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十
2021-12-23经典散文
[db:简介]
用数字为一个村庄命名,并且这个数字是不多不少的九十,大约只有天全人才干得出这样的事情。究其来由,有两个不同版本的说法。一说是这个地处川藏茶马古道旁的小村落曾经有过繁华的过往。在茶马互市兴盛时期,大大小小的铺面开满了整个村子,买卖茶叶的、食宿的、贩卖日用杂货的,一家接着一家。总之,那时的九十就是一个规模不小的集市,有心的人粗略统计过集市上铺面的数目,恰好是不多不少的九十家。村子于是被叫作九十铺。一说是由村子所处的地理环境导致的。村子的所在是一个延绵山坡的半山腰,存在久远的川藏茶马古道翻山越岭而来,经过村子之后,又翻山越岭逶迤而去,后来修筑的川藏公路也差不多是其扩大版,单单在经过此地时改行到了谷底,成了河流的同行者。南来北往的人们打天全路过,几乎注意不到这个无名村庄的存在。村人不甘心自己的村子总是被忽略,像无人领养的孩子一样被遗弃。于是有人带头发动全村子的人,砍除了野树和荒草,凿开岩石,扒开泥土,搬来宽阔的条石,筑起了自谷底到村口的石梯路。石梯路筑成以后,人们回头一看,才发现石梯的台阶竟是不多不少的九十步。据此,村人便理所当然地把自己的村庄叫作了九十步。但到底是九十铺还是九十步,一直没有准确的定论。我把厚如砖块的县志翻看了若干遍,竟也未发现有关九十的只言片语,仅仅是在一张手绘的行政区域图上,看到一个针头大小的黑点,旁边标注着三个小如虫蚁的汉字:九十村。
2000年以后,我有几次深入到九十的腹地去,亲眼看了看这个被忽略乃至被遗忘在时间之外的村子。巧合的是,每一次去,竟不约而同地选择在了阳光明媚的夏季。看过之后,脑海中便有了个大体的基本清晰的九十。它浓烈的色彩,尤其让我印象深刻。
绿
阳光明媚的夏季,万物丰茂,绿是当然的主题。房屋间见缝插针地垦出的菜地里挂满露珠的菜蔬、山地里东一小片西一小块已然挂须的玉米、村子旁大片的红心果林、村子四周肆意生长的竹林、乱石沟壑间自生自灭的杂草树木……构成了一个不同层次、深浅不一却又浑然一体的绿色世界。远地里看去,活像一张凹凸有致的绿色地毯,或者一幅绿莹莹的水墨;但请放心,当你走进村子,与白菜、玉米、竹子、红心果树、甚或杂草树木站在一起时,你就会深切地感受到,九十的绿是多线谱的,具体、实在,却不单一:竹枝间一年四季高擎着的翠绿,刚刚挂果的红心果树肆意绽放的浓绿,菜地里的菜蔬们羞涩地呈现的浅绿,即将转黄的玉米叶上残存的淡绿……你会不由得想着,不远的秋天,绿树叶黄而后飘落、菜地翻新、玉米成熟,那时的九十,又该是怎一番景象?!但在阳光明媚的夏日,汗涔涔地行走在九十的山野沟壑间,随便在哪一片绿树下站立,就都彷如站到了天然的空调房里,浑身的燥热即刻如烟般消散开去。
白
