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散文网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散文阅读 > 叙事散文

叙事散文

一种关于城市的个体性描述

2021-12-23叙事散文剑鸿
本帖最后由 雨夜昙花 于 2016-8-18 03:46 编辑

一种关于城市的个体性描述剑鸿一严格说起来,我是没有资格也没有能力来描述一座城市的。虽然在城里生活了十多年,但我骨子里还是乡下人,始终保持着乡下人的做派:……
本帖最后由 雨夜昙花 于 2016-8-18 03:46 编辑 <br /><br />一种关于城市的个体性描述剑鸿

  严格说起来,我是没有资格也没有能力来描述一座城市的。虽然在城里生活了十多年,但我骨子里还是乡下人,始终保持着乡下人的做派:对乡村事物有着格外的敏感和亲切感,闲的时候喜欢到野外走一走,信奉一份耕耘一分收获,不懂机巧和算计,思想保守,对所谓的时髦、前卫和精致高雅有着难以攻破的心理防线。
  城市,对于我而言,只是一个更为繁华更为喧闹秩序完全不同的生活场。在其中,我的角色远比乡村更复杂。
  回忆十几年的城市生活,我对城市的认知,似乎主要来自这些方面。一,为了购置房子的装修材料,七扭八弯地寻找各种建材市场和店面,这个时候,我感觉自己很像一只衔草筑巢的小鸟。二,出于谋生的目的,在家和办公楼之间来来回回地奔走,搬运希望,也搬运疲惫和烦恼。心情好时,会在路上看一看楼房和车流,看一看路边的花草和树木,停下脚步看看晚霞。更多的时候,会忘记头顶还戴着一颗永恒的月亮,忘记随风而来田野的清香。三,偶尔去赴一场酒酣耳热的聚会,出入金碧辉煌的酒店和餐馆,喝几杯排遣厌倦的酒,说一些未必真心的话,然后像演员一样卸去浓妆,走进安静的后台。四,走进银行、医院、学校,各种办证大厅,不断关注自己的价值、健康和身份的变化。五,道听途说各种城市的新闻事件,包括意外事故、凶杀案、明星的演出预告、企业老板们赞助的选秀活动。
  我的身体在城市,灵魂却落在乡下。我就像一架超音速飞机,肉身飞出山外,声音的回响却留在山里。城市里的很多事物提不起我的兴趣,比如在电梯邂逅的永远陌生的邻居,各种硬塞给你的广告,飞奔着卷起一路灰尘的名牌车,开了又关关了又开似乎永远处在装修状态的茶座和舞厅。逐渐的,我以为自己丧失了对于生活的感悟力和观察力,内心和身体一起,在一天天走向僵化。
  但是,回到乡村,回到田野,我发现内心深处一些柔软而敏感的部分,会出其不意地兴奋起来。
  二
  我对城市的印象和认知始于二十多年前。
  那时,县城还很土,比县城更土的是我和我的父亲。我们穿着洗得发白的解放鞋,骑着破烂不堪的永久牌自行车,经过很多个牛粪满地的村庄,走三十多里土路,最后在赣江的渡口登上一艘挤满乡下人的轮船。轮船给我的感觉是飘忽的,游移的,不坚定的,尤其是听人们谈起多年前的一次翻船事故,同渡者无一幸存,尸体顺着赣江到处漂流,更加重了我对航行命运的担忧感和恐惧感。
  渡口的对面是县城。汹涌的人流,灰暗的楼群,从烟囱里冒出黑滚滚的浓烟,是我对城市的第一印象。
  确切地说,在此之前,我还有过关于城市的另一种模糊印象:那是一个不讲道理的地方,经常处于醉醺醺的状态,带着一种难以理解的神经质。这种印象是隔壁小飞的父亲带给我的。小飞的父亲是我们本家大伯,可在我的印象里,从来就没有叫过他一声伯伯,即使是捧着碗到他家去借饭。他是县城酒厂的锅炉工,是乡下人眼中吃公家饭的人,每个星期回村子一次。每次回来的晚上,都能听到他在低矮的灶房里瓮声瓮气地骂人,骂小飞、骂小飞的母亲、骂与他结怨的人,也骂自己,骂自己前世作的孽。小飞的母亲坐在门槛上,用湖南口音唱歌一样哭诉,老贼啊,喝这么多马尿干什么,老贼啊,就知道发酒癫,老贼啊,这日子怎么过啊。这种情况一直持续到他退休。我读高中的一年暑假,最后一次发现他醉倒在自家的茅房里,好不容易把他拖出来,几天后从学校回家,他已经死掉并且埋葬。
