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阴逝 情未老
2021-12-23抒情散文十年兜兰
本帖最后由 雨夜昙花 于 2016-8-18 02:52 编辑
光阴逝情未老大约在2003年春天,我初学上网的时候,在山东报业集团属下的一个网站浏览,不意竟闯入《齐鲁晚报》副刊选稿论坛——“青未了”。这个论坛很活……
光阴逝情未老大约在2003年春天,我初学上网的时候,在山东报业集团属下的一个网站浏览,不意竟闯入《齐鲁晚报》副刊选稿论坛——“青未了”。这个论坛很活……
本帖最后由 雨夜昙花 于 2016-8-18 02:52 编辑 <br /><br /> 光阴逝情未老
大约在2003年春天,我初学上网的时候,在山东报业集团属下的一个网站浏览,不意竟闯入《齐鲁晚报》副刊选稿论坛——“青未了”。这个论坛很活跃,每天打开网页,都能看到有新人注册,自然“旧”人也不断地发贴。在这里,我熟悉了很多一起发贴的朋友,其中就有“灌水大王”张阳。为何“灌水大王”?是因他的签名档里有个不断灌水的动漫图片,很奇特,很吸引人,像“斗士”。每天我上论坛,只要打开一篇文章,不论是他自己,还是其他人,几乎都能看到这个“斗士”在灌水。
论坛里的他不叫张阳,叫“绝对本色”,后来我才知道他本名叫张阳,山东省平阴县人,他的家乡是全国闻名的玫瑰之乡,阿胶正宗原产地。伴随着网络这一新兴事物,张阳用“绝对本色”这个名字,穿梭于各大文学论坛。2002年末在齐鲁晚报青未了发表处女作《那年那月》,自此一发而不可收。那时候,论坛不仅可以上传自己的作品,还是交流思想,发布自己的行踪的阵地,谁去登山了,可以写一贴游记传上去,谁家里有什么事发生了,也可以写一小段文字。自然,图片、段子,幽默笑话都可上传供大家分享,气氛非常地热闹。
我是属于沉默的一类的人,只要上论坛,就只顾读文发文。论坛里的文字更新很快,一眼看不到贴子就沉下去了,于是大家还要变着法子提贴。论坛里不乏写作高手,也不乏快手,张阳就是一个快手作家。他一边灌水,一边还不停献出新作,我常想,他得有多大的精力?
后来有一段时间,不大见到他的人影,有一天看见他在线,我就问,你最近去哪里了?他说结婚了。新婚燕尔,自然不能舍了新妇泡网。过了一些日子,他又失踪了,再问,说是考公务员了。这一考,张阳就更少去论坛了。没等张阳出现在论坛,我也不去了,因我找到一个更好的写作方式,论坛于我已失去了吸引力。
应该感谢现在发达的传媒方式。十年之后,我在新浪博客里发现了张阳,并加了他的QQ号,算是再次联系上了。只是我不太聊天,张阳也忙。只知道他在当地一个乡镇工作,工作繁杂,无法安心写作,用他的话说,“这十年来,笔都生疏了”。真的是这样吗?我倒不信。因为他有深厚的文字功底,思路清析,文笔老练,根本不愁在任何时间里提笔创作。
前些日子,他告诉我,想把往年的手稿集在一起,出一本散文合集留作纪念。这是好事,当全力支持。他把《岁月留痕》书稿发给我,让我给这本书写序。说实话,我是真的很少写序的,一是写序得有一定的文学常识,二是得了解这个作者,须读大量作者的作品。张阳的作品,在论坛里读过的一些,我还有些印象,但毕竟时间太远了。当我再次打开他的书稿,重温他的文字,十年前的一幕幕情景,恍又浮现眼前。
张阳的作品,大都是在“青未了”时写成的,因为副刊所限,篇幅大都不太长,内容却精彩纷呈,有写童年的,有写亲情的,有写邻里之间的。他写年少的时候,字里行间带着稚气,让人一睹便会想起一个天真烂漫的少年,他写懵懂的青春,写一个女孩对自己的吸引,写的那样坦荡,那样真实。尽管举止幼稚,可也足以让人回味无穷了。
