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时间里荣枯
2021-12-23经典散文
[db:简介]
在时间里荣枯 林文钦
“时间是什么,有着怎样的排列和长度?”清晨醒来,我的脑海盘旋这个疑问,思绪在博尔赫斯那时空迷乱的《小径分岔的花园》中迷失。
常常想着打破时间的界限,以为按照自己能够把持的时间节点生活,就可以在时间的逼仄空间里过得游刃有余。在不必早起上班的时候,我总要凌晨两三点睡觉,十点以后起床。醒来后浑身酸疼,四肢无力,之所以要起床,是因为无法再入睡,而且央视电影频道的精彩大片就要开始。斜倚在沙发上,看电视屏幕上浑沌的光影,思维像磨损的齿轮,抖落一些碎屑和灰尘,又慢慢旋转。
清早的日影在悄悄挪动。平实的一天,就这么自觉地进入时间的秩序。
我的房间里凌乱不堪,破窗而入的日光亲昵着家具,或者在一本杂志的封面上转来转去,酷似不邀而至的客人——不知道做什么,也不想离开。六岁的儿子在一堆零碎部件中间,慢慢拼装他的“奥特曼”玩具——跪在地上,双腿外翻,低头弯腰,那些零部件哗啦哗啦响,而他的姿势很久都不会改变——他的玩具是我所不能理解的,我甚至常常产生把那些破烂全部扔掉的冲动;他的专注也是我不能理解的,半小时的图画作业他往往因为注意力不集中要一个小时才能完成。于是心里隐隐的有些不安或者不满慢慢上升,最后变成了一声严厉的指令:起来,该做老师布置的作业了!儿子一激灵,嘟囔着小嘴,起身,在我面前讪讪走过,边走边瞪着我,眼神刀子似,表明他对我的不满。这些年,他略显结实的身体在一点点长大,开始比较自己与小伙伴的不同,很多事物已经超出他的理解和接受能力。有一点,我们父子显然是共同的,那就是敏感和任性。同属男性的一股雄心,竖直着我的神经,也开始撞击着儿子的幼小心灵。上述的原因,让一对父子之间的交流,显得有些抵牾。
日正当午。打开屋门,一些冷气穿过门扉倏忽而来。早春的冷有些尖锐的,只是任何尖锐,只要在暗影里穿越或者徘徊哪怕一秒钟,都会被除去一些棱角,或厚或薄地包装上一层钝滞。我只是微微一抖身体,立刻恢复事不关己的姿态。一个戴眼镜穿睡衣拖鞋的少妇端着满满一盆衣物上楼,脚步缓慢,声音绵软如泥。很快又下楼,塑料盆子晃来晃去,把光影搅得一闪一闪的,整个人也一闪一闪地飘走。我认识这个人,他们一家人住在六楼,母女酷肖,每次见到都让我想起鲁迅的那个比喻——“像同一个模子铸出来的两枚秦朝古钱币,只不过一枚很古老,带着泥土,边缘已经磨损,另一枚光彩夺目,洁净明亮,完全保持着新铸出来的那种成色”。我初次见到他们的时候,那个年轻女人还挺着大肚子。很快,一个小男孩就在他外婆的怀里甜甜地笑。我确信那个男孩是认识我的,每次见到,他都灿然一笑——晶亮的目光落在我的目光里,就像透明玻璃杯落在柔软的枕头上;而那枕头里柔软的纱,也一颤一颤地,有飞动的感觉。
