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围
2021-12-23经典散文
[db:简介]
在小城,我通常选择北二环通向东城区的道路去工厂。出门,右拐,柏油路宽阔平坦,骑自行车也就二十分钟左右。
以前不会有这么快捷,但可享受沿途的快乐。位于厂区西南的千亩粮田,好像一道屏障,将主城区与东郊的工业区明显地区分开来,我得沿着田边小径,七拐八弯的到达目的地。东城区的道路是新近开发的。和许多城市一样,城郊附近的粮田,奈何不了城镇建设的速度,那些给我带来欢娱的绿树和麦禾,尽悉被拔地而起且被排列有序的楼房占领。我很怀念这片土地在春夏之交时给予我的油菜花,金黄,绽放,宛若无边无际,让人对世间充满好奇和幻想。美好的,总难以永远保存,眼下这种境况,有时难免让人产生一些与时势格格不入的悲痛。转念又想,我们脚下仍有粮田支撑,晦涩的生活便有了些许明朗。
好像戛然而止的音符,通往厂区的大道在五中这儿中断。在都市,有许多不为人知的断头路,隐藏在畅通的道路一端,埋伏一般。这不像山村荒野,即便是人迹罕至的地方,一定有通幽小道等待着发现。玛丽•奥斯汀热爱每一村土地,体验过山村荒野带来的快乐。她背着旅行背包,由内华达山脉出发,一直经过内华达山脉南部的死谷和后面的山峰,踩过许多荒草掩埋,甚至险峻无比的小道,然后抵达莫哈维沙漠。我佩服一切探险性质的行走,但现在不是,我的行走几近于机械和需要。现在,我得朝左一拐,走向约一米宽的小道。小道不是专门为方便我们通行而开建的,它其实是东郊六队通往北边田地的便道,两侧长满了野草,其中的灰蒿,头颅高扬,显得扎眼,另有一种叫不名字的植物,宽大的叶子平铺到地面。我敬重它的自生能力,人的足迹不断从叶子上踩过,绿色的汁液沾满砂石,甚至那些叶子粉身碎骨,却不见它收缩绿叶,减慢生长的速度。
这样的小径,它确实给我带来了许多便捷。不需要沿小道朝北直上,我再朝右一拐,即可踏上那条由东而西的水渠帮。水渠帮一米宽的样子,原来也算不上道路,坑坑洼洼的,但走的人多了,它就成了道路。我很喜欢在这条本不是小道的小道上行走。春暖花开时节,右手的几百亩粮田里的苹果、梨、李子相继开花,花白中泛红、泛绿,浅香袭人,沾满衣袖。常见果农支着梯子,为果树疏花理枝,忙得顾不上理睬路过的行人。进入秋季后,种在果树间的蔬菜和小麦尽悉归仓,果树的叶子开始由灰绿转为黑绿。这种征兆说明果子已经成熟,果香也开始弥漫,雾一样挥之不去。成熟的果实,隐藏在树叶间,却因与叶子的颜色不同,将它们的身影暴露无遗。
这些果园就在厂区的正南。由工厂修建的一条可供两辆汽车通行的大道,将几百亩果园一分为二,大道也正好为果农们采摘果实提供了便捷,我们也因打扫道路时,能够得到果园的实惠。西南的果园,品种繁多,除了苹果,还种了李子、桃子和梨,聪明的果农不浪费他的土地,在树与树和间隙中,还种下了大豆、黄瓜和西红柿。打扫道路休息时,在地里打理果蔬的老伯,总要停下手中的活计,喊我们品尝果实。苹果和黄瓜都是刚采摘下来,散发着诱人的气息,摆在一只大筐子里,看样子准备送到城里出售。我们不会客气,抓过来就送到嘴边。黄瓜的蔓茎不高,由几条细棍子或者竹杆支撑着,个个匝长,顶端还留着没有蜕尽的花蒂。送到嘴边,小而脆,满口清香,解渴也解乏。此时,忘记手头上的工作,妄想在果园中建一小屋,让果实和树叶填满全部空间,一定不会有人感到奇怪。