乡愁总是与童年分不开的,少年的乡村生活也是。和许多人一样,尽管刚过三十而立的年纪,他却也有与乡村有关的许多的回忆。在外面跑买卖的张大爷那台黑白电视机所引起的骚动,至今让他不能忘怀,于是他写道:“在堂屋前面,放了一张八仙桌,为了方便后面的人都能看见,桌子上四平八稳地放了把椅子,那台万众瞩目的宝贝就端端正正搁在椅子上,下面还垫着随箱来的白色泡沫。”
我们或许都经历过这样的场景,但我们不是每个人都因为看电视而遭遇到挫伤,年少的他为能抢到电视机的最前面,早早跑到那里占地方,还帮着大人们抬桌子,架椅子,没成想这计划还没实施就被张大爷赶出来了,一个好大的巴掌拍在屁股上:“去,小毛蛋孩子,边玩去。”读来让人忍俊不禁,又让人心里涌出莫名的感伤。
因了这段酸辛的往事,他又写到乡村的发展,写乡亲们家庭收入的变化,由十几寸的黑白电视写到二十几寸的彩色电视,由单一的电视节目写到手中拿着遥控器不厌其烦地挑选名目繁多、令人眼花缭乱的电视节目等等,用平实、朴素、动情的语言,描摹出一种于我并不陌生的生活,追忆着一个时代又一个时代的变迁。
在这本书里,他写了《怀念土炕》的文字,无论是北风呼啸,还是大雪纷飞,土炕都给予了这个家庭的温暖。小时候,我也睡过土炕,在我的记忆里,土炕是可以让人依赖的,它不仅能够给你温暖,它还让你依靠着它,依赖着它,不用分开。所以,土炕常常被我用来当作火炉,当作棉被,当作母亲的怀抱,当作我们几代代人的“家”。
在《送母亲一枝玫瑰》一文里,他自述从结婚以来,没买过一枝玫瑰给喜欢浪漫的妻,却记得买了玫瑰送给既没有文化,又是典型的家庭妇女的母亲,感谢母亲的养育之恩及为家人所做出的奉献,为母亲庆祝节日。他买玫瑰,不用现成的工资,而是用自己的稿费。母亲是节俭的,细心的张阳知道,如果用工资购买,肯定会因为花钱而心疼,于是他想到了稿费,这是额外的收入,是可以忽略不计的,所以母亲可能不太心疼。这细致的一笔,充分体现出作者的孝心。孝心不一定非得惊天地、泣鬼神,而是一种发自内心去行动的细节,心中有孝,才能心存感恩。
张阳的这本文集,共分“岁月留痕”、“山水留踪”“世态留影”“性情留声”四部分,前两部分为散文,最后一部分是小品与杂文,最后一部他为小说故事。在第一部分里,张阳写回忆的文字较多,且大都涉及童年以及亲情,多用诙谐有趣的语言去写,到第二部分。张阳一反调侃的语气,文字变得非常柔软、优美起来,充满了对世间事物的诗情画意。譬如《无雪的冬》,这是一篇非常成熟的散文,犹如作者开始成熟的年纪,从刚刚踏上学校不久,对人情世故还不甚了解的年纪,写到年轻人的沉闷,彷徨,朦胧的感情,语言甚美。
你看,“落叶舞长空,风起秋意浓。或许只是缘分使然,在那里我遇到了你,火红的风衣,火红的围巾,一脸灿烂的笑容,构筑了我一生中最为美丽的一道风景……”
你看,“秋已经很深了,靠近你,我感到了火一样的温暖。你说过我给你的最初印象是“古道西风瘦马,断肠人在天涯。””我想是的,也许正是这首词让我们打开了话题,也许只是因为我们都还年轻的缘故……“
读到这里,热血,在这些温婉暖人的字句里沸腾了。
当我读到这里,真的就像作者文章中所写的那样,有如听见莱德曼的《秋日私语》,在沉静的某个秋日午后,在那个黄昏,在小路上徘徊了一个冬季,眼前尽是火红的围巾,火红的风衣,那些可爱的,灿烂的青春呵,那么健康,那么美丽……
语言是有声的,它可以表现音乐,它就应该在阅读中听到声音。
因为,我也这样沉闷过,彷徨过,有过这样的一段青春,有过美好朦胧的情感,所以,我为这样的文字而痴迷,
此时此刻,我的心里已经充满了期待,我期待着,张阳的散文集尽快出版,然后收藏一本,以此纪念往日的时光,还有“青未了”的那些日子。
在“青未了”的时候,张阳还很年轻,应该二十几岁。在青未了的那些日子,我亦还很年轻,可一转眼,就感觉时光已老。十年过去,谁的青春还在手中,如花一样姹紫嫣红地绽放,且不衰老,容颜未变?光阴可叹,可赞,惟不可寻。而生命,却一去十年。我们还能拥有多少个十年呢?
