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万字散文《大地生书》,已发《大家》杂志“云南青年作家专号”
2021-12-23经典散文
[db:简介]
散文
随便带上几本书,博胡米尔·赫拉巴尔和雷蒙德·卡佛的小说,以及《楞严经》、《地藏经》等经书,连同一个背包,一个自己,乘着开往春天的火车去旅行。
一个人行走,最好是火车,最好是深夜。这样就有无尽的时间,清理垃圾,间或全盘杀毒,给肉身加速,好与灵魂同行。从瑜伽的修行哲学“断行,舍行,离行”,再到山下英子的新概念“断舍离”,找回一个简洁任性的自我。
火车停下时,几只早起的鸟儿在大理国的天空飞过。换乘最早的中巴,下关至漾濞,朝着那个极为陌生的地名前行。苍茫的横断山间繁衍着很多古朴的县城,对我来说是一卷卷未读之书,抑或整座滇西高原就是一部大地生书。
早安!漾濞。我随日出而来,听到了小城的洗漱声。漾濞慵懒的早晨,慢慢在天地间舒展开来。
请你安静些,好吗?不,这是卡佛的小说。我要说的是,漾濞的朋友,请让我一个人行走,无目的行走。我要寻找的是陌生感,不需博学的介绍。漾濞,这个古怪的地名,我只知道与其关联的是核桃,其余一无所知。对,一无所知,对一个县的一无所知,才让我心驰神往。就像那些陌生的经书,读不懂,但喜欢翻翻。让我在陌生的大地上随便走走,看看,想想。只要在地球上,还担心丢掉吗?
一个孤傲的汉字,一个冷艳的地名。濞:漾濞,地名,在云南省。《新华字典》只有这个解释。古语云:北不识盱眙,南不识盩厔。滇西漾濞,又有几人能识?每一个生僻地名,都蒙着一层神秘的面纱,高深莫测。
当我们谈论漾濞时,我们在谈论什么?不,又是卡佛。这个颓废的酒鬼。昨夜在火车上读他的小说,满脑子全是卡佛式的话。我不想谈论卡佛的爱情,也不想谈论别人的漾濞。我愿做一个独行者,在陌生的世界行走。什么也不谈,才能节省最大的空间来漫然思考,尤其是忖量那些无意义的事情。比如天空,大地,心灵,忏悔,以及孤独,这些常常被我们遗忘的词语。
漾濞赶集,沿街为市,整条街买卖的都是春天的碎片。香椿,蕨菜,棠梨花,金雀花,苦刺花,玉荷花,还有很多不知名的野花、野菜,全都羞涩地蹲在街边,细诉春天的物语。一只黑鸟站在空中的电线上鸣叫,许是看到街上那篮棠梨花,是从它昨日歇脚的棠梨树上所采摘。我抬头寻鸟,却从建筑物的缝隙间瞥见远处山巅的白雪,顿时内心融化。那是点苍山,春天依然积雪的点苍山群峰。大理市与漾濞县仅一山之隔,点苍山东面是大理,西面即漾濞。还得感谢那只鸟,一只在春天保持忧伤的黑鸟,提醒我抬头关注天空,以及离天空最近的苍山雪峰。沿着雪岭的方向,我到达苍山西麓的光明村,一个被万亩古核桃树完全笼盖的山寨。一路向西,世界越来越简洁。到了漾濞县光明村,世界就只剩下一株株古核桃树。在漾濞县城,我遇见很多核桃加工户,还有那巨大无比的核桃城雕。核桃是一种充满智慧的坚果,犹如得道的高僧。老,干,脆,每枚核桃都有着老者的特质。筛选,敲壳,剥壳,去杂,分装,若干道工序,全是手工操作。这是老人干的活计。每粒核桃仁都带着漾濞彝族老人的乡愁,进入那些没有核桃树的世界,作为都市人茶余饭后的零食。在拍摄漾濞大妈剥离核桃时,我就沉浸在对核桃树的无限想象里。犹如那只盯着集市上的棠梨花而想象山中棠梨树的鸟,那只在滇西的春天依然忧伤鸣叫的黑鸟。对于核桃树,我并不陌生,滇南泸西老家院里就栽着一棵。我曾在北京怀柔黄坎村见过大片的核桃古树林,那是明清时代的古树,苍劲,屈蟠,犹戳冬霾。也曾在云南屏边菲租克村遇见遍布山寨的古核桃树,正直暮春,蓝天,红土,衬着古树嫩绿的枝叶,使菲租克成了一幅夸张的重彩画。但这些,在漾濞光明村的古核桃林面前,还是令我哑然。漾濞县林业局、漾濞核桃研究院为古核桃树测定了树龄,编号登记挂牌保护。我无法估计树龄,只能一一查看那些钉在树干上的蓝牌子,那是古树的身份证。100年,300年,500年,800年,生命坚韧得让人喘不过气来。我寻到一株最老的核桃树,1160年,一个叫人跪拜的树龄。回家后看照片,记下了这棵古树的编号:YBFH-I-00001,蓝牌上面还有二维码,扫描不了,遗憾当时未细看扫描。1号树牌,犹如首长的1号车牌,该是核桃树王了。几年前到河南登封嵩阳书院,我曾看到一棵被汉武帝封为“二将军”的柏树,树龄4500年以上,是中国现存最古最大的柏树。世界最长寿的树种多为柏树、冷杉、松树等,核桃树作为实用的干果树,能活千年以上,当属罕见。嵩阳书院的那株古柏树,史上被雷电劈击过几次,树干炸裂若掌形,如不死的幽灵,似树精显身,令人心生震怖。而漾濞的这株古核桃树,有着彝族毕摩的宗教气质,开花千次,结果千回,繁衍生息,心中生发的只是敬畏。掩映在古核桃林中的那些老屋,本是古核桃树结出的铁核桃。一间房子,是一粒核桃;一座村寨,就是满树核桃。这是核桃寨,更是远古的核桃源。我喜尚古树,尤其是苍山西坡的这片古核桃林。我得靠近些,再靠近些,抚摸着一株株古树,试图与古树说说话。大地上的古核桃树还在酣眠,徐缓的春风尚未吹醒那些沉滞的生命,任凭密致的枝桠安睡在天空里。与古树交流,我必须仰视。树喜好仰视,一生都在昂着头颅生长,孤傲至极。我之仰视,是仰视树冠;树之仰视,乃仰视天空。仰视的世界不同,自然活的境界也不同。我的世界观,远不如一株树,一株深扎在大地上仰望天空的古树。人类进化的直立之躯不善仰视,我索性躺在古树下,睁眼看天,细赏树枝里的天空,或天空里的树枝。此时,苍山西坡的古核桃树早已抖落掉全身的花朵、果实、树叶,赤膊上阵,扑向天空。那些裸露的树体伏藏着暗涌的生命,内敛,默祷,随便一根枯枝都能力透纸背,划破天穹。稠迭的树枝刻印在天幕上,如神秘的画符,又似拙涩的天书。对天而谈,不问俗事,这是古树的生活,古树与天空的宏大叙事。尼采告诫人们:人生苦短,时间只允许我们关注一两件事。可人太贪婪,连个微信公众号也要关注几十几百个。哪像树,只关注大地和天空,生命即是修行,在辽远的天地间闭目生长。我最喜树皮粗糙的古树,如松、柏、樟、柳等,老核桃树的树皮也颇粗劣,甚合我意。皲裂的树干,奇异的树瘤,苍劲的树枝,等待着我的抚摸。繁密的树枝,糙手的肌理,都包含着古树陵谷纵横的世界。随便抚摸每一株古树的肌肤,我都知道古树过得好不好,纵然古树不说难过的心事。