东南的果园不那么随便。果园靠近道路的地方全用长了刺的枝条围了,这样的防范,即便是苹果的枝丫伸到路边,我们触手可及,也很少有人去动它。更何况,园子边建着看守果园的小房子,房子经常冒着炊烟,好像永远有人居住在这里。尤其是这个大园子里有它的防卫的报警系统,比如,一条黑色的土狗看似熟睡,其实耳朵紧贴在地上,没有一丝的松懈。倘若有一点动静,会快速爬起来,狂叫不已。有时,从园子边走过,张望一眼,都会引起它的怀疑,作出一副战斗和架势,蛮是吓人。扎在园子边上的篱笆上,我们称作刀豆的蔬菜,成熟时,毛茸茸的果实便会伸到篱笆外。这些东西如果不及时采摘,就会变黄变老,不能食用。守着转子的老汉,微胖,这时经常吃力地弯下腰去,将豆角采入蓝子,集攒起来,大约也要拿到市场上出售。不过,也未必看护得这么紧。我亲眼见有人采摘时,看不出老伯有什么意见,相反,他还会嘱咐你怎样才能采摘到更好食用的豆子。我曾经享受过自由采摘的待遇,虽然不过三五斤,但对老人友善的脸庞至今记忆尤新。
我经常路过的水渠紧临果园。水渠建于上世纪七十年代,水从在几公里外的东峡水库引来,惠及方圆千亩粮田和果林。它是“水利是农业的命脉”的见证。每年春灌前,很少来往的六队的支书会带着文书找上门来,他们不找别人,径直去了经理室。他们走后,经理就会喊主管过去,安排水渠淤泥清理工作。叫我们清理,理由似乎有些牵强:厂区的雨水带着泥砂流入渠内,以致水渠淤积。但从邻居关系出发,不得计较过多,主管领导又将清污任务分配下去。我清理分配给我的两米长的淤积时,渠里的水还没有完全干涸,不太多,不流动,色泽发黑,浮着不明真相的塑料制品。铁锨下去,碰到的不仅是淤泥,还有不少硬物,进度就十分缓慢。清理结束,淤泥晾干后,才能看到里面有不少饮料瓶、石块、烂布料。
水渠畅通之后,不几天,东峡水库的水缓缓而来,裹着一些树枝、草叶。这时候,田地边经常游走着手持铁锨的人们,晚上也不例外,如果看到田地里有光柱划过黑暗,那一定是照看渠水的果农,他们不敢掉以轻心,渠水就像调皮的孩童,有可能在趁人不注意时,不按既定方向行进,而是冲破渠帮,自由漫漶。二○一○春灌时,某天恰逢暴雨,坐在房子里,能听得见雨水碰撞地面和建筑时发出的声响,这时,桌子一角上的电话跳了起来,拾起话筒,听见有人在电话中喊着,说是渠水上涨,要人去帮忙抢险,要我赶快过去。匆匆穿了雨衣,提了铁锨,跑出大门,钻进雨幕。边走边看,到靠近五中的地方,才知道是渠水漫出了渠帮,到处流溢。一位果农,雨幕中看不清他的脸庞,站在田地里,一锨一锨地铲土堵截渠水。由于是春灌,再加上瓢泼大雨,水渠超出了它的承载量,渠帮没有破裂,已经算是万幸。帮他围截完渠水,折身回去时,听见他说着话,因雨声压过了他的声音,我没有听清楚他说了些什么。
我喜欢水渠帮。如果累了,要选择散步,必然会走出大门,到渠帮上去,不是西南,是东南边的水渠,这里可离工厂更远一些。春灌结束后,流水变成静水,时间久了,水色慢慢发黑,上面浮着一层绿苔,阳光充足的时候,散发出的气味的确呛鼻难闻,似乎渠帮真不是个好去处。梭罗在《漫步》中说,“为什么有时候我们很难决定要去哪里呢?我相信大自然有一种莫名的魅力,听从它的召唤,我们就会找到正确的方向”。是的,方向。方向需要我摒弃那些不美好的和不愉快的事物。水渠内壁上,荒草繁茂,一些灌木甚至高过了人的头颅,点缀其中的野黄菊、野棘,把荒芜之地妆扮的五彩斑斓。在这狭窄却又漫长的荒草地带里,生活着经常能看见的蚂蚱、蛤蟆,还有过着隐秘生活的老鼠、蛇,以及啄食草籽的麻雀,它们形成了一个良好的生物链。我行走的脚步尽量地轻,不时有麻雀惊起,冲入附近的果林。荒草中“唰”地响过,便知道那是老鼠慌忙逃走。喜欢一只猫的耐心,它的毛色发黄,身体硕健,安静地守在水渠边,双眼盯着草丛,根本不为人类的脚步所动,随时向猎物发起攻击似的。
