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散文网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散文阅读 > 叙事散文

叙事散文

老房子

2021-12-23叙事散文木子李
本帖最后由 雨夜昙花 于 2016-8-18 01:21 编辑

  老房子房子跟人一样,它终会老去。衰老的人叫老人,衰老的房子叫老房子。老房子是爷爷奶奶手里建起来的。它活了三十多年。最后,父亲和母亲找人合力把它给推倒……
本帖最后由 雨夜昙花 于 2016-8-18 01:21 编辑 <br /><br />  老房子
  房子跟人一样,它终会老去。衰老的人叫老人,衰老的房子叫老房子。
  老房子是爷爷奶奶手里建起来的。它活了三十多年。最后,父亲和母亲找人合力把它给推倒了。
  老房子坐东朝西,是砖土混合的大瓦房。五间。屋内入深五米。起架高,有一层半。下面住人,上面半层是用椽子和苇席掺合泥土隔开的阁楼,可以放些杂物。每一间的四角都有四根支撑房梁的立柱。老房子的窗子是传统细棂隔的木头结构,用麻纸糊好,只在中间的地方留一小块玻璃供人看景。
  拆房易,建房难。那会,一座房子从准备到建成往往需要好几年。首先,砖和瓦要买在窑里烧好的,自己一块块一片片用平板车给拉回来;木料买回来后还要去皮打磨;土坯是自己一块块用工具在模子里打出来,晾晒好再拉回家。等到全都置办得差不多,选个良辰吉日,找几个有技术的亲戚乡邻帮忙,房子就正式开工了。挖地基,打夯压实。然后,一块块砖和土坯往上垒……等到房子的房梁也上去了,爷爷终于松了一口气。最后再铺好苇箔,上泥,坐瓦,房子就大功告成了。谁知天有不测风云,一连半个月的连阴雨。打好的地基被泡得稀软。房子后面的一堵主墙轰然倒塌。这情状任谁也不能接受。爷爷愁得几天吃不下饭,看着不断线的雨珠,他万念俱灰。在一个午后独自一人拿根绳子搭在初具雏形的房梁上,准备一了百了。幸亏眼尖的奶奶及时发现才没有酿成悲剧。万幸的是那支撑房梁的立柱还在。后来雨停后又在这基础上重新砌筑……老房子是用爷爷的血汗乃至于生命换来的,这话绝对不是言过其实。
  老房子从一开始就经历了人世间的风雨,它从死神边擦身而过。所以,它也应该属于重生。
  重生的老房子肯定有过崭新的时侯。但就像我从一出生睁眼看到的母亲一样,我的印象里,母亲最初的样子也就是她梳着齐耳短发的模样。我在家排行老二,我跟哥哥差着五岁。母亲再年轻些的时侯我没赶上。所以,老房子在我出生之前,就已经浸淫了数年的烟火气。正屋那两扇漆黑厚重的木门是吱呀作响的;屋外被白灰抹过的墙皮是斑驳剥落的;屋里横椽苇箔的顶是熏得乌黑的;包括每个房间墙壁或者门扇上哥哥用毛笔的涂鸦与我来说都是先天存在的。那些歪扭拙劣的字迹向我解释着每个地方的功能:卧房、堂屋、饭厅……老房子用一种亲切而友好的姿态接纳我的到来。沧桑与慈祥往往是一对栾生姊妹,它们就像爷爷奶奶脸上纵横交错的皱纹。岁月的洗礼过后,这里是最适合安置人身体与灵魂的稳妥之地。
  推开正屋的大门,正对的是一张四四方方的大桌。两边配两把中规中矩的大椅子。松木的。黑红的油漆反射着幽幽的光泽。桌子后面张挂着写有祖宗神位的画。画两边有一幅对联,上面有字:“孝弟忠信传家远,子承孙继万年春。”桌面正中放着一面竖镜。镜面上有喜鹊登梅枝的图案。左右手边各是一扇隔栅门。从左边进去就地靠东北角分布着一大一小两个灶台。窗台下是两个大箱子。这是母亲结婚时的嫁妆。挑起与隔栅门遥对的门帘,一个整间的大炕平展展地铺在眼前,这里曾是我儿时最好的乐园。再回到正屋,右手边一间即是厨房的操作间,窗下是一张大大的面板。东边靠墙的台子上一溜盛面的面罐。再进去,黑乎乎的一间房里有半拉炕。因为外间有一间小小的厦屋,光线透不进来,所以有点神秘的气息。我也不常光顾。到我记事起,这间已经成为放杂物的地方,不再住人。