一根树枝折断了,我无法想象,那株树会有多疼。而触诊满树的折枝、树瘤,以及刚长出的树痂,我不敢想象,千百年的古树历经了多少伤与痛,衰与荣。抱着古树念一遍药师佛心咒,是否能帮树消减一些疼痛。大地上的生命轮回几十次,这群古核桃树依然孤独地活着,依然以千年之果养育那些与树无关的生命。其实古树就是另一种形式的时间简史,记载着大地上的事情,以及劫后余生的密码。
“安忍不动如大地,静虑深密如秘藏。”这是地藏菩萨的法性,我想也是千年古树的神性。万物皆有灵,那株存活千年依然开花结果的古核桃树,或许就是漾濞的核桃神,就是我们心中的活佛。树冠有多高,树根就有多深。大地是古树的胞宫,天空是古树的怀抱。我不知道古树如何进入大地,但我清楚古树怎样钻进天空。每一株古树,都紧紧抓着天地两极。大地是母性的,天空也是母性的,任由古树自己去修行。天空是古树的彼岸吗?若是,那些花朵、核桃,就是核桃树修成的彼岸之果,智慧之果。我想是这样的,天空并不虚幻,天空是树的彼岸。
我一直躺在漾濞光明村的古树下,细读枯枝写画的天空。在我身旁,还有几只不停行走的蚂蚁。世界呈现为一幅静物画,我只是画角的一个黑点。点苍山的明月已经升起,就坠在古树的枝丫间,像个晶莹的鸟巢。晚风吹过山冈,树枝轻轻摇曳,真担心树顶的月亮掉下来,砸在我身上。谢尔·埃斯普马克有诗写到:“在这白色的夜晚,我们是黑暗的”。我感到此时在这白色的苍山之夜,也只有我是黑暗的。大地上的树影与天空中的树枝连为一体,已经分不清谁是谁的倒影,哪头是天,哪端是地?抑或,天空本是古树另一种形式的大地。无所谓天,无所谓地,只不过是这些千百年的古树向两端生长而已。
今夜,在苍山西坡,我就像古树一样活着。静静地仰望着苍天皎月,直到月落,又直至日出。
心咒:嗡,呵呵呵,微斯摩耶,司哇哈!
苍山西坡是一部原初的大地生书。这里的每一片土地,每一条溪流,每一株花草树木,都是一首首直抵云端的原诗。我说的并非清代叶燮所著的《原诗》,而是比诗经更古老纯粹的大地上原本的诗作。诗经是人最初的心灵吟唱,我所要表达的原诗是直接来自大地上有灵万物本体的语言,那种自然界的密音,或者神灵的诗语。
能读懂大地生书的,惟有无尘的心灵,抑或忏悔的灵魂。能听到大地原诗的,定是云上的诗人。而我还在伏地爬行,背着磐石登山,但求聆听到几句大地的腹语。
大部分时间,苍山西坡都在放牧白云,放牧亘古的白云。飘落大地上的几朵云彩,变成了苍山西坡的山寨。比如紫阳、上邑、金盏、安南,他们是苍山西坡的孩子,或者牧童。春发生,大地推开天窗,开始吟唱。苍山西坡也在吟唱。只是人类领悟不了大地的玄语,却创造一些污浊的词语去赞美四季,尤其是描写春天的那些公共词语,完全亵渎了春的神性。大地原诗的丰富性,应由不同童心的理解来构成。苍山西坡的每一个村寨,以及村寨周遭的事物,都是大地的一个个词语。只是我们要理解大地的每一个词语,都要用若干句子来解读。比如,我现在要讲的是“安南”、“杜鹃”两个词,虽一直在焦唇敝舌地说,却仍然道不清内心想要表达的些许细微之意。
我的心在天空中飞行很久,才穿过茫茫的物欲世界,发现苍山西坡这片宁静之地。到达大理州,到达漾濞县,到达漾江镇,到达安南村。地名越来越小,道路越来越险,天地却越来越大。采风团所乘的是两辆国产中巴,犹如两头没到过山村的城镇怪物,抓到一条野藤般的山路,就试探着进入苍山西坡的腹地。从漾濞到安南,赶上午饭。安南村如同挂在苍山高处的一顶篾帽,随风摇晃,遮半片阳光,供我们歇息补给。安南不是目的地,目的地在安南之顶,苍山之巅,有简易土路可达。我说我要徒步爬山。无人听见。个体的需求总是淹没在集体的洪流中。驾驶员用一根牙签剔着牙,发动,关门,起步。一条被压扁的S型土路,像扭曲的绳索紧贴在山肚上。绳下端坠着安南村,绳上头可能钉在山顶的某处。路窄,灰厚,弯急,坡陡,盘旋而上,回头可见几公里深的山谷。汽车拖着一股愤怒的沙尘皱眉缓行,待转过急弯爬至上一层山路,下面的灰尘刚好随风上坡,直袭车前。几道路弯过后,车前车后,山下山上,早已漫天黄灰。两个移动的铁箱子,成了沙尘暴中迷失的甲壳虫。驾驶员一直紧咬着牙签开车,仿佛整辆车都被钉在那根牙签上,真担心牙签被咬断。咬牙签的嘴自语,要是坐的人少就上不来了。隔一会又自语,空车会打滑。我想这哥们若是事先知道客车要走这种土路,定是不敢来的。
总算爬到山顶,舒一口气,下车。我说过,地名越小,天地越大。举目远眺,世界已经变为一片花海,各种杜鹃花盛开的花海。天空淡蓝,低垂,戴在苍山的头颅上。远方横亘着一条更为苍茫的群山,可能是高黎贡山。一路跋涉,全为这坡杜鹃,我得好好看看这些远离人间的花朵,这些滇西高原的精灵。
对于野生的大片杜鹃林,我曾在滇东的师宗县英武山见过。英武山的杜鹃多是上百年的古树,最老的一株树龄1400多年,被中科院植物研究所、中国花卉协会鉴定为世界上迄今为止发现的最古老杜鹃花树,授予“中国杜鹃花王”保护。杜鹃树生长缓慢,几百年的树只有椽子粗,即便那株上千年的老杜鹃树也并不太高大,但树皮出奇地粗厚炸裂。见到英武山杜鹃林时,已是深秋,惟有沧桑的古意袭来,想象不出千年杜鹃花开的景致。这次到达滇西的苍山西坡,正是杜鹃花盛开时节,山花多得让我遂不及防。我发现苍山西坡的好几株古杜鹃树,远比师宗英武山的那株“杜鹃花王”要高大得多。但漾濞没有像测定古核桃树那样对古杜鹃树进行树龄测定,我无法判定苍山西坡古杜鹃树的岁数,只是觉得它们会特别古老。
这是一个杜鹃花的天堂。除了满山满树的杜鹃,世界就只剩下蓝天和草地。纯粹,无尘,不食人间烟火。或者说这里原本就不是人间,而是神灵的花园,是大地的画稿,是万物的原诗。看这些来自远古杜鹃原初的原色,淡红,桃红,紫红,淡紫,淡黄,乳白,全都艳色绝世,美得让人忧伤。难怪沈从文说,美丽总令人忧愁,然而还受用。杜鹃树上,花簇锦攒;杜鹃树下,落英缤纷。枝头的花朵惹人爱,地上的花瓣让人怜。此刻,我觉得人类在这神灵的花园跟前就是一俗物,唯恐污损了这片秘密的净土,惊吓了这些羞涩的杜鹃。苍山西坡的每一株古杜鹃树、古核桃树,以及所有雪水滋养的一草一木,都显得无比高贵,只有人是卑微的。那条上山的土路,即是人们刺向苍山的一道长长的伤痕,记录着人类在大自然面前的鲁莽和羞耻。汽车从伤口上路过一次,苍山就会疼痛一阵。我想只有徒步登山,才是对杜鹃花的歆羡,对苍山西坡的敬畏。
