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的音韵之美
2021-12-23抒情散文何足道哉
本帖最后由 雨夜昙花 于 2016-8-18 05:06 编辑
汉语的音韵之美汉语是世界上最美的语言吗?我不能确定。我不精通外语,无法与世界上其他语种进行横向比较。但是,汉语是具有音韵之美的。因为我们的汉语自古以……
汉语的音韵之美汉语是世界上最美的语言吗?我不能确定。我不精通外语,无法与世界上其他语种进行横向比较。但是,汉语是具有音韵之美的。因为我们的汉语自古以……
本帖最后由 雨夜昙花 于 2016-8-18 05:06 编辑 <br /><br /> 汉语的音韵之美
汉语是世界上最美的语言吗?我不能确定。我不精通外语,无法与世界上其他语种进行横向比较。
但是,汉语是具有音韵之美的。因为我们的汉语自古以来就有平仄之说,就有长短错落之说。如远古的诗经、楚辞;汉代的赋、唐诗宋词、元曲杂剧,作家们在创作的时候,无不追求一种语言的美感。像音乐那样,如高山流水,峡谷迂回。
几千年的历史长河,浩浩荡荡。在这历史长河里,汉语言不断演变,不断丰富,越来越具一种音韵的美感。这种美感既表现在语言的书面表达形式上,也不断通过其他的表演形式表现出来。汉语言的音韵之美,真得是多姿多彩,不拘一格。
自汉代起,文人墨客们在进行文学创作的时候,除了注重文字的内容表达,还在语言的音韵美感上格外用心。注重语言的视觉形式,注重语言的朗读效果,因此,今天我们阅读汉赋的时候,就会感受到那种强烈的音韵之美感。那是汉代文人们自觉追求语言音韵之美的结果。当然,在这之前,《诗经》、《楚辞》也是极具音韵之美的文学作品。只不过就其规模来看,与“汉赋”相比,还逊色了许多。
汉赋的创作者们,为了到达一种语言的视觉效果与朗读效果,在语言的使用上,大量使用铺陈的形式,追求句式上的整散结合,以达到错落有致的效果。而这样的形式,就造成一种结构恢宏,气势磅礴,抑扬顿挫的音韵之美。如枚乘、司马相如、扬雄及班固、张衡等人的作品。
汉代人在语言上的用心,为后人进一步将语言拓展与创新,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到了唐代,汉语言的运用,已经相当纯熟了。文人们可以随心所欲地驾驭语言文字,将一个个鲜活的文字编缀成段,敷衍成篇,错落有致,平仄成韵。将汉语言的音韵之美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唐诗,其实就是将文字音乐化,是一种可以“唱”的语言艺术。“平平仄仄平仄仄,仄仄平平仄平平”。这是什么,这不就是乐谱吗?诗人们按照这样的乐谱写出的文字,怎能不抑扬顿挫,高低成韵呢?所以,过去那些老先生教孩子读唐诗的时候,都是要摇头晃脑,前仰后合来诵读的。原来,诗歌是可以唱读的。
唐诗的古风也好,律诗也好,绝句也罢,虽然在语言的平仄上做出了卓越的贡献,让汉语言有了音乐般的韵律。但那种整齐划一的句式,那种一句一顿的抑扬顿挫,多少让人感觉还稍微有些缺憾,感觉有些呆板与压抑。宋代诗人们在保持了唐诗那种抑扬顿挫的平仄之美的基础上,将句式化整为零,长短错落,整散结合。不但增添了句式的视觉上的形式美,而在朗读效果上,顿挫有致,长短成韵,与唐诗相比较,愈发酣畅淋漓。那种语言的音韵之美,达到了完美与和谐的境界。
如春风拂过平静的水面,荡起层层涟漪,舒缓着,一轮轮推向远方;如露珠滴落深潭,叮咚成韵,余音袅袅。借用白居易的诗句:“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来形容,恐怕是再贴切不过了。
距离我们越近,语言的运用愈加纯熟,语言愈加呈现出优美的韵律。这是对的。元曲、杂剧,明清的戏剧,乃至清代的小品,比之于唐宋,在语言的运用上,更加圆熟蕴藉,更加具有音韵的美感。
文人墨客对语言音韵之美的追求,一直孜孜不倦,写诗作赋,填词作曲,无不穷尽心机。而这种对语言美感的追求,一直影响到了今天。