若站在远处,我的视力不好,一定会把那只猫看作一块石头。想它是柔软的、有色的石头,觉得没有什么不好。对于小动物来说,将那条荒草带当作森林也没有什么不好,那是小动物的安身之所,其中有石头,有洞穴,有骤然而来的风和雨,也有为了生存而进行的我们看不见的斗争。水渠每年春天清淤时,荒草也要进行一次毁坏,枯草被尽悉铲除,谁也不知道那些小动物去了哪里。奇怪的是,野草覆盖裸露的地面时,它们又出没在其中。这些,只是一个散步者无心的发现,普遍并流于俗气。水渠帮边的一处绿色印痕,时常吸引我停下脚步。这是一只保险柜留下的纪念。有年春天,盗贼进入工厂大门,又进入办公楼,再进入财务室,然后进入该室的保险间,将保险柜拖到财务室宽大的地面。但盗贼没能很快将保险柜撬开,便将柜子抬出厂外,成功破坏后,将它推到水渠中。时值春灌结束,渠中蓄满了浊水,清晨太阳升起,四射的光线透过东南果林的树枝,照在它绿色的身上时,它钢铁铸成的身体,歪斜着半露在水中,像是一只沉没的船舶。保险柜若是在水中丢得时间更久些,我怀疑一定有青蛙一类的动物在里面安家,与渠帮里侧的荒草带,形成一个接近大自然的整体。
由东而西的水渠在五中附近拐了个弯,将厂区正西的一片果园丢在灌区之外。这里不种苹果,是清一色的早酥梨,产量极高。清明前后,桃花先开,接着梨花绽放。梨花稠密,成串成串的,顶端雪白,底部衬着浅绿,气质可比玉兰,我是十分喜欢。因气候原因,早酥梨皮薄肉嫩水足,一口下去,满嘴清爽。中秋节前后,梨子成熟,趴在厂区西边的围墙上,就可看到采摘的果农。公正地说,果园东边的工厂,不排除对梨的负面影响。厂区西侧是粘土的粉碎堆场,难以保证四处乱窜的大风,将不可阻拦的灰尘扬入果园。也不能说厂区对果园一点好处没有,春寒料峭时,刚挂上花蕾的果树最怕返冻,而正好,季风由东向西而去,厂区高大的设备流出的热量,正好起到了保护蓓蕾的作用。是的,每年这个季节,我会看到南边的果园受到春寒的侵扰,而西边的果园却少有气候的损伤。
早酥梨不易保存,果农自会找上门来推销,几乎每年如此。最初是一人,直接去找一把手。我的房间与领导只隔了一个文印室和一间档案室,不久,就能听见他们的探讨声。屏气凝神细听,先是果农说厂区的粉尘污染了他家的梨,要求给予一定经济补偿,领导态度坚决,丝毫不谈赔偿,最后,果农提出销售一部分梨,领导哈哈一笑:你们不早说啊。自此之后,就没有了这样的讨价还价。第二年来了两户,第三年,第四年,来上四家、五家,他们已经积累了足够的经验,开门见山,直奔主题,推销的数量一年多于一年。他们走后,领导们召开会议,商量中秋节福利发放事宜时,就把这事提到桌面上。于是,每人发放几十公斤梨的事就敲定了下来。重读迈克尔•波伦的《植物的欲望》时,我会想起这件公事,尽管他没有直接讲述梨与人类的关系,但植物、土地、人类间相互消长的利益关系,盘附在无尽无休的生存、繁殖、壮大的欲望中,道理似乎是没有两样。
早酥梨园的南边紧靠着五中和附近的居民区,梨园自然也是散步的好去处。我一直觉得,散步是对安静恬淡生活的一种态度,但少见散步者。傍晚时分,也是我回家的时候,路过水渠帮时,常听见身后有窃窃私语声。早前,我听说这一带尽是墓地,疑心鬼魂们在阳气下沉、阴气上升时出来作祟。一天,走远了又折身回去想看个究竟,蹑手蹑脚走过去,看见果林深处一对男女背对着我,紧偎在一起。再扫视,发现不是一对,而是几对,有少有老。果林不仅给男女相会提供了方便,也给五中逃课的学生创造了良好环境。一次,我因事经过水渠帮进城时,见三五位学生坐在林子边,心想,现在还没有放学,他们怎么坐在这里呢?后来,碰到一位老师说起此事,才明白那是些经常逃学的娃娃,他们不光抽烟,还一起喝酒。对的,盛夏的中午上班经过时,还真能看到在林子里喝酒的学生。时光机器不休止地转动,过去的日子经常被现实尘封,日渐老去,且一事无成的我,对孩子们就多了些担忧。
