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 收 (系列散文6 · 秸秆垛-乡场上)
2021-12-23抒情散文MLMC
秋 收(系列散文 6)MLMC 米粒满仓谨以此文,还有我的无限深情, 敬奉金秋!题献给那一节历史…… —— 题 记十、秸 秆 垛湿湿的苞米秸,学生们一捆捆扛到田头路边,许……
秋 收(系列散文 6) MLMC 米粒满仓 谨以此文,还有我的无限深情, 敬奉金秋!题献给那一节历史…… —— 题 记
十、秸 秆 垛
湿湿的苞米秸,学生们一捆捆扛到田头路边,许多昆虫飞虫,像粉尘、草屑一样在我们身边来往飘飞,地上虫类蠕动、攀爬蹦跳。大家个个灰头土脸、破衣烂衫,满身满头是草屑泥尘,如果城市人看见这时的我们,准会以为是一群小流氓儿、叫花子、讨饭的! 苞米秸小部分装上马车,运回生产队大院喂养牲口。其余暂时堆放在地头或田间的水沟里。等农闲时用马车运回村里小队部、乡场上,垒起一个个庞大的草垛。秋收后,一人随车装卸,与马车夫一起拉苞米秸回村,返程再运土杂粪进山,一干一个冬天。只见狭窄蜿蜒坎坷的乡土路上,各个生产队的牛车和马车,慢吞吞地来来回回于村庄和田野之间。 60年代,我们全村仅有一辆马车。而四个生产队若有“公事”,需要村长统一部署调度“派车”。小队的财力,根本置不起马车!进入70年代,各队才陆续有了牛车。几年后,才买来骡马,置办起马车。再过几年,村里买来了拖拉机。 秋收时,乡间路上,到处是丢撒的杂草、庄稼秸秆;有时还能捡到苞米穗子,运输过程中散落的。 等到冬天,草垛变成了孩子们疯闹的场所。生产队乡场上的麦秸垛,苞米秸垛,花生蔓垛等,是捉迷藏的好去处,因为它们又高又宽又大! 冬天村街上,犄角旮旯到处是麦秧垛、苞米秸垛、茅草垛,松树针垛。都是我们玩耍、捉迷藏的好道具。一伙伙经常围着它们奔跑嬉戏、转圈疯闹。还会从草垛上撕扯下来一些,扒拉出个洞穴,人趴进去,再将柴草恢复一部分盖住洞口。小朋友很难找到你。有时候,藏得久了没被找到,自己得意忘形了不主动出来,就在里面睡着了,哈哈。里面暖融融的。有时候被草垛主人发现了,还会遭遇一顿斥责甚至谩骂。我们便脸红脖子粗、灰溜溜地跑开。 有时,在山里遇上了伙伴们,大家会在田里苞米秸垛周围打闹追逐、捉迷藏。田沟里一摆溜多个长条大草垛,大家会围着苞米秸垛转圈奔跑、四处躲藏。有时灵机一动,四肢并用爬到垛顶上,快速躺倒、立即隐身,大活人瞬间消失!人沉在里面,身体被丛丛林立的苞米秸梢栅栏似地包围,身子下面压倒的是无数棵苞米梢!在旁边往往很难发现。只是,等待游戏完毕、谜底揭晓时,浑身满头是泥土和苞米梢叶碎屑。 冬天,我们经常躲在苞米垛里取暖。去山里搂草,有时也在田里的集体苞米秸垛周围,搜刮一点脱落而下的苞米秸碎叶。彼时没有手套可戴,有时手脚冻得疼痛难忍,浑身打冷战。受不了了,我们就蹲在苞米秸垛的背风处或者朝阳面,脊背靠着苞米秸垛蹲下暖和一阵;或者把苞米秸扒拉开一个洞,或用身子直接生硬顶开苞米秸,建成“人造洞穴”,拱进去取暖,体验一番原始部落的洞穴生活!那时候冬天格外寒冷。空心棉袄、空心棉裤一点不保暖,蓝色粗布灰不溜秋,硬邦邦的补丁摞补丁。安居洞中,我们双手抄在棉袄袖里,浑身继续打着哆嗦、忍着手脚的剧烈疼痛。直到身子有了热气与活力,再爬出来冒着刺骨寒风,继续搂草。 村里的、乡场上的花生蔓垛就更好了。