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棵水稻的现代属性
2021-12-23经典散文
[db:简介]
一
我长久地注视一棵稻子,却未看清露水是如何爬上它衣襟的。这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同时,又是一瞬间的事,就像每天从它跟前走过,却弄不明白它何时完成了灌浆,小小的秧苗突然蹿得那么高,还结出了金黄的谷粒。往日禾苗青涩,穗叶高举,此刻低垂着头颅,它们更迭得那么快,让人难以察觉,而我,似乎总处在某种恍惚之中,正如那沉甸甸的稻穗,在晚风中左右摇晃。
无从确定,是我当时遭遇的最大困境。首先,我不能确定自己是在农村还是城市。我的宿舍在一片农田之中,春天,空气中飘荡着泥浆的气味,蛙鸣响彻夜空,秋天,鸣虫的叫声更加丰沛杂乱,如同闹市,让人难以成眠。可是,这片稻田里竖着不少烟囱,四周分布着低矮的厂房,盖石棉瓦,或者烂木板,隔那么一段距离耸立一座高大的写字楼。旧时的阡陌被现代公路所取代,只是那公路经常见不到一个人,车也极少,有也是大货车,稀稀落落地往来。大货车像我一样,很是孤独,走后,留下一溜烟尾气,颓废,无助,像长长的叹息。我的工作身份飘忽不定,一下是行政助理,一下是企业文化宣传员,一下又是质检监察员,此时,公司派我来巡视稻子的成熟程度与虫害情况——这份工作,连个固定称呼也没有。没人愿意接受这份差事,我要面对的不是一亩两亩庄稼,而是几百公顷的水稻田,放眼看去,渺无边际!我在田野中晃荡,像一个无业游民,很难确定我到底是一个农民,还是打工者。在田垄站久了,觉得自己成了一棵稻子,每日接受雨水与阳光的洗礼,这不得不使我成熟,最终像稻穗一样,低下沉重的头颅。这样的环境下,我不能不向现实低头。
这里是常德市经济开发区新产业园,我在一个以大米为加工对象的工厂上班,厂房在产业园的最边缘。
为什么不直接说是大米厂?
这并非出于羞愧,或者有意遮掩,怕别人说,一个本科大学生居然在大米厂混日子。这确实是一个大米厂,可又不是一个厂子那么简单,它是中国第一家上市的粮食企业,从事深加工。机械化的、大规模的甚至包括更远端的事业——高科技杂交水稻培植技术研究与推广,厂里还有博士后流动站。我应该叫它公司,而不是厂,它的名字本来就叫xxxx股份有限公司,除稻米之外,还有好几个其他产业。不过,这一切与我无关,我看见的是一片一片的稻田和一个一个装米车间。除了收割特殊期,我的日常工作主要是写一些工作总结以及企业文化宣传方面的文章,并抽空制作车间质检报表。在我看来,粮食是没有文化的,最大的文化就是让人吃饱了。在我老家,仍有不少人存在衣食问题。我理解不了报表上的那些指标,也不理解车间里的加工程序。工人们所做的事,只是让米变得美观一点、好看一点,让它们看起来不像是从泥土里长出来的,而是原本就属于城市的一员。抛光和打磨有损米的营养,可人们更愿意接受这虚假的现实,他们觉得过去的米不够光鲜。
原粮清理、砻谷(也就是脱壳)、谷糙分离、未熟颗粒分离、白米分级、色选、抛光、配制(各种成分比例有配方)、包装,这是大米加工的九道程序。来此工作之前,我从未想过,一粒米要经过这么多工序才能走上饭桌。一直以来,我所看到的一棵水稻的生命之旅是这样的:将秧苗插到田里,生长四五个月,稻子成熟之后再收割回来,碾成白米,就是每天要吃的粮食。现在,它却有着如此复杂的现代属性。从一个车间,去到另一个车间,从一台机器,输送到另一台机器,这令我想到城市对人的改造。去掉粗糙部分,选出杂质,打磨棱角,装扮一新,使之看起来显得光鲜,这样一来,这个人就符合了现代生活的基本要求,混迹在人群中,看不出彼此间的差别。只有消除差别,才能说你融入了群体,而这正是我的难处。我的棱角太过分明,个性粗糙,体内杂质太多,又表现得过于明显,所有这些都有待加工,与周围的一切格格不入。用他们的话来说,就是幼稚、傻逼,他们从来不会用“不成熟”这种斯文词汇。
每次去车间,都要经受莫大的折磨。厂房噪音太大,工人们穿着工作服,戴着口罩和帽子,站在各自的位置前,搬运工坐在叉车上来回运动。他们的声音被轰隆隆的机器声所屏蔽,动作是静态的,表情是无声的,麻木而焦虑,像一具具木偶,成了机器的一部分。他们只有编号,没有名字,也没有声音,看不到一丝生命体征。难怪,当小萍从流水线换到质量检查员的时候,激动得泪流满面。
作为第二车间的质量检查员,小萍是我的工作下线。每隔两天,我们就要对接一次,两三个月之后,渐渐熟了。小萍的老家在本市一个很偏僻的县区农村,属大湘西范畴,是土家族,此前。我想象不到湘北居然还有这么偏僻穷困的山区,我以为,这里都是平原。小萍做事细心,性格也好,适合做质检工作。这比以前在流水线当包装员,轻松很多。她告诉我,她有一个比自己小两岁的弟弟,她以前成绩很好,可家里只能送一个人读书,她读到高二就辍学了,出来打工给弟弟挣学费。她的所有希望都放在弟弟身上,好在弟弟争气,如愿以偿地考上江南一所重点大学。小萍没去南方打工,却选择本市工资这么低的工厂,是因为家里还有一个重病在床的母亲,离得近,好方便照顾。小萍很喜欢文学,当她听说我是因为在刊物上发表过文章才被招进公司的,常来找我借书。有时,她会拿几首短诗来向我请教。这令她的车间小组长黎华很不满。黎华喜欢小萍厂里人都知道,原本,黎华跟我关系不错,隔三差五一起吃夜宵、喝啤酒,他在厂里口碑也很好,业务纯熟,是厂里最年轻的车间组长。因为小萍的事,后来每次碰面,他就横我一眼,去车间核实数据,也不给好脸色看。小萍说,她怕。黎华人高马大,像一个巨大的影子跟在她后面,小萍不喜欢这样的人。我也不喜欢。他的眼睛不该那么肆无忌惮地在小萍身上逡巡不止。