大约在2003年春天,我初学上网的时候,在山东报业集团属下的一个网站浏览,不意竟闯入《齐鲁晚报》副刊选稿论坛——“青未了”。这个论坛很活跃,每天打开网页,都能看到有新人注册,自然“旧”人也不断地发贴。在这里,我熟悉了很多一起发贴的朋友,其中就有“灌水大王”张阳。为何“灌水大王”?是因他的签名档里有个不断灌水的动漫图片,很奇特,很吸引人,像“斗士”。每天我上论坛,只要打开一篇文章,不论是他自己,还是其他人,几乎都能看到这个“斗士”在灌水。
论坛里的他不叫张阳,叫“绝对本色”,后来我才知道他本名叫张阳,山东省平阴县人,他的家乡是全国闻名的玫瑰之乡,阿胶正宗原产地。伴随着网络这一新兴事物,张阳用“绝对本色”这个名字,穿梭于各大文学论坛。2002年末在齐鲁晚报青未了发表处女作《那年那月》,自此一发而不可收。那时候,论坛不仅可以上传自己的作品,还是交流思想,发布自己的行踪的阵地,谁去登山了,可以写一贴游记传上去,谁家里有什么事发生了,也可以写一小段文字。自然,图片、段子,幽默笑话都可上传供大家分享,气氛非常地热闹。
我是属于沉默的一类的人,只要上论坛,就只顾读文发文。论坛里的文字更新很快,一眼看不到贴子就沉下去了,于是大家还要变着法子提贴。论坛里不乏写作高手,也不乏快手,张阳就是一个快手作家。他一边灌水,一边还不停献出新作,我常想,他得有多大的精力?
后来有一段时间,不大见到他的人影,有一天看见他在线,我就问,你最近去哪里了?他说结婚了。新婚燕尔,自然不能舍了新妇泡网。过了一些日子,他又失踪了,再问,说是考公务员了。这一考,张阳就更少去论坛了。没等张阳出现在论坛,我也不去了,因我找到一个更好的写作方式,论坛于我已失去了吸引力。
应该感谢现在发达的传媒方式。十年之后,我在新浪博客里发现了张阳,并加了他的QQ号,算是再次联系上了。只是我不太聊天,张阳也忙。只知道他在当地一个乡镇工作,工作繁杂,无法安心写作,用他的话说,“这十年来,笔都生疏了”。真的是这样吗?我倒不信。因为他有深厚的文字功底,思路清析,文笔老练,根本不愁在任何时间里提笔创作。
前些日子,他告诉我,想把往年的手稿集在一起,出一本散文合集留作纪念。这是好事,当全力支持。他把《岁月留痕》书稿发给我,让我给这本书写序。说实话,我是真的很少写序的,一是写序得有一定的文学常识,二是得了解这个作者,须读大量作者的作品。张阳的作品,在论坛里读过的一些,我还有些印象,但毕竟时间太远了。当我再次打开他的书稿,重温他的文字,十年前的一幕幕情景,恍又浮现眼前。
张阳的作品,大都是在“青未了”时写成的,因为副刊所限,篇幅大都不太长,内容却精彩纷呈,有写童年的,有写亲情的,有写邻里之间的。他写年少的时候,字里行间带着稚气,让人一睹便会想起一个天真烂漫的少年,他写懵懂的青春,写一个女孩对自己的吸引,写的那样坦荡,那样真实。尽管举止幼稚,可也足以让人回味无穷了。
乡愁总是与童年分不开的,少年的乡村生活也是。和许多人一样,尽管刚过三十而立的年纪,他却也有与乡村有关的许多的回忆。在外面跑买卖的张大爷那台黑白电视机所引起的骚动,至今让他不能忘怀,于是他写道:“在堂屋前面,放了一张八仙桌,为了方便后面的人都能看见,桌子上四平八稳地放了把椅子,那台万众瞩目的宝贝就端端正正搁在椅子上,下面还垫着随箱来的白色泡沫。”
我们或许都经历过这样的场景,但我们不是每个人都因为看电视而遭遇到挫伤,年少的他为能抢到电视机的最前面,早早跑到那里占地方,还帮着大人们抬桌子,架椅子,没成想这计划还没实施就被张大爷赶出来了,一个好大的巴掌拍在屁股上:“去,小毛蛋孩子,边玩去。”读来让人忍俊不禁,又让人心里涌出莫名的感伤。
