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象上里
2021-12-23抒情散文云诗雾画
印象上里初春的阳光如水晶般透明,车子从雨城区的北郊进入一个“空翠湿人衣”的峡谷。竹叶在目光所及处跳跃,阳光在翠绿的竹叶尖眨眼。不宽的公路蜿蜒在绿色画廊,半山上处处都是笔直粗壮的竹林,随着海拔的升高,路在土崖上蔓延,崖上崖下的竹子给公路搭建了……
印象上里
初春的阳光如水晶般透明,车子从雨城区的北郊进入一个“空翠湿人衣”的峡谷。竹叶在目光所及处跳跃,阳光在翠绿的竹叶尖眨眼。不宽的公路蜿蜒在绿色画廊,半山上处处都是笔直粗壮的竹林,随着海拔的升高,路在土崖上蔓延,崖上崖下的竹子给公路搭建了长长的凉棚。虽然是早春,这里处处被绿覆盖,深涧的水哗哗地响。“高山青,涧水蓝”忽然联想到了用这句歌词形容峡谷很贴切。途径“中国熊猫的故乡”——碧峰峡野生动物园入口处,向往勾引我的思想顺着峡谷口钻进了碧峰峡,钻进了野生熊猫园、千层岩瀑布、花果山水帘洞……但车子还是把我拽进了上里古镇。 一路上,车窗外的油菜花时而在袅袅晨雾中勾勒印象派的画卷,时而在水晶般的晴空里张扬青春的绚烂。奇妙的云雾似游走的采花者,那里山下一片嫩黄的朦胧,这里田间一眼透明的青翠。给住在北方的、还没有从冬的萧索中走出的我带来了梦幻般的感觉,心,也在南国早春的花海中苏醒、复活。 古朴的瓦屋零落小山丘下或小河边,在这仙境般的土地上生活,人不成神仙才怪呢!思想间,我就埋怨为何我没有生活在这里?这田园、这山水与世外桃源有什么异样?别笑我走一处爱一处,只因这奇秀的江山让我不能不喜欢,它的诱惑力简直无法抗拒。胡思乱想间,车停了,女儿引导我街边遥望,“水墨上里”的石碑在古朴的石桥旁屹立,上里古镇到了。 水塘边的阔叶树刚刚长出幼叶,枝间的鸟巢首先击中人的瞳孔,清冽的河水倒影修长的树影,枝枝杈杈随风而动,水中的影子也在晃动。石桥边的吊脚楼,临河而建的木屋,灰蓝的瓦、高翘的飞檐下悬挂的大红灯笼,形成鲜明的色彩比差,古朴的建筑伫立水岸,如长长的画卷,清雅而悠远地缓缓呈现在眼前,古楼、苔藓、石桥,古树,萧瑟和寂静修饰出古镇古朴精妙而深远的特质,同时又笼罩着沧桑的气息,这是小镇给我的第一印象。临街的古榕树依然焕发生命活力,老式店铺林立,白马河与茅溪河水把小镇三面围合。依山傍水,风景迤逦。漫步石板街,河边的海棠树花开红艳,远远就亮了人的眼睛。街道两旁,二层或三层的木屋错落有致,街道呈“井”字形布局,寓意“井中有水,水火不容”,因为木屋怕火,故以此佑护古镇平安。街道旁的楼阁大都是明清时期的建筑,雕梁画栋、流溢着历史的馨香。精致的檐牙、生动的动物塑像、大气的柱梁,给人一种细腻中有粗犷、温柔中有刚性的感觉。信步其中,如穿梭于历史画廊中一样。穿行于古色古香的街道,韩家大院的建筑是古镇的一斑,我们走进去的是全镇四处韩家大院中的一处,它南北大门临街,四合院中的每一间房屋的门、窗、枋、檐皆以浮雕、镂空雕和镶嵌雕刻为装饰,每个建筑部件全为精雕细刻而成,这是一个艺术的宫殿。精湛的工艺,极高的艺术价值让你回望历史上先民们如何在建筑上凸显他们的智慧与思想,他们的境界与至高无上的求真态度。虽然落满岁月斑迹的圆柱与横梁尽显沧桑,但那无限的风雅会使当今的快餐式建筑望尘莫及,望楼兴叹。而今,雕梁画栋仍在,而人已远去。