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散文网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散文阅读 > 抒情散文

抒情散文

难于告别的开封

2021-12-23抒情散文王克楠
本帖最后由 雨夜昙花 于 2016-8-17 23:53 编辑

   难于告别的开封文/王克楠终于到了开封,参观的第一站是大相国府,这个寺院据说是在原来的位置建的,没有受到黄河淤泥……
本帖最后由 雨夜昙花 于 2016-8-17 23:53 编辑 <br /><br />   难于告别的开封
  
   文/王克楠
  终于到了开封,参观的第一站是大相国府,这个寺院据说是在原来的位置建的,没有受到黄河淤泥的影响。现在的相国府的门楣上的有赵朴初题写的“大相国府”的匾额,我看到的开封民国年间老照片里,相国府门楣上的匾额还只是“相国府”,不知道怎么越活越大成了“大相国寺”?毫无疑问,赵朴初先生写的字古朴浑厚,很有佛性。陪我同往的开封朋友故意考我说“您说这四个字有什么特点?”对于书法,我只可以欣赏,说不出内在的东西。朋友看我一脸惶惑,莞尔一笑,揭开了谜底,说:“这四个字,从右到左,字越来越大。”我定睛望去,果然如此。朋友解释说,“大”字是由“一”“人”组成的,一切人大不过宰相,因为宰相在一人之下,万人之上。宰相必须以国家利益为重,才能千古流芳。国家再大,也大不过神灵,寺院是神灵住的地方,所以这四个字,“寺”字最大。朋友的解释很精彩,但是我想,历朝历代的统治者一意孤行的时候,考虑过让佛高兴吗?寺院真的能大过“国”吗?
  我在开封老城区游走,眼前的开封怎么看,也只是一种意象,不是一千年多年前的宋代开封实体建筑。我问朋友,北宋的开封城在哪里去了?朋友说被黄河淤泥淹没了。我顿时很纠结,黄河是母亲河,开封是母亲的一个孩子,怎么说溺死就溺死了呢?还好,黄河两边不仅有黄河的一个孩子,还有很多孩子。老开封淹没了,孩子们经过商议,齐心合力又建造了一个新开封。老树开新花,老开封被掩埋在地下,化作一种营养,供养了如今的新开封。可以说,在我未到开封之前,“一个城市被淹埋在黄土之下”还仅仅是一个意象,到了这里,才知道一切是真的。在开封的地下3米下是清代的开封城,再往下3米是明代的开封城,再往下4米才是北宋的开封城,因而出现“城摞城”的景观。一座城池被淹没了,平展展大地真干净,后人又建造了一座城池,再被淹没,再建造,层层叠压,就开始“城摞城”。我望着眼前的开封的老城墙,心想,老城墙的高度肯定要创造吉尼斯记录,因为城下有10米的高度作为城墙的基础,现有的高度再接10米,该是多么宏伟的高度啊。
  在开放逗留的日子,开封的朋友建议我先看看“山陕甘会馆”。我问,是古建筑,还是现代建筑?答,“二百多年了”,我说,那我去。山陕甘会馆离大相国寺不远,我俩坐了那种有黄顶棚的人力三轮车,悠悠地晃荡到了。到了,先看到的是会馆戏楼。这个戏楼修得很精致,忠义牌坊也很精美,朋友立即纠正我说,不是牌坊,是牌楼。她解释道“牌坊是‘一’字形的,而牌楼是立体的。”这个会馆是清代山西巨贾会同陕西、甘肃旅汴同乡于乾隆41年集资兴建的集会场所。商人们经商,却弘扬忠义,在我的认识里,“忠义”的概念本来应该离保家卫国的军队近一些,《沙家浜》现代戏里不就是有一支忠义救国军吗?中国人善于把活人升华为图腾,关羽本来是三国年间蜀国的一位武将,陆续被升华为神,商人尤烈。商贾们有“忠义”理念支撑着,那个时代很少有虚假产品。在山陕甘会馆里一座大殿里,我惊讶地发现了一座大宋代开封沙盘。