屋顶上。有些阳光,风慢慢吹,那些刚刚晾上去的各种形状各种颜色的衣物慢慢飘动,把阳光碰得叮叮当当响。楼顶涂满防水沥青,有的已经很久,成了泥灰的颜色。有地才涂上不久,还有些黑亮的光彩。四周有许与这里相似的屋顶,高高低低,互不相干又连成一片,毫不掩饰经年的脏乱与茫然。每幢楼都有许多格子样的房间,每个房间都有人以及与人相关的生态,每种生态都有存在的根由和情节。这些根由和情节,只是一些尘埃,在钢筋水泥中掩埋,在空气和大地上飘散,最后不留一丝踪迹。而我们看到的,只是偶尔的浮光片羽。而我们本身,也只不过是一粒尘埃,在深不见底的时间的河流里沉浮。不管信不信,不管承认与否,一切都无始无终。
下楼,沿着称作“南际路”的小街走。慢慢长大的南国香樟树遮蔽着小街的静。阳光已经很明亮了,即便是落在街面上,都能很分明地感觉出光的分量。街道两边零星地停了几辆小轿车,车上一夜累积的灰尘发散着柔软的光彩。一些人骑车走过,电瓶车或者自行车慢慢滑过狭窄的空间,梦呓一般地,远了,在拐角处消失。一树三角梅的枝条从墙头探出,大大方方地向外界展示开得正艳的花朵,又显得浅尝辄止,极有节制。算来我在这个社区里已满四年,而那树花第五次在我面前开放,也让我想起这是我在这里住的第五个年头了。再过几天,花就该谢,花瓣就该凋落。在墙外,花瓣一夜之间落满地,风一吹,就慌不择路地往街上飘,而早晨的一地花瓣,下午就没了踪影。有时想,那些花瓣的消失真是一件神奇的事情,“零落成泥碾作尘”,像时光消逝那么快!
而墙内凋落的花瓣,很多挂在自己的青枝绿叶上,久久不肯消失,今天在,明天还在,再过几天也许还在。红慢慢变灰,变白,最后消失,叶子就越发地绿。我想,那些花瓣应该是渐渐融进自己的枝叶了。很多突兀、新鲜的东西,常常都有这样的消解过程——在古旧、安静、沉稳之间,要么逃逸,要么融入。花朵与季节,往往用无关的感性的东西激起一些不融入不妥协的愿望,断送难以计数的“灵光乍现”。
小街的左侧民房门口摆着花圈,纸幛轻飘,墨迹黑亮。在这条小街上住的众多老人中的一员走完了生命的旅程,永远离世而去。死亡是生命的终结方式,在毫无知觉中超越生命,超越生活的意义,成为所有追求的总和。于是,想起圣经上常用的一种表达句式“他完成了自己的生命,荣归自己的乐园。”没有悲伤和神圣的装点,那些话很自然的滑过一个人的一生。“人群中这些面孔幽灵一般显现/湿漉漉的黑色枝条上的许多花瓣”,我的脑海掠过庞德的诗句时,也一一掠过川端良成、海明威、老舍等逝者的脸。他们在人生的某个中途站点,匆忙挣脱时间巨手的摆布,提前结束了自己的旅程。他们在时间的另一端或说在时间的秩序外,是否默默观照着正在生命旅程中的人们?
