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学笔记 二十一、二十二、二十三、二十四、二十五
2021-12-23叙事散文李灿
二十一、论文的摘要、关键词为什么一定要译成英文?大学时,写毕业论文,当时规定论文的摘要和关键词都要翻译成英文。这就麻烦了,很多专业术语我们不知道怎么翻译,我当时为此很头疼。后来有人告诉我,网上可以自动翻译。我们当时就是这么做的,直接从网上翻……
二十一、论文的摘要、关键词为什么一定要译成英文? 大学时,写毕业论文,当时规定论文的摘要和关键词都要翻译成英文。这就麻烦了,很多专业术语我们不知道怎么翻译,我当时为此很头疼。后来有人告诉我,网上可以自动翻译。我们当时就是这么做的,直接从网上翻译。看到一串串的英文单词,有的我们也不知道是什么意思,也不知道这么翻译对不对。后来,我发现,其实很多学术期刊,论文的摘要和关键词都有英文翻译。 我始终觉得这是很荒唐的,我们中国人写的论文,为什么要有英文摘要和关键词呢?有人说这要进入国际论文数据库,但我觉得这个说法也是站不住脚的。我们普通人写的论文有那么大的影响力吗?有必要让国际上的人都去读吗?而且,如果是翻译成英文,为什么单单摘要和关键词翻译成英文,正文不翻译呢?我们中国人写论文就是给中国人看的,能在华人世界交流就可以了,完全没有必要翻译成英文。更何况,有的传统文化领域的论文,涉及的很多术语具有中国特色,在英语中很难找到准确的对应词,强行翻译成英文只能说削足适履。 二十二、语音合成工具不能取代真人发音 我曾经参加过信息技术培训,主讲老师肖作均先生介绍了一种语音合成工具。这种软件使用简单,只要输入文字,可以是中文,也可以是英文,进行相关的设置,就能生成语音文件。后来做微课,要录音。由于平时周围环境太吵,我想图简单。我想,既然录真人声音,会把噪音也录进去,为什么不用语音合成工具生成语音文件,再往视频中插入呢?我这么做了之后,发现有很大的问题。 首先,视频是动态的,语音合成工具制作的声音和画面不能做到完全同步。另外,还有更严重的一些问题。汉字中很多字是多音字,用语音合成工具很容易读错。最大的问题还不是这些,机器合成的声音是不自然的,停顿不一定准确,另外话语读出来是一个语调,没有感情。 可见,在计算机技术高度发达的今天,计算机可以合成语音。但是,机器合成的声音是不能代替真人发音的。人类的语言是很丰富的,好的发音不光要标准,还要体现出抑扬顿挫,最重要的是要体现出人的思想感情,计算机目前还做不到这样理想的效果。 二十三、计算机对汉字的处理还有待进一步完善 我们今天写文章、做课件都要打字,计算机技术给我们提供了很多方便。电脑打字、排版当然比手写要方便、快捷得多。然而,就我们汉字而言,目前的计算机技术还有很多难题没有攻克。 我们普通人只要认识规范的简化字就可以,然而从事古代文学、古代汉语等传统文化的学习、研究的人就不一样,他们还要认识繁体字、异体字、生僻字等等。这些字有的按一般的汉字输入法是打不出来的。我们上大学时,我们的古代汉语老师讲文字时就很苦恼,播放PPT时也经常抱怨,说有的字他知道怎么写,可是在电脑上打出出来。我有时候写文章也有这个苦恼,有的字知道怎么写,可是打不出来。我知道,用画图程序或者其他的方法可以造字,可是造出的字其实是图片,复制、粘贴就很不方便。尤其文章传到网上后,造出来的字是显示不了的。也许有人说,确实有办法可以使造出的字进入电脑字库,可是那样的技术又有多少人能掌握呢?我们不能说这样的问题可以置之不理,生僻字也是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如果不解决这个难题,不完善计算机字库,那么从事传统文学研究、教学的人就不能很方便地传授这些知识。 还有一个小问题也是需要解决的。例如,我们知道,我们在标注近体诗和词、曲的平仄时,该平的地方写“平”,该仄的地方写“仄”,可平可仄的地方“平”或者“仄”外面加圈。在Word或者wps文档中加圈好处理,设置“带圈字符”就可以。然而,目前powerpoint或者WPS演示中还没有带圈字符这个功能。我曾经做过一个关于诗、词、曲的格律的ppt,遇到这个情况,我没有更好的办法。