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爷庙畅想
2021-12-23叙事散文运涛涛
我们一行好不容易到山西一趟,五台山不可不去,但到了五台山,具体都去看什么,我并不知道。我想五台山肯定有五个台,应该值得看一看;五台山属于佛教四大名山,怎么也要看看寺院。我们中唯一来过这里的是一位企业的老板,他说,到五台山,必去五爷庙。为了方……
我们一行好不容易到山西一趟,五台山不可不去,但到了五台山,具体都去看什么,我并不知道。我想五台山肯定有五个台,应该值得看一看;五台山属于佛教四大名山,怎么也要看看寺院。
我们中唯一来过这里的是一位企业的老板,他说,到五台山,必去五爷庙。为了方便,我们就住在了景区里面,找一家价格可以接受的小旅馆。
五爷庙是烧香的地方,必须越早越好,为了不影响活动,连酒都不敢多喝,头天晚上大家早早就睡了。第二天天色尚黑魆魆的,就互相叫醒,起了床。
九月份五台山的早晨,气温奇低,堪比冬季,昨天就央求旅馆老板帮我们租棉大衣,但只租到两件,给了我们一行中的两位女士,男生无奈,没有其他衣物,也只有T恤外面穿上一件长袖衣服。旅馆老板开着自家的面包车送我们一程,去五爷庙,我们自己怕找不到地方,车内没有空调和暖风,冷冷地如冰窖。
爬山到了一片黑乎乎的建筑群外面,乌压压都是模糊的人影,山门没有打开,庙里庙外没有城市中明媚的灯光,一个个闪亮的红点,都是燃烧的香火头。五爷何许人也?难道是《杨家将》中在五台山出家的杨五郎?但杨五郎只是小说中虚构的人物,历史上并无此人。若不是杨五郎,还有什么人称得上五爷呢?唯一来过的那位企业老板,也支支吾吾说不清,他来过几次,都是上香,上过香就坐飞机返回,也没逛过。在企业家心中,能够让企业趋吉避凶的最好办法,莫过于见庙就烧香了,给谁烧香,为什么烧香都在其次,反正别人都在烧,自己不能不烧。
终于庙门开了,人很多,门很小。人们争先恐后,都想烧头一拄香,进门颇不容易,一点儿也不亚于大城市早高峰时段挤公交车,或许更像上大下细的漏斗。
我对烧香没有兴趣,主要是看景,南面是雕梁画栋的“五爷庙戏楼”,戏台离地一米多高,三面通透,一面是墙,颇为壮观,两副对联说出了舞台艺术与真实生活的联系:
“车骑凭步走走遍了四海九洲不离咫尺,人物借身装装出来千兵万将就这几员”。 “纵横十万里因因果果必应,上下五千年是是非非重现。” 横批“有求必应”“惠泽苍生”,才是让千里万里来此的香客无比欣然的动机。
佛、菩萨本来是不看戏的,可是五爷喜欢看戏,故在龙王殿对面修建一座戏台,这是五台山唯一的一座戏台,专门给五爷唱戏。多年来,每年六月份,五爷庙大开殿门,请名角,唱好戏,让五爷观赏,以求五爷普济天下,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别人双手虔诚地捧香,各个大殿叩拜,我也满怀虔诚,各个大殿发掘文化的元素。庙内氤氲着蓝蓝的迷一样的烟雾,飘荡着缕缕的信仰的香气。
大殿的名头很大,叫“万佛阁”,五爷庙本名万佛阁,始建于明代万历四十四年(公元1616年),当时,仅有东殿(文殊殿),是塔院寺的属庙。匾额下楹联为“万佛慈悲恩泽寰宇,千方应化普度众生。”“万法归宗百卷经藏无一字,佛日普照三千世界大光明”。其中后一副的上联“万法归宗百卷经藏无一字”更接近道家的哲学境界。