而“荣归”,着实让人感受到对生命最真切的抚摸,最实在的慰藉。常常遇到一个老人在街上走,鸡皮鹤发,步履蹒跚,偶尔很费力地敲敲后背,我总是认真地看他的身形与神态,总希望看懂一个人临近“荣归”时的心态,看明白一个即将被老人自己抛弃的身体。后来觉得那种想法极其可笑。人到了这时,会有怎样的想法呢,能够在街上走走,已经很快乐了。度过,在度过中活着,然后离开,不需要想什么吧。以后,不会太久,我也会成为那个样子。而面对的一切,依然鲜活,依然充满激荡的光影。
周末的办公区出其的安静。偶尔几个人走过,有的是把车开走,有的是到办公室取东西,有的仅仅是抄近路。我在行政楼里,只是想在办公室翻翻报刊。楼里空空的,给人一种很干净的感觉。而我办公室不远处,几个装修工人敲出的轻微声响,让我觉得一种很诧异的亲切。办公楼是一种很奇怪的所在。节假日里空空如也,楼前几辆车摆放得懒懒的,划定车位的黄线白线也懒懒地,似乎风一吹就会歪倒。到上班时,人们神色庄严,脚步匆匆,为了公文上号召的各种事业,在惯性中运转,在惯性中谋生,度过一天最好的时光。见面说声“你好”,点头,微笑,擦肩而过。认识与否不重要,有工作联系,自然会认识。没有联系,认识没有意义。办公楼里的朋友不会多,同事之间如果不是特别亲密,相互之间也许一辈子都不会知道对方的家庭住址、家里还有哪些人。八小时以外就一哄而散,很难想象,那么多人几分钟之内就从办公区里消失了。从楼上看去,办公区还是很宽阔的。车辆整齐摆放,绿地和树木都按照设定的规则生长,形成一种介于自然和人文之间的特殊生态。远处是马路,车流滚滚而去或者凝滞不前,都与办公区无关。再远处,是高楼。连接办公区、马路和高楼的,是飘忽无定的空气。
一个人的一天,就在光影挪动的线径中完成来回。而重复若干个这样的来回,就是一个人的全部生命过程。
时间,令人充满敬畏的时间,总在无声的消逝中,给人一种手足无措的神秘感。
我的眼前突现1965年春日的某个黄昏,眼近失明的老博尔赫斯从巴黎塞纳河畔独自散步归来,欣悦地对着自己的爱人玛丽亚•儿玉口述说:“我隐约感觉美丽的光线在行走,时间在缓缓地移动,世界在我的感知中呈现着秩序之美。”
我想,自己绝没有博尔赫斯天才似的先知先觉的能力,仅仅是个生命过程的旅行者。也许,对于时间而言,我最多算个旁观者。可试问,谁能在荒芜的时间旷野中,静静地完全看清草木的荣枯呢?
带着悬疑仰向苍天。天不语。
时针指向午后三点半。恍如隔世般,只听见风中传来一声博尔赫斯的咳嗽。
此时,我那可爱的儿子,他在成长进程的某个瞬间,完成了一个叫作“时光战车”玩具的拼接。他快乐地喊叫着,任日光照耀着天使般的灿烂容颜。
“时间是什么,有着怎样的排列和长度?”清晨醒来,我的脑海盘旋这个疑问,思绪在博尔赫斯那时空迷乱的《小径分岔的花园》中迷失。
常常想着打破时间的界限,以为按照自己能够把持的时间节点生活,就可以在时间的逼仄空间里过得游刃有余。在不必早起上班的时候,我总要凌晨两三点睡觉,十点以后起床。醒来后浑身酸疼,四肢无力,之所以要起床,是因为无法再入睡,而且央视电影频道的精彩大片就要开始。斜倚在沙发上,看电视屏幕上浑沌的光影,思维像磨损的齿轮,抖落一些碎屑和灰尘,又慢慢旋转。
清早的日影在悄悄挪动。平实的一天,就这么自觉地进入时间的秩序。
