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们
2021-12-23叙事散文青衫子
本帖最后由 雨夜昙花 于 2016-8-18 06:05 编辑
窗外传来鸟鸣,一声两声,婉转地,像是一个人对另一个人说话。我想象着鸟儿们的样子,想象着它们站在枝头,或是屋檐,仰起头颈,或是侧向一边,与周围的树叶,……
窗外传来鸟鸣,一声两声,婉转地,像是一个人对另一个人说话。我想象着鸟儿们的样子,想象着它们站在枝头,或是屋檐,仰起头颈,或是侧向一边,与周围的树叶,……
本帖最后由 雨夜昙花 于 2016-8-18 06:05 编辑 <br /><br /> 窗外传来鸟鸣,一声两声,婉转地,像是一个人对另一个人说话。我想象着鸟儿们的样子,想象着它们站在枝头,或是屋檐,仰起头颈,或是侧向一边,与周围的树叶,红的灰的屋瓦,蓝的白的天空,构成一幅自然画面。
继而,我看见她,看见她们,看见她们的样子,看见她们站在不同的地方,仰起头颈,或是侧向一边,微笑,沉静不语。鸟儿的鸣叫适时穿插进来,在树叶间流动,连同思想的河波。窗外的香椿树伸出长长的芽,树的主人还没来得及采摘。桑树的新枝越过屋顶,在风中俏立,仰起头颈,或是侧向一边,沉静不语。
惟有在这种时候,在末春,在早晨,在鸟鸣声中,桑树的新枝仰起头颈或是侧向一边,于她们的想念似乎才最适宜。坡上的梧桐树绿得安静而狂放。梧桐花多半落了,花瓣散落在地上,一次次被人扫起,归聚到别处。风中飘荡着梧桐花特有的香气。这个时候,还有一些梧桐花缀在枝头,在叶间,在阳光里晃动,在或蓝或白的天空中摇曳出一支舞蹈,安静地,不专为哪一个,一如那些鸟儿们的鸣叫和说话,一如她们的站立和微笑。
她们是两个小姑娘,一个在南京,一个在湖南。经历过与她们的遇见之后,我曾想,如果自己有这样的两个女儿该有多好。
与她们的遇见是在几年前。所谓的遇见只是看见了照片中的她们,看见了她们的站立和微笑。照片是两个朋友拍的,一个在南京,一个在湖南。而所谓的她们,并没有出现在同一张照片中,虽然,她们有着类似的站立和微笑,有着类似的青春和美好。
其实我曾经记录过她们,以文字的方式。在那篇文字中,我记录了她们站立和微笑的样子,记录了她们那种样子所代表的美好。对于那种美好,对于那种美好的本质,对于那种美好后面蕴藏的东西,自己的记录和呈现很浅显,并且有些杂乱。
我试图推倒重来。然而,我发现自己做不来。我眼睁睁地看着她们,看着她们站立和微笑的样子,看着她们周围的南京街头,看着她们身处的湖南水府庙,还有好多,可是我一时难以找寻出其中蕴藏的精确意义,找寻出她们眼睛所看到的诸多内容,以及那诸多内容后面的深厚基底。我知道那些意义和内容绝非一个简单的“美好”所能够代替,一定还有别的,比如鸟鸣,比如一声两声,比如婉转地,比如像是一个人对另一个人说话。
在那些照片之外,我知道她们一个叫璇,朋友称呼她为璇姑娘。另一个我不知道名字,因为璇姑娘的关系,因为她们,因为她们共同的美好,我称呼TA为小璇。
当我把两个小姑娘人为并列的时候,当我称她和另一个她为“她们”,当我称她为璇,并且称另一个她为小璇时,忽然感觉到心里有些疼,为另一个她,为被我称为小璇的出现在湖南水府庙的小姑娘。
相对于南京的璇,小璇有着更多让人心疼的东西。或许这种所谓的心疼就是我所找寻的意义之一罢。
相对来说,南京是美好的,生长生活在南京的璇姑娘也是美好的,那些美好可以用好多元素给予呈现,比如音乐,比如深红线帽、浅蓝颜色斜襟过膝棉衫、红色饰有花鸟的棉布裤,比如青花瓷罐、各种颜色的布艺花朵,比如一只小竹椅,一只棕色陶坛,一蓬灰白的苇絮绽开,紫色带檐帽,缀有各色花饰的红布棉衫,墨绿裙等等。在这些美好后面,是与南京有关的政治经济历史文化意义上的大背景。在这样的背景衬托下,看到照片中的璇,看到她站立和微笑的样子,让人自然地想到民国,想到文化,想到旧时光,想到窗外鸟鸣一声两声,婉转地,像是一个人对另一个人说话。