教书育人的五中,应该与企业少有往来,但不全是。最初的交往与学生有关。大约在上世纪九十年代末吧,几名学生模样的站在工厂门口,说是要看看生产流水线,大约要写一个产品的诞生之类的说明文。他们在厂区、车间逗留了两三个小时后,时间已近中午。他们没有回学校,坐在大门外吃着自带的方便面、馒头,喝着矿泉水。作文写得是否成功,我不得而知,但庞大的机器轰鸣声,一定让他们吃了一惊。后来,我又去过五中两次,一次是看望一位亲戚的孩子,他在这里上学。一次是公事。是二○○六年,上面要几张工厂全貌照片,请来的一位摄影师观察了一会儿后,要求站到五中的楼顶上去拍摄。我们给门卫说明情况,进去后,又征得办公室同意,终于上了五中唯一的教学楼。教学楼立在校区的中央,就像一个大圆的圆心,显得孤单、渺小。摄影师选择拍摄位置时,我站在一边四处观望。从这个角度看上去,工厂显得硕大无比,除了靠近五中的一些地方,东南形貌尽收眼底。南边的烽台山,黄绿相间,黄的是裸露的土地,绿的是野草和树木,样子好像一块绸缎上被烟火烧出的窟窿。好多年了,人们每年在山上植树,但山势太陡,加上雨水不足,树木成活率极低,这种情形让人有些许无奈的尴尬。但还是有人看中了这块地方,他们把山顶推成了真正的光头,建起了一座休闲山庄,想必,在这里玩乐更加清净,或者其中可包藏更多不为人知的秘密。有年元宵佳节,山上的灯光还明媚了好一阵子,一排长长的灯,从山的这端拉到那边,蛇一样曲折游走,流光溢彩,煞是壮观。我从山下路过时,恍然明白,人是如何用漂亮的手段来掩饰自己不安的内心的。
二○一二年树叶泛黄时,我又一次爬上烽台山,算是向工厂告别。这年盛夏,我们三百多人在工厂的大院里参加了一次由上级主持的大会,内容主要牵扯工厂关闭----大约从二○○八年就开始讨论这件事了。一位领导在陈述关闭的种种理由时,拍着桌子,情绪激动地说,你们不同意关闭转让,还有出路吗?!我当时在房间里一边打印材料,一边注意着外面的动静,听到领导的话时,一点不觉得震惊。多年了,工厂污染治理工作从来没有停止过,但总难以达到日渐严格的环境要求,我知道,关闭已无法回避,势在必行。我们通常把烽台山叫做“八队”,工厂是“七队”,这其实是一个生与死的对比。八队遍布着许多坟茔,几乎每月都有送葬的队伍艰难上山,啼哭声由近而远,在缥缈的空气中散去。据说,山上的土地宝贵难购,一小块坟地已经上万元了,和人间一样,这里就是一个隐秘的村庄。曾经在几个深夜,我站在工厂高大的窑楼上眺望,山的轮廓模糊不清,声音遁迹。这时,就会看见磷火做成的灯笼浮动,指引着某个灵魂踌躇前行。
烽台山是否曾经有过烽火台,我不得而知,可的确有三位宋朝战将的古祠立在山腰。现在,烽火没有连天,狼烟已经随时代散尽。烽台山下的工厂,已经停产关闭,没有了机器声,没有了人烟,一片死寂和冰凉,极像废弃的旧城。道路边和房屋前的树木,叶子发黄,萎靡不振,其中中间杂着的数十棵松柏,用一星半点绿意,似乎述说最后的苟延残喘。我多次上去过的窑楼、车间,仍然高大,但失去了气息,只是一串连在一起的灰色感叹号。收在眼底的工厂外围,和平时一样安静。那些果园里的果实已经全部采摘上市,果树的树叶日渐飘零,明年春来时,那些香气袭人的果花会依然绽放。我不再来,时间久了,我知道我的脚步声会被它们淡忘。