我的房间里凌乱不堪,破窗而入的日光亲昵着家具,或者在一本杂志的封面上转来转去,酷似不邀而至的客人——不知道做什么,也不想离开。六岁的儿子在一堆零碎部件中间,慢慢拼装他的“奥特曼”玩具——跪在地上,双腿外翻,低头弯腰,那些零部件哗啦哗啦响,而他的姿势很久都不会改变——他的玩具是我所不能理解的,我甚至常常产生把那些破烂全部扔掉的冲动;他的专注也是我不能理解的,半小时的图画作业他往往因为注意力不集中要一个小时才能完成。于是心里隐隐的有些不安或者不满慢慢上升,最后变成了一声严厉的指令:起来,该做老师布置的作业了!儿子一激灵,嘟囔着小嘴,起身,在我面前讪讪走过,边走边瞪着我,眼神刀子似,表明他对我的不满。这些年,他略显结实的身体在一点点长大,开始比较自己与小伙伴的不同,很多事物已经超出他的理解和接受能力。有一点,我们父子显然是共同的,那就是敏感和任性。同属男性的一股雄心,竖直着我的神经,也开始撞击着儿子的幼小心灵。上述的原因,让一对父子之间的交流,显得有些抵牾。
日正当午。打开屋门,一些冷气穿过门扉倏忽而来。早春的冷有些尖锐的,只是任何尖锐,只要在暗影里穿越或者徘徊哪怕一秒钟,都会被除去一些棱角,或厚或薄地包装上一层钝滞。我只是微微一抖身体,立刻恢复事不关己的姿态。一个戴眼镜穿睡衣拖鞋的少妇端着满满一盆衣物上楼,脚步缓慢,声音绵软如泥。很快又下楼,塑料盆子晃来晃去,把光影搅得一闪一闪的,整个人也一闪一闪地飘走。我认识这个人,他们一家人住在六楼,母女酷肖,每次见到都让我想起鲁迅的那个比喻——“像同一个模子铸出来的两枚秦朝古钱币,只不过一枚很古老,带着泥土,边缘已经磨损,另一枚光彩夺目,洁净明亮,完全保持着新铸出来的那种成色”。我初次见到他们的时候,那个年轻女人还挺着大肚子。很快,一个小男孩就在他外婆的怀里甜甜地笑。我确信那个男孩是认识我的,每次见到,他都灿然一笑——晶亮的目光落在我的目光里,就像透明玻璃杯落在柔软的枕头上;而那枕头里柔软的纱,也一颤一颤地,有飞动的感觉。
屋顶上。有些阳光,风慢慢吹,那些刚刚晾上去的各种形状各种颜色的衣物慢慢飘动,把阳光碰得叮叮当当响。楼顶涂满防水沥青,有的已经很久,成了泥灰的颜色。有地才涂上不久,还有些黑亮的光彩。四周有许与这里相似的屋顶,高高低低,互不相干又连成一片,毫不掩饰经年的脏乱与茫然。每幢楼都有许多格子样的房间,每个房间都有人以及与人相关的生态,每种生态都有存在的根由和情节。这些根由和情节,只是一些尘埃,在钢筋水泥中掩埋,在空气和大地上飘散,最后不留一丝踪迹。而我们看到的,只是偶尔的浮光片羽。而我们本身,也只不过是一粒尘埃,在深不见底的时间的河流里沉浮。不管信不信,不管承认与否,一切都无始无终。
下楼,沿着称作“南际路”的小街走。慢慢长大的南国香樟树遮蔽着小街的静。阳光已经很明亮了,即便是落在街面上,都能很分明地感觉出光的分量。街道两边零星地停了几辆小轿车,车上一夜累积的灰尘发散着柔软的光彩。一些人骑车走过,电瓶车或者自行车慢慢滑过狭窄的空间,梦呓一般地,远了,在拐角处消失。一树三角梅的枝条从墙头探出,大大方方地向外界展示开得正艳的花朵,又显得浅尝辄止,极有节制。算来我在这个社区里已满四年,而那树花第五次在我面前开放,也让我想起这是我在这里住的第五个年头了。再过几天,花就该谢,花瓣就该凋落。在墙外,花瓣一夜之间落满地,风一吹,就慌不择路地往街上飘,而早晨的一地花瓣,下午就没了踪影。有时想,那些花瓣的消失真是一件神奇的事情,“零落成泥碾作尘”,像时光消逝那么快!