汉语言具有如此的音韵之美,那些书法家们同样功不可没。如果说历代诗人墨客在汉语言的表达上,从“音”的角度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的话,书法家们则在汉语言的“韵”的角度做了不懈的探索。让汉语言又以书法的形式,呈现一种全新的视觉上的音韵之美。
读王羲之的《兰亭集序》,就会感受整篇文字的旷远与飘逸。如一首乐章,淋漓酣畅地表现出文人墨客那种放浪形骸之外,俯仰天地之间的旷达,一觞一咏,一生一死皆行诸于笔墨之间的情怀。书法家们将语言的音韵之美用另外一种笔墨表现出来,浓浓淡淡粗粗细细,勾勾画画添添减减,欹欹斜斜潇潇洒洒,所追求的无非就是一个“韵”字。于是,我们从王羲之的《兰亭集序》中读出了旷远与飘逸,于旷远与飘逸间,感受到了用书法形式表现的汉语言的美的神韵。
颜真卿的《祭侄稿》以情感为主笔墨,直抒胸臆。把感受到的痛苦、悲愤,倾注于笔墨里,贯穿于点画上。运笔挥毫之间,那种哀伤的沉郁之情,一一呈现字里行间,就自然形成了书法韵律与情感抒发相得益彰的美感。而书法所形成的韵律,就是一种沉郁、内敛的风格。所以,古人在阐释书法韵律时说:“喜则气和而字舒,怒则气粗而字险,哀则气郁而字敛,乐则气平而字丽。情有重轻,则字之敛舒险丽,亦有深浅,变化无穷。”
书法家们在将汉语言文字用书法的形式表现出来的时候,他们是很重视一个“韵”字的。“神韵”是一幅书法作品的灵魂。
书法作品运笔的浓淡、粗细、张弛;结构的疏密、大小、斜正、穿插,无不处处体现一个“韵”字。“韵律美”是一幅书法作品的最高境界。
书法作品的韵律之美,是汉语言文字音韵之美的另一种表现形式,将汉语言的音韵之美提高到了另外一种很高的境界。就这一点来说,世界上其他的语言文字恐怕是很难达到这样的境界的。
汉语言的音韵之美,还通过许多与之相关艺术门类表现出来。例如表演艺术,绘画艺术等等。中国那些表演艺术家们,结合地方的语言特色,让汉语言更加韵味十足,又富有浓郁的地方特色。如京剧的字正腔圆,越剧的低吟浅唱,秦腔的高亢苍凉……
语言是随人类的繁衍而延续的,人类不断续,语言就会绵延不断。一种语言,是一个民族的象征,是一个民族的纽带,是一个民族的血脉。伟大的民族总会有优美的语言相伴相生,汉语言就是一种优美的语言,将会在中华大地上绵延不息,韵味悠长。
汉语是世界上最美的语言吗?我不能确定。我不精通外语,无法与世界上其他语种进行横向比较。
但是,汉语是具有音韵之美的。因为我们的汉语自古以来就有平仄之说,就有长短错落之说。如远古的诗经、楚辞;汉代的赋、唐诗宋词、元曲杂剧,作家们在创作的时候,无不追求一种语言的美感。像音乐那样,如高山流水,峡谷迂回。
几千年的历史长河,浩浩荡荡。在这历史长河里,汉语言不断演变,不断丰富,越来越具一种音韵的美感。这种美感既表现在语言的书面表达形式上,也不断通过其他的表演形式表现出来。汉语言的音韵之美,真得是多姿多彩,不拘一格。
自汉代起,文人墨客们在进行文学创作的时候,除了注重文字的内容表达,还在语言的音韵美感上格外用心。注重语言的视觉形式,注重语言的朗读效果,因此,今天我们阅读汉赋的时候,就会感受到那种强烈的音韵之美感。那是汉代文人们自觉追求语言音韵之美的结果。当然,在这之前,《诗经》、《楚辞》也是极具音韵之美的文学作品。只不过就其规模来看,与“汉赋”相比,还逊色了许多。
汉赋的创作者们,为了到达一种语言的视觉效果与朗读效果,在语言的使用上,大量使用铺陈的形式,追求句式上的整散结合,以达到错落有致的效果。而这样的形式,就造成一种结构恢宏,气势磅礴,抑扬顿挫的音韵之美。如枚乘、司马相如、扬雄及班固、张衡等人的作品。
