看。我们也找不到更好的办法,将就着用,一年又一年,成绩也不算赖。
同学们看着我们的笔,丑陋不堪,一个个笑得合不拢嘴。我们也不管,照写不误。时间长了,大家失了兴趣,不再嘲笑,反而有些羡慕笔的新奇。我们也不藏着掖着,教他们方法,一起做笔用。竹子笔也算风行一时。
二 农村的东西都是自给自足,大家奉行毛主席的真理:自己动手,丰衣足食。家里吃的、用的几乎都是地里产的、手上做的。在我印象中,除了食盐和衣服之外,其它东西都不用购买。
这两样都是必需品。食盐且不谈,衣服是这段论述的重点。家里人口多,光是每年购买衣服都是一笔不少的花销。钱来之不易,当然得省着点用。
父母的衣服都是补丁盖补丁。偶尔一次,我去找件衣服穿,顺便翻了他们的衣服,居然没找到一件没有补丁。直至现在,家里的经济条件已经不错,山珍海味不谈,吃饱穿暖应该不成问题,父母的衣服是在举行补丁比赛。
对于孩子,父母的观点是别冻着,好看与否不在考虑的范围。兄妹五人,间隔均是两岁,哥姐穿小了,留给弟妹。轮到我手里的衣服时,已经惨不忍睹。幸好当年的我没有审美意识,要不然只剩下当“阁楼大小姐”的命,不敢出门见人。
印像最深的是一件棉袄,青布纶的那种,请村里的裁缝做的,保暖效果相当好,只是穿在身上特别臃肿。我是个典型的瘦猴型人物,自从穿上这棉袄后,大家居然为我取了个“小胖墩”的绰号,可谓是天下奇闻。
棉袄经过两个哥、两个姐的传递,补丁是少不了的。到我身上时,补上去的补丁也堵不住想出来透透空气的棉花,争相为它们让路。看着白白的棉花,我异想天开:这东西味道肯定不错。
在外面玩累了,我揪起一小撮棉花放进嘴里。咬不动,我也没觉得不对劲,继续慢慢嚼着。嚼了大概几个小时,棉花真被我生吞进去,还带着咸味。现在我知道,这是多年汗水浸泡所造成的结果。当时并不清楚,只是越吃还越有劲。没事时,揪点放进嘴里。几个月后,春天来了,棉袄终于瘦了下来,与我的身材相配了。
三 我十几岁时,家中才刚刚安上电灯。停电是司空见惯之事,要是哪天没停电,我们还会睁着一双诧异的眼,等着电灯的熄灭。
电灯有了,村中稍显富裕的人家陆续买了黑白电视回家,14英寸,屏幕小,信号差,花点密布,图像横糊。我第一次看到电视,眼中都可以冒出光来。这是什么东西,插上电,里面居然能出现人,还可以说话,别提有多带劲。
此后的晚上,我喜欢上了串门。父母也挺高兴的。因为我们都走了,他们可以关掉电灯,省上一点电费。电视频道少得出奇,只有中央一套和江西卫视,八点左右播放连续剧。我们端上小凳子,自觉地靠着角落,给主人腾出空间,小心翼翼地守着看电视的机会。
主人虽有电视,但也非富裕之家。电费同样如同绳子,紧紧扼住他们生活的咽喉。九点左右,主人都吆喝着:“回家了,明天再来。”我们依依不舍,也万般无奈地半步一回头,直到主人狠狠按下电视开关,我们才加快脚步。
在邻居家,心中总存在疙瘩。春去秋来,我看着落下的黄叶,狠心肠对父亲说了一句:“爸,我们也去买台电视吧,别人家都有了。”为了加重砝码,我还加了一句,“你要是买了,我就天天去干活。”
不知是这句话打动了父亲,还是父亲觉得让孩子天天淘电视看也不是事。一个月后,父亲专门步行,到镇里,挑了一台电视回家。当天晚上,经过一家人的苦心研究,到了半夜,我们看到了图像。从此,我可以在家长伴电视了。
电视有了,如此贵重之物,当爱惜有加。父亲请来会做木匠的姑夫,花了两天时间,打了一个电视柜,放进去刚好,还可以锁起来防盗防孩子。我们自控能力差,看着电视总忍不住上前按开关,看着看着就忘了时间,什么事都不干。为了避免此类情况,上锁也是父母迫不得已的做法。从另一方面看,也可见我们的痴迷。
四 七八岁时,国家扶贫计划正式实施。“要致富,先修路”,本着这一条理念,在大家的努力下,村委会通了公路。路通了,许多精明的商人开始把目光投向了农村这座丰富的宝藏。漫山遍野的花草树木都是白花花的银子,就是看你有没有眼光。
有次,村委会所在地来了个商人,竖起牌子,传播消息:大肆收购茅草,用于造纸造笔,七八分钱一斤,现金支付。
消息一出,四里八乡的人都轰动了。要知道,农村什么都缺,就是不缺茅草。这东西很坏,生命力顽强,砍不死,挖不净,隔一年“春风吹又生”,还常常凭着锋利的锯齿,把人割得鲜血淋漓。现在这“害人精”还能换钱,那是大喜事。所有人都停下了手上的农活,集体上山砍茅草。
我已经上学,但星期六星期天还是挺自由的。有了时间,这赚钱的机会一定不会放过。