平平展展的水泥路自山脚蜿蜒而上,像一个大开的“八”字,穿村子而过之后,急速地向另一侧的山脚沉落而去。村子里的房屋毫无章法地散落着,难得有三五户聚集在一起的,起先也都是一家人,后来人丁壮大了,分成了若干户,分出来的人都不舍得离开世代居住的老地基,依着老房子搭建起新房子。房子大多是老式的木架子、木板壁,盖着青色的屋瓦。新建的房子大都围着老屋,前后左右,因势而建,依势而立。通行的建筑美学在这里行不通,中国南方民居常见的四合院在这里毫无立足之地。如果走水泥路一晃而过,你便只会看到路边耸立着的楼房,楼房都不高,三层或者四层,楼房的外墙约好了似的贴着清一色的白瓷砖,没贴瓷砖的也抹上了白色涂料。如此统一的模子,倒是一点也不落于外面世界的步调。但这只是静态的白。在九十,我还看到过动态的白——一群人顶着白色的孝布,抬着沉甸甸的棺材,伴着嚎啕的哭声行进在崎岖的山道上,白色的纸钱雪片般纷纷扬起,又缓缓落下。不久之后,村旁寂静的山岗上便立起了一座新坟,坟前燃着逝者用过的衣物和大堆的纸钱,浓重的白烟慢慢散尽之后,留下一堆白色的灰烬,迎着风,纷纷扬扬地满世界飘荡。
青
村庄寂静。村庄旁茂密的竹林更静。村庄的静是因为越来越多的村人选择了背井离乡,村子里只剩下不多的老人和孩子,房屋空了,田地里空了,道路空了……整个九十,差不多就是座空了的村子。而竹林间的静则是因为荒芜,因为人迹罕至,因此当我们拨开竹枝,踏着厚如棉被的金黄落叶走向竹林深处时,心底便油然生出一种时光隔世的恍惚,脚下的步伐于是愈加的蹒跚而迟疑,仿佛是在进行一场前路未知的探险。事实上,当我们真正置身于林间时,才恍然明白,我们其实是在寻访——摆在我们面前的,竟就是早已湮灭在历史烟尘中的一阙古道。确切地说,是川藏茶马古道的一部分。条石路基上,密密麻麻地印着锥杯状的深痕——那是背夫们歇脚时,手里的丁字拐千百次杵击过后留下的拐子窝。三五步之间,还可见着状如足底的凹槽,抬脚踩上去,恰好可以放下一只脚——那是背夫们沉重的双脚千百次踩踏后留下的鞋印。让我们确信自己是在寻访的,还有路边耸立的一块石碑,碑上刻满了密密麻麻的汉字,长时间的日晒雨淋过后,碑身上趴满了绿油油的青苔,字迹已模糊到无法辨认。不久前,有关部门曾经组织了县内书法、文化方面的众多专家前来研究,经过专家们反复仔细的推敲和讨论,这才大体上弄明白,石碑是明朝年间竖起来的,碑文的内容,是关于寡妇刘范氏组织村人修筑道路的事迹,但刘范氏领人所修的,是否就是我们此刻所在的这阙古道,碑文却语焉不详。石碑和条石路面上长满了青苔。想象着先人背着茶包艰难前行的模样,小心翼翼地走着,我们不约而同地抬起脚,向着路基上的鞋印踩去。因为不习惯单脚独立,一个个纷纷跌倒在地,身上沾满了泥土和青苔。日后想起,那青苔和臀部很长时间才及消散的淤青,便成了我们曾经到此一游的一个有力证据。
红
信步在村子里走着,冷不丁会听见一阵长长的鸡鸣,循声而去,便看见四处游走的鸡群,为首的通常是一只健硕的大公鸡,顶着大红的冠子,大摇大摆地走在队伍的最前面。你站定,它也便带着队伍停在那里,张着大红冠子,扭动脖颈,警惕地望着你,不知道,是否把你当成了可能随时置它于死地的怪物?你再移动脚步,它便首先扑闪开双翅,咯咯咯地吆喝着同伴,逃离到你够不着的地方去,继续张着大红冠子,警惕地望着你,不知道,是否在思考着如何应对你随时可能伸向它的魔爪?