在苍山西坡的大花园中,我得任由灵魂恣意飞翔,不用等待背负原罪的身躯。让时空停顿,或者没有时间。漫游,如一朵白云般尽情漫游,聆听大地的咒语,山花的吟唱。累了,就躺在铺满花瓣的山坡上成眠,在绝美的净土上继续梦游。我是生活在苍山西坡的一个闲人,或者是一个牧童,一个护花使者,一个仙道。做一些无用的事,比如探秘地理,研究植物,诵读经书,如此而已。
“咩咩,咩咩咩。”是羊在叫。寻声望去,不远处一株高大的杜鹃树下,有一只黑色的羔羊在张望。我不知羔羊从何而来,归谁所有。羔羊天籁般的叫声,令苍山欢悦,原来大地是醒着的。三月的苍山,地面干枯,春草未生。那只羔羊在树下觅食杜鹃花,悠然自得。羔羊能食,人何不食呼?于是我也捡食杜鹃花。涩,淡,素。说不上好吃,但也不难吃。飘落的杜鹃花成了羔羊的美食,这是羊的诗意生活。在苍山西坡吃杜鹃花的羔羊,是否也是上帝的羔羊?无罪,圣洁,温顺,谦卑,令我仰望的羔羊。如果苍山是大理的一部“圣经”,那出现在杜鹃花下的羔羊必定就是上帝的羔羊。苍山西坡的羔羊,就这样存储在我寂历的记忆里,成为一部无字的经书。
如若世界是一条巨流河,那我们生活的尘世该是河流的下游,而苍山西坡定是世界的上游。上游是神性和诗性统治的世界,一切本无梵音,却处处自生梵意。我在苍山西坡漫游,沐浴在这个神性的世界中,一朝来过,就未曾离开。心里从此藏匿着一个秘密花园,还有一群吃杜鹃花的羔羊。
心咒:嗡,呵呵呵,微斯摩耶,司哇哈!
石门关是受过磔刑的大地,这等创痛,只有神能抚慰。落石不时从峭壁上落下,那是神为石门关拂下的尘埃。游客头戴安全帽进入石门关,仿佛一群勘察地质灾害的技工,更似一群谨慎爬行的蚁甲。人类在大自然面前,显得如此渺小无助,随便一粒从石门关落下的尘埃,都能砸伤无比骄傲的生命。石门关等候着孤独的人,等候着自我疗伤的心灵。
这道窄门,我昂着头进去了。不用仗剑走天涯,只需带着勇气和执着,听着许巍的摇滚前行。像风一样自由,徒步穿行在峡谷的底部。苍山之巅的雪水化为溪流,贴着石门关峡谷的最低处流泻,不染纤尘,冰清玉洁。峡谷是活着的,峭壁上点缀着各种植物,或草本,或木本,犹如中国画的皴笔技法,让石门的断崖涂满了纹理,显示了阴阳向背。几只孤傲的鸟,在峡谷深邃的空间飞翔,身姿轻盈,鸣声忧伤。天空是一条不规则的蓝色玻璃,盖在峡谷的顶上。峡谷成了一个封闭的世界,又是一道自愈的伤口。这是一座山脉的断面,光滑的峭壁,裸露的岩石,挂着生长的草木,所有生命的肌理,都以死一般的躯壳包裹着活着的内心。
“我宁愿在大地匍匐,也不愿在云端曼舞。”维特根斯坦对我说。我也一样,维特根斯坦先生,这也是我的生命感悟。现在,我就匍匐在石门关峡谷的深处,以蚁虫的高度和广度,欣赏这个世界的局部,触摸点苍山的内心搏动。一岩一壑,一石一土,一草一木,抑或不起眼的苔藓,随便一片巴掌大的大自然肌理,都是一幅脱俗的中国画,一个复杂的小宇宙。
一个人,徒步石门关。在峡谷的深处,世界的底部,我不知道能否抵达,也不知道要抵达何地。阳光从峭壁高处射下来,灌满山谷,照耀着谷底的我,只有我在山路上。一块落石滚下来,砸断了一根树枝,或许还压住了一只蚂蚁。我无法想象,那根树枝会有多疼,那只蚂蚁会有多痛。什么时候开始,我们的世界充满了恐惧,需要众生度一切苦厄。九岁的儿子踢足球摔断锁骨,七十岁的母亲被病魔夺去生命,我的生活瞬息间坍塌如泥。还有疫苗,满屏的疫苗事件,那一针针钻心的疼痛,直抵脆弱的心房。我挣扎着在山谷中跋涉,多想对世界写一首愤怒的诗。从三聚氰胺到疫苗事件,食品,药品,一切生活用品,还有什么没有问题?从出生的婴儿到年迈的老人,还有多少人未被魔鬼觊觎?人生的每一个环节,早已成为恶人赚钱的渠道,你说叫我如何不伤悲?在受害者的对岸,我们只是一群盛世中苟活的幸运者。我多想活在一个善良的世界里,如母亲一样,吃斋念佛,祈祷每个生命都获得众神的庇护。
生命中流逝的东西太多,我没有勇气,没有抵达,没能守住那些美好。只有一个人徒步时,我才是我自己,虽然不知道能不能抵达。或许就像哈罗德·弗莱一样,徒步只是一个人的朝圣。如果我从石门关徒步走出峡谷,穿越苍山,是不是就算一个人的朝圣,是不是那根折断的树枝就能连起来,那只死去的蚂蚁就能活过来,那些受伤的心灵就能快乐起来?若果不能,是不是朝圣的路走得还不够远,是不是暴走得越远复活事物的可能性越大?问道悠悠空谷,石门关无动于衷,偶有一两个碎石跌撞落下。人心越乱的时候,神灵越是沉默,世界越是不语。
石门关是窄门,但我还得走下去。这个世界的创伤很大,而更伤的是还总在伤口撒盐。其实大地可以荒芜,山脉可以断裂,江河可以枯竭,空气可以雾霾,地球还是地球,地球从来不需要拯救,需要拯救的是我们自己,是人类本身。石门关让点苍山断裂一截,大地能够自我修复,无非是被茅草划了一下表皮。大树被砍断一枝,伤口也能自愈,无非长个树瘤作个受伤的记号。而脆弱的人类,却经不起一点点伤害。生活中随便一次突发事件,疾病,肇事,拆迁,H7N9,核泄漏,都可以轻而易举地打碎我们的平静,毁掉我们的幸福。我们在没有安全感的焦虑状态中生活,就像头戴安全帽在石门关峡谷中行走一样,随时都会有落石从头顶落下,只不过不知道砸伤的会是谁?
崎岖的山路还得走,焦虑的生活还得过。天开石门,为的是让我走进苍山。笑看人生,几块落石算得了什么,无非是石门关拂下的尘埃而已。从本质上讲,石门关是悲观的,但面对悬崖深壑,却依然拥有草木,溪水,鸟兽,似乎在向死而生的千万年过程中找寻到了一种积极意义。马丁·海德格尔说过,向死而生的意义是,当你无限接近死亡,才能深切体会生的意义。我想越是不自由的世界,越要怀着自由的心灵,让自己像风一样自由,从不停留。即使狭窄崎岖如石门关,也能如风穿越。
心咒:嗡,呵呵呵,微斯摩耶,司哇哈!