山下面,也就是工厂的正北,国道呼啸而过,我不知道它的尽头在何方。但是,梭罗告诉我,“那里是世界的尽头,在那之外就是无边无际的大海”。
以前不会有这么快捷,但可享受沿途的快乐。位于厂区西南的千亩粮田,好像一道屏障,将主城区与东郊的工业区明显地区分开来,我得沿着田边小径,七拐八弯的到达目的地。东城区的道路是新近开发的。和许多城市一样,城郊附近的粮田,奈何不了城镇建设的速度,那些给我带来欢娱的绿树和麦禾,尽悉被拔地而起且被排列有序的楼房占领。我很怀念这片土地在春夏之交时给予我的油菜花,金黄,绽放,宛若无边无际,让人对世间充满好奇和幻想。美好的,总难以永远保存,眼下这种境况,有时难免让人产生一些与时势格格不入的悲痛。转念又想,我们脚下仍有粮田支撑,晦涩的生活便有了些许明朗。
好像戛然而止的音符,通往厂区的大道在五中这儿中断。在都市,有许多不为人知的断头路,隐藏在畅通的道路一端,埋伏一般。这不像山村荒野,即便是人迹罕至的地方,一定有通幽小道等待着发现。玛丽•奥斯汀热爱每一村土地,体验过山村荒野带来的快乐。她背着旅行背包,由内华达山脉出发,一直经过内华达山脉南部的死谷和后面的山峰,踩过许多荒草掩埋,甚至险峻无比的小道,然后抵达莫哈维沙漠。我佩服一切探险性质的行走,但现在不是,我的行走几近于机械和需要。现在,我得朝左一拐,走向约一米宽的小道。小道不是专门为方便我们通行而开建的,它其实是东郊六队通往北边田地的便道,两侧长满了野草,其中的灰蒿,头颅高扬,显得扎眼,另有一种叫不名字的植物,宽大的叶子平铺到地面。我敬重它的自生能力,人的足迹不断从叶子上踩过,绿色的汁液沾满砂石,甚至那些叶子粉身碎骨,却不见它收缩绿叶,减慢生长的速度。
这样的小径,它确实给我带来了许多便捷。不需要沿小道朝北直上,我再朝右一拐,即可踏上那条由东而西的水渠帮。水渠帮一米宽的样子,原来也算不上道路,坑坑洼洼的,但走的人多了,它就成了道路。我很喜欢在这条本不是小道的小道上行走。春暖花开时节,右手的几百亩粮田里的苹果、梨、李子相继开花,花白中泛红、泛绿,浅香袭人,沾满衣袖。常见果农支着梯子,为果树疏花理枝,忙得顾不上理睬路过的行人。进入秋季后,种在果树间的蔬菜和小麦尽悉归仓,果树的叶子开始由灰绿转为黑绿。这种征兆说明果子已经成熟,果香也开始弥漫,雾一样挥之不去。成熟的果实,隐藏在树叶间,却因与叶子的颜色不同,将它们的身影暴露无遗。
这些果园就在厂区的正南。由工厂修建的一条可供两辆汽车通行的大道,将几百亩果园一分为二,大道也正好为果农们采摘果实提供了便捷,我们也因打扫道路时,能够得到果园的实惠。西南的果园,品种繁多,除了苹果,还种了李子、桃子和梨,聪明的果农不浪费他的土地,在树与树和间隙中,还种下了大豆、黄瓜和西红柿。打扫道路休息时,在地里打理果蔬的老伯,总要停下手中的活计,喊我们品尝果实。苹果和黄瓜都是刚采摘下来,散发着诱人的气息,摆在一只大筐子里,看样子准备送到城里出售。我们不会客气,抓过来就送到嘴边。黄瓜的蔓茎不高,由几条细棍子或者竹杆支撑着,个个匝长,顶端还留着没有蜕尽的花蒂。送到嘴边,小而脆,满口清香,解渴也解乏。此时,忘记手头上的工作,妄想在果园中建一小屋,让果实和树叶填满全部空间,一定不会有人感到奇怪。