在九十,我还看到过身着大红袄、头戴大红花的新娘。也许是因为羞涩,也可能是因为大红袄的映衬,新娘满脸通红地穿梭在人群之中,在新郎的介绍下,不停地招呼着前来道喜的亲朋。新娘的脚下,满地是鞭炮响过之后的红纸屑。新家的龙门口边,早些时候,曾有几个彪形大汉将一头肥硕的毛猪按倒在长而宽的条木板凳上,同样彪悍的屠夫举着明晃晃的屠刀,准确无误地刺进肥猪的脖颈,来自颈动脉的血液,以喷射的方式,迅速从肥猪的身体里溢出,大部分流进了条木板凳下事先准备的大铁盆子,少部分不可避免地飞溅到了水泥地上。现在,宰杀用过的条木板凳已经搬离了现场,肥美的猪肉也早已变成美食摆上了宴席,龙门口边,还留着亮汪汪的血水。
但是,在夏天里去九十,并不是每次都可以看到大红公鸡和头戴大红花身着大红袄子的新娘,立在村部的那杆红旗却是必能见到的。村部就在水泥路的一个拐角上,门前有个小院坝。但凡去九十的人,看着路边白色外墙的房子,脚步不觉间就会步入村部的小院坝里,立在院坝边上的那杆红旗随即便会映入眼帘。旗杆是就地取自山野间的老斑竹,看上去却和普通的旗杆没有两样,也丝毫不影响把旗帜高高擎起。有一次,我在村部的小院坝里遇见一个小男孩,他指着猎猎飘飞的旗帜,怯生生地告诉我:“看,天安门!”小男孩拖着长长的鼻涕,看上去不过五六岁,或者更小,恍若儿时的某个伙伴。在他眼中,有红旗飘扬的地方就是天安门。
2000年以后,我有几次深入到九十的腹地去,亲眼看了看这个被忽略乃至被遗忘在时间之外的村子。巧合的是,每一次去,竟不约而同地选择在了阳光明媚的夏季。看过之后,脑海中便有了个大体的基本清晰的九十。它浓烈的色彩,尤其让我印象深刻。
绿
阳光明媚的夏季,万物丰茂,绿是当然的主题。房屋间见缝插针地垦出的菜地里挂满露珠的菜蔬、山地里东一小片西一小块已然挂须的玉米、村子旁大片的红心果林、村子四周肆意生长的竹林、乱石沟壑间自生自灭的杂草树木……构成了一个不同层次、深浅不一却又浑然一体的绿色世界。远地里看去,活像一张凹凸有致的绿色地毯,或者一幅绿莹莹的水墨;但请放心,当你走进村子,与白菜、玉米、竹子、红心果树、甚或杂草树木站在一起时,你就会深切地感受到,九十的绿是多线谱的,具体、实在,却不单一:竹枝间一年四季高擎着的翠绿,刚刚挂果的红心果树肆意绽放的浓绿,菜地里的菜蔬们羞涩地呈现的浅绿,即将转黄的玉米叶上残存的淡绿……你会不由得想着,不远的秋天,绿树叶黄而后飘落、菜地翻新、玉米成熟,那时的九十,又该是怎一番景象?!但在阳光明媚的夏日,汗涔涔地行走在九十的山野沟壑间,随便在哪一片绿树下站立,就都彷如站到了天然的空调房里,浑身的燥热即刻如烟般消散开去。
白
平平展展的水泥路自山脚蜿蜒而上,像一个大开的“八”字,穿村子而过之后,急速地向另一侧的山脚沉落而去。村子里的房屋毫无章法地散落着,难得有三五户聚集在一起的,起先也都是一家人,后来人丁壮大了,分成了若干户,分出来的人都不舍得离开世代居住的老地基,依着老房子搭建起新房子。房子大多是老式的木架子、木板壁,盖着青色的屋瓦。新建的房子大都围着老屋,前后左右,因势而建,依势而立。通行的建筑美学在这里行不通,中国南方民居常见的四合院在这里毫无立足之地。如果走水泥路一晃而过,你便只会看到路边耸立着的楼房,楼房都不高,三层或者四层,楼房的外墙约好了似的贴着清一色的白瓷砖,没贴瓷砖的也抹上了白色涂料。如此统一的模子,倒是一点也不落于外面世界的步调。但这只是静态的白。在九十,我还看到过动态的白——一群人顶着白色的孝布,抬着沉甸甸的棺材,伴着嚎啕的哭声行进在崎岖的山道上,白色的纸钱雪片般纷纷扬起,又缓缓落下。不久之后,村旁寂静的山岗上便立起了一座新坟,坟前燃着逝者用过的衣物和大堆的纸钱,浓重的白烟慢慢散尽之后,留下一堆白色的灰烬,迎着风,纷纷扬扬地满世界飘荡。