滇西高原是大地悲怆的终极。
返回第四纪,喜马拉雅运动拔地而起,大地颠簸,炼狱嚣张,陆地演绎着疯狂的动力学,隆升,剥蚀,千鬼万神呼啸而来,创造了我脚下的滇西高原。上帝完成祂的杰作,留下这片狂傲不拘的大地,自由生息,让每一束山脉的褶皱都挂满顽强的生命。
260万年后,我自由地在滇西高原漫游,爬不完的山脉,趟不完的河流。带刀喝酒,提笔作诗,挥洒如风的时光,去伏读滇西高原这部大地生书,揣摩滇西山河的原初秉性。累了,就躺在高原敞亮的胸膛上,以自己的心跳响应大地的脉搏。此时大地就是我的身体,身体就是我的大地。头顶的天空是一块五彩布,罩着滇西高原,仿佛大地的皮肤风衣,量身定做,可谓天衣无缝。这件华丽的天衣如同高原的皮肤,自然,轻盈,光滑,完美无瑕。天衣的色彩随意念而生,大地有什么意念,天衣就呈现什么色彩。滇西高原上的每一株草木,叶片,露珠,都是对天衣的感恩,对大地的救赎。鸟兽的每一声鸣叫,吟唱,都是对天衣的赞颂,对大地的忏悔。每一朵云,一滴雨,一束风,一片阳光,都是天空对大地的祷告。原来只有躺在大地上,任由风吹云过,尘土掩埋,才能感受到万物同根,宇宙同体。
滇西高原的目光一直看着远方,看着那个有大海的远方,有佛光的远方。牵动这目光的,是两条路,一条博南古道,一条滇缅公路。这是滇西高原的两根心弦,一直诉说着锈迹斑驳苔藓衍生的滇西故事。
说路。徒步,暴走。我不断寻找那些戳在历史疼处的古道,一步一步,妄图用一双高铁时代的脚,踩醒古道上忧伤潜伏的历史疤痕。
在古代中国,有三条著名的丝绸之路,即北方陆上丝绸之路、西南陆上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它们是当时中外经济文化交流的大通道,在古代交通史上占有辉煌地位。其中的西南陆上丝绸之路又有蜀身毒道、通安南天竺道、澜沧江湄公河通道三条主要线路。从字面上即可理解,澜沧江湄公河通道指沿澜沧江、湄公河沿岸一路南下出境的古道。蜀身毒道,蜀指四川,身毒即印度,蜀身毒道就是从四川宜宾经滇西到达印度的古道。通安南天竺道,安南指越南,天竺即印度,通安南天竺道说的是从云南通往越南、印度的古道。博南古道则是蜀身毒道进入滇西后的重要一段,此道开通于汉元封六年(前105),在滇西穿越博南山委延100多公里。随着时间的演绎,人们习惯上把南华经祥云、大理、永平、保山、德宏至缅甸出境的古道统称为“博南古道”。原来早在张骞开辟丝绸之路之前,西南夷人即以四川为起点,取道滇西,进入东南亚,到达印度和中东。这条西汉时期开辟的古道,成为中国最早的国际大通道。
两千余年的光阴,简化成时空音符的碎屑,以马蹄的力度和节奏演绎那悠远的古道交响曲,而古道则无限承载着时光对石板的践踏,承载着生命对石板的吟颂。古往今来,敬畏这条博南古道的人何止我辈,明代地理学家徐霞客来过,明代文学家杨升庵来过,现代国画大师徐悲鸿来过,美国著名记者埃德加•斯诺来过,不一而足。沿着马蹄印的方向和历史名人的足迹,今天,我来了,作为一个大地的读者,愿以徒步的方式来拜识博南古道,拜识被斯诺称之为“云南的皇家古道”、“通往印度的黄金之路”的博南古道,以及抚迹古道肌理上那些或大或小或死或生的一切生命与魂灵。
还说路。历史悄悄修了一条博南古道,却在世界目光的聚焦下又修了一条滇缅公路。澜沧江、怒江作证,点苍山、高黎贡山作证,整座滇西高原作证。世界一旦不安宁,任何遥远的地方都会成为战场。第二次世界大战吵醒了遥远的滇西高原,抗日战争惊动了沉闷的滇西高原。
抗战全面爆发,沿海城市一个接一个沦陷。滇越铁路危在旦夕,中国与外部世界的联系通道面临中断,有着博南古道贯通境外的滇西山河进入作战地图。中国急需一条国际运输通道,沿博南古道走向修建滇缅公路,国家命运别无选择。
1938年,20万劳工,200名工程师,9个月时间,凭据人力修通了近千公里长的滇缅公路,创造了世界筑路史上的奇迹。滇缅公路穿过了中国最坚硬的山区,跨越了中国最湍急的河流,成为中华民族生存的生命线,成功抢运中国政府在国外购买和国际援助的全部战略物资,以及大后方的经济供应。
2016年春天,我徒步在滇缅公路漾濞境内路段,膜拜那些滴血的岁月。在有着2000余年历史的博南古道面前,78年的滇缅公路显然是小辈,但博南古道潜伏的忧伤却远远不及滇缅公路隐忍的伤痛。滇缅公路是战争年代英雄胸膛上那道深红的伤疤,是滇西高原上一根深扎肉体的长刺,戳在历史的最疼处,镌刻在国家和民族的记忆里。再没有什么路,像滇缅公路这样苦,这样累,这样急,这样痛,这样功成身退。完成了历史的急救使命,把自己蜕变为战争的墓碑,划上句号,不再言语。我身后偶有几辆卡车驶过,激起一路沙尘,那是一些不死的尘土。滇缅公路犹如滇西高原暴突的青筋,显现着隐忍的力量和不屈的命运,让我浑身颤栗不已。战与和,胜与败,生与死,曾经全凭滇缅公路这根单弦弹奏。好在,这根单弦竟然演奏了凯歌,改写了中华命运。我要为滇缅公路深深鞠躬,为这条路跪拜而行。
滇西,滇西。一条博南古道,外延成西南丝绸之路;一条滇缅公路,外延成史迪威公路。这两条路,拉成滇西高原的两根心弦,扣在生命的深处,轻易弹弄不得。如今,布满马蹄印的博南古道累了,铺满狗头石的滇缅公路累了,沉滞的历史累了,只有苍茫的滇西高原,依然春意盎然。睡吧,博南古道;睡吧,滇缅公路。就这样躺在滇西高原铺满阳光的怀抱里,哪怕是静静地听听风声,也是这片大地对你们的吟唱。
在滇西高原,世界在世界之外,千万次日出日落,只为记载一部大地生书。生命在轮回,注定还有千万次轮回,与时间结伴同行。不要怕,哪怕只是个背影,我们也能在时空中遇见。
心咒:嗡,呵呵呵,微斯摩耶,司哇哈!
