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与圆,中国式的哲学与美学
2021-12-23叙事散文何足道哉
方与圆,中国式的哲学与美学1方与圆,在中国古代,是哲学的,也是美学的;是对立的,也是统一的。《说文》里说:“方,并船也。象两舟总头形。”《诗经》里有《邶风谷风》说“就其深矣,方之舟之。”方,在甲骨文最初的字形就是两条并行的船。不偏不倚,不倾……
方与圆,中国式的哲学与美学
1
方与圆,在中国古代,是哲学的,也是美学的;是对立的,也是统一的。
《说文》里说:“方,并船也。象两舟总头形。”《诗经》里有《邶风•谷风》说“就其深矣,方之舟之。”方,在甲骨文最初的字形就是两条并行的船。不偏不倚,不倾不斜,取其“正”的意蕴。方,就是“正”。从此,“方正”就成为一个词语,方方正正。方是方正,正是正直。方正不阿,用来形容人的品格。
房屋建好,要在墙上开门窗,端庄、方正。没有门窗,那是囚笼。开了门和窗,就是人的居室了。阳光进来了,人可以自由进进出出,新鲜的空气,也流动起来。欣喜、明媚的心情,也跟着一起流转。这就是人的智慧所在。一个个方方正正的窗子,一个个有棱有角的门,不但有了实用的功能,也让泥土房有了美学意蕴。
汉字,方方正正的方块字。横平竖直,撇捺有度,这就是汉字的特点。在世界上独一无二。喜欢汉字楷书的朋友都知道,汉字楷书,要横平竖直,端端正正。坐得住,站得稳。像一个个君子、淑女,有态,有度。来不得半点矫揉造作,狂躁与草率。
汉字,是用来表情达意的,最具中国式的哲学形式与美学意蕴。笔笔勾连,字字守望,不杂糅,不孤独。在中国书法家的眼中,汉字的每一笔,每一划,都具有复杂的哲学关系与美学意蕴。笔断而意连,文尽而情无穷,这就是哲学,这就是美。这就是说不尽,道不尽的中国式意蕴。
印章,是从汉字书法衍生出来的另外一种艺术形式,也是最具魅力的中国式的美。三两个或者四五个,或者更多的汉字,被书法篆刻家镌刻在金石上,或者坚硬的木头、经烈火淬炼的土陶、瓦当,或者是那些威严的青铜器上面。一个一个原本毫不相干的几个方块字,就成了一枚一枚独具韵味的印章。压上红红的印泥,印在洁白的宣纸上面,方方正正,那么耀眼,那么令人回味。那是独具特色的胎记,中国独有。方方正正的印章,是权力与荣耀的象征。皇帝的玉玺,将军的帅印,县太爷的官印,一定是方方正正的,那是威严,权威。
后来,在浪漫的文人的刀锋下,方方正正的印章有了变形。由方而扁,由扁而圆,方正有了圆的变通。方与正,相对又相融了。
2
由方而圆的变化,是一种由哲学而美学的渐进,是一种意识的深刻与提升。在我看来,哲学是凝重的,而美学是生动的;哲学是沉郁的,而美学则是灵巧的。
同样可以起到采集阳光。流通空气的作用,方方正正的门窗,就不如圆圆的门与窗,来得美观。于是,人们发明了圆的门和窗。一个隔断,开一眼圆圆的窗,就气韵生动了;一堵墙,凿一轮圆圆的门,就成了一幅画,一种高雅的艺术。方方正正的门窗,是为了实用。圆圆润润的门或窗,除了观瞻之外,大部分,是为了美。
方方正正的门窗,属于哲学范畴;圆圆润润的门和窗,就具有了美学意蕴了。
在中国古人的意识里,方正,大多是一种品质。而圆,在哲学以外,就包含着浓浓的美的意蕴。
有人说中国的儒教,道教皆源于更早的《易经》。而《易经》最典型的标识就是一个大圆内含有一反一正的两个小圆。造型极具美感,哲学意味浓厚。《易经》所谓:“易有太极,始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是也。从古至今,恐怕再没有这样简洁明了却又内涵无比丰沛的圆形图案了。
