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坡的柴
2021-12-23抒情散文天池之水
护坡的柴在我童年的记忆里,农家起新居,必先筑高宅基。或增一尺,或长一寸,皆由主人家底厚薄而定,但不论主人贫富,新宅基不可不增高。宅基增高一寸,就是为子孙增长一寸基业、垫高一寸起点。说白了,这就是期望后辈一代更比一代强。用心何其良苦啊!记得那……
护坡的柴
在我童年的记忆里,农家起新居,必先筑高宅基。或增一尺,或长一寸,皆由主人家底厚薄而定,但不论主人贫富,新宅基不可不增高。宅基增高一寸,就是为子孙增长一寸基业、垫高一寸起点。说白了,这就是期望后辈一代更比一代强。用心何其良苦啊!
记得那年,在父辈的主持下,我家拆除旧房起新居时,筑基土就起自后院的自留地。宅基虽然只增高了几寸,但是本就地势低洼的后院,却被挖成了一米多深的大坑。大坑靠近房屋的这一面,更是形成了一个近两米的高坡。房屋建好之后,为了保护土坡,父亲在斜坡上方栽了两棵树。要想树起到护坡的作用,得等到树的根须发达了才行。远水不能救近火,我又在下坡处随手埋了几根柴蔸。
一场大雨,土坑很快积满了水,变成小池塘。父亲在小池塘里放养了几尾小鱼苗,还在水池四周还特意种上一株株篙芭。放养小鱼当然是希望鱼儿长大,改善生活;种篙芭则是想春天一季收获篙笋,秋天还能收获篙芭。那时农村人不搞什么美化环境,要的都是实打实的东西。
春回大地,房前屋后的杨柳刚刚绽开新蕾,那个埋下了柴蔸的地方,嫩芽儿就匆匆冒出了头。父亲看到了那些柴尖尖,说,这家柴没什么用,只有长在柴山里的柴才有用。父亲说的柴山,就是长江故道里那一望无际的、无拘无束的、纯野生的柴林。我知道,有些生物一旦走出故园,受到人为的圈养,或者刻意地雕琢,就会改变其本性。可是,当我看到一窝长出了四五根柴苗,那一根根尖尖的头敢于冲破泥土的压力,顽强地凸出地面,并且不畏风雨,不停地长高,努力舒展自己稚嫩的叶子,充满生机勃勃的样子,我心生欢喜。再看父亲栽的那两棵树,一点绿色也没有,像遭雷击没还过阳来似的。
等到夏天来临的时候,柴已经长到比人还高,它们的伙伴也越来越多,几乎占了大半个坡面,形成了一个整体的柴林。有微风徐来,柴林飒飒作响,如同演凑优美的钢琴协凑曲;偶遇狂风大作,柴林犹如万马奔腾、松涛怒吼,震撼人心。
遭遇暴雨过后,清澈的小池塘顿时混浊不堪,漫盈四溢。池塘的高坡上方,光秃秃的,黄土被雨水夹裹,冲出深浅不一的沟壑;而下坡有密集的柴林固坡护岸,不见溃崩。池中小鱼因池水漫溢,早已逃得无影无踪。池塘四周的篙芭,水涨而淹没,后来跟水长而浮于水面,轻佻失衡,没有收到篙笋;水落了腿软无根基,没有长出一个篙芭。惟有生性命贱的柴,不屈不挠地生长着,稍有雨露阳光,就抽枝拨节,日见茁壮。
年末,柴长成了,青青杆和青青的叶都被季节的风染成了金黄,毫不吝啬地装扮着乡下的深秋。父亲选取了一根根结实的柴杆,编成了一蓬帘子。这可是农村晒棉花必不可少的工具啊!曾经被父亲根本就瞧不上眼的柴,终于恰入其缝地奉献了自己。是的,一颗小小的螺丝,也有它该有的位置。
又是一年春天到,父亲给他寄予厚望的两棵树施肥,拿铁锹铲除了树周围的柴芽,并且拨了全部的柴芽,让全家人吃了一顿未施化肥、未打农药的纯天然绿色食品——柴笋。柴笋在农村原本就不多,加之春天的农家菜园青黄不接,一餐素炒柴笋吃得家人呵呵笑。我虽然为那些柴苗遭此劫难而心疼不已,但还是抵不过美食的诱惑。并且,这一餐饭,多年后还记忆深刻。
我是高考落榜后回村务农的。我读了十年书却没有跳出农门,不怪父辈轻视,我有时自己都瞧不起自己。我心有不甘,天下这么大,我要去寻找自己。离开乡下进城闯荡,吃苦受难自不必说,我硬是咬牙坚持再坚持。能在城里稳定地生活下来,奉献了社会,也无愧于自己;城里的学习环境远非农村可比,对于子女,我至少给了他们一个更高的起点。算起来,有些小小成绩。常常安慰自己,我这颗螺丝钉虽然不能拧上火箭航母,即使拧在垃圾车上,也算是物尽所用了。
前不久,我携犬子回到老家,见父亲当年栽下的树,已经亭亭华盖,土坡上早已盘根错节,有些根须凸出地面,形成网状,护坡早已不用担心了;而我当年栽下的柴,却在那两棵大树的荫蔽之下,不见天日,缺少雨露,无法粗壮挺拔,变得弯曲、纤细、稀疏,已经彻底退化,只能做烧柴。我不知该说什么,也许当初把它种在树下,就决定会有眼下的这一天。不过,如今它已经完成了自己的使命,应该自我感觉欣慰。
酒足饭饱之后,我提议去大树下合影全家福。我走在年过七旬的老父身旁,映入眼帘的是他被岁月的风霜浸染而成的白发,曾经伟岸的父亲,如今显然比我矮些;儿子走过,我需仰视才看清他经过美发整染的满头金发,他显然已经高过我了。真是一代胜过了一代,难道这就是父亲当年垫高宅基,希望得到的结果?
