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诗意的村庄(2315字)
2021-12-23抒情散文李更文
一个诗意的村庄(2315字)山底宜阳县锦屏镇山底社区位于县城东十三公里,距现在的洛宜快速通道很近,在快速通道的南约三里处。山底社区也是名符其实,真的是在山底下,至于是什么山?据说在当地人都简单呼之为“南山”,也有人呼为窑山。但据我的意思,不……
一个诗意的村庄(2315字)
山底
宜阳县锦屏镇山底社区位于县城东十三公里,距现在的洛宜快速通道很近,在快速通道的南约三里处。山底社区也是名符其实,真的是在山底下,至于是什么山?据说在当地人都简单呼之为“南山”,也有人呼为窑山。但据我的意思,不管是南山,或者是窑山,都应该称之为丘陵的,土多石头少。但很奇特的是在我们宜阳,锦屏十二峰自然是石山多,然后一路逶迤向东至杨店村南边山上最高峰喊龙山,现在其周围建有十几座风力发电站,再到崔村苗村,至涧河口山势渐趋平缓,所以宜阳到伊川的公路便从涧河口向南上山再向东蜿蜒过鸦岭到伊川县城。涧河口往东过去石门就是山底社区了。山底再向东过漫流,丰李,就到广阔的洛南大平原了。
山底社区也不大,共有五个村民组,近三百户,人口一千多人,占地面积约二点五平方公里,人均占有可耕地不足一亩,约零点九亩。但是就是在这样的条件下,小社区却有大文章。在村支书周京伟、村委主任崔校伟、老支书王善森、王红发等村领导的带领下,美丽乡村建设在山底社区正进行得有声有色,风起云涌,如火如荼。天道酬勤,有付出就有回报,山底社区进入宜阳县六个市级美丽乡村之一。
耳听为虚,眼见为实。一进入山底社区给人最深的感受是整个社区干净整洁,井然有序,一尘不染。人们仿佛进入了一个充满和煦阳光般的童话世界,进入了一个上古少有的羲皇时代。且看看社区的绿化,到处都有越冬的青草和翠竹,令人赏心悦目,沁人心脾,心旷神怡。在这样的社区,不能不使人感到这儿简直就是四季长春般的桃源世界。再看看社区文化广场、影剧院、二十四孝文化墙、文化阅览室、老年活动中心以及社区医院学校,能满足社区人民的物质生活与精神追求,使人有所安,有所依,有所养,有所学,有所乐。环境是如此的美好,但民风纯朴,人心安定更使人流连忘返。
杏花的记忆
听老年人说过去山底村有“四十五里杏花村”之说,山底村原名就是杏花村,至于“四十五里”乃是从山底村出发到洛阳城恰好有四十五里地。这种说法我也听说过,比如延秋村,当地人也说五十里老延秋,延秋这个地方到洛阳也就是五十里。只不过山底村是在洛河南,而延秋在洛河北罢了。洛阳是一个响当当的名字,特别是古代那简直牛到天了,灿烂辉煌,光彩照人极了。一个村庄本来没名,一旦与洛阳帝都攀上关系,那也是很牛气哄哄的。所以“四十五里杏花村”也就流布人口,传播广泛了。如果不说“四十五里地”,单单是杏花就会让人感到美暴了,再加上杏花村几个字怎么不令人添枝加叶浮想连翩呢?