人们把这个图形叫做“太极图”。
一个简简单单的图形,包含了太多太多的意蕴。一个大大的圆,在不停运转,内含两个同样的圆,相依相存,相克相生,也在不停运转。像天上的日月,你追着我,我恋着你,不止,不息。蕴含之奥妙,谁人能懂?无从开始,就无从结束;无往不复,就无循不环;无所不容,也就无所不包。一阴一阳,阴阳相生;一黑一白,黑白相辅。相反又相生,生动流转,生生不息,永无止境。生命叠生的意蕴,无穷矣。
关于圆,太极图是世界上最早的视觉语言,也是对圆最完美的阐释。时至今日,从《易经》抽象出来的太极图,在一种最奥妙的哲学,也是最具中国特色的美学意蕴的图形。
韩国人把太极图拿去作为国旗的图案,或许,他们已经读懂了这个最简单又最复杂的哲学含义;或者,他们只是喜欢那种简单的却又蕴含着美的意蕴。
儒教的“中庸”说,“中不偏,庸不易。”其实也是一个“圆”字;至于道教的“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也是一个天地相融的一个圆。
在佛教的世界里,圆也是一个很重要的哲学命题。佛的最高境界是“功德圆满”,突出了一个意念里的“圆”;那些出家人,修行到最高境界,最终追求的目标是“圆寂”,那是哲学意义的回归。而佛家弟子,所信奉的,就是一个“轮回说”。过去,现在,来生,往复再生。而善恶相报,更是环环相扣,无人能逃。轮回的因果报应,就是人一生的一个圆。从来时来,从归处去。
在中国人的心目中,圆是哲学的,也是美学的。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缺了是美,圆了,更是美。缺缺圆圆,就是哲学的美。
3
中国人的智慧,就在于能够把对立的事物统一起来。在对立统一中,讲哲学,也蕴含着美。
方与圆,就是对立统一的哲学,也是一种美学。
“天道曰圆,地道曰方。”“道”,在中国人的眼里,既是哲学,也是美学。这是中国古人对自然界的客观认识。基于这种认识,才开拓了中国人对于哲学的思考。天地,一圆一方,构成了一个无穷无尽的宇宙。于是,无穷的奥妙,无尽的意蕴,于方与圆之间,循环往复,连绵不绝。
方与圆的完美结合,在哲学的范畴里,也时时在我们的生活中,从古至今,许多人为之倾倒矣。或许,在古人的眼里,方与圆,是一对永恒的魔力。于是,在漫长的演变过程中,他们把钱币最终定型在方与圆的结合上。于是,方与圆的魔力,在一枚枚钱币上,尽情施展,无穷无尽。外圆内方,这是古人眼中最具哲学意义,也最具美学意蕴的造型,穷尽一生,孜孜以求。我不知道,如何来解释古代钱币这种外圆内方所蕴含的哲学意义与美学意蕴。只觉得,外圆内方的造型,涵盖了“天道曰圆,地道曰方”的哲学,也把古人为人处世之道,蕴含在这一枚小小的钱币上面。
做人要方正,做事要会变通。
外圆内方的造型,是在警策人们,任何事物,都具有两面性。它可以让人一夜暴富,富甲一方;也可以让人一贫如洗,沦为乞丐。再好的东西,关键还是在于人的把握,你可以尊贵,也可以卑微。
知圆守方,是做人的根本,也是拥有财富的基础。
君子爱财,取之有道。这“道”就在那一方一圆之间。
方与圆,表现在中国古钱币上,是外圆内方完美的融合;而中国传统的建筑,是讲究天圆地方的,而其表现形式,则是外方内圆。黄帝陵轩辕殿,明清时期修建的天坛和地坛,都是遵循天圆地方原则修建的。你看,这就是古代哲学里的辩证关系。圆与方,可内可外,可上可下。这就是古人把圆、方称之为“道”的原因吧。方圆之间,道之所存焉。
浑天仪是圆的,那是时光在流转;大方鼎是方的,那是岁月的积淀。方或者圆,都在岁月的深处,见证着世道沧桑。
