鲶鱼
2021-12-23叙事散文韩开春
在很大程度上,鲶鱼和黑鱼是有共通之处的。虽然它们的长相不同,在生物学上的分类也不同。在生物分类学上,鲶鱼属于鱼纲鲶形目鲶科鲶属,而黑鱼属于鱼纲鲈形目鳢科鳢属,除了都是鱼外,它们之间几乎没有任何交集。它们在外形上的不同主要表现在两点:一是须,……
在很大程度上,鲶鱼和黑鱼是有共通之处的。虽然它们的长相不同,在生物学上的分类也不同。
在生物分类学上,鲶鱼属于鱼纲鲶形目鲶科鲶属,而黑鱼属于鱼纲鲈形目鳢科鳢属,除了都是鱼外,它们之间几乎没有任何交集。
它们在外形上的不同主要表现在两点:一是须,二是鳞。
先说须,鲶鱼有须而黑鱼没有。就是这须,幼年的鲶鱼与成年的鲶鱼也是不同的,幼鱼有3对胡须,等长到60毫米左右时1对颏须开始消失,成鱼时它的胡须就变成了2对4根,上颌须长,可达胸鳍末端,下颌须较短。这两对触须对鲶鱼来说极其重要,因为它的眼小、视力较弱,又喜欢昼伏夜出,捕食全靠嗅觉和这两对触须来感觉,从某种意思上来说,它的作用类似于猫的胡须或盲人手中的竹杖,甚至比猫的胡须或盲人的竹杖更重要。
再说鳞,黑鱼有鳞而鲶鱼没有。黑鱼身上的鳞片圆形,中等大小,头顶部鳞片不规则;鲶鱼全身无鳞,多粘液,这点跟黄鳝、昂刺等像。
即便有这么多的不同,黑鱼和鲶鱼还是有许多相同或者类似之处的。
首先,它们生活的环境相类似。虽然有些种类的鲶鱼生长在海水中,但大多数的种类还是和黑鱼一样生活在淡水中的,而且它们主要生活在江河、湖泊、水库、汪塘的中下层,多在沿岸一带活动。
其次,它们的捕猎方式也差不多。大多采取守株待兔式的捕猎方法,多埋伏于石缝、树洞或者成片的水草之下,候猎物靠近,突然出击,一击得手。
第三,它们的食性也差不多。它们都是凶猛的肉食性鱼类,捕猎的对象多为小型鱼类,如餐鲦、鲫鱼、鲤鱼、泥鳅等,也吃虾类和水生昆虫,还吃小型的两栖动物,比如小青蛙等,都很贪食、食量很大。相较而言,鲶鱼更贪,所以它长的更快,这也跟它的长相中突出的“三大”相匹配:嘴大、头大、肚子大。只不过它们捕猎的时间略有不同,黑鱼多在白天捕猎而鲶鱼多昼伏夜出,不过这也不是绝对的。
有的大型种类的鲶鱼如多瑙河鲇甚至会袭击小型的水鸟或者老鼠。在我国南方沿海地区就有一种鲶鱼,专门诱捕岸上的老鼠。当它游近岸边,便会将尾巴露出水面,一动不动地靠在岸边,发出阵阵腥味引诱夜间外出觅食的老鼠。狡猾的老鼠见到浮在水面上的鱼尾巴,并不立即咬噬,而是先用前爪去拨动几下,此时鲶鱼仍然一动不动,让老鼠误认为是死鱼。老鼠见鲶鱼不动,以为真的是一条死鱼,就放心大胆地咬住鲶鱼尾巴,使劲往岸上拖拽。直到这时,见老鼠已经完全上钩的鲶鱼才使出浑身力气,尾巴一摆,奋力一击,让老鼠拖入水中。老鼠虽然也会游水,但与鲶鱼相比却要逊色许多,不多一会,就被鲶鱼用锯齿样的牙齿咬住,按进水中,活活溺死。虽然在这场鱼鼠大战中,胜利的多为鲶鱼一方,但是也有例外,比如2013年11月22日的《大连晚报》上就登过一则消息:一个麝田鼠咬死了一条半米长的花鲶鱼。有图有真相,不像是假的,不过麝田鼠本身就是水生动物,熟悉水性,跟普通的田鼠不一样,在这场战斗中,鲶鱼占不到丝毫优势。
虽然和鲶鱼比起来,黑鱼在水中更为凶猛,但是在捕猎老鼠这一特殊事件中,黑鱼是远远比不了鲶鱼的,从来就没听说过黑鱼有捕鼠这一本领。