出于某种原因,每次小萍说到这个苦恼时,我总是有意回避。她以来找我的名义避开黎华,可我不能总陪她。我是有女朋友的,女朋友周末有时会来看我,我担心被女朋友误会,常常吃了晚饭,一个人偷偷出去。误入某个村子,天黑之后看不清路,一脚踩进水田,最后狼狈不堪地回来,是常有的事。更多时候,我沿铁路而行,这样可以避免迷路。
铁路,是一个伤感的名词,它与理想沾亲带故,意味着背叛与奔跑,向未知延伸,以及其他种种可以发挥的想象。我在本地唯一一所三流大学读的本科,因为欠交学费,虽然毕了业,却得不到学校的通融,没拿到毕业证。这意味着我不能参加任何正规的招聘考试,公务员、老师、外企等最好的那类工作,都没有资格。我必须在这里干满一年半,拿到工资,赎回毕业证,才有其他选择。
二
独自在原野散步。有月亮的时候看月亮,没月亮的时候,只能看看脚下这片庄稼。晚风吹过,稻浪起伏不定,成熟的稻田像梵高笔下的油画,有暗流涌动。落日硕大,下降过程中发出轻微的摇晃,大地像一个巨大的断头台,一晃,就将火红的头颅斩落地下。
三
黑夜降临,洞庭湖平原的某个腹地,我像一个幽灵,游荡在工业区之外。
月亮出来得早,蒙蒙昧昧地挂在头顶,周围的一切都不大看得清楚,成群的蝙蝠在作低空滑行。火车从厂房背后穿过来,奔南中国而去,这令我想到了广州,又或者深圳。儿时的记忆,这两个地方是村里所有人发财的梦想地,年轻人都去那里打工,有的去了,挣了一些钱回来,有的一去不回,再也没见过,不知道他们有没有找到自己想要的东西。月色洇浸,有蚂蚁爬过肌肤的感觉。在湘南老家,月亮很少这么早出现,村里四周有很大山阻隔,只有升得很高的时候,才能看见它,那时,它通常已经浑身金黄,非常亮堂了。而此时,平原上的月亮苍白得像一口痰,夜色是铺开过来,稀薄而大,它的大让人感到恐惧。当然,有时也会呈现出希望,像绝境中的否极泰来。总之,那么的令人不安。不像老家,那里是闭塞的,也是安妥的,人们看不到太多的远方,日子过得心安理得,吃饭、睡觉、干活、死去,不管贫穷,还是富贵,怎么都是一辈子。
可我的处境跟他们不一样。
那些日子我像得了癔症,发疯似地沿铁路线狂走。火车开过来时,发出“哐当,哐当”的巨响,它撞击着大地,也撞击着我心脏的内壁。所有火车都无视我的体重,它们从身边驰过时,刮出蛮横无理的风,将我重重摔倒在地。好在,我只是打了个趔趄,跌在了路边的茅草窝里,并没被铁轨轧成几截。我的脸被茅草的锯齿割破了,脚裸也被石头磕出一道口子,鲜血直流,但我并没停下脚步,那痛楚于我来说像一剂强心针,起到很好的提神作用。
夜色渐浓。云幕之后,月色苍白。
火车上的人都很疲惫,他们坐着、趴着或者睡着,姿态慵懒,对我的跌倒无动于衷,当然,很可能他们根本就没看见我。车厢里开着灯,窗外那么黑,火车开得那么快,而我又那么渺小。偶尔有人将头贴在窗户上,朝我一瞥,露出惊讶的表情。他可能在担心,第二天报纸上会不会出现某人卧轨自杀的新闻。那人一定看出了我的心态,难道他跟我一样,也是内心暗淡,被雾霾所充斥的人?不然,他坐火车去那么远的地方干啥?我们都是在寻找——那光!
一个不自由的人,即便站在广袤的平原,抬头看天,天也是逼仄的。夜色中挣扎的飞蛾啊,我能怎么帮你?只能熄灭那光——熄灭你心中的希望。站在铁路边,给一个叫毕亮的人发短信,他是我的师兄,现在在深圳,网上搜索的信息显示,他已经写出一些名气,在他那里我能得到认同感。可每次对话到最后,他总劝我要沉住气,因为外面,并,不,好,混!尤其对我这种单纯得像白纸一样的老实人来说。
考上大学那年,村里人得知我是去常德读书,都很高兴,虽然学校一般,可地方好。村里年逾九旬的老人告诉我,那里有一个大池塘,名字叫洞庭,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呐”,老人摇头摆尾颇具幽默感地唱道,惹得旁人一阵发笑。住在山里的人们,一生都在寻找一块三亩大的平整的田,在那里,他们只有梯田可以耕种。他们的命运就像自家的田埂一样,拐弯抹角,狭窄难走,很多人一辈子连县城都没去过。他们觉得能在这样的地方读书是莫大的幸福。我不止一次地听说,58年那回,苦日子没熬过去,村里饿死了十几个人。洞庭湖是粮仓,不可能饿死人。在他们的想象中,平原大概跟村里的晒谷坪差不多,到处堆满了粮食。可后来,他们听说我毕业后没去教书,而是在一家米厂上班,回村见了我,一个个神色古怪。时代变了,在村里人眼里,现在除了政府领导,只有老师是好职业,我念的是师范专业,却没当成老师,是不是在学校犯了错误?背地里流言像风一样四处传播,嘲笑声不断传入父亲和母亲的耳朵里。村里人至今都不相信读大学是要交学费的,大学生可是国家培养的人才啊,他们说。他们不信。大学哪有交学费的道理,隔壁村以前出过一个大学生,他从来没交过学费。至于不交学费就不发毕业证,就更没人信了。他们问,什么叫粮食企业?不就是米厂么?那么,你是管仓库的咯?我说,我们厂有老家粮站几百个那么大。他们吓了一跳,但还是心存疑惑,认为我在说假话,不大相信。
父亲很不高兴。读了大学,最后却还是和稻子打交道,跟种田有什么区别?父亲是个好面子的人。他说,读书人,就应该做一些读书人的事。不过,他也没办法,他刚生了一场大病,家里欠了一大笔债,正因为这,才没钱给我交学费。父亲说,等病好了,一定要来看看。世界上有那么大的大米厂?如果有,以前怎么会饿死人?父亲终究没能踏上我所在的城市。
四
从铁路回来,已经八点,在公司厂房的前坪,我遇见了小萍。