灶台是方的,铁锅是圆的,外方内圆中,沸腾着一个个充满烟火气息日子。人类,就在这烟火气息中,繁衍生息了。
车轮是圆的,车身是方的,圆的在行走,方的也在行走。这方圆的行走,是哲学,也是美学。
1
方与圆,在中国古代,是哲学的,也是美学的;是对立的,也是统一的。
《说文》里说:“方,并船也。象两舟总头形。”《诗经》里有《邶风•谷风》说“就其深矣,方之舟之。”方,在甲骨文最初的字形就是两条并行的船。不偏不倚,不倾不斜,取其“正”的意蕴。方,就是“正”。从此,“方正”就成为一个词语,方方正正。方是方正,正是正直。方正不阿,用来形容人的品格。
房屋建好,要在墙上开门窗,端庄、方正。没有门窗,那是囚笼。开了门和窗,就是人的居室了。阳光进来了,人可以自由进进出出,新鲜的空气,也流动起来。欣喜、明媚的心情,也跟着一起流转。这就是人的智慧所在。一个个方方正正的窗子,一个个有棱有角的门,不但有了实用的功能,也让泥土房有了美学意蕴。
汉字,方方正正的方块字。横平竖直,撇捺有度,这就是汉字的特点。在世界上独一无二。喜欢汉字楷书的朋友都知道,汉字楷书,要横平竖直,端端正正。坐得住,站得稳。像一个个君子、淑女,有态,有度。来不得半点矫揉造作,狂躁与草率。
汉字,是用来表情达意的,最具中国式的哲学形式与美学意蕴。笔笔勾连,字字守望,不杂糅,不孤独。在中国书法家的眼中,汉字的每一笔,每一划,都具有复杂的哲学关系与美学意蕴。笔断而意连,文尽而情无穷,这就是哲学,这就是美。这就是说不尽,道不尽的中国式意蕴。
印章,是从汉字书法衍生出来的另外一种艺术形式,也是最具魅力的中国式的美。三两个或者四五个,或者更多的汉字,被书法篆刻家镌刻在金石上,或者坚硬的木头、经烈火淬炼的土陶、瓦当,或者是那些威严的青铜器上面。一个一个原本毫不相干的几个方块字,就成了一枚一枚独具韵味的印章。压上红红的印泥,印在洁白的宣纸上面,方方正正,那么耀眼,那么令人回味。那是独具特色的胎记,中国独有。方方正正的印章,是权力与荣耀的象征。皇帝的玉玺,将军的帅印,县太爷的官印,一定是方方正正的,那是威严,权威。
后来,在浪漫的文人的刀锋下,方方正正的印章有了变形。由方而扁,由扁而圆,方正有了圆的变通。方与正,相对又相融了。
2
由方而圆的变化,是一种由哲学而美学的渐进,是一种意识的深刻与提升。在我看来,哲学是凝重的,而美学是生动的;哲学是沉郁的,而美学则是灵巧的。
同样可以起到采集阳光。流通空气的作用,方方正正的门窗,就不如圆圆的门与窗,来得美观。于是,人们发明了圆的门和窗。一个隔断,开一眼圆圆的窗,就气韵生动了;一堵墙,凿一轮圆圆的门,就成了一幅画,一种高雅的艺术。方方正正的门窗,是为了实用。圆圆润润的门或窗,除了观瞻之外,大部分,是为了美。
方方正正的门窗,属于哲学范畴;圆圆润润的门和窗,就具有了美学意蕴了。
在中国古人的意识里,方正,大多是一种品质。而圆,在哲学以外,就包含着浓浓的美的意蕴。
有人说中国的儒教,道教皆源于更早的《易经》。而《易经》最典型的标识就是一个大圆内含有一反一正的两个小圆。造型极具美感,哲学意味浓厚。《易经》所谓:“易有太极,始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是也。从古至今,恐怕再没有这样简洁明了却又内涵无比丰沛的圆形图案了。
人们把这个图形叫做“太极图”。
一个简简单单的图形,包含了太多太多的意蕴。一个大大的圆,在不停运转,内含两个同样的圆,相依相存,相克相生,也在不停运转。像天上的日月,你追着我,我恋着你,不止,不息。蕴含之奥妙,谁人能懂?无从开始,就无从结束;无往不复,就无循不环;无所不容,也就无所不包。一阴一阳,阴阳相生;一黑一白,黑白相辅。相反又相生,生动流转,生生不息,永无止境。生命叠生的意蕴,无穷矣。