而墙内凋落的花瓣,很多挂在自己的青枝绿叶上,久久不肯消失,今天在,明天还在,再过几天也许还在。红慢慢变灰,变白,最后消失,叶子就越发地绿。我想,那些花瓣应该是渐渐融进自己的枝叶了。很多突兀、新鲜的东西,常常都有这样的消解过程——在古旧、安静、沉稳之间,要么逃逸,要么融入。花朵与季节,往往用无关的感性的东西激起一些不融入不妥协的愿望,断送难以计数的“灵光乍现”。
小街的左侧民房门口摆着花圈,纸幛轻飘,墨迹黑亮。在这条小街上住的众多老人中的一员走完了生命的旅程,永远离世而去。死亡是生命的终结方式,在毫无知觉中超越生命,超越生活的意义,成为所有追求的总和。于是,想起圣经上常用的一种表达句式“他完成了自己的生命,荣归自己的乐园。”没有悲伤和神圣的装点,那些话很自然的滑过一个人的一生。“人群中这些面孔幽灵一般显现/湿漉漉的黑色枝条上的许多花瓣”,我的脑海掠过庞德的诗句时,也一一掠过川端良成、海明威、老舍等逝者的脸。他们在人生的某个中途站点,匆忙挣脱时间巨手的摆布,提前结束了自己的旅程。他们在时间的另一端或说在时间的秩序外,是否默默观照着正在生命旅程中的人们?
而“荣归”,着实让人感受到对生命最真切的抚摸,最实在的慰藉。常常遇到一个老人在街上走,鸡皮鹤发,步履蹒跚,偶尔很费力地敲敲后背,我总是认真地看他的身形与神态,总希望看懂一个人临近“荣归”时的心态,看明白一个即将被老人自己抛弃的身体。后来觉得那种想法极其可笑。人到了这时,会有怎样的想法呢,能够在街上走走,已经很快乐了。度过,在度过中活着,然后离开,不需要想什么吧。以后,不会太久,我也会成为那个样子。而面对的一切,依然鲜活,依然充满激荡的光影。
周末的办公区出其的安静。偶尔几个人走过,有的是把车开走,有的是到办公室取东西,有的仅仅是抄近路。我在行政楼里,只是想在办公室翻翻报刊。楼里空空的,给人一种很干净的感觉。而我办公室不远处,几个装修工人敲出的轻微声响,让我觉得一种很诧异的亲切。办公楼是一种很奇怪的所在。节假日里空空如也,楼前几辆车摆放得懒懒的,划定车位的黄线白线也懒懒地,似乎风一吹就会歪倒。到上班时,人们神色庄严,脚步匆匆,为了公文上号召的各种事业,在惯性中运转,在惯性中谋生,度过一天最好的时光。见面说声“你好”,点头,微笑,擦肩而过。认识与否不重要,有工作联系,自然会认识。没有联系,认识没有意义。办公楼里的朋友不会多,同事之间如果不是特别亲密,相互之间也许一辈子都不会知道对方的家庭住址、家里还有哪些人。八小时以外就一哄而散,很难想象,那么多人几分钟之内就从办公区里消失了。从楼上看去,办公区还是很宽阔的。车辆整齐摆放,绿地和树木都按照设定的规则生长,形成一种介于自然和人文之间的特殊生态。远处是马路,车流滚滚而去或者凝滞不前,都与办公区无关。再远处,是高楼。连接办公区、马路和高楼的,是飘忽无定的空气。
一个人的一天,就在光影挪动的线径中完成来回。而重复若干个这样的来回,就是一个人的全部生命过程。
时间,令人充满敬畏的时间,总在无声的消逝中,给人一种手足无措的神秘感。
我的眼前突现1965年春日的某个黄昏,眼近失明的老博尔赫斯从巴黎塞纳河畔独自散步归来,欣悦地对着自己的爱人玛丽亚•儿玉口述说:“我隐约感觉美丽的光线在行走,时间在缓缓地移动,世界在我的感知中呈现着秩序之美。”
我想,自己绝没有博尔赫斯天才似的先知先觉的能力,仅仅是个生命过程的旅行者。也许,对于时间而言,我最多算个旁观者。可试问,谁能在荒芜的时间旷野中,静静地完全看清草木的荣枯呢?
带着悬疑仰向苍天。天不语。
时针指向午后三点半。恍如隔世般,只听见风中传来一声博尔赫斯的咳嗽。
此时,我那可爱的儿子,他在成长进程的某个瞬间,完成了一个叫作“时光战车”玩具的拼接。他快乐地喊叫着,任日光照耀着天使般的灿烂容颜。
很赞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