历史,给人留下的往往是经典,生命,却随岁月而烟消云散。这其中消逝的故事有多少?谁也无法说清,只有这座大院在无言地见证着一切。 进入一个宽阔的街道,透过两旁商铺,上里的古戏台在目光尽头出现。走进观之,石木结构的戏台雕龙画风,形似神似,逼真生动。戏台下面四周皆有石雕,据说是当年唱戏的海报内容,有《战洪州》、《武家坡》、《禹王鼎》等,一说上里古镇是川剧的发源地之一,这里的川剧戏班经常登台演出。戏曲文化常在这里流淌,并没有因时代变迁而消失。 上里古镇以桥多著名,古有诗云:“二水夹明镜,双桥落彩虹”,正是对上里古镇生动形象的描绘。每走一段就会遇到古桥墩,却没有发现一座桥墩是完合相同的:平型、拱型,还有漫水桥和石墩桥,桥上布满了青苔,一切都是那么原始与自然。我们首先来到了位于白马河上的高桥。这座桥建于乾隆十四年,因为当时的桥西是米市,陈家为方便买米而建此桥。,这座桥有三拱,奇的是桥的上下有台阶连通,桥下东西各有一人行道通过,这样桥上、桥下都可以通行,可谓四通八达,故此,它被誉为“清代立交桥”,是现代立交桥的雏形。来到位于古镇西的陇西河上,有座桥叫二仙桥。据说二仙桥始建于清乾四十一年,是高卷拱单孔石桥。桥面用石板铺成,桥中部饰锁石龙,头前尾后,桥西有建桥塔一座,记述了三次建桥的过程。据记载,二仙桥曾两次被洪水冲毁,后经高人指点,得知是河内居住的龙族肆意游走造成洪峰,冲毁桥梁。到了乾隆四十一年(公元1776年),居民再次修建,并在桥身两侧分别刻龙头、龙尾,取“镇龙”之意,意将龙压在桥下,避免洪灾发生。说来也神奇,第三次建桥后历经一个半世纪,从未发生洪水毁桥的事件。另有一奇,相传第三次建桥竣工之日,附近州县名士前来祝贺,宴罢,人们来到桥头准备踩桥定名,不料,有两位乞丐坐在桥头拦住踩桥人,众人怒与二乞丐拼打,二乞丐跃入水中,水中即刻现出两个“石包”,众人大悟,认定此二人并非乞丐,而是两位神仙,于是便将此桥定名为“二仙桥”。此桥南望十八罗汉山,北邻古镇,西邻古磨坊,与周围河流、田野相映成趣,富于江南水乡之美。 站立于桥上,欣赏这座如水墨一般的古镇,看着房屋,树木倒影水中的诗情画意,看桥北的天台山,视野中出现了由天台山山脊构成的巨型卧佛。桥南田野耸立着数十座馒头小山包,人称“十八罗汉拜观音”,那山头确似罗汉,惟妙惟肖,你不得不佩服自然造化之神奇。女儿说上里的石牌坊很有名,我们不妨先去观赏。三座石牌坊分别是双节孝牌坊、九世同居坊和陈氏贞节坊。据介绍,九世同居石牌坊建于清嘉庆六年,记载了陈氏家族自五代从湖北一带迁居上里,一直延至第九代,一家千余人共聚一堂,被誉为汉族第一大家庭,因两次受到朝廷嘉奖而立家谱石坊。双节孝牌坊说韩家两代出武状元,成了当地的显贵。清道光十九年,清廷为褒扬韩家姑媳二人守节而建牌坊。来到镇南四家村昔日古道上,韩氏姑媳的“双节孝”牌坊更是庄严精美。只见坊上横额镌刻"双节孝"三字,脊顶下正中精雕"圣旨"二字。那二翼出檐多脊的建筑风格相当气派,镂空石雕彩绘,上面的花纹图饰、历史故事、戏曲画面、匾额对联等,自然古朴, 镌工精细,造型灵巧,栩栩如生。一只只飞禽走兽扬威于坊上,一组组戏剧场景展现在画壁之间,将文化元素雕刻其上,使其成为珍品。另一座因陈氏家族中一妇女守节,陈氏奉旨而建贞节坊。这两个坊前不远处左右竖立一对十多米高的六棱四方双斗石桅杆,使牌坊更显得雄伟庄严。 