  这是再普通不过的农家人房间的布置与陈设。在这里,它们全都融合成老房子的一份子,与老房子相互依存。老房子是所有有生命的个体与无生命的物件的载体,而也正因为有生命在这房子里面延续,老房子才能丰厚动人,活得饱有内涵又充满活力。
  每天定时定点在老房子的烟囱里冒出的炊烟便是老房子的气脉。一缕缕青烟顺着大炕底下曲里拐弯的通道终于找到了通向天空的方向。它和邻居烟囱里冒出的炊烟纠缠在一起,互道家常然后各自飘散。连着几天的阴雨,屋外的麦草有点潮。母亲把麦草塞进灶膛,一点火光引向麦草,浓烟四起。阴雨天气里的低气压使得烟囱的功能大大减弱。这时,浓烟弥漫在老屋里的顶棚。它们四处流窜却找不到突围出去的方向。田地里的劳作让母亲的心情很糟。她一边生火,一边埋怨爷爷。老房子的窗户都是死的,窗扇掀不开也卸不下来。浓烟只能顺着正屋的大门往外溜。母亲连连咳嗽。我站在老屋的外面,看老屋在烟雾中煎熬。一会,有饭菜的香气也夹杂在烟雾中钻进了我的鼻孔。我清楚的知道,是时侯安慰安慰咕咕乱叫的肚腹了……
  姥姥家的窗扇是可以掀起来的。姥姥家在一个大山窝窝里。姥姥村的名字很形象,叫薛家凹。远远地看去,它就藏在连绵中条山脉腹部的一个小坑里。偶尔一次,我会跟着母亲在姥姥家过夜。淡紫色的晨雾里,一声响亮的鸡啼唤醒了沉睡中的山村。我从姥姥家的炕上一骨碌爬起来,冲到屋外去玩耍。母亲收拾被褥,打扫炕席。这时,她会轻轻地把炕头窗户的上半部分掀起,让新鲜的空气流进屋里。她拿一根竹竿撑在掀起的窗扇的底部。然后顺便探出头在窗口叮嘱我几句。母亲的动作很优雅也很有韵味。这或许都是能掀起的窗扇的魔力。
  母亲说,以后我一定把这该死的老房子拆喽!母亲说得有点咬牙切齿。但能掀起窗扇的姥姥家我却呆不住。新鲜劲一过,我就嚷嚷着回家。好像老房子里有什么东西勾着我似的。
  不知怎地,年龄小小的我却喜欢跟着奶奶看戏。每到村里唱戏的日子,我会早早地搬上小椅子到戏台底下给奶奶占位。夜场的戏好看。因为有人会在戏台的一侧打出字幕。我乖乖地坐在奶奶旁边给她念每一句唱词,看台上穿着漂亮戏服的人们穿梭似的来来去去。我很满足,也很有成就感。回家后,家里的大炕就成了我一个人的戏台。拿把玉米穗往嘴里一含就是我的胡子。我用小手在胸前一撩,学着戏里的大花脸吹胡子瞪眼。拿两块枕巾在袖口上一绑就是我的水袖,我随手一甩,舞动生风。我在大炕上咚咚地跑,嗷嗷地叫。一个人的大戏不需要观众。时间在大炕上紧跟着我的脚步,撒了欢地跑。
  夜晚来临,奶奶拉出放在炕角的纺车开始纺线。左手抓一根用弹过棉花卷成的剂子,右手轻摇纺车的把手,剂子在均匀的拉力下巧妙地缠到了锭子上。往右摇两圈,让拉出来的棉絮上劲,慢慢地棉絮便拧成一股粗细均匀的棉线。再往左转,让纺好的棉线缠到锭子上,然后接着右手摇,左手抽。仿佛有神奇的力量,锭子上一会就缠成一个圆圆鼓鼓的大棉桃。我喜欢趴在奶奶身边看奶奶纺线。“嗡嗡——吱——嗡嗡——吱——”的声音就像一曲不断头的悦耳的音乐。我有一搭没一搭地跟奶奶说话。“奶,纺好的棉花干什么啊?”“纺好的棉花就是棉线啊。”“那棉线能干什么?”“棉线可以用来织布啊。”“织好布干什么?”“呵呵,织好布能做衣服啊。”“奶,你骗人。现在哪还有人穿这样的衣服。”奶奶接着说:“织好布啊,还可以做成被子里,做成褥子布。到时侯,我孙儿长大了娶媳妇要用呢。”一听这话我一下来了精神。我趴到奶奶耳朵边悄悄地跟奶奶说:“奶,你织好布可要给我留着些。不要都给哥哥了。”“放心,留着呢。有你哥哥的就有你的。”奶奶张开没牙的嘴巴笑得脸上皱巴成一朵花,惊得天花板上发着黄光的白炽灯微微地颤。奶奶的影子也跟着灯光在炕席上晃啊晃。我的上眼皮开始一直往下眼皮上耷拉。好像一眯眼的工夫,天就亮了。
  早上,屋外面还黑漆漆的。老房子靠街的山墙上就传来“咚咚——”的踹墙声。“谁家的小孩,这么早。鸡还没叫呢。”奶奶嘟囔着翻了个身。我却在睡梦中被惊醒了。我慌慌地起身穿衣。“再睡会,太早了。”奶奶嗔怪着。我不听。我要到学校去争第一呢。我披着微曦的晨光跟着小伙伴背着书包摸黑往学校赶……老房子就像一个传递信息的信号员。小伙伴们每天用这种方式跟我打招呼,相互约定去上学或到外面玩耍。老房子看着我和小伙伴们蹿着个的长大。
