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散文网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散文阅读 > 抒情散文

抒情散文

品 书 酸 与 甜(上)

2021-12-23抒情散文MLMC
品 书 酸 与 甜(上)【读书故事——我与书的爱情、婚姻、家庭】MIMC 米粒满仓                  一  我读书,好比逐渐和书“自由恋爱”,双方脸对脸,我看她、她读我,每天厮守在一起、渐渐熟悉了解,温火慢炖日久生情,随之进……

                品 书 酸 与 甜(上)
                【读书故事——我与书的爱情、婚姻、家庭】
                     MIMC 米粒满仓                  一  我读书,好比逐渐和书“自由恋爱”,双方脸对脸,我看她、她读我,每天厮守在一起、渐渐熟悉了解,温火慢炖日久生情,随之进入热恋、谈婚论嫁,尔后结婚建立家庭,正式与书天天生活、过日子,谁也离不开谁。  我的读书经历,基本上是与我的生活、人生同步、相联系的;多少年来,书伴随我成长、成熟,悲苦、欢笑;陪我一步步浏览社会,阅读生活,行走人生。  我的快乐,有书相随;我的苦痛,以书卷为伴;我一次次走出苦难,有书的萦绕和血汗;那么多知识、道理,助我想得开、看得清、辨得明;无论顺境、逆境,好书,都能给我滋养,赐我力量,为我救赎精神与人生。  记得,上小学以前,我就喜欢剪切报纸上的新闻图片、绘画保存着,还不识字,只是纯天然的兴趣爱好,那时是“看”书,不是“读”书。升初中,才开始接触课外书,我们 “后半城联中”教师办公室有《解放军文艺》《烟台日报》等,偶尔可以借阅、晚上带回家看一次,也不能经常借,那样会妨碍几十位老师轮番阅览这仅有的一份。这时期,我开始零散摘录美文佳篇,特别喜爱那些美丽的语句。因为借来的书,自己不能长久保存。初中时期,我还叫读高中的哥哥在学校图书室借书给我看,有小说《金光大道》《艳阳天》、上海文艺出版社的《朝霞》《警钟长鸣》等文学期刊,刊名和内容都带着 “文革”期间、“阶级社会” “以阶级斗争为纲”的时代烙印。当我进高中,才开始借阅学校图书室里的中国文学书籍,学校当时没有外国文学。念大学时,在学校图书馆,才见到、才知道还有外国文学名著。大约从大三起,开始阅读了几本外国文学作品。如《茶花女》《红与黑》等,还是同学主动推荐的。那时候眼界狭窄,基本是两眼摸黑、白纸一张!  阅读外国小说,看几本后就惊奇地发现,我们和他们,完全不同。外国小说里面,几乎每本每篇都有爱情故事、两性描写;是正常人写的正常生活与命运,是人性化的、以人为本的,写的是地球上长出来的、接地气的“地球人”。而中国文学,中国戏剧、电影里面,那时候根本没有爱情故事,几乎所有的书、文、电影,都涉猎“阶级斗争”和“政治挂帅”,一律是“高、大、全”“革命”“英雄”诸类题材故事,都在图解政治、喊口号,成了政治的附庸。 主人翁呢?都是在你争我打、没黑没白地搞阶级斗争,为捍卫无产阶级的革命红色江山永不变色而狂呼乱叫、上窜下跳。所以,人物们张口闭口都是“政治”“斗争”“阶级” “路线” “革命”“觉悟”“思想”“认识”“理想”“共产主义”等等,这些都是那些年生活里的 “中心词”!所以,从严格的文学角度来看,当时的文学,不是文学,而是政治;是披着文学外衣的政治,或曰穿着政治服装的文学;有 “婚、恋、家”内容的名著《苦菜花》和《林海雪原》被列为禁书、资产阶级毒草,打入文字狱。 那么,中国文学里面,“婚恋家” 跑哪里去了?都被扫进历史的垃圾堆了。什么恋爱,爱情,婚姻这些“黄色”东西,统统属于小资产阶级的霉烂情调儿,是邪恶的、腐朽的“黄毒”、会毒害无产阶级革命,毒害无产阶级革命人民群众和广大干部队伍的灵魂,会腐蚀我们无产阶级的革命红色江山。我们无产阶级革命人民群众和广大干部,要做无产阶级革命事业的红色接班人,要做顶天立地的时代英雄,做叱咤风云的无产阶级革命战士、做伟大的共产主义战士、国际主义战士。所以,我们要在无产阶级革命的大风大浪里锻炼成长,奋勇前进!因此,绝对不屑于这些腐朽的、丑恶的你恋我爱、花前月下、卿卿我我!我们无产阶级的革命大舞台上,绝对不允许这些乌七八糟脏乎乎的东西存在,必须把它们统统打倒、铲除,然后再踏上一只脚! 