开封在我的脑海里,一直是一个意象,进了这个大殿,开封的意象化为一个沙盘。摆在房子里的老开封,虽然只是一个模型,但是毕竟立体化了,有了空间感。我仔细地端详这个沙盘,看到了立体的小桥、流水、宫殿、寺院、民居、粮仓、牌坊、铁塔、书院、文庙、集市等,还看到了老开封的外城、内城、皇城,可以说老开封历历在目。眼前沙盘里的老开封,在北宋时期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城市,城市功能完备,百姓生活安稳。可是,这座曾经的“最大的城市”,如今只能放到一个沙盘里供人瞻仰,心中不禁五味杂陈。
  北宋为何以开封为都?我在开封看了刻在碑上的《开封八朝建都简表》,猜测到赵匡胤皇帝以开封为都这个决策,主要是从政治上考虑,五代十国的后梁、后晋、后汉、后周都在此地为都,形成了正统观念。北宋的皇帝是由黄袍加身的后周皇帝“禅让”而来,如果移于他地为都,会显得不正统,不自信,没有定力。对于黄河可能引起得水患,宋皇帝不可能不考虑,但是二者相害取其轻,还是忍一下黄河水害吧。开国皇帝忍住了水患,但没有想到没有忍住168年后的兵患,粗蛮的女真族大兵压境,灭了文明的北宋,往后,开封屡屡受到黄河的自然以及人为的决堤之苦,位于黄河南面的开封屡屡被黄河水淹没。如今你到开封,如果你是一个文化工作者,那里的人会问你,您找哪个时代的开封?明代的开封城在6米之下,北宋的开封城在10米以下。如果要进行考古挖掘,开封必定是中国最大的考古开掘场地。现代开封人在自己祖先为基础的地面行走,一定会走得踏实,因为它们知道6米或者10米之下,就是自己祖先的城池,宫殿,民居,河流,园林......
  北宋年间开封的河多,桥就多,园林也多,有一百多座园林,当然,桥也多,比如那一座《清明上河图》刻画的著名的桥——虹桥,也已经埋在黄土之下了。虹桥因宣和年间任翰林待诏张择端《清明上河图》而不朽,画中的楼观、屋宇、林木、人物、市肆、桥梁、街道、城郭刻画细致,豆人寸马,栩栩如生。张择端《清明上河图》是《东京梦华录》、《圣畿赋》、《汴都赋》等著作的最佳图解,这幅艺术品是献给皇帝的,皇帝见到一定喜气洋洋。生活和艺术是什么关系,一直被艺术家们喋喋不休,其实,一幅《清明上河图》就说明了这个关系,先有北宋开封的繁华生活,才有作为美术作品的《清明上河图》。开封还有一个以“桥”命名的地方——陈桥,陈桥兵变使得赵匡胤黄袍加身,成了一代皇帝。我脑海了一直有“陈桥”这个意象。朋友的老家就是黄河以北的陈桥驿的,说,当年赵匡胤带兵刚刚到了陈桥,就耐不住性子鼓动军官们让自己当皇帝,施行了和平演变,回师周王朝,小皇帝立即禅让退位,宰相带头山呼万岁,大臣们响应之,皇权就兵不血刃完成了交接。细想一下,也很好,一个政权非要发动大革命推翻另一个政权,不仅会死许多上层官员,还会对伤害无辜百姓,中国三国时期的军阀混战带来的人口骤减就是明证。
  在开封住了半个月,产生了一种如梦如幻的感觉。眼前的开封是真切的,又是虚幻的,因为埋在黄土下10米的老开封才是真实的。一个城市被黄土掩埋也是很好的“创意”,与近代新涌现出的新城相比,开封是一座老城,开封的任何一根胡子也不少于几百年。开封作为一个古城,是有故事的,春秋战国时期,开封是魏国首都——大梁,这里发生过信陵君“窃符救赵”的故事。是故事,也是历史真实,当时的信陵君用正面说服魏王无法奏效时,只好采取“偷”的下策——有时下策比上策要管用。虽然开封号称“八朝古都”,现代开封城里各个朝代留下的遗迹并不多,从物质和精神的层面说,能够给后代留下遗产的,还是她成为北宋都城的日子。说到北宋,在北宋当皇帝是又难度的,需要打铁还靠自身硬,清心、奉公、修德、贵实、明察、劝课、革弊都要做的好,为大臣们做个样子来。所以,生活在北宋年代的宫廷臣子们是幸福的,可以秉公说真话,不会受到打击。宋太祖赵匡胤从当皇帝那天起,就为后代立下了一个规矩——不杀文官,这和秦始皇的焚书坑儒,形成了鲜明对比。北宋的真宗、仁宗这两代皇帝,更是好人做到了极致,皇帝对人民的爱护,到了令现代官员羞愧的程度。宋真宗有《宋真宗御制武官七条》,条条是真知灼见,是古代版的《三大纪律八项注意》。
