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对心灵的转换(日记四则)
2021-12-23抒情散文李晓萍
读名著闲来无事,想起年轻时读名著的时光。我天生喜爱的阅读,是识字后。暑假,奶奶家的门前时常放有一张乘凉的竹床。五叔白天上工不在家,我就常去五叔家的抽屉翻出一本厚厚的医用植物书籍,坐在竹床或趴在竹床上翻看。一棵棵像形的植物下,是对此植物医学用……
读名著 闲来无事,想起年轻时读名著的时光。 我天生喜爱的阅读,是识字后。暑假,奶奶家的门前时常放有一张乘凉的竹床。五叔白天上工不在家,我就常去五叔家的抽屉翻出一本厚厚的医用植物书籍,坐在竹床或趴在竹床上翻看。一棵棵像形的植物下,是对此植物医学用途的详细解说。年小,识字不多,却极喜欢翻阅。那时哥哥也常往家稍带回一些书,什么三侠五义,隋唐传、封神榜,儒林外史等等。那个年代也没有多余的书来挑三捡四,只要是书,不管喜欢不喜欢,看得懂看不懂地都贪婪拿来读。 那时小得还不会煮饭,妈煮饭时,叫我在灶下烧火。我边看书边烧,妈把饭闷好,交代一声,做别的事去了,我把一锅闷好的饭直烧得焦糊。 读初中时,玩伴家的哥哥从部队探亲回家,带回了一本青春之歌,我去她家玩时借了回来。上课时也偷着看,后被老师发现收缴了。但那本书一下给我打开了视觉,觉得读那样的书带给人的心灵感受是多么地快乐! 十八岁时,我有了两年的工作经历,在那时我开始写诗。期间我的工作环境也发生了变化,从乡下来到了城里。看书读书的环境好了,我去图书馆办了一张借书证。 之后图书馆就经常留下了我的身影。记忆中读过的国内名著比较少,仅西游记、红楼梦、水浒传、三国演义、聊斋志异等。 国外名著比较多。能忆起的大仲马小仲马的作品如、基督山伯爵、三个火枪手、茶花女。 巴黎圣母院、悲惨世界、红与黑、简爱、呼啸山庄、飘、卢梭忏悔录、 傲慢与偏见、德伯家的苔丝、堂吉诃德、鲁滨逊漂流记、格列弗游记、汤姆叔叔的小屋、老人与海、查拉斯图拉如是说等。 其中堂吉诃德因不喜欢那种荒诞的文学写作方式,没有读完。还有莎士比亚文学作品,也因不太喜欢它的叙述表达方式,放弃了阅读。 俄罗斯文学作品:静静地顿河、战争与和平、 安娜卡列宁娜、 罪与罚、这里的黎明静悄悄、悬崖等等. 那时读书不像现在,一本书几天就可读完。 印象最深的是当初出差长沙,买了一本尼采的存在与虚无,还未能开始阅读,被好友借走一直无下文。
2015.7.4
美对心灵的转换 雨季过后,这一段时间阳光猛烈,气温一直在28——33度之间,六月份的连续高温,一直延续到今天。预报说今有雨,雨未见,却有风频频吹来。气温也比往日温和了一些。 昨晚阿C出去喝酒,11点开始猛打电话,几次后才接,故意酒气哄哄用他的声音掩盖我的声音。等到12点未回,一气之下,把贴在空间写给他的两首诗给删了。兀自睡去。 早起还是那样高温的天气,阳光耀眼,不能出门,也看不进去书,生着闷气。 心情糟糕,无事可做,又很想做些什么,拍几张照片贴空间吧。当拿起手机,对着窗外那些绿意葱茏的植物时,那些不快的心事很快化为乌有,进而转变成了愉悦的心情。 昨天读到托马斯.摩尔心灵地图这本书时, 对如何关怀心灵很受启发。其中谈到美能滋养心灵,正如食物滋养身体一样。如果生活中缺少美,我们的心灵就有可能表现出各种心理疾病的症候——抑郁.