东南的果园不那么随便。果园靠近道路的地方全用长了刺的枝条围了,这样的防范,即便是苹果的枝丫伸到路边,我们触手可及,也很少有人去动它。更何况,园子边建着看守果园的小房子,房子经常冒着炊烟,好像永远有人居住在这里。尤其是这个大园子里有它的防卫的报警系统,比如,一条黑色的土狗看似熟睡,其实耳朵紧贴在地上,没有一丝的松懈。倘若有一点动静,会快速爬起来,狂叫不已。有时,从园子边走过,张望一眼,都会引起它的怀疑,作出一副战斗和架势,蛮是吓人。扎在园子边上的篱笆上,我们称作刀豆的蔬菜,成熟时,毛茸茸的果实便会伸到篱笆外。这些东西如果不及时采摘,就会变黄变老,不能食用。守着转子的老汉,微胖,这时经常吃力地弯下腰去,将豆角采入蓝子,集攒起来,大约也要拿到市场上出售。不过,也未必看护得这么紧。我亲眼见有人采摘时,看不出老伯有什么意见,相反,他还会嘱咐你怎样才能采摘到更好食用的豆子。我曾经享受过自由采摘的待遇,虽然不过三五斤,但对老人友善的脸庞至今记忆尤新。
我经常路过的水渠紧临果园。水渠建于上世纪七十年代,水从在几公里外的东峡水库引来,惠及方圆千亩粮田和果林。它是“水利是农业的命脉”的见证。每年春灌前,很少来往的六队的支书会带着文书找上门来,他们不找别人,径直去了经理室。他们走后,经理就会喊主管过去,安排水渠淤泥清理工作。叫我们清理,理由似乎有些牵强:厂区的雨水带着泥砂流入渠内,以致水渠淤积。但从邻居关系出发,不得计较过多,主管领导又将清污任务分配下去。我清理分配给我的两米长的淤积时,渠里的水还没有完全干涸,不太多,不流动,色泽发黑,浮着不明真相的塑料制品。铁锨下去,碰到的不仅是淤泥,还有不少硬物,进度就十分缓慢。清理结束,淤泥晾干后,才能看到里面有不少饮料瓶、石块、烂布料。
水渠畅通之后,不几天,东峡水库的水缓缓而来,裹着一些树枝、草叶。这时候,田地边经常游走着手持铁锨的人们,晚上也不例外,如果看到田地里有光柱划过黑暗,那一定是照看渠水的果农,他们不敢掉以轻心,渠水就像调皮的孩童,有可能在趁人不注意时,不按既定方向行进,而是冲破渠帮,自由漫漶。二○一○春灌时,某天恰逢暴雨,坐在房子里,能听得见雨水碰撞地面和建筑时发出的声响,这时,桌子一角上的电话跳了起来,拾起话筒,听见有人在电话中喊着,说是渠水上涨,要人去帮忙抢险,要我赶快过去。匆匆穿了雨衣,提了铁锨,跑出大门,钻进雨幕。边走边看,到靠近五中的地方,才知道是渠水漫出了渠帮,到处流溢。一位果农,雨幕中看不清他的脸庞,站在田地里,一锨一锨地铲土堵截渠水。由于是春灌,再加上瓢泼大雨,水渠超出了它的承载量,渠帮没有破裂,已经算是万幸。帮他围截完渠水,折身回去时,听见他说着话,因雨声压过了他的声音,我没有听清楚他说了些什么。
我喜欢水渠帮。如果累了,要选择散步,必然会走出大门,到渠帮上去,不是西南,是东南边的水渠,这里可离工厂更远一些。春灌结束后,流水变成静水,时间久了,水色慢慢发黑,上面浮着一层绿苔,阳光充足的时候,散发出的气味的确呛鼻难闻,似乎渠帮真不是个好去处。梭罗在《漫步》中说,“为什么有时候我们很难决定要去哪里呢?我相信大自然有一种莫名的魅力,听从它的召唤,我们就会找到正确的方向”。是的,方向。方向需要我摒弃那些不美好的和不愉快的事物。水渠内壁上,荒草繁茂,一些灌木甚至高过了人的头颅,点缀其中的野黄菊、野棘,把荒芜之地妆扮的五彩斑斓。在这狭窄却又漫长的荒草地带里,生活着经常能看见的蚂蚱、蛤蟆,还有过着隐秘生活的老鼠、蛇,以及啄食草籽的麻雀,它们形成了一个良好的生物链。我行走的脚步尽量地轻,不时有麻雀惊起,冲入附近的果林。荒草中“唰”地响过,便知道那是老鼠慌忙逃走。喜欢一只猫的耐心,它的毛色发黄,身体硕健,安静地守在水渠边,双眼盯着草丛,根本不为人类的脚步所动,随时向猎物发起攻击似的。