写于:2017年5月
发表于:《大家》2017年10月增刊“云南青年作家专号”
大地生书
王必昆
安忍不动如大地,静虑深密如秘藏。
——据《地藏十轮经》
天空是古树的另一种大地
一个人行走,最好是火车,最好是深夜。这样就有无尽的时间,清理垃圾,间或全盘杀毒,给肉身加速,好与灵魂同行。从瑜伽的修行哲学“断行,舍行,离行”,再到山下英子的新概念“断舍离”,找回一个简洁任性的自我。
火车停下时,几只早起的鸟儿在大理国的天空飞过。换乘最早的中巴,下关至漾濞,朝着那个极为陌生的地名前行。苍茫的横断山间繁衍着很多古朴的县城,对我来说是一卷卷未读之书,抑或整座滇西高原就是一部大地生书。
早安!漾濞。我随日出而来,听到了小城的洗漱声。漾濞慵懒的早晨,慢慢在天地间舒展开来。
请你安静些,好吗?不,这是卡佛的小说。我要说的是,漾濞的朋友,请让我一个人行走,无目的行走。我要寻找的是陌生感,不需博学的介绍。漾濞,这个古怪的地名,我只知道与其关联的是核桃,其余一无所知。对,一无所知,对一个县的一无所知,才让我心驰神往。就像那些陌生的经书,读不懂,但喜欢翻翻。让我在陌生的大地上随便走走,看看,想想。只要在地球上,还担心丢掉吗?
一个孤傲的汉字,一个冷艳的地名。濞:漾濞,地名,在云南省。《新华字典》只有这个解释。古语云:北不识盱眙,南不识盩厔。滇西漾濞,又有几人能识?每一个生僻地名,都蒙着一层神秘的面纱,高深莫测。
当我们谈论漾濞时,我们在谈论什么?不,又是卡佛。这个颓废的酒鬼。昨夜在火车上读他的小说,满脑子全是卡佛式的话。我不想谈论卡佛的爱情,也不想谈论别人的漾濞。我愿做一个独行者,在陌生的世界行走。什么也不谈,才能节省最大的空间来漫然思考,尤其是忖量那些无意义的事情。比如天空,大地,心灵,忏悔,以及孤独,这些常常被我们遗忘的词语。
漾濞赶集,沿街为市,整条街买卖的都是春天的碎片。香椿,蕨菜,棠梨花,金雀花,苦刺花,玉荷花,还有很多不知名的野花、野菜,全都羞涩地蹲在街边,细诉春天的物语。一只黑鸟站在空中的电线上鸣叫,许是看到街上那篮棠梨花,是从它昨日歇脚的棠梨树上所采摘。我抬头寻鸟,却从建筑物的缝隙间瞥见远处山巅的白雪,顿时内心融化。那是点苍山,春天依然积雪的点苍山群峰。大理市与漾濞县仅一山之隔,点苍山东面是大理,西面即漾濞。还得感谢那只鸟,一只在春天保持忧伤的黑鸟,提醒我抬头关注天空,以及离天空最近的苍山雪峰。沿着雪岭的方向,我到达苍山西麓的光明村,一个被万亩古核桃树完全笼盖的山寨。一路向西,世界越来越简洁。到了漾濞县光明村,世界就只剩下一株株古核桃树。在漾濞县城,我遇见很多核桃加工户,还有那巨大无比的核桃城雕。核桃是一种充满智慧的坚果,犹如得道的高僧。老,干,脆,每枚核桃都有着老者的特质。筛选,敲壳,剥壳,去杂,分装,若干道工序,全是手工操作。这是老人干的活计。每粒核桃仁都带着漾濞彝族老人的乡愁,进入那些没有核桃树的世界,作为都市人茶余饭后的零食。在拍摄漾濞大妈剥离核桃时,我就沉浸在对核桃树的无限想象里。犹如那只盯着集市上的棠梨花而想象山中棠梨树的鸟,那只在滇西的春天依然忧伤鸣叫的黑鸟。对于核桃树,我并不陌生,滇南泸西老家院里就栽着一棵。我曾在北京怀柔黄坎村见过大片的核桃古树林,那是明清时代的古树,苍劲,屈蟠,犹戳冬霾。也曾在云南屏边菲租克村遇见遍布山寨的古核桃树,正直暮春,蓝天,红土,衬着古树嫩绿的枝叶,使菲租克成了一幅夸张的重彩画。但这些,在漾濞光明村的古核桃林面前,还是令我哑然。漾濞县林业局、漾濞核桃研究院为古核桃树测定了树龄,编号登记挂牌保护。我无法估计树龄,只能一一查看那些钉在树干上的蓝牌子,那是古树的身份证。100年,300年,500年,800年,生命坚韧得让人喘不过气来。我寻到一株最老的核桃树,1160年,一个叫人跪拜的树龄。回家后看照片,记下了这棵古树的编号:YBFH-I-00001,蓝牌上面还有二维码,扫描不了,遗憾当时未细看扫描。1号树牌,犹如首长的1号车牌,该是核桃树王了。几年前到河南登封嵩阳书院,我曾看到一棵被汉武帝封为“二将军”的柏树,树龄4500年以上,是中国现存最古最大的柏树。世界最长寿的树种多为柏树、冷杉、松树等,核桃树作为实用的干果树,能活千年以上,当属罕见。嵩阳书院的那株古柏树,史上被雷电劈击过几次,树干炸裂若掌形,如不死的幽灵,似树精显身,令人心生震怖。而漾濞的这株古核桃树,有着彝族毕摩的宗教气质,开花千次,结果千回,繁衍生息,心中生发的只是敬畏。掩映在古核桃林中的那些老屋,本是古核桃树结出的铁核桃。一间房子,是一粒核桃;一座村寨,就是满树核桃。这是核桃寨,更是远古的核桃源。我喜尚古树,尤其是苍山西坡的这片古核桃林。我得靠近些,再靠近些,抚摸着一株株古树,试图与古树说说话。大地上的古核桃树还在酣眠,徐缓的春风尚未吹醒那些沉滞的生命,任凭密致的枝桠安睡在天空里。与古树交流,我必须仰视。树喜好仰视,一生都在昂着头颅生长,孤傲至极。我之仰视,是仰视树冠;树之仰视,乃仰视天空。仰视的世界不同,自然活的境界也不同。我的世界观,远不如一株树,一株深扎在大地上仰望天空的古树。人类进化的直立之躯不善仰视,我索性躺在古树下,睁眼看天,细赏树枝里的天空,或天空里的树枝。此时,苍山西坡的古核桃树早已抖落掉全身的花朵、果实、树叶,赤膊上阵,扑向天空。那些裸露的树体伏藏着暗涌的生命,内敛,默祷,随便一根枯枝都能力透纸背,划破天穹。稠迭的树枝刻印在天幕上,如神秘的画符,又似拙涩的天书。对天而谈,不问俗事,这是古树的生活,古树与天空的宏大叙事。尼采告诫人们:人生苦短,时间只允许我们关注一两件事。可人太贪婪,连个微信公众号也要关注几十几百个。哪像树,只关注大地和天空,生命即是修行,在辽远的天地间闭目生长。我最喜树皮粗糙的古树,如松、柏、樟、柳等,老核桃树的树皮也颇粗劣,甚合我意。皲裂的树干,奇异的树瘤,苍劲的树枝,等待着我的抚摸。繁密的树枝,糙手的肌理,都包含着古树陵谷纵横的世界。随便抚摸每一株古树的肌肤,我都知道古树过得好不好,纵然古树不说难过的心事。
一根树枝折断了,我无法想象,那株树会有多疼。而触诊满树的折枝、树瘤,以及刚长出的树痂,我不敢想象,千百年的古树历经了多少伤与痛,衰与荣。抱着古树念一遍药师佛心咒,是否能帮树消减一些疼痛。大地上的生命轮回几十次,这群古核桃树依然孤独地活着,依然以千年之果养育那些与树无关的生命。其实古树就是另一种形式的时间简史,记载着大地上的事情,以及劫后余生的密码。
“安忍不动如大地,静虑深密如秘藏。”这是地藏菩萨的法性,我想也是千年古树的神性。万物皆有灵,那株存活千年依然开花结果的古核桃树,或许就是漾濞的核桃神,就是我们心中的活佛。树冠有多高,树根就有多深。大地是古树的胞宫,天空是古树的怀抱。我不知道古树如何进入大地,但我清楚古树怎样钻进天空。每一株古树,都紧紧抓着天地两极。大地是母性的,天空也是母性的,任由古树自己去修行。天空是古树的彼岸吗?若是,那些花朵、核桃,就是核桃树修成的彼岸之果,智慧之果。我想是这样的,天空并不虚幻,天空是树的彼岸。
我一直躺在漾濞光明村的古树下,细读枯枝写画的天空。在我身旁,还有几只不停行走的蚂蚁。世界呈现为一幅静物画,我只是画角的一个黑点。点苍山的明月已经升起,就坠在古树的枝丫间,像个晶莹的鸟巢。晚风吹过山冈,树枝轻轻摇曳,真担心树顶的月亮掉下来,砸在我身上。谢尔·埃斯普马克有诗写到:“在这白色的夜晚,我们是黑暗的”。我感到此时在这白色的苍山之夜,也只有我是黑暗的。大地上的树影与天空中的树枝连为一体,已经分不清谁是谁的倒影,哪头是天,哪端是地?抑或,天空本是古树另一种形式的大地。无所谓天,无所谓地,只不过是这些千百年的古树向两端生长而已。
今夜,在苍山西坡,我就像古树一样活着。静静地仰望着苍天皎月,直到月落,又直至日出。
心咒:嗡,呵呵呵,微斯摩耶,司哇哈!