现年五十五岁的村民王明安饶有兴味地说:“过去我们村子里到处都有杏树,也到处都是杏花园,阳春二月,暖意融融。杏花开后,房前屋后,田间地头,无论在山脚边、沟壑里,还是在见鹤溪水旁、落鹤坡前,到处都可见怒放的杏花,或雪白如清霜,或浅红似彩霞,有时伴月素立,有时与日同辉,争奇斗艳,美不胜收。”是啊,如果杏花再伴着杨柳青青,迎着剪剪春风,在如此环境中漫步,该是何等的惬意。
杏花诗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我想唐朝诗人杜牧的这首诗怎么不可能就是在山底写的呢?说到杏花,怎么不会让联想到杏花诗呢?古人留下了许多吟咏杏花的诗句,读起来令人感到盎然春意,并产生翩翩联想。
唐朝诗人王维吟咏了一首《春中田园作》:“屋上春鸠鸣,村边杏花白。持斧伐远扬,荷锄觇泉脉。”诗中写鸟鸣花开,春意盎然,冬天难已见到的斑鸠,随着春天的来临,早早飞临村庄,在屋顶鸣叫,村中的杏花争相开放,雪白一片,整个村子掩映在白色的杏花中。品读此诗,无疑在欣赏一幅美丽的山水画。而这如此美妙的山水画无疑非山底莫属,啊,不,这就是杏花村了。村边的杏花让诗人王维顿起田园之乐,杏花开在村边,也开在诗人的梦里。
而宋人叶绍翁面对出墙的杏花则是喜形于色,写下了流传千古的名句:“应怜屐齿印苍苔,小扣柴扉久不开;满园春色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一个“关”字反衬了春意活跃,一个“出”字则表达了春色扑人的情景,让人感受到春天到来时杏花盛开的浓烈的生命活力,诗句蕴含着一种冲破压抑脱颖而出的意味,意境深远,韵味深长。诗中的“杏花”既含情又寓理,能够给人以哲理的启迪:一切美好的、向上的事物,都具有顽强的生命力,难道是墙围的住的、门能关的住的吗?古人字里行间的喜悦之情是那么自然,那么水到渠成,不经意间为中国古文化贡献了一个绝佳的意象,一个经久不衰的成语:红杏出墙。
北宋的词人宋祁因在《木兰词》词中有“红杏枝头春意闹”一千古名句而名扬词坛,被世人称作红杏尚书。红杏盛开衬托春意之浓,着一“闹”字,将烂漫的大好春光描绘得活灵活现,呼之欲出。王国维曾赞曰:“‘红杏枝头春意闹’,著一‘闹’字而境界全出。”
宋诗僧志南“古木阴中系短篷,杖藜扶我过桥东。 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杏花雨”,多么富有诗意的雨啊。唐末诗人韦庄有句曰:“霏微红雨杏花天”。漫步在这杏雨柳风交织的迷濛春色中,心中洋溢着乘兴寻游的怡然之乐和醉春之情,整个世界仿佛都融化在斜风细雨的烟霭中了,使人感觉到亲切、熟悉的春之气息。更有南宋大诗人陆游的《临安春雨初霁》:“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杏花春雨”,小楼深巷,诗人只身住在小楼上,彻夜听着春雨的淅沥,次日清晨,深幽的小巷中传来了叫卖杏花的声音,其意境是多么的迷蒙空灵啊。
山底
宜阳县锦屏镇山底社区位于县城东十三公里,距现在的洛宜快速通道很近,在快速通道的南约三里处。山底社区也是名符其实,真的是在山底下,至于是什么山?据说在当地人都简单呼之为“南山”,也有人呼为窑山。但据我的意思,不管是南山,或者是窑山,都应该称之为丘陵的,土多石头少。但很奇特的是在我们宜阳,锦屏十二峰自然是石山多,然后一路逶迤向东至杨店村南边山上最高峰喊龙山,现在其周围建有十几座风力发电站,再到崔村苗村,至涧河口山势渐趋平缓,所以宜阳到伊川的公路便从涧河口向南上山再向东蜿蜒过鸦岭到伊川县城。涧河口往东过去石门就是山底社区了。山底再向东过漫流,丰李,就到广阔的洛南大平原了。
山底社区也不大,共有五个村民组,近三百户,人口一千多人,占地面积约二点五平方公里,人均占有可耕地不足一亩,约零点九亩。但是就是在这样的条件下,小社区却有大文章。在村支书周京伟、村委主任崔校伟、老支书王善森、王红发等村领导的带领下,美丽乡村建设在山底社区正进行得有声有色,风起云涌,如火如荼。天道酬勤,有付出就有回报,山底社区进入宜阳县六个市级美丽乡村之一。
耳听为虚,眼见为实。一进入山底社区给人最深的感受是整个社区干净整洁,井然有序,一尘不染。人们仿佛进入了一个充满和煦阳光般的童话世界,进入了一个上古少有的羲皇时代。且看看社区的绿化,到处都有越冬的青草和翠竹,令人赏心悦目,沁人心脾,心旷神怡。在这样的社区,不能不使人感到这儿简直就是四季长春般的桃源世界。再看看社区文化广场、影剧院、二十四孝文化墙、文化阅览室、老年活动中心以及社区医院学校,能满足社区人民的物质生活与精神追求,使人有所安,有所依,有所养,有所学,有所乐。环境是如此的美好,但民风纯朴,人心安定更使人流连忘返。
杏花的记忆
听老年人说过去山底村有“四十五里杏花村”之说,山底村原名就是杏花村,至于“四十五里”乃是从山底村出发到洛阳城恰好有四十五里地。这种说法我也听说过,比如延秋村,当地人也说五十里老延秋,延秋这个地方到洛阳也就是五十里。只不过山底村是在洛河南,而延秋在洛河北罢了。洛阳是一个响当当的名字,特别是古代那简直牛到天了,灿烂辉煌,光彩照人极了。一个村庄本来没名,一旦与洛阳帝都攀上关系,那也是很牛气哄哄的。所以“四十五里杏花村”也就流布人口,传播广泛了。如果不说“四十五里地”,单单是杏花就会让人感到美暴了,再加上杏花村几个字怎么不令人添枝加叶浮想连翩呢?