最让我觉得鲢鱼和黑鱼相像的,倒不在上面这么多的共同点,而是人们对它们的态度。
我在前一篇《黑鱼》中说过,人们对黑鱼的态度是“爱恨交加”,那么对于鲶鱼是怎样的呢?我觉得也跟黑鱼类似,如果一定要换一个词来表达,我觉得可以用“毁誉参半”,也就是说好话的说坏话的都有,各占一半。
问题的焦点主要集中在对于它的肉可食与不可食上。
主张“食”的一方也就是“誉”的一方,认为鲶鱼是肉食性的鱼,除了它的卵有毒,误食会导致呕吐、腹痛、腹泻、呼吸困难,严重时还会造成瘫痪外,其他部位都是好的,营养丰富,肉质细嫩,含有的蛋白质和脂肪较多,对于体弱虚损、营养不良的人有比较好的食疗作用。不仅如此,它还是催乳的佳品,有滋阴养血、补中益气、开胃、利尿的作用,是妇女产后食疗滋补的好食物。甚至可以搬出古人来作为坚强后盾,《食经》中就有记载:“主虚损不足,令人皮肤肥美。”
主张“不食”的一方也就是“毁”的一方,也是认为鲶鱼是肉食性的鱼,不过它不像黑鱼那样只吃活食,它是连死东西也就是动物的尸体也吃的,也就是食腐,它不但在清水中可以生存,即便是浑水、肥水、脏水也能适应,是种生存能力很强的鱼。这就让人觉得它很脏,一想到这个,就让人觉得恶心。
我倒是觉得,这两种观点或者说两种态度都有可圈可点之处,不好简单下判断谁对谁不对,一味地坚持“食”与“不食”都显得有点片面,这要根据实际情况来判断,对于在干净水域中生活的鲶鱼还是可食的,对于在脏水中生长的鲶鱼最好不食。
我是不食鲶鱼的,这倒不是因为我嫌它脏,首先声明,我绝对没有这个意思。
我不食它,是出于对它的尊敬。
此话怎讲?待我慢慢道来。
我在上文《黑鱼》中写过,黑鱼是一种值得尊敬的鱼,作为父母,它们对孩子的爱令人动容,是绝对的好爸爸好妈妈,但是要是和鲶鱼比起来,似乎鲶鱼的爱更显得深沉也更壮烈。
有人在动物界选出了十个模范爸爸,鲶鱼爸爸榜上有名,可惜黑鱼爸爸落选了。其他的九个分别是:帝企鹅爸爸——为孵卵甘愿禁食;狨猴爸爸——贤夫良父;沙鸡爸爸——为儿取水,疲于奔波;达尔文蛙爸爸——用嘴哺育幼儿;海马爸爸——生儿育女;美洲鸵爸爸——照顾子女,独担大任;蟑螂爸爸——哺育后代,甘食鸟粪;箭毒蛙爸爸——流浪蛙爸爸,背着卵浪迹天涯;螳螂爸爸——悲情爸爸,让妻子吃掉自己给下一代提供食物。鲶鱼爸爸的上榜理由是:用嘴孵化卵子。这点看上去跟达尔文蛙爸爸有点类似,但是实际上比达尔文蛙爸爸更显得不易。达尔文蛙爸爸是把卵存到声囊里,不妨碍自己进食,而鲶鱼爸爸把卵含到嘴里后,直到孵出小鲶鱼,这段时间,它是不能进食的,所以往往每一次孵卵,鲶鱼爸爸都要消瘦许多,甚至头皮上都起了皱纹。
爸爸如此,妈妈怎样呢?听过这样一个故事:
说有个人从街上买了几条活鲶鱼回来,放在大锅里烧水活煮,眼看这鱼们在热水中狂蹦乱跳,都绝望地探出头来,大口呼吸空气,他便把调料倒进它们的嘴里。但有条鱼却与众不同,它没有挣扎,也没有本能地把头探出水来,而是使劲地把头尾弯成弓形,竭力把腹部露出水面。这人就很纳闷,试着用筷子让那条鲶鱼的脑袋浮出水面,但是很快又恢复原状,直到水沸腾了,那条鲶鱼被烫死,它依然保持原样,腹部高高挺起,露出水面。这人感觉蹊跷,就把这条鱼捞起,用筷子划开鱼肚皮,看到的一幕使他登时傻了眼,原来,在雪白的鱼肚皮里,露出的是一团一团大米粒一样透明的鱼籽。
多么伟大的母爱啊!