苍山西坡的羔羊
苍山西坡是一部原初的大地生书。这里的每一片土地,每一条溪流,每一株花草树木,都是一首首直抵云端的原诗。我说的并非清代叶燮所著的《原诗》,而是比诗经更古老纯粹的大地上原本的诗作。诗经是人最初的心灵吟唱,我所要表达的原诗是直接来自大地上有灵万物本体的语言,那种自然界的密音,或者神灵的诗语。
能读懂大地生书的,惟有无尘的心灵,抑或忏悔的灵魂。能听到大地原诗的,定是云上的诗人。而我还在伏地爬行,背着磐石登山,但求聆听到几句大地的腹语。
大部分时间,苍山西坡都在放牧白云,放牧亘古的白云。飘落大地上的几朵云彩,变成了苍山西坡的山寨。比如紫阳、上邑、金盏、安南,他们是苍山西坡的孩子,或者牧童。春发生,大地推开天窗,开始吟唱。苍山西坡也在吟唱。只是人类领悟不了大地的玄语,却创造一些污浊的词语去赞美四季,尤其是描写春天的那些公共词语,完全亵渎了春的神性。大地原诗的丰富性,应由不同童心的理解来构成。苍山西坡的每一个村寨,以及村寨周遭的事物,都是大地的一个个词语。只是我们要理解大地的每一个词语,都要用若干句子来解读。比如,我现在要讲的是“安南”、“杜鹃”两个词,虽一直在焦唇敝舌地说,却仍然道不清内心想要表达的些许细微之意。
我的心在天空中飞行很久,才穿过茫茫的物欲世界,发现苍山西坡这片宁静之地。到达大理州,到达漾濞县,到达漾江镇,到达安南村。地名越来越小,道路越来越险,天地却越来越大。采风团所乘的是两辆国产中巴,犹如两头没到过山村的城镇怪物,抓到一条野藤般的山路,就试探着进入苍山西坡的腹地。从漾濞到安南,赶上午饭。安南村如同挂在苍山高处的一顶篾帽,随风摇晃,遮半片阳光,供我们歇息补给。安南不是目的地,目的地在安南之顶,苍山之巅,有简易土路可达。我说我要徒步爬山。无人听见。个体的需求总是淹没在集体的洪流中。驾驶员用一根牙签剔着牙,发动,关门,起步。一条被压扁的S型土路,像扭曲的绳索紧贴在山肚上。绳下端坠着安南村,绳上头可能钉在山顶的某处。路窄,灰厚,弯急,坡陡,盘旋而上,回头可见几公里深的山谷。汽车拖着一股愤怒的沙尘皱眉缓行,待转过急弯爬至上一层山路,下面的灰尘刚好随风上坡,直袭车前。几道路弯过后,车前车后,山下山上,早已漫天黄灰。两个移动的铁箱子,成了沙尘暴中迷失的甲壳虫。驾驶员一直紧咬着牙签开车,仿佛整辆车都被钉在那根牙签上,真担心牙签被咬断。咬牙签的嘴自语,要是坐的人少就上不来了。隔一会又自语,空车会打滑。我想这哥们若是事先知道客车要走这种土路,定是不敢来的。
总算爬到山顶,舒一口气,下车。我说过,地名越小,天地越大。举目远眺,世界已经变为一片花海,各种杜鹃花盛开的花海。天空淡蓝,低垂,戴在苍山的头颅上。远方横亘着一条更为苍茫的群山,可能是高黎贡山。一路跋涉,全为这坡杜鹃,我得好好看看这些远离人间的花朵,这些滇西高原的精灵。
对于野生的大片杜鹃林,我曾在滇东的师宗县英武山见过。英武山的杜鹃多是上百年的古树,最老的一株树龄1400多年,被中科院植物研究所、中国花卉协会鉴定为世界上迄今为止发现的最古老杜鹃花树,授予“中国杜鹃花王”保护。杜鹃树生长缓慢,几百年的树只有椽子粗,即便那株上千年的老杜鹃树也并不太高大,但树皮出奇地粗厚炸裂。见到英武山杜鹃林时,已是深秋,惟有沧桑的古意袭来,想象不出千年杜鹃花开的景致。这次到达滇西的苍山西坡,正是杜鹃花盛开时节,山花多得让我遂不及防。我发现苍山西坡的好几株古杜鹃树,远比师宗英武山的那株“杜鹃花王”要高大得多。但漾濞没有像测定古核桃树那样对古杜鹃树进行树龄测定,我无法判定苍山西坡古杜鹃树的岁数,只是觉得它们会特别古老。
这是一个杜鹃花的天堂。除了满山满树的杜鹃,世界就只剩下蓝天和草地。纯粹,无尘,不食人间烟火。或者说这里原本就不是人间,而是神灵的花园,是大地的画稿,是万物的原诗。看这些来自远古杜鹃原初的原色,淡红,桃红,紫红,淡紫,淡黄,乳白,全都艳色绝世,美得让人忧伤。难怪沈从文说,美丽总令人忧愁,然而还受用。杜鹃树上,花簇锦攒;杜鹃树下,落英缤纷。枝头的花朵惹人爱,地上的花瓣让人怜。此刻,我觉得人类在这神灵的花园跟前就是一俗物,唯恐污损了这片秘密的净土,惊吓了这些羞涩的杜鹃。苍山西坡的每一株古杜鹃树、古核桃树,以及所有雪水滋养的一草一木,都显得无比高贵,只有人是卑微的。那条上山的土路,即是人们刺向苍山的一道长长的伤痕,记录着人类在大自然面前的鲁莽和羞耻。汽车从伤口上路过一次,苍山就会疼痛一阵。我想只有徒步登山,才是对杜鹃花的歆羡,对苍山西坡的敬畏。
在苍山西坡的大花园中,我得任由灵魂恣意飞翔,不用等待背负原罪的身躯。让时空停顿,或者没有时间。漫游,如一朵白云般尽情漫游,聆听大地的咒语,山花的吟唱。累了,就躺在铺满花瓣的山坡上成眠,在绝美的净土上继续梦游。我是生活在苍山西坡的一个闲人,或者是一个牧童,一个护花使者,一个仙道。做一些无用的事,比如探秘地理,研究植物,诵读经书,如此而已。
“咩咩,咩咩咩。”是羊在叫。寻声望去,不远处一株高大的杜鹃树下,有一只黑色的羔羊在张望。我不知羔羊从何而来,归谁所有。羔羊天籁般的叫声,令苍山欢悦,原来大地是醒着的。三月的苍山,地面干枯,春草未生。那只羔羊在树下觅食杜鹃花,悠然自得。羔羊能食,人何不食呼?于是我也捡食杜鹃花。涩,淡,素。说不上好吃,但也不难吃。飘落的杜鹃花成了羔羊的美食,这是羊的诗意生活。在苍山西坡吃杜鹃花的羔羊,是否也是上帝的羔羊?无罪,圣洁,温顺,谦卑,令我仰望的羔羊。如果苍山是大理的一部“圣经”,那出现在杜鹃花下的羔羊必定就是上帝的羔羊。苍山西坡的羔羊,就这样存储在我寂历的记忆里,成为一部无字的经书。
如若世界是一条巨流河,那我们生活的尘世该是河流的下游,而苍山西坡定是世界的上游。上游是神性和诗性统治的世界,一切本无梵音,却处处自生梵意。我在苍山西坡漫游,沐浴在这个神性的世界中,一朝来过,就未曾离开。心里从此藏匿着一个秘密花园,还有一群吃杜鹃花的羔羊。
心咒:嗡,呵呵呵,微斯摩耶,司哇哈!