  我在开封看到了很多水,尤其是在清明上河园和龙厅一带,水波荡漾,好像到了江南。开封之所以能成为魏国大梁的都城,后来成为北宋的都城,都和水运畅通有直接的关系。魏国的魏惠王,从山西的安邑移都到这里,在大梁修了鸿沟,连接了淮河和黄河。北宋城内的蔡河、五丈河与汴河沟通起来,形成了完整的城市水系工程,漕运更为便利通畅,当时的开封城,真的是得益于水路畅通,有了汴河等河流,南方的粮食可以走水路源源不断地供给都城,养活数十万宋军和开封百十万户居民的生活。开封得益于水,也受损于水,大善若水,使得开封受到168年的恩惠。开封城作为魏国都城大梁的时候,曾经受到秦王嬴政派来的将军王贲,直接用水淹大梁。到了明朝,李自成的起义军围攻开封不下,有人开决口(史学家为是明军开决口还是李自成军队开决口争论不息),但是,不管是谁挖开了黄河的堤坝,不要忘记1642年9月15日那个夜晚吧,大水淹开封城,大水过后,开封数十万无辜生灵葬身鱼腹,成了千古冤魂。水火无情人有情,开封不仅有抗击少数民族侵略的英雄,也有抗洪水的英雄,民间有,官员亦后,明朝的于谦是一个,这位杭州人时任河南山西巡抚,以防洪抗洪为己任,还在开封城东北方向5华里的铁牛村,铸了一个铁犀牛,怒视着欲破堤而出的黄河水。1941年时,黄河又一次在开封附近决口,这时,有一位抗洪英雄来到了开封,他就是在广州烧鸦片的清官林则徐。林则徐是清官,也是贬官,当时已被贬到新疆伊犁。可能皇帝也知道林则徐不仅擅长焚烧鸦片,还擅长治水吧,就把他临时调到开封治水。林则徐到开封就开始实干,用了半年时间,就组织民工筑起了一道9公里的“月牙堤”,这不能不算政绩吧,可是清政府依然让他回到被贬的新疆伊犁去了。
  一个城市的有些意象是人物带出来的,开封的历史名人多,武将有抗辽英雄杨业,抗金英雄;科学家有沈括、造纸专家毕升;画家有张择端、文与可、燕文贵、米芾等,皇帝宋徽宗本人就是很好的艺术家,擅长花鸟画,书法有瘦金体;书法家有米芾,与苏轼、黄庭坚、蔡襄并称宋代四大书法家;文人就更多了,有苏轼、范仲淹、欧阳修(这些人本身还是官员),还有词人柳永、李清照……..可谓是明星闪烁,光照千秋。赵匡胤虽然是一个武将,但是他所创立的北宋是一个以文治安天下的王朝,当时的经济和文化非常繁荣,哲学家周敦颐、程颐、程颢开创“理学”哲学体系,史学家司马光写下了《资治通鉴》,在文学创作方面,欧阳修倡导古文运动,柳永、苏轼、李清照开创了崭新的宋词时代。天才毕升用活字印刷术大量印制佛法经文,北宋创造的火药和指南针在战争和航海中大量被采用。由于赵匡胤制定的规矩不杀文人,作为一个文人,生活在北宋是幸福的。文臣是幸福的,其中最幸福的莫过于被戏剧化了包青天——包拯。包拯从官比较刚烈,从三十几岁出仕,就决心刚烈到底,他不仅有象征着权利的“尚方宝剑”,还有知音一般的皇帝宋仁宗。仁宗皇帝宽容德厚,从善如流,方才成就了包拯的一代英名。当然,北宋幸福的不仅有文臣,还有皇帝,国泰平安,皇帝就有时间去鼓捣字画,对文学艺术倾注更多的经历,身体力行成绩斐然的皇帝有宋徽宗。后代人总是埋怨宋徽宗当皇帝当得不合格,就一个生命个体来说,宋徽宗赵构的日子是有价值的,正因为他对书画的热爱和书画人才的重视,创造了中国艺术上的一个新高。至于说到私生活,皇帝们有三宫六院,出外嫖妓的皇帝屈指可数,宋徽宗算是一个,他在当时名妓李师师身上体会到的灵感,恐怕也只有他自己知道。我特意让朋友带我去樊楼,于宋都御街北端,现在的樊楼是在1988年复建的,皇帝宋徽宗与京都名妓李师师常在此约会,站在这座酒楼楼前,不知怎地,恍惚成了一座艺术宫殿。