青
村庄寂静。村庄旁茂密的竹林更静。村庄的静是因为越来越多的村人选择了背井离乡,村子里只剩下不多的老人和孩子,房屋空了,田地里空了,道路空了……整个九十,差不多就是座空了的村子。而竹林间的静则是因为荒芜,因为人迹罕至,因此当我们拨开竹枝,踏着厚如棉被的金黄落叶走向竹林深处时,心底便油然生出一种时光隔世的恍惚,脚下的步伐于是愈加的蹒跚而迟疑,仿佛是在进行一场前路未知的探险。事实上,当我们真正置身于林间时,才恍然明白,我们其实是在寻访——摆在我们面前的,竟就是早已湮灭在历史烟尘中的一阙古道。确切地说,是川藏茶马古道的一部分。条石路基上,密密麻麻地印着锥杯状的深痕——那是背夫们歇脚时,手里的丁字拐千百次杵击过后留下的拐子窝。三五步之间,还可见着状如足底的凹槽,抬脚踩上去,恰好可以放下一只脚——那是背夫们沉重的双脚千百次踩踏后留下的鞋印。让我们确信自己是在寻访的,还有路边耸立的一块石碑,碑上刻满了密密麻麻的汉字,长时间的日晒雨淋过后,碑身上趴满了绿油油的青苔,字迹已模糊到无法辨认。不久前,有关部门曾经组织了县内书法、文化方面的众多专家前来研究,经过专家们反复仔细的推敲和讨论,这才大体上弄明白,石碑是明朝年间竖起来的,碑文的内容,是关于寡妇刘范氏组织村人修筑道路的事迹,但刘范氏领人所修的,是否就是我们此刻所在的这阙古道,碑文却语焉不详。石碑和条石路面上长满了青苔。想象着先人背着茶包艰难前行的模样,小心翼翼地走着,我们不约而同地抬起脚,向着路基上的鞋印踩去。因为不习惯单脚独立,一个个纷纷跌倒在地,身上沾满了泥土和青苔。日后想起,那青苔和臀部很长时间才及消散的淤青,便成了我们曾经到此一游的一个有力证据。
红
信步在村子里走着,冷不丁会听见一阵长长的鸡鸣,循声而去,便看见四处游走的鸡群,为首的通常是一只健硕的大公鸡,顶着大红的冠子,大摇大摆地走在队伍的最前面。你站定,它也便带着队伍停在那里,张着大红冠子,扭动脖颈,警惕地望着你,不知道,是否把你当成了可能随时置它于死地的怪物?你再移动脚步,它便首先扑闪开双翅,咯咯咯地吆喝着同伴,逃离到你够不着的地方去,继续张着大红冠子,警惕地望着你,不知道,是否在思考着如何应对你随时可能伸向它的魔爪?
在九十,我还看到过身着大红袄、头戴大红花的新娘。也许是因为羞涩,也可能是因为大红袄的映衬,新娘满脸通红地穿梭在人群之中,在新郎的介绍下,不停地招呼着前来道喜的亲朋。新娘的脚下,满地是鞭炮响过之后的红纸屑。新家的龙门口边,早些时候,曾有几个彪形大汉将一头肥硕的毛猪按倒在长而宽的条木板凳上,同样彪悍的屠夫举着明晃晃的屠刀,准确无误地刺进肥猪的脖颈,来自颈动脉的血液,以喷射的方式,迅速从肥猪的身体里溢出,大部分流进了条木板凳下事先准备的大铁盆子,少部分不可避免地飞溅到了水泥地上。现在,宰杀用过的条木板凳已经搬离了现场,肥美的猪肉也早已变成美食摆上了宴席,龙门口边,还留着亮汪汪的血水。
但是,在夏天里去九十,并不是每次都可以看到大红公鸡和头戴大红花身着大红袄子的新娘,立在村部的那杆红旗却是必能见到的。村部就在水泥路的一个拐角上,门前有个小院坝。但凡去九十的人,看着路边白色外墙的房子,脚步不觉间就会步入村部的小院坝里,立在院坝边上的那杆红旗随即便会映入眼帘。旗杆是就地取自山野间的老斑竹,看上去却和普通的旗杆没有两样,也丝毫不影响把旗帜高高擎起。有一次,我在村部的小院坝里遇见一个小男孩,他指着猎猎飘飞的旗帜,怯生生地告诉我:“看,天安门!”小男孩拖着长长的鼻涕,看上去不过五六岁,或者更小,恍若儿时的某个伙伴。在他眼中,有红旗飘扬的地方就是天安门。
很赞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