她满脸焦急,把路灯光踩得一片凌乱,看起来已经在那徘徊了许久,每次见到她,都是兵荒马乱的样子。这个拥有几个产业和十几个工厂,员工数千的大公司,只有我们俩爱看书。他们每晚都在宿舍打牌,啤酒花生,烟雾缭绕。周末,就在厂里的舞厅里唱歌喝酒,或者去市区找姑娘,这些我都不喜欢。看着我拿一本书转身离开,他们会在背后小声嘀咕一句:装什么清高,还他妈文学青年,有病!工业区离市中心有一个小时车程,除了农田,四周只有荒郊野地,冷落凄凉,他们如此打发时间并没有什么错,我的存在,就像掉在他们碗饭里的一粒沙子。
每次,小萍还书给我,都会在书里夹一些小玩意。《活着》中夹两片苦艾,《许三观卖血记》夹的是一只紫色的蝴蝶,蝴蝶已经风干,露出被压扁的干燥的内脏,粉红色,样子依然光鲜,像一团橡皮泥。有一天,她拿着一封信,脸上笑开了花。她从信封里抽出一张照片告诉我,这就是我弟弟,他叫杨小岭。照片上的男孩比我高一截,起码有一米七五以上,阳光、帅气,他站在校园里的一棵大榕树下,像某部青春偶像剧的男主角。他们家基因真好,一对儿女都长得这么俊。
接到来自老家的消息,说,父亲死了。也许是今天,也许是昨天,我搞不清他们是否说谎。我就像加缪笔下的那个局外人,这种重大消息也只能被外人告知。长久以来,因为所处的困境,我跟家里的联系不够紧密。父亲一直生病,大家已经习惯,此前没人想到他会真的死去。回家奔丧,三天未满,我的顶头上司,就是那个办公室主任兼综合部部长打电话来说,公司事情太忙,早点回来。这令我心有不忿,这回可算看清了他的面目,平日教这教那,看似古道热肠,原来只是想把那些琐事推到我身上,他便可以撒手不管。他的电话令我想起他那双老鼠一样小而凸出的眼睛,势利并带有轻蔑笑容的嘴角,活脱脱一个戏子模样。个头矮小,眉毛寡淡,留着像艺术家一样的披肩长发的他,在这件事上处理得一点也不艺术。就算他不打电话,我第四天也是要回去的,丧事只能请三天假,他暴露了自己。
刚回到厂里的那几天,煎熬,连着失眠,脑袋空空如也。野外,蛐蛐乱叫,嘶鸣不已。给父亲办丧事时,并不感到非常难过,此时,深处的那块领地突然塌陷了。父亲埋在我家对面的小山坡上,漫漫长夜,活在人群中的我尚如此孤独,父亲一个人在那边会怎么样呢?他才去,肯定还不习惯吧。父亲生前太硬气,做什么事都不惜命,有了病痛也死撑着,他觉得只要撑过去就会没事。年轻时,他不把疾病当回事,老了,疾病也就不把他当回事。
五
深秋。稻子陆续收割,平原上鸟雀云集,除了少数种类,大多都不认识。这些鸟赶在粮食收割的季节从北方迁徙而来,为的就是这些粮食。从清晨到傍晚,四下喧嚣,这是一场盛大持久的集会。偶尔传来一声枪响,制造出一小段安静,只是很小的一段,很快热闹又会恢复。枪声是湖区的偷猎者发出的。数亿计的鸟,死一两只,根本引不起他者的注意,就好像父亲,世界上多一个人呼吸、少一个人呼吸,并不会改变地球的重量。有些鸟飞着飞着就消失了,有些人走着走着就不见了,而天空颜色不变,平原永远坦荡。
在湖区,稻子秸秆,要么烧掉,要么堆在一起,让它们自行腐化。湘南山区则不同,稻子秸秆要扎成小捆,然后找一棵结实的大树,在树杆上踩成草垛,储藏起来给耕牛过冬。这里不需要牛,耕田、插秧、杀虫、收割,全是机械化。现在是收割焦灼期,大家没工夫理会稻草,它们堆在田里,凌乱而高耸,像摆了龙门阵。天黑下来之后,我寻找回去的路,在里面七拐八弯,转得头晕脑胀。时有秋风吹过,不禁打个冷战,脚下不小心踢到什么东西,稻茬或者土坷垃,踉跄几步,惊起一群乌鸦。那些乌鸦站在草垛上,或蹲在旁边的白杨树上,与黑夜融为一体,分不清彼此。正因如此,当我听到另一种声音,竟以为也是乌鸦,走近了,才发现是两个人影。
若不是我阴差阳错从那里经过,及时出现的话,小萍会是怎样的遭遇可想而知。后来,我问她,你怎么那么傻,他的话也信,怎么能答应他到这么偏僻的地方来?小萍说,是啊,我真傻,真傻,黎华说他只抱抱,亲一下,没想到……她头发凌乱,衣裳不整,口齿也非常混乱。浑身沾满草屑的她,见了我死死抱住,趴在肩头泣不成声。我问,抱一下,亲一下,你就能答应?她说,不,不是这样的,你是不是看不起我?我没有说话。我怎么会看不起她?夜色浓密,我看不见她的表情。
她一边哭一边说:“我只让你抱,再也不让别人抱了……”
“我一直把你当妹妹看……”
“我知道。”她哽咽。
她哭得整个人几近虚脱,我的后背被她的眼泪打湿一大片。忘了小萍哭了多久,最后我是背着她回的宿舍。小萍说,她弟弟在学校和同学为一个女孩争风吃醋,把同学的脑袋打破了,要赔一大笔钱,不然就劝退。她的工资除了供弟弟上学、负责母亲的药费,一个月下来所剩无几。黎华答应借钱给她,她才同意出来。这个傻姑娘啊。
那晚,夜黑得深邃,窗外满天星斗,它们不停闪烁着光芒,像无数利刃刺破长空。我迟迟没有睡着,走廊对面,小萍房间里的灯整晚亮着。
我决定替小萍找回公道,不能让她这么被欺负了。上午,要准备每月的例会材料,只能下午去。下午去到车间,听到一个令人震惊的消息。黎华做事走神,被机器绞断了一条胳膊,是平日最敏捷、干活最得力的右边胳膊。他用这只胳膊做事,用这只胳膊指挥下属,同时,也就是在昨天,还用这只胳膊撕开过小萍的衣服,可现在,它已不再属于他。车间地板上有一摊冻结发暗的血迹,人已经被送去医院,据说,一到医院那只胳膊就被锯掉了。
黎华出了事,我才知道虽然他是小组长,却还是临时工。临,时,工,多么令人惆怅而熟悉的称呼,它意味着不负责、逃避、顶包以及所有可以想象到的种种可能,只要需要的时候,它就会不失时机地出现。从报纸、电视以及人们的口中,各个角度将我们死死围住,像一群藏在暗处的杀手。所有人都可能是,那些便衣,站在打工第一线的人,似乎,我们临时活着!