镇北的文峰塔,建于清同治五年。楼阁式的空心石塔,六边形塔身共五层。葫芦形塔刹下有字纸炉,是供上里古代宦官人家和文人燃烧字纸之用。这座塔彰显了古代上里的儒雅文风。 在来之前,就听说上里是坐落于名山、邛崃,芦山、雅安四县交接处的南方丝绸之路的重要驿站,是中国最古老的国际通道,早在西汉就已出现。它以四川为起点,经云南的昭通、曲靖、大理、保山、腾冲,从德宏出境,进入缅甸、泰国,最后到达印度和中东。与西北“丝绸之路”一样,“南方丝路”对世界文明也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古镇初名“罗绳”,是巴蜀平原通往外民族地区的关卡之一。到了明末清初,由于经济的繁荣,古镇人口不断增多,便以五大姓氏为主更名为“五家口”。 韩、杨、陈、张、许五大家族群聚。传说五大家族各有千秋:即:杨家顶子(官宦仕家)、韩家银子(经商钱多)、陈家谷子(粮田众多)、许家女子(长得标致)、张家碇子(习武卖药)。虽然这里的民族以青衣羌人为主,由于南方丝绸之路的繁荣,各地来此经商定居的较多,中原文化、各民族文化与当地文化相融合,形成了统一的汉文化,这一点在古镇的文物遗迹中得到了见证,使游览者时不时陷入史海沉钩之中。 上里古镇也是红色老区。1935年6月至1936年2月,红一方面军经雅安在甲金山下的达维与红四方面军会师。一方面军继续北上,四方面军因受错误路线影响而南下。红军在上里境内驻扎半年之久。期间,为宣传党的方针政策,成立名为 “认真、德诚、紫光、崇安”等四个代号的政治部,并刻下七十多幅标语,除少数外,现全部集中于河边统一管理。漫步红色标语长廊,看着“共产党是穷人的政党”、“赤化全川”、“红军是穷人的军队”、“红军是北上抗日的主力军”等,这是我想起了文峰塔和高桥的红军标语。其次,石桥、石碑、石坊、石壁、石柱上,处处都有红军标语。可见,红军在此期间做了大量的宣传工作。听说红军离开后,当地群众用石灰和泥土将其石刻标语覆盖保护起来,解放后又去掉上面的覆盖物,使这批珍贵的革命文物恢复原貌,成为今天对后代进行革命传统教育的实物教材。上里人民对红军、对党的热爱程度可想而知。 重新上到街边。沿着街道一直向西,一个名为“田园木屋”的茶点外的凉棚下,一只金鸡被绑在木柱子上。想撩逗它一下看看它有哪些优美的动作,谁知,它根本不理睬人们的撩逗。眼皮塌拉着无精打采的样子。也许,它恨死了人类,恨死了主人。本有一双翱翔蓝天的翅膀,本可以与情侣及孩子们一起生活在山间水边,享受自由自在的生活,谁知落入魔掌,无法挣脱。这是多么悲哀的事啊!心中立马涌起深深的同情与慈悲感。真想去解开绳索,放它于山水间,但对于主人来说,这不是狗逮老鼠多管闲事吗?离开之际,回头再看它,它仍然闭着眼睛站在石墙上。也许,属于它的时光永远是给游人制造一个无足轻重的风景,而对它,则是失去终生的自由。人类,也太自私了。 夕阳西下,我们返回到高桥,对面一位司机远远地向我们打招呼,说是仅剩一辆返回雅安的车了。我们不敢怠慢,乘车离开。面对这集山水之美、人文历史之美的古镇,我心里想,何时才会再来这里呢?2017.7.9 补记[copyright][/copyright]
很赞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