偏执.隐疾和人生意义的缺失等等。心灵对美充满渴望,如果这种愿望得不到满足,就会出现希尔曼所谓的“美的神经官能症”. 有时候,心灵需要从日常生活的责任中解脱出来,享受片刻的沉思和新意。譬如,你驾车行驶在公路上,忽然间,车窗外的美景吸引了你的注意,你不由得停下车,在外面站上几分钟,欣赏大自然。这就是美对心灵的召唤,顺从于这种力量,就可以满足心灵的需求。 美是想象力的不竭源泉,能为我们营造无限地想象空间。 如果我们为美感动,就说明我们的心灵仍然活着,因为心灵最大的天赋就是感动。激情是心灵活力的来源,而“激情”这个词的原意就是“被感动。” 关怀心灵的方式有多种,比如隐居,比如把前一晚的梦记录下来,比如写日记,做能让自己心情愉悦的事。当然这是托马斯.摩尔的理解。 而我喜欢的方式,拍那一碧如洗的天空,呆呆地仰望可望而不可及的云朵,甚至把它作为一种物象,寄托自己的所思所想,把自己置身于想念的事物中,美好的心念也即完成。或者就像此刻,窗外这些郁郁蓊蓊的绿意通过我的镜头把它展示出来,那一刻予人分享的快乐,成就了心灵对美的感召,也就把自己不良的情绪转化了。 两天没出门了,阿C还醉着酒。晚上一个人去了商场,回家时未能忍住鲜花的诱惑,买了几枝百合,用粉色的纸包装,到家按门铃。阿C开门,递花,一句话不小心地溜了出来:给你哦,亲爱的! 2015.7.6 为进藏作准备 离假期不远了,身边的同事朋友纷纷在作国内国外出行的准备。一开始打算去成都,想着夏季酷热,哪都高温难耐,唯成都雨季充沛,再则成都悠闲散漫的生活气息,成都的小吃,宽窄巷子、锦里也同样令人向往。等我在网上网购了一条宽松休闲的裙子回家,被LG一句话PK掉了:大热天城市里有什么好玩的,要去就去大山里。 一下想到了云南的大理,丽江、西双版纳、洱海、泸沽湖等,这些时常萦绕在耳畔或文字上跳荡的美好字眼。刚好朋友一家也去,朋友去过几次,这次专门陪老婆孩子。朋友一家去的是大理那条线,而我又想兼顾泸沽湖,朋友家的孩子比较小,只好放弃了与我们同行。待我在网上查资料时,稻城.亚丁这个名字一下把我从那些熟悉的地名里吸引了过来。查资料,看信息,特别是去一小店逛衣服,跟老板娘一聊天,始发觉她根本就是一个完整的资深驴友,刚从维也纳回来。说起稻城.亚丁,熟悉得很。说那里开发还不完善,晚上睡觉的地方是一大排通铺,里面几十上百人睡在一起,男女不分,根本不能忍受。需自带睡袋,有时连水电也没有,一两天不洗脸不洗澡是常事。有的地方还需走一天的山路,也可以骑马。
把这消息回家一说,LG不同意了,说那不是你去的地方。经他一说,我原本像风帆一样鼓荡的自信心也渐渐地消失了。 他第二天把一条去西藏的链接地址发给我,高兴得我一下要跳起来。雪域高原,蓝天白云,布达拉宫,神秘,高远。那是我心目中国内游的最后一站,也是我最向往的一个地方。 什么时候我可以站在世界最高的地方
瞭望
让我在离蓝天白云最近的地方
歌唱
雪山淘洗我灵魂的苍白
纳木措的湖水给我宁静安详 报的户外自助团不包票,需自购,17日去西藏的票早已预售完。再往后推,我的时间不够了。只好把任务交给旅行团,他们答应从黄牛党手上购票,一张票要多加两百多,并且最近还没票,要等几天后才能回复。我们问到底这次能不能去,他回答一定会有,之前有过多次这样的事,基本没失败过。 票没拿到手,心里基本没底。忐忑,犹豫。但我还是决定从今早起开始跑步,调整自己的体能。该买的衣物,装备还得买,这次去不了,还有下次。