若站在远处,我的视力不好,一定会把那只猫看作一块石头。想它是柔软的、有色的石头,觉得没有什么不好。对于小动物来说,将那条荒草带当作森林也没有什么不好,那是小动物的安身之所,其中有石头,有洞穴,有骤然而来的风和雨,也有为了生存而进行的我们看不见的斗争。水渠每年春天清淤时,荒草也要进行一次毁坏,枯草被尽悉铲除,谁也不知道那些小动物去了哪里。奇怪的是,野草覆盖裸露的地面时,它们又出没在其中。这些,只是一个散步者无心的发现,普遍并流于俗气。水渠帮边的一处绿色印痕,时常吸引我停下脚步。这是一只保险柜留下的纪念。有年春天,盗贼进入工厂大门,又进入办公楼,再进入财务室,然后进入该室的保险间,将保险柜拖到财务室宽大的地面。但盗贼没能很快将保险柜撬开,便将柜子抬出厂外,成功破坏后,将它推到水渠中。时值春灌结束,渠中蓄满了浊水,清晨太阳升起,四射的光线透过东南果林的树枝,照在它绿色的身上时,它钢铁铸成的身体,歪斜着半露在水中,像是一只沉没的船舶。保险柜若是在水中丢得时间更久些,我怀疑一定有青蛙一类的动物在里面安家,与渠帮里侧的荒草带,形成一个接近大自然的整体。
由东而西的水渠在五中附近拐了个弯,将厂区正西的一片果园丢在灌区之外。这里不种苹果,是清一色的早酥梨,产量极高。清明前后,桃花先开,接着梨花绽放。梨花稠密,成串成串的,顶端雪白,底部衬着浅绿,气质可比玉兰,我是十分喜欢。因气候原因,早酥梨皮薄肉嫩水足,一口下去,满嘴清爽。中秋节前后,梨子成熟,趴在厂区西边的围墙上,就可看到采摘的果农。公正地说,果园东边的工厂,不排除对梨的负面影响。厂区西侧是粘土的粉碎堆场,难以保证四处乱窜的大风,将不可阻拦的灰尘扬入果园。也不能说厂区对果园一点好处没有,春寒料峭时,刚挂上花蕾的果树最怕返冻,而正好,季风由东向西而去,厂区高大的设备流出的热量,正好起到了保护蓓蕾的作用。是的,每年这个季节,我会看到南边的果园受到春寒的侵扰,而西边的果园却少有气候的损伤。
早酥梨不易保存,果农自会找上门来推销,几乎每年如此。最初是一人,直接去找一把手。我的房间与领导只隔了一个文印室和一间档案室,不久,就能听见他们的探讨声。屏气凝神细听,先是果农说厂区的粉尘污染了他家的梨,要求给予一定经济补偿,领导态度坚决,丝毫不谈赔偿,最后,果农提出销售一部分梨,领导哈哈一笑:你们不早说啊。自此之后,就没有了这样的讨价还价。第二年来了两户,第三年,第四年,来上四家、五家,他们已经积累了足够的经验,开门见山,直奔主题,推销的数量一年多于一年。他们走后,领导们召开会议,商量中秋节福利发放事宜时,就把这事提到桌面上。于是,每人发放几十公斤梨的事就敲定了下来。重读迈克尔•波伦的《植物的欲望》时,我会想起这件公事,尽管他没有直接讲述梨与人类的关系,但植物、土地、人类间相互消长的利益关系,盘附在无尽无休的生存、繁殖、壮大的欲望中,道理似乎是没有两样。
早酥梨园的南边紧靠着五中和附近的居民区,梨园自然也是散步的好去处。我一直觉得,散步是对安静恬淡生活的一种态度,但少见散步者。傍晚时分,也是我回家的时候,路过水渠帮时,常听见身后有窃窃私语声。早前,我听说这一带尽是墓地,疑心鬼魂们在阳气下沉、阴气上升时出来作祟。一天,走远了又折身回去想看个究竟,蹑手蹑脚走过去,看见果林深处一对男女背对着我,紧偎在一起。再扫视,发现不是一对,而是几对,有少有老。果林不仅给男女相会提供了方便,也给五中逃课的学生创造了良好环境。一次,我因事经过水渠帮进城时,见三五位学生坐在林子边,心想,现在还没有放学,他们怎么坐在这里呢?后来,碰到一位老师说起此事,才明白那是些经常逃学的娃娃,他们不光抽烟,还一起喝酒。对的,盛夏的中午上班经过时,还真能看到在林子里喝酒的学生。时光机器不休止地转动,过去的日子经常被现实尘封,日渐老去,且一事无成的我,对孩子们就多了些担忧。
