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书缘
2020-09-17叙事散文木林
故人舍离,旧书忠然。真正应了那句:物是人非!一生中,那些在生命出现过的人,往往都与我们的生活无缘。频频而来又匆匆消失于茫茫人海!即使那些故人、同学、朋友因种种原因也不能常见。然,那些珍藏多年的旧书籍却可以陪伴终生,洁净着时常被现实蹂躏的心灵
故人舍离,旧书忠然。真正应了那句:物是人非!一生中,那些在生命出现过的人,往往都与我们的生活无缘。频频而来又匆匆消失于茫茫人海!即使那些故人、同学、朋友因种种原因也不能常见。然,那些珍藏多年的旧书籍却可以陪伴终生,洁净着时常被现实蹂躏的心灵。 人生!离不开书籍带来的知识财富和给予的精神力量。促使本篇的产生缘于区图书馆的一位工作人员。那天,上架一批新的图书。她先为先生和女儿挑了几本准备借回家阅读,并告诉我,她先生有个习惯:旧书不看,觉得书架上那些被不少读者翻阅过的书籍很脏很不卫生。搬家时把家里那些旧图书统统扫地出门了。 而我却恰恰与之相反,喜欢把旧衣服当垃圾处理,动不动就整理衣橱里的衣服。有些衣服很新,平时不太穿也照样请出门。等到家里那位偶尔想起来要穿时,才得知它们的命运。 与之相比,书籍就比它们幸运多了。婚后搬了两次家,每次搬家都得给沉沉的一堆书打包好,一本也舍不得丢弃。每次他都埋怨,一边嘀咕一边还是帮我打包。埋怨归埋怨,不爱书的他却理解爱书的我,总会把这事做得妥妥帖帖的。 多年前去一文友家,从他家带回了很多书籍,种类也杂乱。有些书只翻了几页实在是无法入心,再也没有继续看下去的欲望。即便如此,这些“家伙”依然完好无损地呆在我身边,真心不忍舍弃。当然,有些于我而言感觉没有价值的书还是会不定期地扔掉些。不过是少之甚少,因此家里的藏书自然是越来越多啦。 工作人员说完便又忙碌起来,不久,楼上下来一位与共和国年龄相仿的老者,与她闲聊起来。少顷,又来了一位年龄与其无异的借阅者。大家就这么东扯西拉地聊着,聊着聊着,就聊到了莫言。一人对这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作家是大加赞赏,另一人则表明不喜欢其作品的态度。二人的舌战由此拉开,且越演越烈。一场“你死我活”的辩论赛,最终因了另一位借阅者的到来才偃息旗鼓。 似乎人人都有一种偏执病,可能是对西北文化不感兴趣的原因。平心而论,本人对莫言的小说也是严重感冒。当年,张艺谋把他的《红高粱》搬上荧屏,引起多大的轰动?而我却无动于衷!不禁想起家里收藏的他的一本《酒国》,搁置书橱十几年了,到现在都没有读完。却一直收藏至今。还有些名作家的作品和一些学生时代买来的书籍,在如今看来并无深度却一直不忍舍弃它们。一直想着等到某个时段真的无书可读、无字可码时,拿出来翻阅,可能那时就能安心将其读完呢! 因为读书的兴趣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改变的,每个时期喜欢的书籍种类不同。懵懵懂懂的年纪时喜欢看金庸、梁羽生的武侠,后恋上琼瑶、岑凯伦的言情了。走上社会后又对外国名著情有独钟,等到而立之年后对那些影响历史的人物,金融方面的书籍矢志不渝了。 后来,渐渐地发觉,无论怎么变化,中外名著一直是情有独钟的喜爱。这里不得不提一提中国的两部影响一代又一代中国读者的巨作----《平凡的世界》和《穆斯林的葬礼》。 这两部对我有着深远的影响,路遥也是我唯一喜欢的西北作家。由其获得精神层面上的东西和给心灵带来的震撼在此就不叨诉了,《平凡的世界》在路遥老师未完稿时,就被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看中,它是在边创作边广播的情状下完成的。那时的我还是个懵懂的少女。十几年后,朋友将电子版本发给我。然,我并不满足。没有纸质版在身边总觉得缺点什么,直到它被改编成电视剧。这时,做图书的朋友送了一套上中下新版给我,心里那个激动亦无从说起。 因了这两部作品让我对身边不喜欢小说的女性有了改观,也让我给自己定下一条原则:凡问我借书不还者一律绝交。因此生平最讨厌借书不还者,倘若借些数额不大的钱不还还情有可原。若借书不还,万不可原谅。
被那个借书不还的家伙弄丢了《穆斯林的葬礼》后,一直心心念念着想再购买一本回来。上海一年一度的书展场所里没少印下我的足迹,十年前,终于在延安中路上海展览中心觅到了它。今年的书展,小屁孩又在展览中心看到了新版本的《穆斯林的葬礼》。并跟我提出建议重新买本新版本回来,家里的旧版本在她阅读时不知怎地有些脱落了,最严重的是末后几页几乎要背离书体了。 比起《简爱》,这部1988年出版的《穆斯林的葬礼》看起来要“年轻”多了。二十几年前拥有的《简爱》,印象中是从旧书摊上花了几元钱买来的。是80年代初的译制本,整个封面看上去皱巴巴、旧兮兮的,里面的纸张早已泛黄,陈旧不堪。却依然完好无损保持着它的完整度。然,看惯了漂亮装帧的新书,闻惯新书油墨香的小屁孩不乐意了,埋怨着这么旧的小说怎么还保存着。本想借给她同学的,后来同学妈妈决定买新版本了。 一部小说不管版本的新旧,其内容和精神层面上的东西赋予读者都是一样的。我对旧版的书籍有着深厚的感情。它们跟随我“南征北战”了二十几年,不管多困难,多忙碌。带着它们多沉重却从未动过放弃它们的念头。别说书籍了,就是学生时代那些幼稚的日记,那些无关痛痒的信件和同样影响我,并且将早饭钱节约出来每期必买的《读者》都静静地躺在书橱里,陪着书籍帮我慢慢细数岁月流失,感叹岁月的痕迹。 忙碌生活后,心情沉淀时,细细梳理心绪。亦发觉,书籍和文字已融进生活融入血液,成了生命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当它与你栖息相关时,才醒悟,我们是怎么也不能将之完完全全、明明白白地呈现的读者面前的。 物转星移之际,感慨间,很多原本属于我们的东西已舍我们而去。唯有那些书籍忠贞不一、坚定不移地陪伴左右。
很赞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