汉代人在语言上的用心,为后人进一步将语言拓展与创新,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到了唐代,汉语言的运用,已经相当纯熟了。文人们可以随心所欲地驾驭语言文字,将一个个鲜活的文字编缀成段,敷衍成篇,错落有致,平仄成韵。将汉语言的音韵之美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唐诗,其实就是将文字音乐化,是一种可以“唱”的语言艺术。“平平仄仄平仄仄,仄仄平平仄平平”。这是什么,这不就是乐谱吗?诗人们按照这样的乐谱写出的文字,怎能不抑扬顿挫,高低成韵呢?所以,过去那些老先生教孩子读唐诗的时候,都是要摇头晃脑,前仰后合来诵读的。原来,诗歌是可以唱读的。
唐诗的古风也好,律诗也好,绝句也罢,虽然在语言的平仄上做出了卓越的贡献,让汉语言有了音乐般的韵律。但那种整齐划一的句式,那种一句一顿的抑扬顿挫,多少让人感觉还稍微有些缺憾,感觉有些呆板与压抑。宋代诗人们在保持了唐诗那种抑扬顿挫的平仄之美的基础上,将句式化整为零,长短错落,整散结合。不但增添了句式的视觉上的形式美,而在朗读效果上,顿挫有致,长短成韵,与唐诗相比较,愈发酣畅淋漓。那种语言的音韵之美,达到了完美与和谐的境界。
如春风拂过平静的水面,荡起层层涟漪,舒缓着,一轮轮推向远方;如露珠滴落深潭,叮咚成韵,余音袅袅。借用白居易的诗句:“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来形容,恐怕是再贴切不过了。
距离我们越近,语言的运用愈加纯熟,语言愈加呈现出优美的韵律。这是对的。元曲、杂剧,明清的戏剧,乃至清代的小品,比之于唐宋,在语言的运用上,更加圆熟蕴藉,更加具有音韵的美感。
文人墨客对语言音韵之美的追求,一直孜孜不倦,写诗作赋,填词作曲,无不穷尽心机。而这种对语言美感的追求,一直影响到了今天。
汉语言具有如此的音韵之美,那些书法家们同样功不可没。如果说历代诗人墨客在汉语言的表达上,从“音”的角度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的话,书法家们则在汉语言的“韵”的角度做了不懈的探索。让汉语言又以书法的形式,呈现一种全新的视觉上的音韵之美。
读王羲之的《兰亭集序》,就会感受整篇文字的旷远与飘逸。如一首乐章,淋漓酣畅地表现出文人墨客那种放浪形骸之外,俯仰天地之间的旷达,一觞一咏,一生一死皆行诸于笔墨之间的情怀。书法家们将语言的音韵之美用另外一种笔墨表现出来,浓浓淡淡粗粗细细,勾勾画画添添减减,欹欹斜斜潇潇洒洒,所追求的无非就是一个“韵”字。于是,我们从王羲之的《兰亭集序》中读出了旷远与飘逸,于旷远与飘逸间,感受到了用书法形式表现的汉语言的美的神韵。
颜真卿的《祭侄稿》以情感为主笔墨,直抒胸臆。把感受到的痛苦、悲愤,倾注于笔墨里,贯穿于点画上。运笔挥毫之间,那种哀伤的沉郁之情,一一呈现字里行间,就自然形成了书法韵律与情感抒发相得益彰的美感。而书法所形成的韵律,就是一种沉郁、内敛的风格。所以,古人在阐释书法韵律时说:“喜则气和而字舒,怒则气粗而字险,哀则气郁而字敛,乐则气平而字丽。情有重轻,则字之敛舒险丽,亦有深浅,变化无穷。”
书法家们在将汉语言文字用书法的形式表现出来的时候,他们是很重视一个“韵”字的。“神韵”是一幅书法作品的灵魂。
书法作品运笔的浓淡、粗细、张弛;结构的疏密、大小、斜正、穿插,无不处处体现一个“韵”字。“韵律美”是一幅书法作品的最高境界。
书法作品的韵律之美,是汉语言文字音韵之美的另一种表现形式,将汉语言的音韵之美提高到了另外一种很高的境界。就这一点来说,世界上其他的语言文字恐怕是很难达到这样的境界的。
汉语言的音韵之美,还通过许多与之相关艺术门类表现出来。例如表演艺术,绘画艺术等等。中国那些表演艺术家们,结合地方的语言特色,让汉语言更加韵味十足,又富有浓郁的地方特色。如京剧的字正腔圆,越剧的低吟浅唱,秦腔的高亢苍凉……
语言是随人类的繁衍而延续的,人类不断续,语言就会绵延不断。一种语言,是一个民族的象征,是一个民族的纽带,是一个民族的血脉。伟大的民族总会有优美的语言相伴相生,汉语言就是一种优美的语言,将会在中华大地上绵延不息,韵味悠长。
很赞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