不仅可用于捉迷藏、取暖,里面还有吃的!我们经常在那里扒拉找秕花生吃,虽然很小,很少。秕花生仁还没有大米粒大,又香又甜丝丝的,据说其维生素含量高,只是没有饱满的花生米香。 冬天,有时路过队里乡场上的花生蔓垛,又冷又饿,就蹲着或跪在垛边,扒拉寻找遗落的粃花生吃。花生蔓的根部有许多粃花生,当初不稀采摘而遗弃在上面,大都没有仁芯,早已干燥了。花生蔓的泥尘碎屑飞扬,一个劲地冲进口鼻咽喉气管肺部,但我毫不在意!只是全身心地憧憬、期盼着与粃花生倾情相见!偶尔运气好,遇到一个半个半熟半粃的花生,真是美得要命,脏兮兮的双手赶紧剥去外壳吃花生仁,那绝美的味道,真是一下子便醉倒了我。如果不止一个粃花生,必不舍得一块食用,就一个一个品尝,也不舍得轻易吞下去,要在口中仔细揣摩、细细体会、久久回味。有时候,粃花生不幸塞进牙缝,便用舌头使劲舔出来,继续一笔一划地阅读,直到全身心为之融化倾倒,将其香与甜刻骨铭记、熟练背诵! 有时候,想留几个秕花生以后品赏,就装进衣袋珍藏!等到下一次馋虫来袭,再倾囊喂之。但因为粃花生太小,有时候和我“捉迷藏”,躲到衣袋角落,怎么翻找也摸不到。不得已,就把衣袋扯出来翻过来,粃花生便无声掉到地上,赶忙捡起来吹吹灰尘、放进嘴巴。有时,事后才发现,衣袋的一角已经破损,小洞洞早把粃花生漏掉了!然后便是追悔莫及、痛心疾首! 另外,秕花生的皮壳也好吃,晒干后嚼着哏盈盈、甜丝丝的,不同于成熟的皮壳。所以,我们经常把秕花生连仁带皮一块咀嚼咽下。秋收时,我们有时故意拣秕花生吃,新鲜的秕花生像个小水泡,一咬一包汤,皮和仁都是一包甜水。 那年月,吃不饱穿不暖,平时本来就很少吃到花生。花生除了“打”花生油,剩下的一星半点,留着过大年炒着吃,主要是招待宾客。但是,平时我们经常会偷偷摸摸地“顺”几个花生吃,从家里粮囤或面缸、篓筐里,趁着大人不在家。没办法,那个年龄段,我们被最有威力、傲视一切的馋虫子独裁统治!什么自尊、人格,什么听话、颜面,统统都是其手下败将!饭菜呢,也没有什么油水,所以吃到花生,特别是在山里又冷又累又饿时,吃一粒花生那真是绝美的享受,我会即时被这一粒花生深深醉倒。那羸弱而袅袅荡漾、不绝如缕的香甜,至今还鲜活在我的记忆中、唇齿间。 即使现在,生活这么好了,你冬天又累又饿又冷时,吃一颗花生豆试试,如果醉不倒你,我就不姓“米粒”!我和范伟一样敢对灯发誓。你必定会觉得很香,简直香得不得了。
十一、乡 场 上
剥下的玉米棒子,运到乡场上扒苞米叶、剥苞米粒。 白天没有工夫,只能晚上挑灯夜战,男女老少都得去。白天得全力干山里的农活,趁着有阳光。那时候农村没有电、电灯,照明跟不上,山里的活计,晚上基本不能干。乡场上的活儿,瞎黑儿也可以干,有一个照明灯,全队人即可凑合用。该劳动不计工时工分,但各人干的苞米叶、苞米榖归自己所有。苞米榖当烧柴。苞米叶则有许多用途,如编小辫、碗蝶垫子、蒲团坐垫、工艺品等,可以变卖换钱;亦可挑选大叶用作蒸馒头、饽饽的铺垫。吃完干粮,苞米叶子正好随便用来刷碗碟洗餐具,去油去污力强,刷得干净、摩擦力也大。秋后,只见一串串苞米叶子挂在农家庭院里晾晒着备用。 乡场中央,是埋在土里的粗长木杆子,高处绑挂着汽灯。汽灯周围,是众多各式各样大大小小的飞虫,如甲壳虫、飞蛾、蚊子、苍蝇等,像卫星似地忙碌环绕飞行、或胡乱飞舞成一团圆球。奇怪的是,它们那么多、简直成群成堆,各自沿着不规则的随机轨道,胡乱翻飞,却从来不见它们互相“撞车”坠毁,实在是个生物奇迹!