文殊菩萨殿殿内供金脸五龙王,俗称五爷,是五台山特有的神像。这才知道,传说很久以前,五台山是荒凉的不毛之地。一次,文殊菩萨受请到东海龙宫去讲经传法,临走时,把改变五台山炎热的气候、造福百姓的想法告诉老龙王,老龙王送了歇龙石给文殊菩萨。歇龙石为驱暑歇凉之物,所以也称清凉石。不想,老龙王的五个儿子外出回海,见没了歇龙石,打听到是文殊菩萨带走了,大怒,便腾云驾雾直冲五台山来。五个龙王没讨得歇龙石,反而被文殊菩萨收伏,答应愿为弟子,听从驱使。这样,五龙王就上了北台顶,专管五台山的播雨,五台山的炎热气候得以改变,成为了“清凉山”。人们感激五龙王为五台山地区造福,便为他建殿造像加以供奉。
我以为,这个传说太缺乏内涵,故事的来源也可疑,《鹿鼎记》中把五台山当成顺治出家之地,可能性不大,但所谓的“五爷”为纪念某位皇室成员,倒不是不可能。不过不是清朝,而是明朝,排行第五的皇室嫡系,最有可能的是崇祯帝第五子朱慈焕。
悼灵王朱慈焕五岁而病,帝视之,忽云:“九莲菩萨言,帝待外戚薄,将尽殇诸子。”遂薨。九莲菩萨者,神宗母,孝定李太后也。太后好佛,宫中像作九莲座,故云。帝念王灵异,封为孺孝悼灵王玄机慈应真君,命礼臣议孝和皇太后、庄妃、懿妃道号。礼科给事中李焻言:“诸后妃,祀奉先殿,不可崇邪教以乱徽称。”不听。十六年十二月,改封宣显慈应悼灵王,去“真君”号。
清兵入关后,各地明皇室子孙被诛杀净尽,只有崇祯之子朱慈焕侥幸活了下来,并且活到了七十多岁。 朱慈焕幼时被封为永王,在成大长人的皇子中排行第三(后被称为“朱三太子”)。明朝灭亡那年,他刚刚十二岁,和两个哥哥一起被李自成军俘获,又一起被李自成挟裹出北京城南下。
李自成兵败后,朱慈焕开始了乱世飘零。他乞讨到了一户王姓乡绅家。乡绅见他气质特别,“细询根由”。没有城府的朱慈焕透露了自己的身份。王乡绅是故明官员,见皇子沦落到如此地步,不禁“执手悲泣”,冒着风险收留了他,给他改名王士元,与自己的儿子一起读书。
五年之后,王乡绅病故,王家不愿意继续收留他,他只好流浪到江南当了和尚,也是继承先祖朱元璋的衣钵。
也有认为活下来的明朝最后一位皇子是永王朱慈炤(四皇子)。
他究竟是谁并不重要,这位朱皇子也许经过五台山,也许没到过五台山,尽管他可能压根就没有反对过清朝的统治,但不甘沦陷的中原百姓,假借“五爷”之名纪念明朝皇室,寄托亡国的哀思,大概是非常可信的,也是最接近历史真相的答案。
“殷殷福源泽被天下生众,莘莘学子感恩慈海佛心”“云遮宇宙润百谷之茂盛,雨洒乾坤滋万物之增荣”“胜境清凉佛量无疆,锦绣云峰*法*轮常转”“圣德宏敷九夏雨赐时若,圣恩广被三秋黍稷丰登”“古佛古德千年古道场,堪称佛教名山;好山好水五百里好风光,可谓旅游胜地”“五百里清凉胜境,处处经声佛号庆太平;两千年文殊道场,岁岁笙箫歌舞贺盛事”“依灵鹫眺梵仙,拥青峰殊岭;秉佛心展神通,薰风香雨众黎元”“九品莲台狮吼象鸣登宝座,三尊金像龙吟虎啸上天堂。”这是今人为文殊菩萨殿写的对联,无法在此中还原历史。
不敢拿起武器直面清兵,只能在寺院中隐晦地表达思念明朝皇室,这样的反清复明注定是没有成功之日的。
心里反对清朝,却又不能明说,移情于寺院,虚拟之神佛,这或许就是清代初期的民情。
可惜这样的民情被清朝的康熙、乾隆皇帝堪破了,因势利导,通过多次下江南,化解了针对满族统治的突发群体事件的隐患,最终把反清之心化作了向佛之心,更绝的是皇帝自己在紫禁城里做起了偷天换日的“老佛爷”。
龙王只是负责下雨的神灵,在五台山体现为带来清凉,怎么会有这么多人来烧香?雨水对农业的影响最大,而现在真正完全靠农业为生的有多少人?一亿都不到吧。我也想不到这些香客来五爷庙这里究竟求什么了。
在我,只想求一个历史真相。
很赞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