从未想过,黎华这个高大威猛的男人,竟然也是弱势群体——比我还要弱势,我签的是完整合同,而他却没买医保。如此一来,他们家就没有足够的钱给他治疗,厂里只同意给五万块,领导说,这已经是赔偿的最高额度,如果不是出于人道主义,根本没有这么多。黎华媳妇,一个三十岁出头、长相平平、满脸悲伤的农村女人,每天挂着眼泪来厂里闹事——不,不是闹事,是哀求。她用近乎乞讨的举动,多次给领导跪下。这个女人别无所长,最大的能力是能随时随地跪下来,她的双腿似乎是专为下跪而生的,难道,她之前专门练习过?否则,怎么会跪得那么纯熟而准确?最初,他们家的亲戚全员出动,气势汹汹地要找个说法,可是,当他们面对十几个荷枪实弹的警察以及一百多个身强体壮的保安——我不知道,我们公司为何突然多出了这么多保安——那些表面强硬的乡下亲戚,是那么的不堪一击。最后,只剩下那个女人,拉开了马拉松式的哭泣与哀求。
面对如此情形,之前我对黎华的恨意已渐次消失。黎华媳妇不知从哪里打听到,说黎华是因为小萍才酿成事故的。那个女人失去理智,不去找领导赔钱,却要和小萍拼命。小萍没法上班,一连几天堵在宿舍里。一个人受了强者的欺负,遭遇冤屈,没法找强者报仇,只能把怨气撒在比她更弱的人身上,这符合当下众多恶性报复事件的发生逻辑。职工宿舍不能让外人轻易进出,黎华媳妇被两个保安架起双臂,像风筝一样给扔了出去。这样,她只能守在工厂外,她不相信小萍永远不踏出厂门,她必须向她找回丈夫的另一只胳膊。小萍当然拿不出她丈夫的胳膊,那只胳膊已经彻底从人间消失了。
小萍没法再在厂里呆,领导主动找小萍谈话,多给了她两个月工资,让她辞职。小萍决定远走他乡,去南方打工。临走之前,送给我一条围巾,她亲手织的。平时工作那么忙,没见她去买毛线,也没见她做这种活,不知道她什么时候织的这条围巾,显然,是老早就织好了的,直到现在才给我。湘北平原一到冬天风就大,寒风刺骨,我从小怕冷,身上有旧疾,温度一降,骨头便隐隐作痛,有时候痛得下不了床。冬天对我来说是莫大的难关,碰到外出监督收粮,更是难熬。小萍知道我的这一弱点和痛楚,偷偷织了这条围巾,藏了这么久一直不敢拿出来。我不知说什么,她心里是喜欢我的,这一点我知道,我对她也有好感,可她毕竟是我妹妹,永远都是。
我把那本《活着》送给她,血一样红色的封面,像一团方形的火。
“我们都要好好活着。”
“嗯,好好活着。”她点点头回答。
这一叶小小的浮萍不知飘向何方,不知今生是否还有机会相见。
六
12月底,领到工资和小额度的奖金,我从公司财务部出来,径直打了一辆的,从工业园飞奔市里,来到我的母校,将钱交上去,把毕业证赎了回来。那一刻,我知道自己自由了。
毕业证,就像我的一张卖身契。为了它,我在一个完全不喜欢的地方呆了一年半,我的求学之旅总算画上了句号。当年,含泪送将我送出村口,一直想到我读大学的城市来看看的病父,已经离我而去。是的,他死于大学这场事故。看网上的新闻,农家子弟如此遭遇的并不是我一人,他们也像我一样挣扎着去读大学,砸锅卖铁、勤工俭学,他们的父亲像我的父亲一样,在这过程中老去,或者死掉。所有牺牲,只是为了不想继续做一棵生长在大山农田里的稻子,洗掉那粘在祖祖辈辈腿上的黄色的泥。用所有的家当和性命,去换取那一张证明书。拿到那张薄纸时,我猛然觉得这一切太不值当。
拿回毕业证,手上已所剩无几。年关就要到了,我辞掉了工作,不知该不该回家过年。有人说,怀才就像怀孕,时间久了才能看得出,可再久一点呢?就会胎死腹中!我不能在这座小城再耽搁下去,可是能去哪里呢?除了目前所在的小城,人生的头二十五年里,我从未出去走动过,在别的地方,我无人可以投靠。
那一段,我常一个人到处转悠,在清晨或者黄昏,总之,是那些被人忽略的时间里。这座我读了四年大学,又工作了一年半的城市,我还并不太了解,我想好好看看它的样子,如果注定离开,也算留个念想。
沅江边有一条著名的“常德诗墙”,整整三公里,全用石头砌成,像一条水上长城。我发现,住在诗墙边的人并不写诗,也不读诗,她们在干什么呢?他们在做人类最原始的生意。今天的沿安路是沈从文笔下的麻阳街,水上男人的福地,商人、水手和排古佬。现在,女人们住得更好了,打扮得也更入时,招聘小姐的消息公然贴在护栏和门柱上。站在公交站台等26路车的人总忍不住往店里张望一把,白天,除了几张招聘小姐的消息,他们什么也看不到。这座城市最柔软的部位依靠石刻这种坚硬的东西支撑着,不知道它还能支撑多久。
岁末,街上的人们来去匆匆,心神浮动。很多店子提前歇业了,只发廊依然热闹,门口停满了车。姑娘们来自哪里,是城市还是乡下?如果是乡下,她们回家过年么?那些男人在发廊进进出出,洒脱自如的样子我永远都学不会。虽然我和他们住在同一座城市,在同样的天空下,呼吸着同一种空气,经过差不多六年的时间,表面看似乎没什么差别了,可一旦提及“理想”“爱”“责任”这些抽象名词,我们的界限就显示出来了。我从门口走过,姑娘们并没有像拉住其他客人那样拉住我。她们看出了我内心的慌乱,我是来自乡下的一棵水稻,未经打磨抛光的原生态米粒,散发着大山深处的泥土气息。就此,我断定,她们跟我一样也是从乡下来的。在这座城市,除了职业,我和她们没什么差别……也许,她们是想赚足了钱再回家过年吧。
我们都是为了活命,为了混一口饭吃——这人间粮食。
天边雾色浓厚,呈铅麻色,那不是粮食,而是堆积的雪粒子,堆到一定程度,它们就会洒落下来。太阳一点温度也没有,假得像发光的冰,即将坠入地平线。在常德,除了落日似乎没有其他特别的景色值得一看。
接到一个未知电话,号码显示是深圳的。“别在那个地方呆了,赶紧出来吧,我都能呆,你那么有才华,一定能…… 过完年,我弟弟也要来深圳了。”声音大方爽朗,自信满满,洋溢着跌宕的激情,虽然没报告姓名,但我还是听出了她是谁,她再也不是以前那个羞涩腼腆的姑娘了。