教书育人的五中,应该与企业少有往来,但不全是。最初的交往与学生有关。大约在上世纪九十年代末吧,几名学生模样的站在工厂门口,说是要看看生产流水线,大约要写一个产品的诞生之类的说明文。他们在厂区、车间逗留了两三个小时后,时间已近中午。他们没有回学校,坐在大门外吃着自带的方便面、馒头,喝着矿泉水。作文写得是否成功,我不得而知,但庞大的机器轰鸣声,一定让他们吃了一惊。后来,我又去过五中两次,一次是看望一位亲戚的孩子,他在这里上学。一次是公事。是二○○六年,上面要几张工厂全貌照片,请来的一位摄影师观察了一会儿后,要求站到五中的楼顶上去拍摄。我们给门卫说明情况,进去后,又征得办公室同意,终于上了五中唯一的教学楼。教学楼立在校区的中央,就像一个大圆的圆心,显得孤单、渺小。摄影师选择拍摄位置时,我站在一边四处观望。从这个角度看上去,工厂显得硕大无比,除了靠近五中的一些地方,东南形貌尽收眼底。南边的烽台山,黄绿相间,黄的是裸露的土地,绿的是野草和树木,样子好像一块绸缎上被烟火烧出的窟窿。好多年了,人们每年在山上植树,但山势太陡,加上雨水不足,树木成活率极低,这种情形让人有些许无奈的尴尬。但还是有人看中了这块地方,他们把山顶推成了真正的光头,建起了一座休闲山庄,想必,在这里玩乐更加清净,或者其中可包藏更多不为人知的秘密。有年元宵佳节,山上的灯光还明媚了好一阵子,一排长长的灯,从山的这端拉到那边,蛇一样曲折游走,流光溢彩,煞是壮观。我从山下路过时,恍然明白,人是如何用漂亮的手段来掩饰自己不安的内心的。
二○一二年树叶泛黄时,我又一次爬上烽台山,算是向工厂告别。这年盛夏,我们三百多人在工厂的大院里参加了一次由上级主持的大会,内容主要牵扯工厂关闭----大约从二○○八年就开始讨论这件事了。一位领导在陈述关闭的种种理由时,拍着桌子,情绪激动地说,你们不同意关闭转让,还有出路吗?!我当时在房间里一边打印材料,一边注意着外面的动静,听到领导的话时,一点不觉得震惊。多年了,工厂污染治理工作从来没有停止过,但总难以达到日渐严格的环境要求,我知道,关闭已无法回避,势在必行。我们通常把烽台山叫做“八队”,工厂是“七队”,这其实是一个生与死的对比。八队遍布着许多坟茔,几乎每月都有送葬的队伍艰难上山,啼哭声由近而远,在缥缈的空气中散去。据说,山上的土地宝贵难购,一小块坟地已经上万元了,和人间一样,这里就是一个隐秘的村庄。曾经在几个深夜,我站在工厂高大的窑楼上眺望,山的轮廓模糊不清,声音遁迹。这时,就会看见磷火做成的灯笼浮动,指引着某个灵魂踌躇前行。
烽台山是否曾经有过烽火台,我不得而知,可的确有三位宋朝战将的古祠立在山腰。现在,烽火没有连天,狼烟已经随时代散尽。烽台山下的工厂,已经停产关闭,没有了机器声,没有了人烟,一片死寂和冰凉,极像废弃的旧城。道路边和房屋前的树木,叶子发黄,萎靡不振,其中中间杂着的数十棵松柏,用一星半点绿意,似乎述说最后的苟延残喘。我多次上去过的窑楼、车间,仍然高大,但失去了气息,只是一串连在一起的灰色感叹号。收在眼底的工厂外围,和平时一样安静。那些果园里的果实已经全部采摘上市,果树的树叶日渐飘零,明年春来时,那些香气袭人的果花会依然绽放。我不再来,时间久了,我知道我的脚步声会被它们淡忘。
山下面,也就是工厂的正北,国道呼啸而过,我不知道它的尽头在何方。但是,梭罗告诉我,“那里是世界的尽头,在那之外就是无边无际的大海”。
很赞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