当时,如果谁说、或者说谁“谈恋爱”,那就遭了,那意思就是说他流氓、坏蛋、轻浮、风流、堕落!总之,“谈恋爱” = 流氓!特别是农村,两个人把被褥搬一块结婚,老实巴交过日子吧,哪儿有什么恩呀爱的!穷心思不少! 相应地,我们无产阶级革命文学、革命电影、革命戏剧里面,就不能写 “人”,不要 “人”,不要情感,不要生活,不写人生。只要英雄,只要阶级斗争。 至今不忘,在大学期间,阅读世界文学名著时,读到含有爱情、恋爱、两性描写的段落时,我读得面红耳赤心跳加速,从来没看见这样的文学内容,心中既紧张又激动,既好奇又害怕,既兴奋又不好意思。当时要使劲低下头,以免让人看到我的复杂表情,但是,还得用眼睛余光留意旁边有没有人在注意我。生怕同学知道我在阅读有爱情内容的小说。就像做了坏事,偷窃,见不得人似的,真的是偷偷摸摸阅读。尤其,我还是班级宣传委员,这个性质就有点严重了。 记得,私下里,有些看过外国文学名著的男同学,有时嘀嘀咕咕说,外国名著真流氓,这样的事,写书里边干什么?太不文明了,这些资产阶级、资本主义、帝国主义作家。就为了多卖钱!这些作家才风流呢!说不定都是大流氓,等等。其实,我心里也是这样想、这么觉得。 这就是,当时的政治生态、生活环境。这就是,20岁时正值青春期的我们,心理情感、爱情婚姻家庭的观念、认识的总体状况,一般概括。有一定的典型性、代表性和普遍性。 这就是,当时的政治为人们确定下的人生基调,“情感框架”,人生方向与目标——远大的共产主义理想,是所有炎黄子孙、中华儿女的共同理想、唯一理想。  这就是,我们“文革” 1966-1976十年,加上文革前后总共大约20年间,中国文学的最大特征之一:没有爱情两性内容,不食人间烟火!是 “政治文学”、丢失了文学自己的独立名份和 “身份证”,有名无份。是真正的“高于生活”——远远地高于生活!      二  1982年毕业以后,从事技术工作。业余时间爱好文学,1984年开始自己买文学书籍、刊物和百科杂志,每月到县邮局或街边书亭买《小说选刊》《读者文摘》等。后来大约1990年选刊停刊,我也不再买两者了。间断15年左右,后又开始订阅两刊。每读到好篇章,就选抄一些美妙段落。总共抄写了多本美文、丽句、各种优美风光等描写。以后不时地拿出来翻阅、仔细欣赏,认真思考作者为什么这样写?假如我写同样的内容,会怎么表达?  同时,继续剪辑报上的妙文美图,粘贴到剪报本。科室里的报纸,月底等待大家看完了,我开始剪报,把好图文保存下来。那年月,在单位见到本新书,就稀罕得要命,大家争相传阅,口头相约挨号排队。如果自己买到一本好书,更是高兴得不得了。会一遍遍反复阅读、悉心体会揣摩。每本好书在我眼里都是神圣的。晚上读书,一看就是半夜。  自己的书刊少,星期天(是单休)有闲暇就跑县图书馆借书看,或者在其阅览室阅读报刊。继续摘抄书报文章。从初中时期开始的抄写美文片段丽句,时断时续不够持恒,后来书多了就不摘抄了。也抄不过来。  遇上好小说,则是全文抄写。比如,刘索拉的中篇小说《你别无选择》(获全国小说奖第一名),我是在牟平县图书馆,占用休息日,用钢笔一字字抄写原书32开本约50页,这样就不用花钱再买了。在单位遇上小说佳作也是抄下来。有时候,休息日专门跑到单位,整天抄写好书、好文章,进行全文摘抄或章段选录。就为了省下买书钱。 在单位,也推荐给同事他们看好书。觉得遇到了佳作,书的内容太好了,那种一时的激动兴奋,涨满了我的心胸,必须释放出来。我一个人的胸怀装不下,需要大家共同分享我的欢乐、沉醉与满足。  好书读完,有时候会再次阅读重点段落,而不去阅读一本新书。就为了反复体会其写作方法,为什么那么好、那么感人、那么美妙,抑或叫人悲痛难过、牵肠挂肚、欲罢不能?每本书、每篇文阅读以后,都要简评、打分。在扉页写上“结论”做好标记,一两句点评。目的是为以后再读时参考,哪一本值得再读,一看结论就知道,免得耽误时间。评价、评级如:很差,差,一般化,较好,好,挺好,很好,极好,特别好,最好!等等。类似评点,在章节内容里也用,我习惯常在书页边角做批注,甚至记录个人当时的一些想法体会。  这也许是从事技术工作烙下的“职业病”吧。可能太认真了。对此,我的同事们还曾经将其搬出来,当面取笑我、寻开心呢!哈哈。  1980年代,全国上下刚刚开始解放思想。人们开始从“政治文学”的牢笼中解脱出来,回归文学的本真!