七
城门外,河水无声,光秃秃的柳枝在寒风中发出萧瑟之音。
我不知道自己该去哪里,在这寒风凛冽的人间走动,我必须长成一棵树,而不是弱不禁风的水稻。
我长久地注视一棵稻子,却未看清露水是如何爬上它衣襟的。这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同时,又是一瞬间的事,就像每天从它跟前走过,却弄不明白它何时完成了灌浆,小小的秧苗突然蹿得那么高,还结出了金黄的谷粒。往日禾苗青涩,穗叶高举,此刻低垂着头颅,它们更迭得那么快,让人难以察觉,而我,似乎总处在某种恍惚之中,正如那沉甸甸的稻穗,在晚风中左右摇晃。
无从确定,是我当时遭遇的最大困境。首先,我不能确定自己是在农村还是城市。我的宿舍在一片农田之中,春天,空气中飘荡着泥浆的气味,蛙鸣响彻夜空,秋天,鸣虫的叫声更加丰沛杂乱,如同闹市,让人难以成眠。可是,这片稻田里竖着不少烟囱,四周分布着低矮的厂房,盖石棉瓦,或者烂木板,隔那么一段距离耸立一座高大的写字楼。旧时的阡陌被现代公路所取代,只是那公路经常见不到一个人,车也极少,有也是大货车,稀稀落落地往来。大货车像我一样,很是孤独,走后,留下一溜烟尾气,颓废,无助,像长长的叹息。我的工作身份飘忽不定,一下是行政助理,一下是企业文化宣传员,一下又是质检监察员,此时,公司派我来巡视稻子的成熟程度与虫害情况——这份工作,连个固定称呼也没有。没人愿意接受这份差事,我要面对的不是一亩两亩庄稼,而是几百公顷的水稻田,放眼看去,渺无边际!我在田野中晃荡,像一个无业游民,很难确定我到底是一个农民,还是打工者。在田垄站久了,觉得自己成了一棵稻子,每日接受雨水与阳光的洗礼,这不得不使我成熟,最终像稻穗一样,低下沉重的头颅。这样的环境下,我不能不向现实低头。
这里是常德市经济开发区新产业园,我在一个以大米为加工对象的工厂上班,厂房在产业园的最边缘。
为什么不直接说是大米厂?
这并非出于羞愧,或者有意遮掩,怕别人说,一个本科大学生居然在大米厂混日子。这确实是一个大米厂,可又不是一个厂子那么简单,它是中国第一家上市的粮食企业,从事深加工。机械化的、大规模的甚至包括更远端的事业——高科技杂交水稻培植技术研究与推广,厂里还有博士后流动站。我应该叫它公司,而不是厂,它的名字本来就叫xxxx股份有限公司,除稻米之外,还有好几个其他产业。不过,这一切与我无关,我看见的是一片一片的稻田和一个一个装米车间。除了收割特殊期,我的日常工作主要是写一些工作总结以及企业文化宣传方面的文章,并抽空制作车间质检报表。在我看来,粮食是没有文化的,最大的文化就是让人吃饱了。在我老家,仍有不少人存在衣食问题。我理解不了报表上的那些指标,也不理解车间里的加工程序。工人们所做的事,只是让米变得美观一点、好看一点,让它们看起来不像是从泥土里长出来的,而是原本就属于城市的一员。抛光和打磨有损米的营养,可人们更愿意接受这虚假的现实,他们觉得过去的米不够光鲜。
原粮清理、砻谷(也就是脱壳)、谷糙分离、未熟颗粒分离、白米分级、色选、抛光、配制(各种成分比例有配方)、包装,这是大米加工的九道程序。来此工作之前,我从未想过,一粒米要经过这么多工序才能走上饭桌。一直以来,我所看到的一棵水稻的生命之旅是这样的:将秧苗插到田里,生长四五个月,稻子成熟之后再收割回来,碾成白米,就是每天要吃的粮食。现在,它却有着如此复杂的现代属性。从一个车间,去到另一个车间,从一台机器,输送到另一台机器,这令我想到城市对人的改造。去掉粗糙部分,选出杂质,打磨棱角,装扮一新,使之看起来显得光鲜,这样一来,这个人就符合了现代生活的基本要求,混迹在人群中,看不出彼此间的差别。只有消除差别,才能说你融入了群体,而这正是我的难处。我的棱角太过分明,个性粗糙,体内杂质太多,又表现得过于明显,所有这些都有待加工,与周围的一切格格不入。用他们的话来说,就是幼稚、傻逼,他们从来不会用“不成熟”这种斯文词汇。
每次去车间,都要经受莫大的折磨。厂房噪音太大,工人们穿着工作服,戴着口罩和帽子,站在各自的位置前,搬运工坐在叉车上来回运动。他们的声音被轰隆隆的机器声所屏蔽,动作是静态的,表情是无声的,麻木而焦虑,像一具具木偶,成了机器的一部分。他们只有编号,没有名字,也没有声音,看不到一丝生命体征。难怪,当小萍从流水线换到质量检查员的时候,激动得泪流满面。
作为第二车间的质量检查员,小萍是我的工作下线。每隔两天,我们就要对接一次,两三个月之后,渐渐熟了。小萍的老家在本市一个很偏僻的县区农村,属大湘西范畴,是土家族,此前。我想象不到湘北居然还有这么偏僻穷困的山区,我以为,这里都是平原。小萍做事细心,性格也好,适合做质检工作。这比以前在流水线当包装员,轻松很多。她告诉我,她有一个比自己小两岁的弟弟,她以前成绩很好,可家里只能送一个人读书,她读到高二就辍学了,出来打工给弟弟挣学费。她的所有希望都放在弟弟身上,好在弟弟争气,如愿以偿地考上江南一所重点大学。小萍没去南方打工,却选择本市工资这么低的工厂,是因为家里还有一个重病在床的母亲,离得近,好方便照顾。小萍很喜欢文学,当她听说我是因为在刊物上发表过文章才被招进公司的,常来找我借书。有时,她会拿几首短诗来向我请教。这令她的车间小组长黎华很不满。黎华喜欢小萍厂里人都知道,原本,黎华跟我关系不错,隔三差五一起吃夜宵、喝啤酒,他在厂里口碑也很好,业务纯熟,是厂里最年轻的车间组长。因为小萍的事,后来每次碰面,他就横我一眼,去车间核实数据,也不给好脸色看。小萍说,她怕。黎华人高马大,像一个巨大的影子跟在她后面,小萍不喜欢这样的人。我也不喜欢。他的眼睛不该那么肆无忌惮地在小萍身上逡巡不止。