  我跟着父亲进城,是去父亲的工地。父亲一半是泥工,一半是农民。在农村,父亲的身份让我自豪过,因为四乡八镇都有父亲认识的人,他还征订了一套我非常喜欢的《建筑工人》。我也自卑过,因为每到年底父亲都要冒着风寒去讨账,有时回家也闷头喝酒,插秧时父亲不会耕田,老是被耕牛带着乱跑被人笑话。父亲的泥工身份,丰富了我的假期生活,让我有机会随他走不同的地方,帮着父亲和泥浆,搬砖头,打下手,做一些简单的饭菜,扮演一个辅助工的角色。做工之余,父亲也带我到县城的街边吃几顿小笼包子。
  有一阵子,小笼包子几乎粉碎了我在乡村的所有关于食物的美好印象。在我看来,小笼包子代表了美好生活的一部分,我甚至觉得那句著名的“包子总会有的……”,是这个世界上最经典最诱人的真理。一个早晨,父亲照例带我来到县城的农贸市场下馆子。他自己买了几个馒头就稀饭,给我叫了两笼热气腾腾的包子。父亲也许是嫌馒头稀饭味道太淡,让老板上一碟榨菜,但满脸横肉身上油乎乎的老板用白眼告诉父亲,一碟榨菜五分钱。父亲似乎因此和老板争论了几句,然后闷头一口喝干了稀饭。父亲的隐忍,像一束荆棘刺痛了年少的我。从此以后,小笼包子在我心中永远失去了闪亮的魅力。
  在县城的半个多月里,父亲未完成的工地是我们临时的住所。我们在门板上午休,在汗水的浸透中享受片刻安宁。我喜欢竖起耳朵静静聆听来自城市的各种声响,人群的嘈杂声,附近机械厂传来的机器声,远方工地上传来的一两下敲打声,还有车子滚过街道的声音。这些声音放大了我对这座城市的想象力,也丰富着我对未来的期待和憧憬。它们似乎也隐隐告诉我,有不同的生活,在远方。
  夜晚,我们睡在楼顶。伴着父亲的鼾声,我望着满天星光,看月亮从东边爬起,为一城的睡眠披上光辉。白天的城市很喧闹,不是我们的,晚上的世界很安静,也不是我们的。从城市郊野传来的一阵阵虫鸣,让我鼻尖发酸,突然有了想家的感觉。
  三
  我考进省城读书的那年。父母辗转故乡的集市,为我买了人生第一双皮鞋,这双系鞋带的大头皮鞋,很像少年时坐过的轮船,载着我从乡村走向城市。它以磨破我的双脚,继而使之化脓结痂的方式,改变了我在乡村的行走习惯。在城市的柏油路上,我穿着这双皮鞋,忍着疼痛,像婴儿一样蹒跚起步,不知不觉中,逐渐适应了城市的节奏,忽然早某一天听见自己的脚步落地有声。
  校园太小,装不下饱满的青春。每逢双休,我们坐上开往城市中心的公共汽车,没有目的,没有计划,也没有具体的路线。我们在城市的大街小巷到处闲逛,跑进百货大楼坐电梯,坐在八一广场上谈心,往盗版书市里一泡就是一天。城市,对于年轻而拙朴的心而言,就像一个澎湃的海洋,藏满了新奇和未知,藏满了可以抚慰身心的各种欲望和诱惑。我们在街头的排挡里一起喝酒喧哗,到鬼也找不到的地下室看录像,夜晚露宿在公园的草地上把满城的灯光当做星空仰望。我有时候想,那些亮着的窗户里的人们在怎样过着他们的生活?什么时候,我也能在繁华的城市里有一扇属于自己的窗户,可以在疲惫的时候临窗倚望,俯瞰众生如蝼蚁人间似激流?
  在千百次这样的仰望和遐想里,城市作为物质堆积的繁盛之地,在我的心里渐渐有了精神高地的意义。而遥远的乡村,成了一个挥之不去的隐痛。在毕业前夕的那段时间里,这种隐痛转化成恐惧,对未来的茫然和恐惧,像风一样斩不断撩不开。
  然而生活必须继续,我们有时必须迷茫而恐惧地活着。因为年轻,虽然不知道路在哪里,还是伪装执着的前行。回到家乡,陪伴一头黄牛走过夏天抵达秋天之后,城市开始模糊地像一个梦。工作的地方离县城十五公里。每个月的十五日,我从乡镇坐车进城领取微薄的工资,中午在小摊上随便吃点炒粉或者油饼,又迫不及待地赶回那个真正属于自己的几平米的房间。只有在那里,小小的梦想才有温度才不致丢失。也是在那里,我开始萌生对于城市的向往。这种向往不仅是地理意义上的改变,更多的是心理意义上的满足,它包含了很多现实的问题。比如爱情,比如未来,比如世俗的眼光。于是,我很想有一个家,一个城市的家,一个属于自己而又远离乡村的家。
  很多个黄昏和夜晚,我和同伴徜徉在县城的街头,坐在赣江的渡口边,看着整个城市的灯火渐渐点亮赣江,又看着一江流水把满城的繁华带走,带到一个比梦还远的地方。
  四
  大约一个春天的午后,我跟在父亲背后,去自家的五厘地里给刚栽下的菜苗浇水。我掩饰不住内心的激动,却又故作老成地告诉父亲:我进城了。父亲说,进了城,那就好。父亲淡然的口气,让我知道自己已经不再是一颗嫩苗,再也不需要父母的浇灌。