然而小璇却不会,我是说在看到小璇时,看到小璇的站立和微笑时,我不会产生和看到璇时一样的感觉,我会心疼,心疼这个孩子,心疼这个我不知道名字而称其为小璇的孩子。
打个比方吧,同样是出现在照片中,同样是美好,对于璇和小璇,我认为她们一个代表着艺术,一个代表着生活。之所以这样说,最简单的一个理由是,璇出现在照片中她自己事先知道,经过所谓的导演,她身上那些具有民国风格的衣饰是朋友店里出售的。她不是专业的衣模,因为她还是一个十几岁的孩子,可是当她穿上那些衣饰,伫立在南京街头,世界为其停顿,被她的站立和微笑所倾倒。当我看到她站立和微笑的样子,我想起一句说起来比较俗的话,一个人,一座城。在那一瞬,在她站立和微笑的时候,她就是南京,就是民国,就是有些只可意会无法言传的美好。
我说璇姑娘是艺术的,并没有贬低之意,相反地,如果自己有这样一个女儿,我倒是真心希望她能够像璇姑娘一样,能够伫立在南京街头,站立和微笑,艺术而美好。因为我知道,在所谓的艺术后面有生活的真实,虽然每种真实并不一样。对于璇姑娘,我能够大体想象她的家庭,想象在那些美好后面的生活支撑,人间烟火。
那么小璇呢,相对于璇姑娘的需要借助于想象,想象在那些美好后面的生活支撑,人间烟火,小璇本身就是人间烟火,就是绽放于人间烟火中的一枝野花。如果以花的生长环境类比,璇姑娘更像是人工养殖的,室内的,而小璇更像是野外的,自然生长的。
朋友遇到小璇的地方是在湖南水府庙旅游景点。当朋友看见小璇的时候,她正在看台上的人妖表演,她身旁的粗糙男人许是她的父亲。朋友说,小姑娘发觉有人对她拍照,羞涩地躲在父亲身后。那些杂乱的人影,劣质的表演,粗糙的男人,喧嚣的声息,散发出人间烟火的浮躁、粗鄙与黑暗,与小璇形成强烈对比。暗色背景中,小璇像一尊黑色大理石雕塑,静静地站立着,站成一种高贵,一种与金钱、出身无关,与文化无关,却独独成就了与美、与纯、与静、与爱有关的生命雕塑。朋友说自己从来没见过如此高贵的形容。对,高贵。还说,如果自己是导演,一定把小姑娘留下,好好培养。
可惜小璇是生活的,无法导演,也无法留下。她像是烟火堆中的一颗普通火星,亮了一下,忽然就消失了,没有任何征兆,无论来还是去。
几年过去了,屈指算来,小璇该是小学在读或是初中,璇姑娘该是大学在读或是更高。生活在继续,连同所谓的艺术,可惜我再没有得到与她们有关的后续消息,像是与她们的缘分早已尽了。
雨停了,窗外安静下来,鸟儿的鸣叫声远远传来,像是一个人对另一个人说话,一声两声,婉转地。
继而,我看见她,看见她们,看见她们的样子,看见她们站在不同的地方,仰起头颈,或是侧向一边,微笑,沉静不语。鸟儿的鸣叫适时穿插进来,在树叶间流动,连同思想的河波。窗外的香椿树伸出长长的芽,树的主人还没来得及采摘。桑树的新枝越过屋顶,在风中俏立,仰起头颈,或是侧向一边,沉静不语。
惟有在这种时候,在末春,在早晨,在鸟鸣声中,桑树的新枝仰起头颈或是侧向一边,于她们的想念似乎才最适宜。坡上的梧桐树绿得安静而狂放。梧桐花多半落了,花瓣散落在地上,一次次被人扫起,归聚到别处。风中飘荡着梧桐花特有的香气。这个时候,还有一些梧桐花缀在枝头,在叶间,在阳光里晃动,在或蓝或白的天空中摇曳出一支舞蹈,安静地,不专为哪一个,一如那些鸟儿们的鸣叫和说话,一如她们的站立和微笑。
她们是两个小姑娘,一个在南京,一个在湖南。经历过与她们的遇见之后,我曾想,如果自己有这样的两个女儿该有多好。
与她们的遇见是在几年前。所谓的遇见只是看见了照片中的她们,看见了她们的站立和微笑。照片是两个朋友拍的,一个在南京,一个在湖南。而所谓的她们,并没有出现在同一张照片中,虽然,她们有着类似的站立和微笑,有着类似的青春和美好。
其实我曾经记录过她们,以文字的方式。在那篇文字中,我记录了她们站立和微笑的样子,记录了她们那种样子所代表的美好。对于那种美好,对于那种美好的本质,对于那种美好后面蕴藏的东西,自己的记录和呈现很浅显,并且有些杂乱。