出于某种原因,每次小萍说到这个苦恼时,我总是有意回避。她以来找我的名义避开黎华,可我不能总陪她。我是有女朋友的,女朋友周末有时会来看我,我担心被女朋友误会,常常吃了晚饭,一个人偷偷出去。误入某个村子,天黑之后看不清路,一脚踩进水田,最后狼狈不堪地回来,是常有的事。更多时候,我沿铁路而行,这样可以避免迷路。
铁路,是一个伤感的名词,它与理想沾亲带故,意味着背叛与奔跑,向未知延伸,以及其他种种可以发挥的想象。我在本地唯一一所三流大学读的本科,因为欠交学费,虽然毕了业,却得不到学校的通融,没拿到毕业证。这意味着我不能参加任何正规的招聘考试,公务员、老师、外企等最好的那类工作,都没有资格。我必须在这里干满一年半,拿到工资,赎回毕业证,才有其他选择。
二
独自在原野散步。有月亮的时候看月亮,没月亮的时候,只能看看脚下这片庄稼。晚风吹过,稻浪起伏不定,成熟的稻田像梵高笔下的油画,有暗流涌动。落日硕大,下降过程中发出轻微的摇晃,大地像一个巨大的断头台,一晃,就将火红的头颅斩落地下。
三
黑夜降临,洞庭湖平原的某个腹地,我像一个幽灵,游荡在工业区之外。
月亮出来得早,蒙蒙昧昧地挂在头顶,周围的一切都不大看得清楚,成群的蝙蝠在作低空滑行。火车从厂房背后穿过来,奔南中国而去,这令我想到了广州,又或者深圳。儿时的记忆,这两个地方是村里所有人发财的梦想地,年轻人都去那里打工,有的去了,挣了一些钱回来,有的一去不回,再也没见过,不知道他们有没有找到自己想要的东西。月色洇浸,有蚂蚁爬过肌肤的感觉。在湘南老家,月亮很少这么早出现,村里四周有很大山阻隔,只有升得很高的时候,才能看见它,那时,它通常已经浑身金黄,非常亮堂了。而此时,平原上的月亮苍白得像一口痰,夜色是铺开过来,稀薄而大,它的大让人感到恐惧。当然,有时也会呈现出希望,像绝境中的否极泰来。总之,那么的令人不安。不像老家,那里是闭塞的,也是安妥的,人们看不到太多的远方,日子过得心安理得,吃饭、睡觉、干活、死去,不管贫穷,还是富贵,怎么都是一辈子。
可我的处境跟他们不一样。
那些日子我像得了癔症,发疯似地沿铁路线狂走。火车开过来时,发出“哐当,哐当”的巨响,它撞击着大地,也撞击着我心脏的内壁。所有火车都无视我的体重,它们从身边驰过时,刮出蛮横无理的风,将我重重摔倒在地。好在,我只是打了个趔趄,跌在了路边的茅草窝里,并没被铁轨轧成几截。我的脸被茅草的锯齿割破了,脚裸也被石头磕出一道口子,鲜血直流,但我并没停下脚步,那痛楚于我来说像一剂强心针,起到很好的提神作用。
夜色渐浓。云幕之后,月色苍白。
火车上的人都很疲惫,他们坐着、趴着或者睡着,姿态慵懒,对我的跌倒无动于衷,当然,很可能他们根本就没看见我。车厢里开着灯,窗外那么黑,火车开得那么快,而我又那么渺小。偶尔有人将头贴在窗户上,朝我一瞥,露出惊讶的表情。他可能在担心,第二天报纸上会不会出现某人卧轨自杀的新闻。那人一定看出了我的心态,难道他跟我一样,也是内心暗淡,被雾霾所充斥的人?不然,他坐火车去那么远的地方干啥?我们都是在寻找——那光!
一个不自由的人,即便站在广袤的平原,抬头看天,天也是逼仄的。夜色中挣扎的飞蛾啊,我能怎么帮你?只能熄灭那光——熄灭你心中的希望。站在铁路边,给一个叫毕亮的人发短信,他是我的师兄,现在在深圳,网上搜索的信息显示,他已经写出一些名气,在他那里我能得到认同感。可每次对话到最后,他总劝我要沉住气,因为外面,并,不,好,混!尤其对我这种单纯得像白纸一样的老实人来说。
考上大学那年,村里人得知我是去常德读书,都很高兴,虽然学校一般,可地方好。村里年逾九旬的老人告诉我,那里有一个大池塘,名字叫洞庭,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呐”,老人摇头摆尾颇具幽默感地唱道,惹得旁人一阵发笑。住在山里的人们,一生都在寻找一块三亩大的平整的田,在那里,他们只有梯田可以耕种。他们的命运就像自家的田埂一样,拐弯抹角,狭窄难走,很多人一辈子连县城都没去过。他们觉得能在这样的地方读书是莫大的幸福。我不止一次地听说,58年那回,苦日子没熬过去,村里饿死了十几个人。洞庭湖是粮仓,不可能饿死人。在他们的想象中,平原大概跟村里的晒谷坪差不多,到处堆满了粮食。可后来,他们听说我毕业后没去教书,而是在一家米厂上班,回村见了我,一个个神色古怪。时代变了,在村里人眼里,现在除了政府领导,只有老师是好职业,我念的是师范专业,却没当成老师,是不是在学校犯了错误?背地里流言像风一样四处传播,嘲笑声不断传入父亲和母亲的耳朵里。村里人至今都不相信读大学是要交学费的,大学生可是国家培养的人才啊,他们说。他们不信。大学哪有交学费的道理,隔壁村以前出过一个大学生,他从来没交过学费。至于不交学费就不发毕业证,就更没人信了。他们问,什么叫粮食企业?不就是米厂么?那么,你是管仓库的咯?我说,我们厂有老家粮站几百个那么大。他们吓了一跳,但还是心存疑惑,认为我在说假话,不大相信。
父亲很不高兴。读了大学,最后却还是和稻子打交道,跟种田有什么区别?父亲是个好面子的人。他说,读书人,就应该做一些读书人的事。不过,他也没办法,他刚生了一场大病,家里欠了一大笔债,正因为这,才没钱给我交学费。父亲说,等病好了,一定要来看看。世界上有那么大的大米厂?如果有,以前怎么会饿死人?父亲终究没能踏上我所在的城市。
四
从铁路回来,已经八点,在公司厂房的前坪,我遇见了小萍。