2015.7.11
无人的倾诉 加了国内哲学名家周国平的个人微信群有一段时间了。以前只是倾慕,之前也陆陆续续地从读者及其他报刊杂志上读过他的作品,书柜里仅存的是三年前同时购的两本书,一本是守望的距离,另一本妞妞。 妞妞这本书读后及其感人:作者从一个刚出生就患绝症的女儿开始记述,一个普通家庭所经历的所有悲伤,以及随着孩子病情的辗转的片刻欣喜,通过他细微的笔触一丝不减地描述下来,直至一岁半的女儿最后离开人世。其记录过程无不让人感慨唏嘘,读者随着作者笔触的深入一起感受生命里的那种悲,那种痛,那种无法释怀的无望与无助。 之前也在空间通过关注,加了他的腾讯微博。喜欢他对人生对社会的精彩点评,睿智的话语,哲性的思考,如思想的芒,穿透肺腑,无不让人有茅塞顿开之感。 后在微博看到他的微信群,犹犹豫豫地加了进去,才知道如获至宝。他的文章每天都有更新,感觉像一个圣人一下从远古走进了现在,非常可亲亦可敬。 微信里陆续加了好几个群。每天都忙,忙上班忙生活,忙自己的大情小绪。空闲时翻翻这个看看那个,心情不好时几天不登录,或者有时临睡前才偶尔翻看一下。但我从未留过言或是点评他的文章,只是觉得他的文章有些比较精干,容易阅读,也总给人智慧的启迪,偶尔会转在微信圈。 一次无意中看见有他发起的一条语音,吓人一跳。不理会,也不懂怎么操作,或者肯定按错键了。隔不多久,又有一条。一看时间,晚上12点以后,我早已入眠。但还是感到奇怪,不敢点开语音,又不懂怎么操作回复,干脆不理。两周前收到一条,时间是下午4点多,等我打开微信,已是暮色如墨。还是不管,一一删除。我不是一个时刻把手机揣兜里的低头族。特别在家里,出门买菜购物散步总是不喜带手机,如果没有特别的事,也不会经常看它。总觉得对一件事物过度依恋不是好事。今晚散步回家,打开微信一看,又一条。想想无论怎样都应该回复一下吧,也是必要的礼节。不敢惊扰家人,于是悄悄溜出房间,坐在阳台椅子上,打开微信,点击语音,想看看他到底说了什么。点开什么也没有,犹疑,再点,还是没有。手无意中在空格处多停留了一会,突然跳出三个选项:扬声器播放、收藏、转文字。我犹疑地按了转文字,一行字神奇地出现了:我在我的工作室里,今天是周末,那家公司都不上班,等作品的楼里面几乎只有我一个人,窗外飘着雪花屋子里安静极了。的感觉真好(应该是少了“这样”两字吧,我想),我正在写一本医学书书(多一字),今天接到王国维(应该是读吧,看来哲人跟我一样,别字连天,也许是使用手机的缘故,常常不受大脑控制)。他是引进德国哲学的第一人,二十几岁就读懂了康德哲学。非常了不起,可是在当时的中国根本就没人理他。
一下后悔了之前所有的鲁莽,删除了几条不知所以的语音文字。我想这或是一个孤独的人在读书读到及其安静或寂寞的时刻,非常需要对另一个或一群他的读者,倾诉或者分享,即便被倾诉的对象不存在,或离自己非常遥远,但不影响自己情感或精神的倾泻,这让我看到了一位哲人的孤独,这样的孤独令人起敬! 2015.11.22
很赞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