  “春种夏耘,放眼满田皆碧玉。秋收冬藏,开心遍地尽黄金。”这是记录农人生活的生动情景。老房子同样也记录着一年四季在我家的交替更迭。老房子的窗台就是他的眼睛。
  春天来了,房前的两棵高高大大的泡桐树开花了。铃铛样的花朵粉粉的挂满了枝头,落满了小院。成群的蜜蜂嗡嗡地飞来飞去,花香满院满屋,熏得人晕了头。我低下头专门在地上捡花朵。捡下花朵干什么呢?我找来针和线,把一朵朵小铃铛穿起来。戴在脖子上,挂在窗台前炫耀。引得不明就里的蜜蜂心急地扑上去采,我惊得甩掉脖子上的花朵项链,蜜蜂又趴到窗台上嘤嘤嗡嗡地忙活。我躲在屋里从窗户中间的小玻璃往外看。春天就在老房子的窗前喧闹。
  夏天,泡桐树枝干如张开的大伞。宽大的叶片层层叠叠,将七月的骄阳远远地挡在了小院外面。浓荫爬上老房子的窗台,重叠的叶片的影子便是最美丽的窗花。我在大大的炕席上呼呼酣睡,编织一个接一个清凉的美梦。绿意润了窗台,老房子的眼睛更明亮了。他显得更加神采奕奕。
  老房子秋天的窗台是最多彩的。先是碧绿的豆荚躺在上面,接受阳光的检阅。等到一个个都张开了大嘴,露出满身的籽粒才罢。接着是雪白的棉桃骨嘟成一朵朵绽放的花。然后,柿子在上面一日日红了脸。软乎乎的。用手揭开柿蒂,嘴对上去轻轻的一吸,满嘴甘甜。最后登场的是剥了皮的玉米棒子。它们一排排整整齐齐地码放在窗台上,连阁楼的窗台上也摆放得满满的。这是要放到冬天农闲时侯的。等到大雪光顾过小院,一个个大玉米棒子也早被晒得梆梆硬。我和哥哥吸溜着鼻涕拿个小箩筐把这些个玉米棒子都搬回屋去。一家人围着火盆坐在炕上,边剥玉米边唠家常。
  吃饭、睡觉、玩耍,欢笑、忧愁、泪水,老房子打一开始建成起就开始积攒。它把所有住在里面的人的所有的这些行动和情绪都统统攒起来,再独自消化。它包容,它淡定。它静静地承受风霜雪雨,它默默地在冬天白头,又在春天焕发出青春活力。
  但谁又能抵挡住时光的摧残?人如是,房子也如是。
  爷爷老了,老得嘴里没有几颗好牙,老得胡子也变得白花花。可是,他还是不放心把他苦心经营下的家业拱手交给父亲和母亲。说白了,是他不想交给父亲。父亲是入赘到家里的。而父亲来到家以后,母亲变得越来越和父亲一条心。这天,老房子里,吃饭的小方桌前。父亲母亲跟爷爷叫上了板。母亲要让爷爷把家交给她来管。爷爷的山羊胡子一翘一翘的,他说:“我还没死呢。”父亲不吭气,这个家里还没有他的发言权。母亲却不依不饶。她开始躺到床上不吃不喝。她要用死来威胁,她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爷爷最后没法,只得让步。
  爷爷的让步直接决定了老房子的命运。因为母亲说过,她总有一天要把这该死的老房子给拆掉。所以,接过权力的父亲和母亲要做的第一件大事就是拆房。
  除旧迎新是千年不变的规律。长江后浪推前浪,前浪倒在沙滩上。也是一种很现实的说法。老房子的寿命终于走到了尽头。老房子里,我跟哥走过了童年,在某年某月的某一天就突然从“大孬、二孬”变成了爷爷嘴里的“小长毛”。我们是爷爷奶奶的乖孙子,我们也是父亲母亲的好孩子。我和哥欢天喜地的帮着搬东西。我们也想住进新房子。那会的我们从没想过老房子的落寞和感伤。
  顺着梯子爬上阁楼,我用眼睛四处逡巡。在阁楼正中的大梁下面,我看到了一块钉得稳稳的长长的木板。我们当地把它叫做“梁基板”。上面写着:公元一九五八年五月八日李**携家人合力建造。——那一年的那一天是老房子的生日。
  新房子踩着老房子原来的地方建了起来。老房子完成了它的使命。这是一个轮回。但它永远不会消失。就像一张照片的底片,它已经深深烙在我的脑海里,并且占据了一方比较重要的位置。它令我每每想起时有怀念,有感慨,有再返回去走一遍童年的冲动。它和过往杂糅在一起不可分割,它是家的另一个代名词。
  让人振奋的是,拆老房子时剩下的一些完好的砖块并没有扔掉,它们被砌垒成新房子的底梁埋在了土里……
  我坚信,老房子还在,他早已获得了重生。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