你说,如果人工制造的飞行器能够如此高超,该有多好!不再担心飞机失事!但是,却有不少爬虫趴在灯罩、灯体上,还有的昆虫误撞进汽灯里面去了,结果不是烤焦、就是被灼热的灯罩烤坏、烫伤。灯里和灯体上、灯下地面,每天晚上都落得一大片昆虫的尸首,密密麻麻的一层。 后来,村里自费买了发电机,有了电灯。乡场才终于亮堂起来。夜里,也可以在田里干活了!村里把“高压线”拉到山中,在木杆顶上挂起一个个灯泡。 傍晚收工后,吃完夜饭,就得早早去乡场。金灿灿的玉米棒子,堆在场上似一座座金山。这时日别提有多劳累了。一天到黑满身都在疼痛。我们学生和劳力一样,白天早已疲惫不堪,晚上还得带灯干到半夜。我总是疲劳、瞌睡得眼皮都抬不起来,有时干着居然撑不住睡了过去,被说笑声音惊醒,或被冻得醒来时,手里还攥着冰凉的苞米穗子。 偌大的乡场上济济一堂,大家坐着蒲团或砖头瓦块小板凳。环绕着场中间高处嗤嗤响的汽(油)灯。全队劳力、主妇、学生一个不少,大家哗哗啦啦咔咔嚓嚓干活,嘴巴也不闲着与其合唱。做这些活儿,眼睛嘴巴比较闲散、没有工作任务,闭着眼也能干!大家边干边聊扯着瞎呱儿,嘻嘻哈哈很是热闹。像一桌欢乐的喜宴。话题内容包罗万象,张家长李家短、吃喝拉撒、汉子老婆孩子无所不有,包罗万象。真真是杂谈、漫谈,没有主题无所禁忌。 这也许是乡村最热闹、温馨的劳动场景了。 大概,也是那个清一色年代的独一份幸福与自由! 况且秋夜凉爽宜人,场上的劳动又不太繁重。不像麦收那般热累、人人都苦着个灰脸。此时才有心思和精力聊天。社员们面部结出一朵朵丰收的喜悦;仔细品读,还能闻着语气里的甜味、呼吸中的满足;听见脸上的笑声,看到话音字词空当间藏不住的快活与满足。 在这金秋,乡亲们收获的是满面春光。 孩子们当然不会放过这么好的玩耍良机。一群一伙的满场乱跑疯闹。场中央的苞米穗大堆上,孩子们爬上爬下,苞米穗在脚下滚来滚去,不好走,孩子们经常摔倒,滚的滚爬的爬,边跑边笑追打嬉闹。或在场边或大人之间的空当,疯闹奔跑。有的出于童心好奇的自我心理消费需求,也帮忙干点活,是玩、称不上劳动;大多数是来淘气、休闲加猎奇的。这一伙那一摊做各种游戏、叽叽喳喳喊叫,满场追逐蹦跳。自然随时会惹得家长或队长呵斥、驱赶,像赶鸡鸭猫狗那样。不过,哈呼声里是带着爱怜和热度的,每每斥责之后,便是大人们不约而同的自发嬉笑,是会心快乐的笑;笑声均等、公平地送给每人一份温与暖。 其实大家都明白,缺了他们还真是家不像家;正是有了这些小捣蛋儿,生产队才更像个集体,大乡场才称其为一个和谐、全美、温馨的大家庭!大人们的日子,过的可不就是孩子们的乐趣、孩子的味道?好比一个家,单是两个大人过日子有什么意思? 乡场上这情景氛围,真的实在是太迷人了。如今想来,依然令人感动不已。
【字数——约3019字。20171203】一个人乔迁进去,更何况,偶尔吃到一颗花生米,相逢!相逢!我们。品味,全力深深陶醉。村里的麦秧垛、苞米秸垛,常是小朋友们捉迷藏的道具。好地方。那时候,我们的。咀嚼。侍候。仍然高挂的。乡场上中间。合奏。无所不包,空。疯跑打闹。乱跑。转着圈跑、身体周围,秕花生,粃花生,蓖花生马车,那是上世纪70年代的事情。卫星们自己飞上天就行了,省得费事费钱造那么大的火箭。过的还不是
很赞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