  我告别父母,切断了最后一点对于乡村的不舍和眷恋,开始在县城积极安排自己的生活,恋爱,结婚,生子,买房,努力的工作,用加班、忙碌不断换取人们的承认。几年时间里,我逐渐了解了这座处于赣江中游的古老县城以及它的历史和现在,熟悉了它的每一条街道,熟悉了它的白天和黑夜,熟悉了它四季的样子,也见证了它的每一点变化。我眼睁睁看着中心广场怎样从黄土漫天变成绿草如茵,看着那些亲手栽种的香樟如何一天天繁茂。最重要的是,我熟悉了这个城市的节奏,熟悉了它的性格和味道,看着从乡下进城的人们,有了某种难以言表的优越感。我意识到,作为乡下人的我,已经成功脱逃,并在城市里顺利潜伏,获得了一个固定的角色。
  熟悉,其实也是另一种陌生。当我埋头于城市生活、穿行于大街小巷里时,我发现我对自己也越来越陌生。我开始不再写日记,不再天天咀嚼尼采鲁迅的话当粮食,不再向自己追问那些永远也没有答案的问题,神经越来越迟钝,感觉越来越麻木。赣江的水再美也激不起内心的涟漪,城市的灯火再辉煌也照不清前方的路。
  一些时候,我会被莫名的情绪牵引,一个人或骑车,或步行,到城市的各处走一走,走到没有路的地方就退回来。
  有一次,我无意中顺着一条小路走进一间很大的老屋。低矮阴暗的屋檐下,挤着几十个小摊子。摊子的主人都在低头忙着,补皮鞋、配钥匙,修雨伞,上拉链,编竹篓,几乎所有被你忽略有时又忽然重要的生活小事情,都在这里汇集。如果你是一个善于观察的被服务者,在小摊前坐上一会儿,你能在穿针引线的手上忽然发现一根断指,在起身的瞬间忽然发现一只残疾的腿,在付钱的手势里忽然发现一个哑者。这些身体不健全的人们,迫于生活,选择城市里的一个角落,靠一点小手艺维持生计,也打发他们曾经苦难的人生。在晦暗的屋檐下,时光在这里变得缓慢而悠长,深邃而沧桑。
  从老屋另一个门洞出来的时候,我陡然被门口灿烂的阳光撞击,这才发现,这是位于县城最繁华的中山路的一条小巷深处。
  五
  春节,从我外地返回县城过年。在无所事事的心绪里,一个人漫无目的地游走。我从喧闹的商贸中心,走到湄湘河。湄湘河,一条我曾经无数次经过的河流,却从没有认真品味过她美丽的名字。湄者,水草相接的地方,诗经中有过这样的水岸。湘者,山、水、湖皆得以其名。我不知道人们为什么赋予她这样诗意的名字。我猜想,这一定和这里曾经的繁茂有关,和这座城市悠久的历史有关。
  我沿着湄湘河的脚步来到赣江,在赣江边的油菜花丛中,拐进附近一片已经拆迁了一半的古老城区。这里还保留着很多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建设的老房子,依稀还可以看出原先供销社、商业局、物资局的原貌,绵密的砖墙上残留着一些久远的标语和印记,宽阔高大的门廊见证着当初的热闹和喧嚣。阳光灿烂,零星菜地里的油菜花开得正旺,几辆车子驶过,丢下杂乱的回响,转而恢复寂静。置身于这样的空间,仿佛还能听见那个时代塞满街道的自行车铃响。
  越过中山路,是县城的小东门,走进狭窄曲折的小巷,时光一瞬间似乎回到了明清时期。小巷的两旁多是两层飞檐的古老建筑,临街的木板已经破旧不堪,高大的临街建筑将这里与喧哗的街道隔绝开来。巷子很是幽深,阳光从屋檐倾斜下来,照得墙角的青苔闪闪发光。除了一两个抄近路的行人,这里一片幽静,时间凝固在很久以前的某段时光里。在拐角再往深处的过道中,一两个老人在深井打水,水桶碰着井沿的声音深沉地回荡。老房子的门洞和窗口,像一只只眼耳,镇定地倾听着世界喧哗,注视着满街车水马龙。
  我在这座城市里生活了将近十年,这些景象是我所没有见过的。事实上,在那十年里,我也很难有时间这样来打量它的细节,我一直生活在这座城市的表面,生活在她不断泛起的泡沫里。即使在现在所生活的城市,我依旧是一个浅陋的城市观察者。
  走在城市街头汹涌的人流中,我的心里经常会生出一种怅惘,我不能确定,自己到底是脚下这座城市的过客还是它的主人?城市对我而言,是生存之所还是漂泊之地?自己生活过和正在生活的城市,我对它们的感情是熟悉还是陌生,是眷恋还是疏离,是热爱还是厌倦?能确定的是,我必须每天穿梭在城市里。城市越大,我自己就好像越小,小得如一颗灰尘,再也无法完成一次清晰地描述。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