在我童年的记忆里,农家起新居,必先筑高宅基。或增一尺,或长一寸,皆由主人家底厚薄而定,但不论主人贫富,新宅基不可不增高。宅基增高一寸,就是为子孙增长一寸基业、垫高一寸起点。说白了,这就是期望后辈一代更比一代强。用心何其良苦啊!
记得那年,在父辈的主持下,我家拆除旧房起新居时,筑基土就起自后院的自留地。宅基虽然只增高了几寸,但是本就地势低洼的后院,却被挖成了一米多深的大坑。大坑靠近房屋的这一面,更是形成了一个近两米的高坡。房屋建好之后,为了保护土坡,父亲在斜坡上方栽了两棵树。要想树起到护坡的作用,得等到树的根须发达了才行。远水不能救近火,我又在下坡处随手埋了几根柴蔸。
一场大雨,土坑很快积满了水,变成小池塘。父亲在小池塘里放养了几尾小鱼苗,还在水池四周还特意种上一株株篙芭。放养小鱼当然是希望鱼儿长大,改善生活;种篙芭则是想春天一季收获篙笋,秋天还能收获篙芭。那时农村人不搞什么美化环境,要的都是实打实的东西。
春回大地,房前屋后的杨柳刚刚绽开新蕾,那个埋下了柴蔸的地方,嫩芽儿就匆匆冒出了头。父亲看到了那些柴尖尖,说,这家柴没什么用,只有长在柴山里的柴才有用。父亲说的柴山,就是长江故道里那一望无际的、无拘无束的、纯野生的柴林。我知道,有些生物一旦走出故园,受到人为的圈养,或者刻意地雕琢,就会改变其本性。可是,当我看到一窝长出了四五根柴苗,那一根根尖尖的头敢于冲破泥土的压力,顽强地凸出地面,并且不畏风雨,不停地长高,努力舒展自己稚嫩的叶子,充满生机勃勃的样子,我心生欢喜。再看父亲栽的那两棵树,一点绿色也没有,像遭雷击没还过阳来似的。
等到夏天来临的时候,柴已经长到比人还高,它们的伙伴也越来越多,几乎占了大半个坡面,形成了一个整体的柴林。有微风徐来,柴林飒飒作响,如同演凑优美的钢琴协凑曲;偶遇狂风大作,柴林犹如万马奔腾、松涛怒吼,震撼人心。
遭遇暴雨过后,清澈的小池塘顿时混浊不堪,漫盈四溢。池塘的高坡上方,光秃秃的,黄土被雨水夹裹,冲出深浅不一的沟壑;而下坡有密集的柴林固坡护岸,不见溃崩。池中小鱼因池水漫溢,早已逃得无影无踪。池塘四周的篙芭,水涨而淹没,后来跟水长而浮于水面,轻佻失衡,没有收到篙笋;水落了腿软无根基,没有长出一个篙芭。惟有生性命贱的柴,不屈不挠地生长着,稍有雨露阳光,就抽枝拨节,日见茁壮。
年末,柴长成了,青青杆和青青的叶都被季节的风染成了金黄,毫不吝啬地装扮着乡下的深秋。父亲选取了一根根结实的柴杆,编成了一蓬帘子。这可是农村晒棉花必不可少的工具啊!曾经被父亲根本就瞧不上眼的柴,终于恰入其缝地奉献了自己。是的,一颗小小的螺丝,也有它该有的位置。
又是一年春天到,父亲给他寄予厚望的两棵树施肥,拿铁锹铲除了树周围的柴芽,并且拨了全部的柴芽,让全家人吃了一顿未施化肥、未打农药的纯天然绿色食品——柴笋。柴笋在农村原本就不多,加之春天的农家菜园青黄不接,一餐素炒柴笋吃得家人呵呵笑。我虽然为那些柴苗遭此劫难而心疼不已,但还是抵不过美食的诱惑。并且,这一餐饭,多年后还记忆深刻。
我是高考落榜后回村务农的。我读了十年书却没有跳出农门,不怪父辈轻视,我有时自己都瞧不起自己。我心有不甘,天下这么大,我要去寻找自己。离开乡下进城闯荡,吃苦受难自不必说,我硬是咬牙坚持再坚持。能在城里稳定地生活下来,奉献了社会,也无愧于自己;城里的学习环境远非农村可比,对于子女,我至少给了他们一个更高的起点。算起来,有些小小成绩。常常安慰自己,我这颗螺丝钉虽然不能拧上火箭航母,即使拧在垃圾车上,也算是物尽所用了。
前不久,我携犬子回到老家,见父亲当年栽下的树,已经亭亭华盖,土坡上早已盘根错节,有些根须凸出地面,形成网状,护坡早已不用担心了;而我当年栽下的柴,却在那两棵大树的荫蔽之下,不见天日,缺少雨露,无法粗壮挺拔,变得弯曲、纤细、稀疏,已经彻底退化,只能做烧柴。我不知该说什么,也许当初把它种在树下,就决定会有眼下的这一天。不过,如今它已经完成了自己的使命,应该自我感觉欣慰。
酒足饭饱之后,我提议去大树下合影全家福。我走在年过七旬的老父身旁,映入眼帘的是他被岁月的风霜浸染而成的白发,曾经伟岸的父亲,如今显然比我矮些;儿子走过,我需仰视才看清他经过美发整染的满头金发,他显然已经高过我了。真是一代胜过了一代,难道这就是父亲当年垫高宅基,希望得到的结果?
很赞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