石门关拂下的尘埃
徒步在我前面的那个人,是徐霞客,他发现了进入苍山的捷径,那道犹如石门关一般的断崖峡谷。苍山是完整的,正如上帝创造的山河原本都是完整的。点苍山背后的石门关是个例外,这是神的一个虚构,却成了大地的一个真实,成了苍山的一道天门。何止徐霞客,在人到来之前,时间早已完成了神的虚构,转身而去,留下这道天开的石门。
石门关是苍山的奥妙所在。设若苍山是一座寺庙,石门关就是寺庙之山门;假使苍山是一座天宫,石门关即是天宫之天门。“天尊慈悲,大开法门”,或许石门关是众生入道的一个门径。“你们要进窄门,因为引到灭亡,那门是宽的,路是大的,进去的人也多;引到永生,那门是窄的,路是小的,找着的人也少。”这是耶稣的告诫。人生有着无尽的艰险,意味着要走窄门。石门关是窄门,是永生的窄门。石门关是受过磔刑的大地,这等创痛,只有神能抚慰。落石不时从峭壁上落下,那是神为石门关拂下的尘埃。游客头戴安全帽进入石门关,仿佛一群勘察地质灾害的技工,更似一群谨慎爬行的蚁甲。人类在大自然面前,显得如此渺小无助,随便一粒从石门关落下的尘埃,都能砸伤无比骄傲的生命。石门关等候着孤独的人,等候着自我疗伤的心灵。
这道窄门,我昂着头进去了。不用仗剑走天涯,只需带着勇气和执着,听着许巍的摇滚前行。像风一样自由,徒步穿行在峡谷的底部。苍山之巅的雪水化为溪流,贴着石门关峡谷的最低处流泻,不染纤尘,冰清玉洁。峡谷是活着的,峭壁上点缀着各种植物,或草本,或木本,犹如中国画的皴笔技法,让石门的断崖涂满了纹理,显示了阴阳向背。几只孤傲的鸟,在峡谷深邃的空间飞翔,身姿轻盈,鸣声忧伤。天空是一条不规则的蓝色玻璃,盖在峡谷的顶上。峡谷成了一个封闭的世界,又是一道自愈的伤口。这是一座山脉的断面,光滑的峭壁,裸露的岩石,挂着生长的草木,所有生命的肌理,都以死一般的躯壳包裹着活着的内心。
“我宁愿在大地匍匐,也不愿在云端曼舞。”维特根斯坦对我说。我也一样,维特根斯坦先生,这也是我的生命感悟。现在,我就匍匐在石门关峡谷的深处,以蚁虫的高度和广度,欣赏这个世界的局部,触摸点苍山的内心搏动。一岩一壑,一石一土,一草一木,抑或不起眼的苔藓,随便一片巴掌大的大自然肌理,都是一幅脱俗的中国画,一个复杂的小宇宙。
一个人,徒步石门关。在峡谷的深处,世界的底部,我不知道能否抵达,也不知道要抵达何地。阳光从峭壁高处射下来,灌满山谷,照耀着谷底的我,只有我在山路上。一块落石滚下来,砸断了一根树枝,或许还压住了一只蚂蚁。我无法想象,那根树枝会有多疼,那只蚂蚁会有多痛。什么时候开始,我们的世界充满了恐惧,需要众生度一切苦厄。九岁的儿子踢足球摔断锁骨,七十岁的母亲被病魔夺去生命,我的生活瞬息间坍塌如泥。还有疫苗,满屏的疫苗事件,那一针针钻心的疼痛,直抵脆弱的心房。我挣扎着在山谷中跋涉,多想对世界写一首愤怒的诗。从三聚氰胺到疫苗事件,食品,药品,一切生活用品,还有什么没有问题?从出生的婴儿到年迈的老人,还有多少人未被魔鬼觊觎?人生的每一个环节,早已成为恶人赚钱的渠道,你说叫我如何不伤悲?在受害者的对岸,我们只是一群盛世中苟活的幸运者。我多想活在一个善良的世界里,如母亲一样,吃斋念佛,祈祷每个生命都获得众神的庇护。
生命中流逝的东西太多,我没有勇气,没有抵达,没能守住那些美好。只有一个人徒步时,我才是我自己,虽然不知道能不能抵达。或许就像哈罗德·弗莱一样,徒步只是一个人的朝圣。如果我从石门关徒步走出峡谷,穿越苍山,是不是就算一个人的朝圣,是不是那根折断的树枝就能连起来,那只死去的蚂蚁就能活过来,那些受伤的心灵就能快乐起来?若果不能,是不是朝圣的路走得还不够远,是不是暴走得越远复活事物的可能性越大?问道悠悠空谷,石门关无动于衷,偶有一两个碎石跌撞落下。人心越乱的时候,神灵越是沉默,世界越是不语。
石门关是窄门,但我还得走下去。这个世界的创伤很大,而更伤的是还总在伤口撒盐。其实大地可以荒芜,山脉可以断裂,江河可以枯竭,空气可以雾霾,地球还是地球,地球从来不需要拯救,需要拯救的是我们自己,是人类本身。石门关让点苍山断裂一截,大地能够自我修复,无非是被茅草划了一下表皮。大树被砍断一枝,伤口也能自愈,无非长个树瘤作个受伤的记号。而脆弱的人类,却经不起一点点伤害。生活中随便一次突发事件,疾病,肇事,拆迁,H7N9,核泄漏,都可以轻而易举地打碎我们的平静,毁掉我们的幸福。我们在没有安全感的焦虑状态中生活,就像头戴安全帽在石门关峡谷中行走一样,随时都会有落石从头顶落下,只不过不知道砸伤的会是谁?
