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夏河畔
2021-12-23叙事散文何也
本帖最后由 雨夜昙花 于 2016-8-18 02:56 编辑
记得是04年11月,和朋友从兰州小西湖乘车去临夏办事。冬季的山峦,草木阴冷枯黄。小客车忽宽忽窄的窗口里,一片一片地往进飘着雪花。赶上修路,客车缓缓行进……
记得是04年11月,和朋友从兰州小西湖乘车去临夏办事。冬季的山峦,草木阴冷枯黄。小客车忽宽忽窄的窗口里,一片一片地往进飘着雪花。赶上修路,客车缓缓行进……
本帖最后由 雨夜昙花 于 2016-8-18 02:56 编辑 <br /><br /> 记得是04年11月,和朋友从兰州小西湖乘车去临夏办事。冬季的山峦,草木阴冷枯黄。小客车忽宽忽窄的窗口里,一片一片地往进飘着雪花。赶上修路,客车缓缓行进。照例的拥挤,照例的逼仄和吵闹。砂石土路沿着山沟长长短短地伸缩着。疲惫、困乏和颠簸之中,有人喊,东乡到了。 睁开眼,满眼的雪白。冬雪中,仿佛到了一个无名的世界。突兀而起的山峦,高高低低的轮廓,迷迷蒙蒙地挂在视野中,透着神秘。雪花悠哉悠哉,密集而凌乱,好像不让外人进入似的,不断扰乱着本不清晰的视线,让人辨不清方向。上上下下的客人叫嚷着,拉拉扯扯的蛇皮袋刺啦着车厢。
雪花让眼前的世界变得迷茫,不可理解。或许正因为如此,其意味才比那些理性的解释更有力道。后来,这个场景无数次的让我想起了列夫·舍斯托夫的话,“很难想象是那些目不识丁的牧羊人,梦想出来那神秘的神话。” 莽莽之中,雪意浓酣。
河州四面环水,黄河,洮河,大夏河,温和甚至有点琐碎中,更多的透着拒绝,可却极尽贫瘠,沉默。就像每一处黄土的世界一样,这里也是深沟纵横,山野荒芜。萧杀的冬季,让河州这座西北回教圣地的神秘色彩更为浓烈。清真寺的喇叭里断断续续传来悠远的声音,很快又消失在漫天的雪花中。
那是我第一次看到大夏河。一条穿城而过的河流。就像小城的藉河一样,大夏河隐匿起威猛的浪花,软软地流淌着。虽然正当枯水季节,也有古怪而近似怒吼的空响之声,仿佛吟唱,仿佛咆哮。视野里的盆地,因为地处高原边缘,慢慢变得空旷甚至生动起来。
对于这样的河流,我始终充满了敬意,它让我一次又一次在现实和历史间恍惚穿越,审视于一种没有等待且看不到尽头的生活。对此,我毫不怀疑。
渐小的风雪中,我们撞进了一家小面馆。老板娘精力充沛,招呼着我们坐到火炉边。冷死了,赶紧来暖暖手唦。喝茶唦。吃些啥唦?点个土豆片唦,好吃的很。
于是,就点了东乡土豆片,还有羊肉手抓。
茶,是粗茶,酽酽的,淡而苦。炉中的煤火,旺旺的。寒气一点一点在散去。等饭的过程,老板娘告诉我们,快到太爷的忌日了。
道祖太爷,就是马明心。 太爷原来就在河州哩,官家不让传教嘛,就出了河州城上了兰州城。
河州,对于哲合忍耶来说,是无比的痛。在这片“荆棘丛”中,顽强追求一个真正的中国圣地梦幻灭后,他们先退出积石山,后退出大夏河。乾隆四十六年,道祖太爷从关川道堂被捕,当年杀于兰州。他是穷人的导师。三年后,刚烈的哲合忍耶以一场大规模的起义——石峰堡起义来祭拜太爷。失败后,哲合忍耶就被禁绝,自此,开始了200多年的隐忍、起伏、争斗的悲壮史。
这是后来我从张承志的《心灵史》中读来的。张承志,成名于体制之内,成长并放逐于体制之外。那也是一个冬季,坚硬而激荡的文字震撼着我本不坚强的心灵。因为,这些文字,都是他离开体制后十多年闯荡西海固后一字一字得来的。
东乡土豆片,外皮焦脆,入口绵软,酸酸的,还有点辣,却一股气一股气往外冒着香味。老板娘说,这是太爷最爱吃的菜。太爷无常后,拱北立在兰州。