她满脸焦急,把路灯光踩得一片凌乱,看起来已经在那徘徊了许久,每次见到她,都是兵荒马乱的样子。这个拥有几个产业和十几个工厂,员工数千的大公司,只有我们俩爱看书。他们每晚都在宿舍打牌,啤酒花生,烟雾缭绕。周末,就在厂里的舞厅里唱歌喝酒,或者去市区找姑娘,这些我都不喜欢。看着我拿一本书转身离开,他们会在背后小声嘀咕一句:装什么清高,还他妈文学青年,有病!工业区离市中心有一个小时车程,除了农田,四周只有荒郊野地,冷落凄凉,他们如此打发时间并没有什么错,我的存在,就像掉在他们碗饭里的一粒沙子。
每次,小萍还书给我,都会在书里夹一些小玩意。《活着》中夹两片苦艾,《许三观卖血记》夹的是一只紫色的蝴蝶,蝴蝶已经风干,露出被压扁的干燥的内脏,粉红色,样子依然光鲜,像一团橡皮泥。有一天,她拿着一封信,脸上笑开了花。她从信封里抽出一张照片告诉我,这就是我弟弟,他叫杨小岭。照片上的男孩比我高一截,起码有一米七五以上,阳光、帅气,他站在校园里的一棵大榕树下,像某部青春偶像剧的男主角。他们家基因真好,一对儿女都长得这么俊。
接到来自老家的消息,说,父亲死了。也许是今天,也许是昨天,我搞不清他们是否说谎。我就像加缪笔下的那个局外人,这种重大消息也只能被外人告知。长久以来,因为所处的困境,我跟家里的联系不够紧密。父亲一直生病,大家已经习惯,此前没人想到他会真的死去。回家奔丧,三天未满,我的顶头上司,就是那个办公室主任兼综合部部长打电话来说,公司事情太忙,早点回来。这令我心有不忿,这回可算看清了他的面目,平日教这教那,看似古道热肠,原来只是想把那些琐事推到我身上,他便可以撒手不管。他的电话令我想起他那双老鼠一样小而凸出的眼睛,势利并带有轻蔑笑容的嘴角,活脱脱一个戏子模样。个头矮小,眉毛寡淡,留着像艺术家一样的披肩长发的他,在这件事上处理得一点也不艺术。就算他不打电话,我第四天也是要回去的,丧事只能请三天假,他暴露了自己。
刚回到厂里的那几天,煎熬,连着失眠,脑袋空空如也。野外,蛐蛐乱叫,嘶鸣不已。给父亲办丧事时,并不感到非常难过,此时,深处的那块领地突然塌陷了。父亲埋在我家对面的小山坡上,漫漫长夜,活在人群中的我尚如此孤独,父亲一个人在那边会怎么样呢?他才去,肯定还不习惯吧。父亲生前太硬气,做什么事都不惜命,有了病痛也死撑着,他觉得只要撑过去就会没事。年轻时,他不把疾病当回事,老了,疾病也就不把他当回事。
五
深秋。稻子陆续收割,平原上鸟雀云集,除了少数种类,大多都不认识。这些鸟赶在粮食收割的季节从北方迁徙而来,为的就是这些粮食。从清晨到傍晚,四下喧嚣,这是一场盛大持久的集会。偶尔传来一声枪响,制造出一小段安静,只是很小的一段,很快热闹又会恢复。枪声是湖区的偷猎者发出的。数亿计的鸟,死一两只,根本引不起他者的注意,就好像父亲,世界上多一个人呼吸、少一个人呼吸,并不会改变地球的重量。有些鸟飞着飞着就消失了,有些人走着走着就不见了,而天空颜色不变,平原永远坦荡。
在湖区,稻子秸秆,要么烧掉,要么堆在一起,让它们自行腐化。湘南山区则不同,稻子秸秆要扎成小捆,然后找一棵结实的大树,在树杆上踩成草垛,储藏起来给耕牛过冬。这里不需要牛,耕田、插秧、杀虫、收割,全是机械化。现在是收割焦灼期,大家没工夫理会稻草,它们堆在田里,凌乱而高耸,像摆了龙门阵。天黑下来之后,我寻找回去的路,在里面七拐八弯,转得头晕脑胀。时有秋风吹过,不禁打个冷战,脚下不小心踢到什么东西,稻茬或者土坷垃,踉跄几步,惊起一群乌鸦。那些乌鸦站在草垛上,或蹲在旁边的白杨树上,与黑夜融为一体,分不清彼此。正因如此,当我听到另一种声音,竟以为也是乌鸦,走近了,才发现是两个人影。
若不是我阴差阳错从那里经过,及时出现的话,小萍会是怎样的遭遇可想而知。后来,我问她,你怎么那么傻,他的话也信,怎么能答应他到这么偏僻的地方来?小萍说,是啊,我真傻,真傻,黎华说他只抱抱,亲一下,没想到……她头发凌乱,衣裳不整,口齿也非常混乱。浑身沾满草屑的她,见了我死死抱住,趴在肩头泣不成声。我问,抱一下,亲一下,你就能答应?她说,不,不是这样的,你是不是看不起我?我没有说话。我怎么会看不起她?夜色浓密,我看不见她的表情。
她一边哭一边说:“我只让你抱,再也不让别人抱了……”
“我一直把你当妹妹看……”
“我知道。”她哽咽。
她哭得整个人几近虚脱,我的后背被她的眼泪打湿一大片。忘了小萍哭了多久,最后我是背着她回的宿舍。小萍说,她弟弟在学校和同学为一个女孩争风吃醋,把同学的脑袋打破了,要赔一大笔钱,不然就劝退。她的工资除了供弟弟上学、负责母亲的药费,一个月下来所剩无几。黎华答应借钱给她,她才同意出来。这个傻姑娘啊。
那晚,夜黑得深邃,窗外满天星斗,它们不停闪烁着光芒,像无数利刃刺破长空。我迟迟没有睡着,走廊对面,小萍房间里的灯整晚亮着。
我决定替小萍找回公道,不能让她这么被欺负了。上午,要准备每月的例会材料,只能下午去。下午去到车间,听到一个令人震惊的消息。黎华做事走神,被机器绞断了一条胳膊,是平日最敏捷、干活最得力的右边胳膊。他用这只胳膊做事,用这只胳膊指挥下属,同时,也就是在昨天,还用这只胳膊撕开过小萍的衣服,可现在,它已不再属于他。车间地板上有一摊冻结发暗的血迹,人已经被送去医院,据说,一到医院那只胳膊就被锯掉了。
黎华出了事,我才知道虽然他是小组长,却还是临时工。临,时,工,多么令人惆怅而熟悉的称呼,它意味着不负责、逃避、顶包以及所有可以想象到的种种可能,只要需要的时候,它就会不失时机地出现。从报纸、电视以及人们的口中,各个角度将我们死死围住,像一群藏在暗处的杀手。所有人都可能是,那些便衣,站在打工第一线的人,似乎,我们临时活着!