我试图推倒重来。然而,我发现自己做不来。我眼睁睁地看着她们,看着她们站立和微笑的样子,看着她们周围的南京街头,看着她们身处的湖南水府庙,还有好多,可是我一时难以找寻出其中蕴藏的精确意义,找寻出她们眼睛所看到的诸多内容,以及那诸多内容后面的深厚基底。我知道那些意义和内容绝非一个简单的“美好”所能够代替,一定还有别的,比如鸟鸣,比如一声两声,比如婉转地,比如像是一个人对另一个人说话。
在那些照片之外,我知道她们一个叫璇,朋友称呼她为璇姑娘。另一个我不知道名字,因为璇姑娘的关系,因为她们,因为她们共同的美好,我称呼TA为小璇。
当我把两个小姑娘人为并列的时候,当我称她和另一个她为“她们”,当我称她为璇,并且称另一个她为小璇时,忽然感觉到心里有些疼,为另一个她,为被我称为小璇的出现在湖南水府庙的小姑娘。
相对于南京的璇,小璇有着更多让人心疼的东西。或许这种所谓的心疼就是我所找寻的意义之一罢。
相对来说,南京是美好的,生长生活在南京的璇姑娘也是美好的,那些美好可以用好多元素给予呈现,比如音乐,比如深红线帽、浅蓝颜色斜襟过膝棉衫、红色饰有花鸟的棉布裤,比如青花瓷罐、各种颜色的布艺花朵,比如一只小竹椅,一只棕色陶坛,一蓬灰白的苇絮绽开,紫色带檐帽,缀有各色花饰的红布棉衫,墨绿裙等等。在这些美好后面,是与南京有关的政治经济历史文化意义上的大背景。在这样的背景衬托下,看到照片中的璇,看到她站立和微笑的样子,让人自然地想到民国,想到文化,想到旧时光,想到窗外鸟鸣一声两声,婉转地,像是一个人对另一个人说话。
然而小璇却不会,我是说在看到小璇时,看到小璇的站立和微笑时,我不会产生和看到璇时一样的感觉,我会心疼,心疼这个孩子,心疼这个我不知道名字而称其为小璇的孩子。
打个比方吧,同样是出现在照片中,同样是美好,对于璇和小璇,我认为她们一个代表着艺术,一个代表着生活。之所以这样说,最简单的一个理由是,璇出现在照片中她自己事先知道,经过所谓的导演,她身上那些具有民国风格的衣饰是朋友店里出售的。她不是专业的衣模,因为她还是一个十几岁的孩子,可是当她穿上那些衣饰,伫立在南京街头,世界为其停顿,被她的站立和微笑所倾倒。当我看到她站立和微笑的样子,我想起一句说起来比较俗的话,一个人,一座城。在那一瞬,在她站立和微笑的时候,她就是南京,就是民国,就是有些只可意会无法言传的美好。
我说璇姑娘是艺术的,并没有贬低之意,相反地,如果自己有这样一个女儿,我倒是真心希望她能够像璇姑娘一样,能够伫立在南京街头,站立和微笑,艺术而美好。因为我知道,在所谓的艺术后面有生活的真实,虽然每种真实并不一样。对于璇姑娘,我能够大体想象她的家庭,想象在那些美好后面的生活支撑,人间烟火。
那么小璇呢,相对于璇姑娘的需要借助于想象,想象在那些美好后面的生活支撑,人间烟火,小璇本身就是人间烟火,就是绽放于人间烟火中的一枝野花。如果以花的生长环境类比,璇姑娘更像是人工养殖的,室内的,而小璇更像是野外的,自然生长的。
朋友遇到小璇的地方是在湖南水府庙旅游景点。当朋友看见小璇的时候,她正在看台上的人妖表演,她身旁的粗糙男人许是她的父亲。朋友说,小姑娘发觉有人对她拍照,羞涩地躲在父亲身后。那些杂乱的人影,劣质的表演,粗糙的男人,喧嚣的声息,散发出人间烟火的浮躁、粗鄙与黑暗,与小璇形成强烈对比。暗色背景中,小璇像一尊黑色大理石雕塑,静静地站立着,站成一种高贵,一种与金钱、出身无关,与文化无关,却独独成就了与美、与纯、与静、与爱有关的生命雕塑。朋友说自己从来没见过如此高贵的形容。对,高贵。还说,如果自己是导演,一定把小姑娘留下,好好培养。
可惜小璇是生活的,无法导演,也无法留下。她像是烟火堆中的一颗普通火星,亮了一下,忽然就消失了,没有任何征兆,无论来还是去。
几年过去了,屈指算来,小璇该是小学在读或是初中,璇姑娘该是大学在读或是更高。生活在继续,连同所谓的艺术,可惜我再没有得到与她们有关的后续消息,像是与她们的缘分早已尽了。
雨停了,窗外安静下来,鸟儿的鸣叫声远远传来,像是一个人对另一个人说话,一声两声,婉转地。
很赞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