拱北,是百姓守望先祖、恪守教义的寄托。老板娘说的就是兰州的东川拱北。几经动荡后,那里已经成了哲合忍耶的世界中心。 我们一口一口就着苦茶吞咽着土豆。土豆,是西地穷苦人家的食粮,既是菜,也是饭。和这片高原一样,它隐忍,低调,但顽强。一茬一茬的,一窝一窝的。后来,虽然吃过甘谷油炸土豆,武都洋芋搅团,秦安烧煮土豆,但都没有一回这样尽兴,且伤痛。
那一刻,暮色低垂,雪花飘飘,仿佛在低吟着河州如水的天命。我的心,也瞬间与哲合忍耶近了一步。
也许是冥冥中的宿命吧,2006年,又去了一趟广河。
广河背靠藏区,面向兰州。行走在“唐蕃古道”之上,恍然间,和各种装扮、各种体貌的人擦肩而过,周围是鞍子,缰绳,烟丝,布匹,搪瓷,地毯,铃铛,银器,粗褐子,石磨盘,堆积的茶叶,磁带,还有油香,馓子。想象中,我仿佛一个穿越之人,浪荡在波斯、氐、羌、匈奴、突厥、鲜卑、回鹘等各色人等之间。驼铃声,诵经声,还有行走诗人的吟唱声,满腔满耳。就像后来蔡文姬在《胡笳十八拍》里所感叹的那样,“天无涯兮地无边,我心愁兮亦复然。人生倏忽兮如白驹之过隙,然不得欢乐兮当我之盛年。”而此刻的我,一如千年之前的过客,在纷纷攘攘中顾盼,却竟有了恋恋风尘之感。
车水马龙中,忽然响起了长号声。街头立刻安静了下来。
那是礼拜的呼叫声。
随着匆忙但不慌乱的脚步,我们也进了一家临街的清真寺。
寺是很普通的那种,一顶顶白帽子在进进出出,没有一个人慌里慌张。沉默中,都是肃穆,从容。如水的礼拜之声慢慢响起,我没去经堂,而是在寺院之内,看山墙、影壁,观廊心壁和丹墀。
我还从未仔细地观赏过一座清真寺。台阶之上,墀头之间,须弥座上,甚至是屋脊处,都镶嵌着一件件精美的砖雕。灰白之中,苍松、翠柏、梅兰竹菊,松鹤、喜鹊、松鼠,栩栩如生。卷草,花纹,流水,素雅大方,风姿摇曳。一刀一刃里,刻痕如风,随意,飒然。
凝视着这黄土之上的奇葩,我静静地感慨。砖雕,它容得下所有穆斯林的真纯与心愿,也逼近且撕碎了他们所有苦难的时日。那是他们诗化了的生活向往,和倾诉。没有伤感,没有悲愤,只有安详如月的道白。这样的景色,竟然让人无法自拔。无言的感动中,我想起了在小城不止一次地观赏过的明清木雕。它们如此相似,仿佛凝聚了所有旧有的时光,安静,清晰,宛如珍珠。它们都是浸泡在咸水里的歌辞,让人能够获得神秘的人生启示。
那是犹如神灵般的启示。最后的启示。
所有的人都在拱手道着色俩目。礼拜结束了。
遥远的大夏河静静的流淌着,没有波澜,没有赞美地流经起伏的大地。那一刻,它将自己深沉的背影隐匿起来,犹如将微弱的深情隐匿起来。然后,又义无反顾地投身于壮阔无边的大地深处。
雪花让眼前的世界变得迷茫,不可理解。或许正因为如此,其意味才比那些理性的解释更有力道。后来,这个场景无数次的让我想起了列夫·舍斯托夫的话,“很难想象是那些目不识丁的牧羊人,梦想出来那神秘的神话。” 莽莽之中,雪意浓酣。
河州四面环水,黄河,洮河,大夏河,温和甚至有点琐碎中,更多的透着拒绝,可却极尽贫瘠,沉默。就像每一处黄土的世界一样,这里也是深沟纵横,山野荒芜。萧杀的冬季,让河州这座西北回教圣地的神秘色彩更为浓烈。清真寺的喇叭里断断续续传来悠远的声音,很快又消失在漫天的雪花中。
那是我第一次看到大夏河。一条穿城而过的河流。就像小城的藉河一样,大夏河隐匿起威猛的浪花,软软地流淌着。虽然正当枯水季节,也有古怪而近似怒吼的空响之声,仿佛吟唱,仿佛咆哮。视野里的盆地,因为地处高原边缘,慢慢变得空旷甚至生动起来。
对于这样的河流,我始终充满了敬意,它让我一次又一次在现实和历史间恍惚穿越,审视于一种没有等待且看不到尽头的生活。对此,我毫不怀疑。
渐小的风雪中,我们撞进了一家小面馆。老板娘精力充沛,招呼着我们坐到火炉边。冷死了,赶紧来暖暖手唦。喝茶唦。吃些啥唦?点个土豆片唦,好吃的很。
于是,就点了东乡土豆片,还有羊肉手抓。