现年五十五岁的村民王明安饶有兴味地说:“过去我们村子里到处都有杏树,也到处都是杏花园,阳春二月,暖意融融。杏花开后,房前屋后,田间地头,无论在山脚边、沟壑里,还是在见鹤溪水旁、落鹤坡前,到处都可见怒放的杏花,或雪白如清霜,或浅红似彩霞,有时伴月素立,有时与日同辉,争奇斗艳,美不胜收。”是啊,如果杏花再伴着杨柳青青,迎着剪剪春风,在如此环境中漫步,该是何等的惬意。
杏花诗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我想唐朝诗人杜牧的这首诗怎么不可能就是在山底写的呢?说到杏花,怎么不会让联想到杏花诗呢?古人留下了许多吟咏杏花的诗句,读起来令人感到盎然春意,并产生翩翩联想。
唐朝诗人王维吟咏了一首《春中田园作》:“屋上春鸠鸣,村边杏花白。持斧伐远扬,荷锄觇泉脉。”诗中写鸟鸣花开,春意盎然,冬天难已见到的斑鸠,随着春天的来临,早早飞临村庄,在屋顶鸣叫,村中的杏花争相开放,雪白一片,整个村子掩映在白色的杏花中。品读此诗,无疑在欣赏一幅美丽的山水画。而这如此美妙的山水画无疑非山底莫属,啊,不,这就是杏花村了。村边的杏花让诗人王维顿起田园之乐,杏花开在村边,也开在诗人的梦里。
而宋人叶绍翁面对出墙的杏花则是喜形于色,写下了流传千古的名句:“应怜屐齿印苍苔,小扣柴扉久不开;满园春色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一个“关”字反衬了春意活跃,一个“出”字则表达了春色扑人的情景,让人感受到春天到来时杏花盛开的浓烈的生命活力,诗句蕴含着一种冲破压抑脱颖而出的意味,意境深远,韵味深长。诗中的“杏花”既含情又寓理,能够给人以哲理的启迪:一切美好的、向上的事物,都具有顽强的生命力,难道是墙围的住的、门能关的住的吗?古人字里行间的喜悦之情是那么自然,那么水到渠成,不经意间为中国古文化贡献了一个绝佳的意象,一个经久不衰的成语:红杏出墙。
北宋的词人宋祁因在《木兰词》词中有“红杏枝头春意闹”一千古名句而名扬词坛,被世人称作红杏尚书。红杏盛开衬托春意之浓,着一“闹”字,将烂漫的大好春光描绘得活灵活现,呼之欲出。王国维曾赞曰:“‘红杏枝头春意闹’,著一‘闹’字而境界全出。”
宋诗僧志南“古木阴中系短篷,杖藜扶我过桥东。 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杏花雨”,多么富有诗意的雨啊。唐末诗人韦庄有句曰:“霏微红雨杏花天”。漫步在这杏雨柳风交织的迷濛春色中,心中洋溢着乘兴寻游的怡然之乐和醉春之情,整个世界仿佛都融化在斜风细雨的烟霭中了,使人感觉到亲切、熟悉的春之气息。更有南宋大诗人陆游的《临安春雨初霁》:“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杏花春雨”,小楼深巷,诗人只身住在小楼上,彻夜听着春雨的淅沥,次日清晨,深幽的小巷中传来了叫卖杏花的声音,其意境是多么的迷蒙空灵啊。
很赞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