  凡是佛教香火旺盛的地方,一般都会有佛塔,开封也不例外,就在北宋年间就建起了两座佛塔,一座叫做开元塔,刚建时是一座木塔,宝塔在建成55年后毁于雷火.,1049年当时宋仁宗重修开宝塔,换了地方,由福盛院改到了上方寺,为了防火,材料由木料改成了砖和琉璃面砖,此后这座塔历经历史的发生多次的地震、狂风以及水患,依然巍然屹立(地址较高)。一座在开封的东南方向还有一座宝塔,叫做——繁塔,创建于北宋开宝七年。繁塔原名兴慈塔,因其建于繁台之上,故称繁塔。繁塔原为六角九层、240尺高的巨型佛塔,故有“铁塔只搭繁塔腰之说”。铁塔是一座塔,繁塔也是一座塔,两座塔本来没有关系,可是明朝的官吏硬是让它们发生了“关系”。开封的这座宝塔到了明朝,相传明朝的开国皇帝朱元璋看不惯繁塔所凝聚的北宋王气,在元朝毁坏了两层的基础上,又拆掉了四层,只剩下三层,因此成为残塔(亦有史书记载),由此看来,朝代隔着朝代,也能互相招惹的,时间并不能抹灭人和人之间的恩怨。
  朋友带我去开封东北方向的铁塔(开宝寺塔),到时才知道,铁塔就在河南大学校园内,算是学校的镇校之宝吧。河南大学具有100多年的建校史,培养过多位在中国近代史上有影响的文化名人。大学里的许多建筑还是民国时期的,“留学欧美预科学校”的匾额让我的思绪到了中国教育的黄金年代。“河南大学”四个字很秀气。走进去,往外看,是“止于至善”四个字,可见这所大学的德育水平。看到铁塔的时候,也看到了大学的河南艺术学院建筑,一古一今,形成对比。铁塔公园门楣上有“千载铁塔”字样。进门,便遇到了“知止亭”,不知是那年修的,很有深意,无论是古代,还是现代,人们缺乏的就是“知止”的习惯,而以一味道索取为荣。铁塔公园里有一个小湖,湖心有亭,介绍北宋最后一位宰相——何栗的事迹,北宋被金人灭了,掳走了两个皇帝,还带走了三千人,何栗为表气节,在金营绝食而死,看来忠君思想无论是古代,还是现代,都是根深蒂固的。
  离别开封的时候,朋友送我一幅绢制的清明上河图,图中虽然没有高楼大夏,但是有清晰的人群,人在景中,景物被人物衬托着,人骑着驴子,挑着担子,拉着车子,水上漂的,路上走的,商贩口中吆喝的,玩杂技的,放风筝的…..这些动态的景物都被画幅收留了。画中河水荡漾,树叶抖动,图中的景物是活的,是动态的,除了动态的景物,还有静态的:静静的庭院,静静的牌坊、石头、桥梁、房屋,城墙,街道,城楼,山峦,戏楼,原野……可以说,读完了这幅画作,你就会明白什么是动静相宜,甚至可以省悟儒家的隐世和出世之间的微妙关系。画幅里的每个人有每个人的走向,每个景物有每个景物的位置,一切的一切都透着一个词——和谐,那个久远的北宋是和谐的,自己真的有点恨自己没有生活在北宋,如在那个年代生活,一定会与范仲淹会面岳阳楼,与苏轼饮酒作诗,灵感如泉,不至于心如浮萍,找不到文学的根基。
  我从内蒙千里迢迢奔赴开封,为的是证实开封的意象。在开封周游半月而告别开封,心中又很多的不舍,来的时候是凌晨,走的时候还是凌晨,一个悄悄地来了,又要悄悄地走了,不像徐志摩“没带走一丝云彩”,我小心翼翼地揣走了一幅《清明上河图》摹本。我要把这幅来自北宋的开封写实小心地供在我的书房,看到这幅写实开封的时候,开封对我来说,才不是一个意象,而是一座真正的城池。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