砍茅草绝对是个辛苦活,比砍柴要难上千倍。关键就是那锯齿,忍不丁割你一刀。我不常干农活,皮肤属于脆嫩型,根本受不住锯齿的摧残。一天下来那手掌啊!几乎没有一点完整的味道,太惨了,道道血痕刺激人的眼球,让人不忍正视。锯齿割上一刀时,当时还不痛,血直冒,你还高兴呢,咦,不痛,挺好。这东西跟酒一般,后劲大,让你防不胜防。晚上回到家,那痛劲就开始上来了,假使你的手再遇点水的话,一定让你受不了。“啊”的一声,保管你叫得像杀猪一样,父母还以为你出了什么事,惊慌失措地跑出来……
茅草砍倒后,要去掉茅叶,码齐,用绳子捆起来。我的力气小,只能驮个三四十斤的样子,毕竟山路崎岖,很容易摔跤。
从山上到村委会近五里路,我走一路歇一路,遇到泉水处都要停下脚步,放下茅草,“咕噜”喝上一餐饱,再行动身。来回半小时,每上跑上几趟。一天算次账,都能赚个十几块。这对于我来讲,已是个天大的数字。
晚上,躺在床上,尽管手上痛得要命,但拿是白花花的银子,幸福还是像花朵一样绽放在脸上。
第二天,又继续出发。
五 到我上小学后,我们所在的村庄才安上电线杆,家家装上了电灯。只是效果实在不敢让人恭维,三天两头没电。许多个夜晚,那灯泡挂在房梁上,纯粹当作观赏物。
农村人勤劳是出了名的,即使到了晚上,也要干些力所能及的杂事,比如切猪草、纳鞋底、剥柽子之类的农活。再说,我们读书的孩子,有时还得做下作业,看会书,背篇课文。没有电,怎么办?煤油灯闪亮登场。
购买的煤油灯价格有点贵,又属易损物品。家里只有一盏,平时舍不得拿出来用。我们买不起,却可以自制。家家都有几个墨水瓶,用完之后洗干净,在盖子上用剪刀钻一个洞,剪下一段薄薄的铁皮,卷起来,中间留点空间,放进一点“盲肠纸”——家乡话,价格便宜,易燃,多用于祭祀。将铁皮连纸一起塞进墨水瓶盖的洞中,纸张刚好接触底部。
倒些煤油进入瓶子,用火柴将瓶盖上方的纸点燃,这煤油灯即可使用。虽然浓烟滚滚,那烟雾呛得人鼻子里像塞进了什么东西,呼吸都不够顺畅;虽然灯光微弱,那如豆的火仅能照亮几平方米范围内,还是依稀可见,但依然挡不住我们对它的喜爱。
我们做作业时,一般都把本子挪到煤油灯的底下,光线要足些。如果头部稍微不小心,那烟就能把脸熏得乌漆抹黑,让人分不清原来的面目。第二天一早起来,伙伴们一定笑掉大牙,简直就是一个活生生的包公。
父母离煤油灯比较远,光线就更加暗淡。他们并不在乎,有条不紊地做着手头的事情。偶尔没注意,利器也会伤到手指。不过,似乎他们并不感觉疼痛,用点胶布缠一缠,满脸笑容,继续干活。小时候,我总觉奇怪。长大后,我渐渐明白,他们为人父母,所承受的岂是我们所能体会?世事的艰难早已锤炼出他们坚强的心,必须笑对风雨,必须坚不可摧。这才是父母!
六 如果有人问我一生中觉得什么最好吃,我一定毫不犹豫地回答:灯灯草炒鸡蛋。灯灯草至今我叫不出它的学名,在网上搜索了好一阵,也没找到相关的资料。这草生于水边,并非家常的野菜,吃的人并不多,叶子箭状,无杆,丛生,深绿色。
大概是七八岁时,母亲从山上劳作回来,顺便采回一些灯灯草。回到家后天色已黑,她摸黑撷掉杂草,到河边洗干净,用菜刀切成几段。点燃锅,放入油,煎了两个鸡蛋,和着灯灯草一起炒。煎炒时,整间屋子里弥漫着扑鼻的香味,让人胃口大开。
菜端上桌,我迫不及待盛了一碗饭,就着灯灯草吃得不亦乐乎。当天晚上,吃了整整两大碗。摸着滚圆的肚子,还忍不住夹了一点菜放入嘴里。父母看到我的丑样,也笑开了怀。
这菜在我印象中,仅仅吃过一次,后来就再也没有品尝过。我有点不甘释怀,这种人间美味,怎么能不多吃几次。
小时候,我没敢问,也顾于玩耍,没来得及问,但到河边时,总会有意无意地看看灯灯草,看看那诱人的绿色,看看那箭状的吐脉,回想一下那回荡舌尖的味道。
长大后,我再与母亲上山,回来时恰好旁边有一丛灯灯草,我对母亲说:“这东西好吃,要不我们采点回去。”母亲摇摇头:“又苦又麻,没人吃的。”我摘了一片下来,放在嘴里一试,果真如此。
那一刻,我有些明白了,其实灯灯草并不好吃,好吃的是鸡蛋的香气,好吃的肚中的饥饿,好吃的是贫穷的感觉。
七 转眼,小平同志诞辰一百周年纪念日如约而至。在他的带动下,我们的家乡发生了天翻地覆的改变,竹子笔失去了踪影,派克随处可见;破旧的衣服难觅踪影,名牌服装走进千家万户;黑白电视被锁上了阁楼,LED数字电视司空见惯。似乎,到处都是幸福,到处都是美满,到处都是笑容。
但是,我们不可否认,苦难的生活并没有远去,它们依然停留在我们的记忆中。我们要铭记小平同志的功德,更要珍惜他辛苦一生带来的天翻地覆的变化,不要自满,不断创新,为振兴中华贡献更多的力量。惟有如此,小平同志才不枉此生;惟有如此,我们的幸福才会长长久久。这也正是我写作此文的目的所在。
很赞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