从未想过,黎华这个高大威猛的男人,竟然也是弱势群体——比我还要弱势,我签的是完整合同,而他却没买医保。如此一来,他们家就没有足够的钱给他治疗,厂里只同意给五万块,领导说,这已经是赔偿的最高额度,如果不是出于人道主义,根本没有这么多。黎华媳妇,一个三十岁出头、长相平平、满脸悲伤的农村女人,每天挂着眼泪来厂里闹事——不,不是闹事,是哀求。她用近乎乞讨的举动,多次给领导跪下。这个女人别无所长,最大的能力是能随时随地跪下来,她的双腿似乎是专为下跪而生的,难道,她之前专门练习过?否则,怎么会跪得那么纯熟而准确?最初,他们家的亲戚全员出动,气势汹汹地要找个说法,可是,当他们面对十几个荷枪实弹的警察以及一百多个身强体壮的保安——我不知道,我们公司为何突然多出了这么多保安——那些表面强硬的乡下亲戚,是那么的不堪一击。最后,只剩下那个女人,拉开了马拉松式的哭泣与哀求。
面对如此情形,之前我对黎华的恨意已渐次消失。黎华媳妇不知从哪里打听到,说黎华是因为小萍才酿成事故的。那个女人失去理智,不去找领导赔钱,却要和小萍拼命。小萍没法上班,一连几天堵在宿舍里。一个人受了强者的欺负,遭遇冤屈,没法找强者报仇,只能把怨气撒在比她更弱的人身上,这符合当下众多恶性报复事件的发生逻辑。职工宿舍不能让外人轻易进出,黎华媳妇被两个保安架起双臂,像风筝一样给扔了出去。这样,她只能守在工厂外,她不相信小萍永远不踏出厂门,她必须向她找回丈夫的另一只胳膊。小萍当然拿不出她丈夫的胳膊,那只胳膊已经彻底从人间消失了。
小萍没法再在厂里呆,领导主动找小萍谈话,多给了她两个月工资,让她辞职。小萍决定远走他乡,去南方打工。临走之前,送给我一条围巾,她亲手织的。平时工作那么忙,没见她去买毛线,也没见她做这种活,不知道她什么时候织的这条围巾,显然,是老早就织好了的,直到现在才给我。湘北平原一到冬天风就大,寒风刺骨,我从小怕冷,身上有旧疾,温度一降,骨头便隐隐作痛,有时候痛得下不了床。冬天对我来说是莫大的难关,碰到外出监督收粮,更是难熬。小萍知道我的这一弱点和痛楚,偷偷织了这条围巾,藏了这么久一直不敢拿出来。我不知说什么,她心里是喜欢我的,这一点我知道,我对她也有好感,可她毕竟是我妹妹,永远都是。
我把那本《活着》送给她,血一样红色的封面,像一团方形的火。
“我们都要好好活着。”
“嗯,好好活着。”她点点头回答。
这一叶小小的浮萍不知飘向何方,不知今生是否还有机会相见。
六
12月底,领到工资和小额度的奖金,我从公司财务部出来,径直打了一辆的,从工业园飞奔市里,来到我的母校,将钱交上去,把毕业证赎了回来。那一刻,我知道自己自由了。
毕业证,就像我的一张卖身契。为了它,我在一个完全不喜欢的地方呆了一年半,我的求学之旅总算画上了句号。当年,含泪送将我送出村口,一直想到我读大学的城市来看看的病父,已经离我而去。是的,他死于大学这场事故。看网上的新闻,农家子弟如此遭遇的并不是我一人,他们也像我一样挣扎着去读大学,砸锅卖铁、勤工俭学,他们的父亲像我的父亲一样,在这过程中老去,或者死掉。所有牺牲,只是为了不想继续做一棵生长在大山农田里的稻子,洗掉那粘在祖祖辈辈腿上的黄色的泥。用所有的家当和性命,去换取那一张证明书。拿到那张薄纸时,我猛然觉得这一切太不值当。
拿回毕业证,手上已所剩无几。年关就要到了,我辞掉了工作,不知该不该回家过年。有人说,怀才就像怀孕,时间久了才能看得出,可再久一点呢?就会胎死腹中!我不能在这座小城再耽搁下去,可是能去哪里呢?除了目前所在的小城,人生的头二十五年里,我从未出去走动过,在别的地方,我无人可以投靠。
那一段,我常一个人到处转悠,在清晨或者黄昏,总之,是那些被人忽略的时间里。这座我读了四年大学,又工作了一年半的城市,我还并不太了解,我想好好看看它的样子,如果注定离开,也算留个念想。
沅江边有一条著名的“常德诗墙”,整整三公里,全用石头砌成,像一条水上长城。我发现,住在诗墙边的人并不写诗,也不读诗,她们在干什么呢?他们在做人类最原始的生意。今天的沿安路是沈从文笔下的麻阳街,水上男人的福地,商人、水手和排古佬。现在,女人们住得更好了,打扮得也更入时,招聘小姐的消息公然贴在护栏和门柱上。站在公交站台等26路车的人总忍不住往店里张望一把,白天,除了几张招聘小姐的消息,他们什么也看不到。这座城市最柔软的部位依靠石刻这种坚硬的东西支撑着,不知道它还能支撑多久。
岁末,街上的人们来去匆匆,心神浮动。很多店子提前歇业了,只发廊依然热闹,门口停满了车。姑娘们来自哪里,是城市还是乡下?如果是乡下,她们回家过年么?那些男人在发廊进进出出,洒脱自如的样子我永远都学不会。虽然我和他们住在同一座城市,在同样的天空下,呼吸着同一种空气,经过差不多六年的时间,表面看似乎没什么差别了,可一旦提及“理想”“爱”“责任”这些抽象名词,我们的界限就显示出来了。我从门口走过,姑娘们并没有像拉住其他客人那样拉住我。她们看出了我内心的慌乱,我是来自乡下的一棵水稻,未经打磨抛光的原生态米粒,散发着大山深处的泥土气息。就此,我断定,她们跟我一样也是从乡下来的。在这座城市,除了职业,我和她们没什么差别……也许,她们是想赚足了钱再回家过年吧。
我们都是为了活命,为了混一口饭吃——这人间粮食。
天边雾色浓厚,呈铅麻色,那不是粮食,而是堆积的雪粒子,堆到一定程度,它们就会洒落下来。太阳一点温度也没有,假得像发光的冰,即将坠入地平线。在常德,除了落日似乎没有其他特别的景色值得一看。
接到一个未知电话,号码显示是深圳的。“别在那个地方呆了,赶紧出来吧,我都能呆,你那么有才华,一定能…… 过完年,我弟弟也要来深圳了。”声音大方爽朗,自信满满,洋溢着跌宕的激情,虽然没报告姓名,但我还是听出了她是谁,她再也不是以前那个羞涩腼腆的姑娘了。
七
城门外,河水无声,光秃秃的柳枝在寒风中发出萧瑟之音。
我不知道自己该去哪里,在这寒风凛冽的人间走动,我必须长成一棵树,而不是弱不禁风的水稻。
很赞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