关于圆,太极图是世界上最早的视觉语言,也是对圆最完美的阐释。时至今日,从《易经》抽象出来的太极图,在一种最奥妙的哲学,也是最具中国特色的美学意蕴的图形。
韩国人把太极图拿去作为国旗的图案,或许,他们已经读懂了这个最简单又最复杂的哲学含义;或者,他们只是喜欢那种简单的却又蕴含着美的意蕴。
儒教的“中庸”说,“中不偏,庸不易。”其实也是一个“圆”字;至于道教的“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也是一个天地相融的一个圆。
在佛教的世界里,圆也是一个很重要的哲学命题。佛的最高境界是“功德圆满”,突出了一个意念里的“圆”;那些出家人,修行到最高境界,最终追求的目标是“圆寂”,那是哲学意义的回归。而佛家弟子,所信奉的,就是一个“轮回说”。过去,现在,来生,往复再生。而善恶相报,更是环环相扣,无人能逃。轮回的因果报应,就是人一生的一个圆。从来时来,从归处去。
在中国人的心目中,圆是哲学的,也是美学的。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缺了是美,圆了,更是美。缺缺圆圆,就是哲学的美。
3
中国人的智慧,就在于能够把对立的事物统一起来。在对立统一中,讲哲学,也蕴含着美。
方与圆,就是对立统一的哲学,也是一种美学。
“天道曰圆,地道曰方。”“道”,在中国人的眼里,既是哲学,也是美学。这是中国古人对自然界的客观认识。基于这种认识,才开拓了中国人对于哲学的思考。天地,一圆一方,构成了一个无穷无尽的宇宙。于是,无穷的奥妙,无尽的意蕴,于方与圆之间,循环往复,连绵不绝。
方与圆的完美结合,在哲学的范畴里,也时时在我们的生活中,从古至今,许多人为之倾倒矣。或许,在古人的眼里,方与圆,是一对永恒的魔力。于是,在漫长的演变过程中,他们把钱币最终定型在方与圆的结合上。于是,方与圆的魔力,在一枚枚钱币上,尽情施展,无穷无尽。外圆内方,这是古人眼中最具哲学意义,也最具美学意蕴的造型,穷尽一生,孜孜以求。我不知道,如何来解释古代钱币这种外圆内方所蕴含的哲学意义与美学意蕴。只觉得,外圆内方的造型,涵盖了“天道曰圆,地道曰方”的哲学,也把古人为人处世之道,蕴含在这一枚小小的钱币上面。
做人要方正,做事要会变通。
外圆内方的造型,是在警策人们,任何事物,都具有两面性。它可以让人一夜暴富,富甲一方;也可以让人一贫如洗,沦为乞丐。再好的东西,关键还是在于人的把握,你可以尊贵,也可以卑微。
知圆守方,是做人的根本,也是拥有财富的基础。
君子爱财,取之有道。这“道”就在那一方一圆之间。
方与圆,表现在中国古钱币上,是外圆内方完美的融合;而中国传统的建筑,是讲究天圆地方的,而其表现形式,则是外方内圆。黄帝陵轩辕殿,明清时期修建的天坛和地坛,都是遵循天圆地方原则修建的。你看,这就是古代哲学里的辩证关系。圆与方,可内可外,可上可下。这就是古人把圆、方称之为“道”的原因吧。方圆之间,道之所存焉。
浑天仪是圆的,那是时光在流转;大方鼎是方的,那是岁月的积淀。方或者圆,都在岁月的深处,见证着世道沧桑。
灶台是方的,铁锅是圆的,外方内圆中,沸腾着一个个充满烟火气息日子。人类,就在这烟火气息中,繁衍生息了。
车轮是圆的,车身是方的,圆的在行走,方的也在行走。这方圆的行走,是哲学,也是美学。
很赞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