茶,是粗茶,酽酽的,淡而苦。炉中的煤火,旺旺的。寒气一点一点在散去。等饭的过程,老板娘告诉我们,快到太爷的忌日了。
道祖太爷,就是马明心。 太爷原来就在河州哩,官家不让传教嘛,就出了河州城上了兰州城。
河州,对于哲合忍耶来说,是无比的痛。在这片“荆棘丛”中,顽强追求一个真正的中国圣地梦幻灭后,他们先退出积石山,后退出大夏河。乾隆四十六年,道祖太爷从关川道堂被捕,当年杀于兰州。他是穷人的导师。三年后,刚烈的哲合忍耶以一场大规模的起义——石峰堡起义来祭拜太爷。失败后,哲合忍耶就被禁绝,自此,开始了200多年的隐忍、起伏、争斗的悲壮史。
这是后来我从张承志的《心灵史》中读来的。张承志,成名于体制之内,成长并放逐于体制之外。那也是一个冬季,坚硬而激荡的文字震撼着我本不坚强的心灵。因为,这些文字,都是他离开体制后十多年闯荡西海固后一字一字得来的。
东乡土豆片,外皮焦脆,入口绵软,酸酸的,还有点辣,却一股气一股气往外冒着香味。老板娘说,这是太爷最爱吃的菜。太爷无常后,拱北立在兰州。
拱北,是百姓守望先祖、恪守教义的寄托。老板娘说的就是兰州的东川拱北。几经动荡后,那里已经成了哲合忍耶的世界中心。 我们一口一口就着苦茶吞咽着土豆。土豆,是西地穷苦人家的食粮,既是菜,也是饭。和这片高原一样,它隐忍,低调,但顽强。一茬一茬的,一窝一窝的。后来,虽然吃过甘谷油炸土豆,武都洋芋搅团,秦安烧煮土豆,但都没有一回这样尽兴,且伤痛。
那一刻,暮色低垂,雪花飘飘,仿佛在低吟着河州如水的天命。我的心,也瞬间与哲合忍耶近了一步。
也许是冥冥中的宿命吧,2006年,又去了一趟广河。
广河背靠藏区,面向兰州。行走在“唐蕃古道”之上,恍然间,和各种装扮、各种体貌的人擦肩而过,周围是鞍子,缰绳,烟丝,布匹,搪瓷,地毯,铃铛,银器,粗褐子,石磨盘,堆积的茶叶,磁带,还有油香,馓子。想象中,我仿佛一个穿越之人,浪荡在波斯、氐、羌、匈奴、突厥、鲜卑、回鹘等各色人等之间。驼铃声,诵经声,还有行走诗人的吟唱声,满腔满耳。就像后来蔡文姬在《胡笳十八拍》里所感叹的那样,“天无涯兮地无边,我心愁兮亦复然。人生倏忽兮如白驹之过隙,然不得欢乐兮当我之盛年。”而此刻的我,一如千年之前的过客,在纷纷攘攘中顾盼,却竟有了恋恋风尘之感。
车水马龙中,忽然响起了长号声。街头立刻安静了下来。
那是礼拜的呼叫声。
随着匆忙但不慌乱的脚步,我们也进了一家临街的清真寺。
寺是很普通的那种,一顶顶白帽子在进进出出,没有一个人慌里慌张。沉默中,都是肃穆,从容。如水的礼拜之声慢慢响起,我没去经堂,而是在寺院之内,看山墙、影壁,观廊心壁和丹墀。
我还从未仔细地观赏过一座清真寺。台阶之上,墀头之间,须弥座上,甚至是屋脊处,都镶嵌着一件件精美的砖雕。灰白之中,苍松、翠柏、梅兰竹菊,松鹤、喜鹊、松鼠,栩栩如生。卷草,花纹,流水,素雅大方,风姿摇曳。一刀一刃里,刻痕如风,随意,飒然。
凝视着这黄土之上的奇葩,我静静地感慨。砖雕,它容得下所有穆斯林的真纯与心愿,也逼近且撕碎了他们所有苦难的时日。那是他们诗化了的生活向往,和倾诉。没有伤感,没有悲愤,只有安详如月的道白。这样的景色,竟然让人无法自拔。无言的感动中,我想起了在小城不止一次地观赏过的明清木雕。它们如此相似,仿佛凝聚了所有旧有的时光,安静,清晰,宛如珍珠。它们都是浸泡在咸水里的歌辞,让人能够获得神秘的人生启示。
那是犹如神灵般的启示。最后的启示。
所有的人都在拱手道着色俩目。礼拜结束了。
遥远的大夏河静静的流淌着,没有波澜,没有赞美地流经起伏的大地。那一刻,它将自己深沉的背影隐匿起来,犹如将微弱的深情隐匿起来。然后,又义无反顾地投身于壮阔无边的大地深处。
很赞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