面对这样有爱的伟大的爸爸妈妈,你还忍心吃它们吗?
在生物分类学上,鲶鱼属于鱼纲鲶形目鲶科鲶属,而黑鱼属于鱼纲鲈形目鳢科鳢属,除了都是鱼外,它们之间几乎没有任何交集。
它们在外形上的不同主要表现在两点:一是须,二是鳞。
先说须,鲶鱼有须而黑鱼没有。就是这须,幼年的鲶鱼与成年的鲶鱼也是不同的,幼鱼有3对胡须,等长到60毫米左右时1对颏须开始消失,成鱼时它的胡须就变成了2对4根,上颌须长,可达胸鳍末端,下颌须较短。这两对触须对鲶鱼来说极其重要,因为它的眼小、视力较弱,又喜欢昼伏夜出,捕食全靠嗅觉和这两对触须来感觉,从某种意思上来说,它的作用类似于猫的胡须或盲人手中的竹杖,甚至比猫的胡须或盲人的竹杖更重要。
再说鳞,黑鱼有鳞而鲶鱼没有。黑鱼身上的鳞片圆形,中等大小,头顶部鳞片不规则;鲶鱼全身无鳞,多粘液,这点跟黄鳝、昂刺等像。
即便有这么多的不同,黑鱼和鲶鱼还是有许多相同或者类似之处的。
首先,它们生活的环境相类似。虽然有些种类的鲶鱼生长在海水中,但大多数的种类还是和黑鱼一样生活在淡水中的,而且它们主要生活在江河、湖泊、水库、汪塘的中下层,多在沿岸一带活动。
其次,它们的捕猎方式也差不多。大多采取守株待兔式的捕猎方法,多埋伏于石缝、树洞或者成片的水草之下,候猎物靠近,突然出击,一击得手。
第三,它们的食性也差不多。它们都是凶猛的肉食性鱼类,捕猎的对象多为小型鱼类,如餐鲦、鲫鱼、鲤鱼、泥鳅等,也吃虾类和水生昆虫,还吃小型的两栖动物,比如小青蛙等,都很贪食、食量很大。相较而言,鲶鱼更贪,所以它长的更快,这也跟它的长相中突出的“三大”相匹配:嘴大、头大、肚子大。只不过它们捕猎的时间略有不同,黑鱼多在白天捕猎而鲶鱼多昼伏夜出,不过这也不是绝对的。
有的大型种类的鲶鱼如多瑙河鲇甚至会袭击小型的水鸟或者老鼠。在我国南方沿海地区就有一种鲶鱼,专门诱捕岸上的老鼠。当它游近岸边,便会将尾巴露出水面,一动不动地靠在岸边,发出阵阵腥味引诱夜间外出觅食的老鼠。狡猾的老鼠见到浮在水面上的鱼尾巴,并不立即咬噬,而是先用前爪去拨动几下,此时鲶鱼仍然一动不动,让老鼠误认为是死鱼。老鼠见鲶鱼不动,以为真的是一条死鱼,就放心大胆地咬住鲶鱼尾巴,使劲往岸上拖拽。直到这时,见老鼠已经完全上钩的鲶鱼才使出浑身力气,尾巴一摆,奋力一击,让老鼠拖入水中。老鼠虽然也会游水,但与鲶鱼相比却要逊色许多,不多一会,就被鲶鱼用锯齿样的牙齿咬住,按进水中,活活溺死。虽然在这场鱼鼠大战中,胜利的多为鲶鱼一方,但是也有例外,比如2013年11月22日的《大连晚报》上就登过一则消息:一个麝田鼠咬死了一条半米长的花鲶鱼。有图有真相,不像是假的,不过麝田鼠本身就是水生动物,熟悉水性,跟普通的田鼠不一样,在这场战斗中,鲶鱼占不到丝毫优势。
虽然和鲶鱼比起来,黑鱼在水中更为凶猛,但是在捕猎老鼠这一特殊事件中,黑鱼是远远比不了鲶鱼的,从来就没听说过黑鱼有捕鼠这一本领。
最让我觉得鲢鱼和黑鱼相像的,倒不在上面这么多的共同点,而是人们对它们的态度。
我在前一篇《黑鱼》中说过,人们对黑鱼的态度是“爱恨交加”,那么对于鲶鱼是怎样的呢?我觉得也跟黑鱼类似,如果一定要换一个词来表达,我觉得可以用“毁誉参半”,也就是说好话的说坏话的都有,各占一半。