还文学以本来面目。那个年代,大家读书比现在严肃多了、认真得多!与现在相比,那时候读书,简直就是“啃书”“嚼书”。读过的书还经常回头“反刍”。  不像现在,网络上面的“轻阅读"“浅阅读"“轻文学"“快餐文化"“碎片化阅读”。那时候,书在我们心目中是极为神圣崇高的。作家在人们眼里,地位简直至高无上、基本上占据“峰巅"位置。如果说谁谁想当作家,那简直就是不自量力,像个笑话!感觉作家都是大人物、是天才。我们身边的人、小人物,不可能会出什么作家。作家,那是不食人间烟火的,是远离我们的人、在那未知的远方才会有作家!这就是我们当时对作家的印象。实际上,心目中已经把作家神化了。  至今不愿意、不习惯阅读电子书,虽然内容和语言一样,却从中读出了两种味道。给人的阅读感受有所不同。特别是,电子书播放器、电脑手机屏损害视力、容易疲劳。而纸版书,给人一种踏踏实实的“现实感”“生活味”、有“质感”,拿在手里,觉得是“自己的”东西。电子书似乎有如网络般给人“虚拟”“虚空”之惑,不接地气,似乎抓不住、摸不到,没有获得感,更没有“书香”“纸香”。电子书,还不能做批注,你要把好段落画线做标记都不行。  阅读了一些书后,心里就开始痒痒,跃跃欲试想下笔,梦想着有朝一日自己的文章也能变成铅字。开始,还不投稿当地的小报,好高骛远眼高手低,不知天高地厚地寄稿《中国青年报》《工人日报》《人民日报》等大报,结果可想而知。30岁以前,读书还是较肤浅的,理解不深不透,虽然喜欢好故事、好内容,但是相对讲更偏爱语言优美的文本。所以,写出来的文章比较空洞,没有什么厚度和味道。       三 通过阅读名人传记或介绍资料,我受益匪浅。既了解了名人情况,又可获知各国历史,一些大事件,风土人情,传统习俗等。 阅读音乐家资料介绍和视听音乐会,我隔屏“认识”了身残志坚的帕尔曼,他仅有的一条腿也是残疾,却成为世界最伟大的小提琴家。举行音乐会,总是需要乐团指挥为其拿着小提琴,他拄着双拐一歪一扭地登场。不论走到哪里,立时激起雷鸣般的掌声!试想,在他走来的一串踉跄趔趄的脚印与炽烈的掌声之间,我们是否能看到什么?能听见什么呢?  乐圣贝多芬,30多岁耳朵就开始听力减退直至完全失聪。作为一个作曲家,这简直不可想象,是最大的灾难。但是他没有倒下,而是凭着崇高的信念、巨人英雄的性格,钢铁般的意志终身拼搏,从而巍然矗立在世界音乐之巅!他的几乎全部重要作品,都是在耳聋以后完成的!  近代音乐之父巴赫,和他的德国同胞、同龄人亨德尔一样,晚年都耳聋和失明,但通过艰辛努力,仍然创作了许多不朽名曲。阅读这些伟大的人物,给予我无穷的鼓舞、鞭策和力量!  还有张海迪、海伦•凯勒、史铁生等,他们凭一副残疾之躯,摇摇晃晃地搏击人生的腥风血雨,创作出那么多优秀甚至杰出的文学作品。  在他们面前,我这个健全的躯体只有羞涩惭愧!  相比而然,残疾的他们,心灵精神却是健全的!从其残缺的躯体爆发出的能量,是超人的!  而躯体健全的我们,精神灵魂无疑恰恰是残缺的!是全而不健的半个人!  这些伟大的灵魂,在我的有生之年,始终是刻骨铭心、从未忘却。看着他们的遭遇和命运,就觉得自己太幸福、太幸运了。他们都能带病坚持拼搏、创作,我们有什么理由不好好努力?所以,阅读他们,对照自我,便觉得浑身是劲,就想立即全身心投入火热的生活,以跑百米的速度来冲刺人生的马拉松! 我之所以始终在拼搏努力,主要是受这些英雄人物的影响;我从自强不息者身上,获得了无穷的鼓舞、鞭策和无尽的精神力量。时刻激励着我奋发努力、勇往直前!  我们如果不努力,就对不起上苍的恩赐,对不起健全的肉体,更对不起自己! 我自豪、我骄傲,我的前半生没有虚度。我的人生马拉松,几乎一刻都没有休息、懈怠、歇过脚;从小到大,几乎时刻都在奔跑冲锋,分分钟都是在百米冲刺。我自豪的是一路走来的过程,虽然,不是为自己的文学作品自豪。 至少,在那些人生坎坷苦难之中,我没有倒下,依然站着,反而成长了。把苦难逆境酿成了蜜糖,打造成人生的诗与篇章。  我希望,此后,未来,我能够送给自己更多的满足。


【3668字】20180412【字数—4786字昨天和今天补充增加1118字20180413】那时候。一个是。几乎分分钟都是。这样做标记,为以后可能的重新阅读埋好伏笔。不畏艰险、奋勇向前!老老实实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