因了这段酸辛的往事,他又写到乡村的发展,写乡亲们家庭收入的变化,由十几寸的黑白电视写到二十几寸的彩色电视,由单一的电视节目写到手中拿着遥控器不厌其烦地挑选名目繁多、令人眼花缭乱的电视节目等等,用平实、朴素、动情的语言,描摹出一种于我并不陌生的生活,追忆着一个时代又一个时代的变迁。
在这本书里,他写了《怀念土炕》的文字,无论是北风呼啸,还是大雪纷飞,土炕都给予了这个家庭的温暖。小时候,我也睡过土炕,在我的记忆里,土炕是可以让人依赖的,它不仅能够给你温暖,它还让你依靠着它,依赖着它,不用分开。所以,土炕常常被我用来当作火炉,当作棉被,当作母亲的怀抱,当作我们几代代人的“家”。
在《送母亲一枝玫瑰》一文里,他自述从结婚以来,没买过一枝玫瑰给喜欢浪漫的妻,却记得买了玫瑰送给既没有文化,又是典型的家庭妇女的母亲,感谢母亲的养育之恩及为家人所做出的奉献,为母亲庆祝节日。他买玫瑰,不用现成的工资,而是用自己的稿费。母亲是节俭的,细心的张阳知道,如果用工资购买,肯定会因为花钱而心疼,于是他想到了稿费,这是额外的收入,是可以忽略不计的,所以母亲可能不太心疼。这细致的一笔,充分体现出作者的孝心。孝心不一定非得惊天地、泣鬼神,而是一种发自内心去行动的细节,心中有孝,才能心存感恩。
张阳的这本文集,共分“岁月留痕”、“山水留踪”“世态留影”“性情留声”四部分,前两部分为散文,最后一部分是小品与杂文,最后一部他为小说故事。在第一部分里,张阳写回忆的文字较多,且大都涉及童年以及亲情,多用诙谐有趣的语言去写,到第二部分。张阳一反调侃的语气,文字变得非常柔软、优美起来,充满了对世间事物的诗情画意。譬如《无雪的冬》,这是一篇非常成熟的散文,犹如作者开始成熟的年纪,从刚刚踏上学校不久,对人情世故还不甚了解的年纪,写到年轻人的沉闷,彷徨,朦胧的感情,语言甚美。
你看,“落叶舞长空,风起秋意浓。或许只是缘分使然,在那里我遇到了你,火红的风衣,火红的围巾,一脸灿烂的笑容,构筑了我一生中最为美丽的一道风景……”
你看,“秋已经很深了,靠近你,我感到了火一样的温暖。你说过我给你的最初印象是“古道西风瘦马,断肠人在天涯。””我想是的,也许正是这首词让我们打开了话题,也许只是因为我们都还年轻的缘故……“
读到这里,热血,在这些温婉暖人的字句里沸腾了。
当我读到这里,真的就像作者文章中所写的那样,有如听见莱德曼的《秋日私语》,在沉静的某个秋日午后,在那个黄昏,在小路上徘徊了一个冬季,眼前尽是火红的围巾,火红的风衣,那些可爱的,灿烂的青春呵,那么健康,那么美丽……
语言是有声的,它可以表现音乐,它就应该在阅读中听到声音。
因为,我也这样沉闷过,彷徨过,有过这样的一段青春,有过美好朦胧的情感,所以,我为这样的文字而痴迷,
此时此刻,我的心里已经充满了期待,我期待着,张阳的散文集尽快出版,然后收藏一本,以此纪念往日的时光,还有“青未了”的那些日子。
在“青未了”的时候,张阳还很年轻,应该二十几岁。在青未了的那些日子,我亦还很年轻,可一转眼,就感觉时光已老。十年过去,谁的青春还在手中,如花一样姹紫嫣红地绽放,且不衰老,容颜未变?光阴可叹,可赞,惟不可寻。而生命,却一去十年。我们还能拥有多少个十年呢?
很赞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