问题的焦点主要集中在对于它的肉可食与不可食上。
主张“食”的一方也就是“誉”的一方,认为鲶鱼是肉食性的鱼,除了它的卵有毒,误食会导致呕吐、腹痛、腹泻、呼吸困难,严重时还会造成瘫痪外,其他部位都是好的,营养丰富,肉质细嫩,含有的蛋白质和脂肪较多,对于体弱虚损、营养不良的人有比较好的食疗作用。不仅如此,它还是催乳的佳品,有滋阴养血、补中益气、开胃、利尿的作用,是妇女产后食疗滋补的好食物。甚至可以搬出古人来作为坚强后盾,《食经》中就有记载:“主虚损不足,令人皮肤肥美。”
主张“不食”的一方也就是“毁”的一方,也是认为鲶鱼是肉食性的鱼,不过它不像黑鱼那样只吃活食,它是连死东西也就是动物的尸体也吃的,也就是食腐,它不但在清水中可以生存,即便是浑水、肥水、脏水也能适应,是种生存能力很强的鱼。这就让人觉得它很脏,一想到这个,就让人觉得恶心。
我倒是觉得,这两种观点或者说两种态度都有可圈可点之处,不好简单下判断谁对谁不对,一味地坚持“食”与“不食”都显得有点片面,这要根据实际情况来判断,对于在干净水域中生活的鲶鱼还是可食的,对于在脏水中生长的鲶鱼最好不食。
我是不食鲶鱼的,这倒不是因为我嫌它脏,首先声明,我绝对没有这个意思。
我不食它,是出于对它的尊敬。
此话怎讲?待我慢慢道来。
我在上文《黑鱼》中写过,黑鱼是一种值得尊敬的鱼,作为父母,它们对孩子的爱令人动容,是绝对的好爸爸好妈妈,但是要是和鲶鱼比起来,似乎鲶鱼的爱更显得深沉也更壮烈。
有人在动物界选出了十个模范爸爸,鲶鱼爸爸榜上有名,可惜黑鱼爸爸落选了。其他的九个分别是:帝企鹅爸爸——为孵卵甘愿禁食;狨猴爸爸——贤夫良父;沙鸡爸爸——为儿取水,疲于奔波;达尔文蛙爸爸——用嘴哺育幼儿;海马爸爸——生儿育女;美洲鸵爸爸——照顾子女,独担大任;蟑螂爸爸——哺育后代,甘食鸟粪;箭毒蛙爸爸——流浪蛙爸爸,背着卵浪迹天涯;螳螂爸爸——悲情爸爸,让妻子吃掉自己给下一代提供食物。鲶鱼爸爸的上榜理由是:用嘴孵化卵子。这点看上去跟达尔文蛙爸爸有点类似,但是实际上比达尔文蛙爸爸更显得不易。达尔文蛙爸爸是把卵存到声囊里,不妨碍自己进食,而鲶鱼爸爸把卵含到嘴里后,直到孵出小鲶鱼,这段时间,它是不能进食的,所以往往每一次孵卵,鲶鱼爸爸都要消瘦许多,甚至头皮上都起了皱纹。
爸爸如此,妈妈怎样呢?听过这样一个故事:
说有个人从街上买了几条活鲶鱼回来,放在大锅里烧水活煮,眼看这鱼们在热水中狂蹦乱跳,都绝望地探出头来,大口呼吸空气,他便把调料倒进它们的嘴里。但有条鱼却与众不同,它没有挣扎,也没有本能地把头探出水来,而是使劲地把头尾弯成弓形,竭力把腹部露出水面。这人就很纳闷,试着用筷子让那条鲶鱼的脑袋浮出水面,但是很快又恢复原状,直到水沸腾了,那条鲶鱼被烫死,它依然保持原样,腹部高高挺起,露出水面。这人感觉蹊跷,就把这条鱼捞起,用筷子划开鱼肚皮,看到的一幕使他登时傻了眼,原来,在雪白的鱼肚皮里,露出的是一团一团大米粒一样透明的鱼籽。
多么伟大的母爱啊!
面对这样有爱的伟大的爸爸妈妈,你还忍心吃它们吗?
很赞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