我当时是现在Word中做好之后,截图插到ppt中的,处理起来相当繁琐。整个ppt做完后,我感觉人都要累趴下了。既然Word中都能有带圈字符这个功能,那么ppt中为什么不能开发出带圈字符的功能呢? 可见,我们的计算机对汉字的处理还有很多不够完善的地方,这些地方有待进一步改进。如果不解决这些问题,我们的传统文化就得不到有效的传承。 二十四、语言是变化的 元代的周德清编著《中原音韵》,里面把平声分阴阳,入声并入其他几声,这和今天的普通话很接近了,的确在中国的音韵学上很了不起。然而,周德清也犯了一个明显的错误,他把平水韵称为“闽海之音”。因为广东、福建的方言里还保留了入声,他认为平水韵反映的是南方的方言。这是没有用历史发展的眼光看问题。平水韵是对过去中国的语音的大致概括,后来各地语音发展变化不同步,周德清没有意识到这一点。 周德清这么认为也就算了,没想到今天还有人持类似的观点。网上有人说,今天的普通话是受了少数民族的影响,已经不是纯正的汉语了,全盘否定普通话。对此,我是不能接受的。历史上,汉族和少数民族之间的融合有很多次,少数民族的语言对汉语产生影响也是客观事实。但我们不能据此就说,汉语不纯正了,是受外族侵略产生的变种。我们承认,今天用普通话读古诗文,有时候平仄、韵律不协调。但我们必须看到,它们总体上还是一致的,绝大多数情况下平仄、韵律还是和谐的。这说明古汉语音韵和今天的普通话是一脉相承的,尽管它们差别很大。你读古诗文,不用普通话,用方言行吗?北方方言区,除北京话外,一般的方言抑扬顿挫感不强,读不出那个味。用广东、福建等南方方言读,别人一般又听不懂。即使它们有入声,可是方言中的入声和古入声毕竟又不完全是一回事。更何况就算南方的一些方言保留了再多的古音,我们也不能说它们是纯正的古汉语,因为广东、福建的方言也是变化的。 其实,世界上很多语言都是变化的。例如,英国历史上受到过法国的入侵,“beef”(牛肉)、“mutton”(羊肉)这些单词就源于法语。你能说英语也不纯正了吗?美国历史上是英国的殖民地,也说英语。美国独立后,有的语言学家建议说:“我们不能继续追随英国文化,要有自己的英语。”于是,就有一些很奇怪的现象。古英语中有些单词,英国后来发生了变化,而美国英语却依然保留了原来的用法。例如,英国英语中刚开始秋天叫“fall”,后来英国英语中改叫“autumn”,美国英语依然叫“fall”。我们如果对英国人说:“你们讲的不是纯正的英语,美国人讲的才是。”他们能接受吗?英国英语发生变化就不纯正了吗?美国英语其实也在变化,我们不能因为它有部分单词和古英语一致,就认为它更纯正。 语言的发展变化是不可阻挡的潮流,要客观地看待这一现象。一个民族的语言发生了再大的变化,只要还是同一种语言,我们就要承认它的合理性。对语言尤其是共同语的认同也是一种民族自豪感,我们绝不能妄自菲薄。 二十五、“凤”是反训词 曾经有人问过我这么一个问题:“我们经常用龙和凤比喻男女关系,龙代表阳性,凤代表阴性。可是,凤凰里面,凤明明是阳性,凰才是阴性啊!”我和他解释了半天,他却说我故弄玄虚。我对这种态度是很鄙视的,也就是我前面说的“不读书好求甚解”。其实,我觉得这个问题很好解释,“凤”是反训词。 什么叫反训呢?一个词在不同的语言环境里有两个刚好相反的意思。例如,我们今天说“借”,它就有借进和借出两个刚好相反的意思。当然,现代汉语这种情况比较少,古汉语中就非常多了。例如,“逐”就有两个相反的意思。可以指“放逐”,就是把对象赶跑,远离对象;也可以指“追逐”,是追上对象,接近对象。 回到“凤”这个词,道理是一样的。古人当初想象出凤凰这种鸟的形象时,凤是雄性,凰是雌性,这确实不假。我们说凤求凰,就应该这么解释。可是,龙的形象比较刚毅,代表阳性。凤凰这种鸟简称为凤时就不必刻意较真,说凰才是雌性。鸟通常是美丽的,代表阴性。凤和龙连用时,和龙的阳刚对应,凤当然就是阴柔的。语言环境不同,它的含义就不一样了,由阳性变成了阴性。因此说,“凤”是反训词就可以解释这个问题了。 反训词是古汉语中一种很有趣的语言现象,了解了这一点,很多词就很好理解了。
很赞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