崎岖的山路还得走,焦虑的生活还得过。天开石门,为的是让我走进苍山。笑看人生,几块落石算得了什么,无非是石门关拂下的尘埃而已。从本质上讲,石门关是悲观的,但面对悬崖深壑,却依然拥有草木,溪水,鸟兽,似乎在向死而生的千万年过程中找寻到了一种积极意义。马丁·海德格尔说过,向死而生的意义是,当你无限接近死亡,才能深切体会生的意义。我想越是不自由的世界,越要怀着自由的心灵,让自己像风一样自由,从不停留。即使狭窄崎岖如石门关,也能如风穿越。
心咒:嗡,呵呵呵,微斯摩耶,司哇哈!
滇西高原的两根心弦
滇西高原是大地悲怆的终极。
返回第四纪,喜马拉雅运动拔地而起,大地颠簸,炼狱嚣张,陆地演绎着疯狂的动力学,隆升,剥蚀,千鬼万神呼啸而来,创造了我脚下的滇西高原。上帝完成祂的杰作,留下这片狂傲不拘的大地,自由生息,让每一束山脉的褶皱都挂满顽强的生命。
260万年后,我自由地在滇西高原漫游,爬不完的山脉,趟不完的河流。带刀喝酒,提笔作诗,挥洒如风的时光,去伏读滇西高原这部大地生书,揣摩滇西山河的原初秉性。累了,就躺在高原敞亮的胸膛上,以自己的心跳响应大地的脉搏。此时大地就是我的身体,身体就是我的大地。头顶的天空是一块五彩布,罩着滇西高原,仿佛大地的皮肤风衣,量身定做,可谓天衣无缝。这件华丽的天衣如同高原的皮肤,自然,轻盈,光滑,完美无瑕。天衣的色彩随意念而生,大地有什么意念,天衣就呈现什么色彩。滇西高原上的每一株草木,叶片,露珠,都是对天衣的感恩,对大地的救赎。鸟兽的每一声鸣叫,吟唱,都是对天衣的赞颂,对大地的忏悔。每一朵云,一滴雨,一束风,一片阳光,都是天空对大地的祷告。原来只有躺在大地上,任由风吹云过,尘土掩埋,才能感受到万物同根,宇宙同体。
滇西高原的目光一直看着远方,看着那个有大海的远方,有佛光的远方。牵动这目光的,是两条路,一条博南古道,一条滇缅公路。这是滇西高原的两根心弦,一直诉说着锈迹斑驳苔藓衍生的滇西故事。
说路。徒步,暴走。我不断寻找那些戳在历史疼处的古道,一步一步,妄图用一双高铁时代的脚,踩醒古道上忧伤潜伏的历史疤痕。
在古代中国,有三条著名的丝绸之路,即北方陆上丝绸之路、西南陆上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它们是当时中外经济文化交流的大通道,在古代交通史上占有辉煌地位。其中的西南陆上丝绸之路又有蜀身毒道、通安南天竺道、澜沧江湄公河通道三条主要线路。从字面上即可理解,澜沧江湄公河通道指沿澜沧江、湄公河沿岸一路南下出境的古道。蜀身毒道,蜀指四川,身毒即印度,蜀身毒道就是从四川宜宾经滇西到达印度的古道。通安南天竺道,安南指越南,天竺即印度,通安南天竺道说的是从云南通往越南、印度的古道。博南古道则是蜀身毒道进入滇西后的重要一段,此道开通于汉元封六年(前105),在滇西穿越博南山委延100多公里。随着时间的演绎,人们习惯上把南华经祥云、大理、永平、保山、德宏至缅甸出境的古道统称为“博南古道”。原来早在张骞开辟丝绸之路之前,西南夷人即以四川为起点,取道滇西,进入东南亚,到达印度和中东。这条西汉时期开辟的古道,成为中国最早的国际大通道。
两千余年的光阴,简化成时空音符的碎屑,以马蹄的力度和节奏演绎那悠远的古道交响曲,而古道则无限承载着时光对石板的践踏,承载着生命对石板的吟颂。古往今来,敬畏这条博南古道的人何止我辈,明代地理学家徐霞客来过,明代文学家杨升庵来过,现代国画大师徐悲鸿来过,美国著名记者埃德加•斯诺来过,不一而足。沿着马蹄印的方向和历史名人的足迹,今天,我来了,作为一个大地的读者,愿以徒步的方式来拜识博南古道,拜识被斯诺称之为“云南的皇家古道”、“通往印度的黄金之路”的博南古道,以及抚迹古道肌理上那些或大或小或死或生的一切生命与魂灵。
还说路。历史悄悄修了一条博南古道,却在世界目光的聚焦下又修了一条滇缅公路。澜沧江、怒江作证,点苍山、高黎贡山作证,整座滇西高原作证。世界一旦不安宁,任何遥远的地方都会成为战场。第二次世界大战吵醒了遥远的滇西高原,抗日战争惊动了沉闷的滇西高原。
抗战全面爆发,沿海城市一个接一个沦陷。滇越铁路危在旦夕,中国与外部世界的联系通道面临中断,有着博南古道贯通境外的滇西山河进入作战地图。中国急需一条国际运输通道,沿博南古道走向修建滇缅公路,国家命运别无选择。
1938年,20万劳工,200名工程师,9个月时间,凭据人力修通了近千公里长的滇缅公路,创造了世界筑路史上的奇迹。滇缅公路穿过了中国最坚硬的山区,跨越了中国最湍急的河流,成为中华民族生存的生命线,成功抢运中国政府在国外购买和国际援助的全部战略物资,以及大后方的经济供应。
2016年春天,我徒步在滇缅公路漾濞境内路段,膜拜那些滴血的岁月。在有着2000余年历史的博南古道面前,78年的滇缅公路显然是小辈,但博南古道潜伏的忧伤却远远不及滇缅公路隐忍的伤痛。滇缅公路是战争年代英雄胸膛上那道深红的伤疤,是滇西高原上一根深扎肉体的长刺,戳在历史的最疼处,镌刻在国家和民族的记忆里。再没有什么路,像滇缅公路这样苦,这样累,这样急,这样痛,这样功成身退。完成了历史的急救使命,把自己蜕变为战争的墓碑,划上句号,不再言语。我身后偶有几辆卡车驶过,激起一路沙尘,那是一些不死的尘土。滇缅公路犹如滇西高原暴突的青筋,显现着隐忍的力量和不屈的命运,让我浑身颤栗不已。战与和,胜与败,生与死,曾经全凭滇缅公路这根单弦弹奏。好在,这根单弦竟然演奏了凯歌,改写了中华命运。我要为滇缅公路深深鞠躬,为这条路跪拜而行。
滇西,滇西。一条博南古道,外延成西南丝绸之路;一条滇缅公路,外延成史迪威公路。这两条路,拉成滇西高原的两根心弦,扣在生命的深处,轻易弹弄不得。如今,布满马蹄印的博南古道累了,铺满狗头石的滇缅公路累了,沉滞的历史累了,只有苍茫的滇西高原,依然春意盎然。睡吧,博南古道;睡吧,滇缅公路。就这样躺在滇西高原铺满阳光的怀抱里,哪怕是静静地听听风声,也是这片大地对你们的吟唱。
在滇西高原,世界在世界之外,千万次日出日落,只为记载一部大地生书。生命在轮回,注定还有千万次轮回,与时间结伴同行。不要怕,哪怕只是个背影,我们也能在时空中遇见。
心咒:嗡,呵呵呵,微斯摩耶,司哇哈!
写于:2017年5月
发表于:《大家》2017年10月增刊“云南青年作家专号”
很赞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