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眠的明月”和“花未眠 ”
2021-12-23经典散文
[db:简介]
“不眠的明月”和“花未眠 ”
江南雪儿
泰戈尔说:不眠的明月;川端康成说:花未眠;我说过:花未香。
我说的花未香,是针对一个名叫“花特香”的花店。每次看到这个店名,总联想到浓妆艳抹到膨胀状态的脂粉女子,风尘味过重,俗。我不喜欢达到或溢满状态,那是一种不稳的失衡;我喜欢留白、缺席、虚位或不饱和状态,有一种令人神往的缺憾美。
我告诉我的外国朋友悬石君,来时,我路过一家鲜花店,店名叫“花特香”,意太满。倘若,我起,不妨起名为——“花未香”。 “花未香”,无尽的芬芳都在路上,都将要抵达尚未到达,缠绵的意思在不知中,说不出的意味潜藏于“花未香”状态。
有时,我写一种感受,满地找词,过尽千帆皆不是。但瞬间,蓦然地,一个词语会脱口而出,准确无误,命中主题。意象是一团流动的气流,蛰伏在表达内层,它拥有唯一的名字,只服膺最妥帖的召唤。听从召唤就是服从征服。就像主人驯养的狗,只听命于主人,无论奔跑多远,都认识回家的路途。我们写作就是打探回家的路标,也许并不知晓家在哪里,但是,我们处于“花未香”的征程中,前景芳香而迷醉。
我想,一定是基于这样的意念,泰戈尔脱口而出,写下“不眠的明月”这样的句子。“不眠的明月”语出于他的《自由》。泰戈尔笔下的女主人,一生都在吃药,分分秒秒都在吃药,活着,对她而言,已成为一种疾病。
泰戈尔通过一个弥留之际印度女子的内心独白,追溯了婚后22年丧失自由的生活。打开,打开床前的窗户,让风吹进来。她由衷地呼唤。在她离世的前一夜,春风才第一次吹进她的房间。她看到了窗外夜空。为了她,泰戈尔写道:“不眠的明月在它月光的琴弦上弹奏歌曲。”于是,她要化作一缕青烟,将22年的躯壳留在屋角,从打开的窗子里,让光明之神牵引她的灵魂飞升。泰戈尔作品秉承一种大家气象,他把弥留之际的女子的死写得荡气回肠。
“明月是不眠的”,但我们从未感知到它的不眠,只有在此刻,泰戈尔借这位22岁生命历程的女子之口,道出了明月的魅力和诗意。明月是永不长眠的,而一个22岁生命将要划上休止符。她将长眠不醒,不眠的月光从打开的窗外投射而来时,屋角只有一具22岁的生命躯壳,而躯壳的主人已经在月色里踩着草尖踩着枝头绝尘而去。她追索到了自由,挣脱了这个封建牢笼,在月光下的夜晚走向了极致。
是的,月光下夜晚总有很多的事情要发生,泰戈尔以他诗人的眼光发现了“不眠的明月”;而日本作家川端康成则在凌晨四点醒来,他会发现什么呢?他发现了一朵未眠的海棠花正在怒放。于是他写下一篇《花未眠》,将这个瞬间定格。
发现花未眠,让他大吃一惊,他凝视一朵海棠花,觉得它美极了。他写道:它盛放,含有一种哀伤的美。
川端康成在为一朵盛放的海棠花感慨哀伤,而我此刻在为川端康成感慨哀伤。
他在文中告诉我们,自然的美是无限的,人感受到的美是有限的。他还告诉我们:“美是邂逅所得,是亲近所得,是反复陶冶所得。”
在匆匆岁月中,我们有多少人能停下来,凝望一朵花;凝视一片云;仰望一轮明月呢,这些轻而雅的东西从未在我们心中驻足过,难怪我们心中积压太多重而俗的杂质,如此,怎能不累。
我们缺少发现和领悟,而幸福和美好从来只赐予能领悟和感知的人。美好和幸福无处不在,而我们缺失发现的眼睛和领悟的心。
江南雪儿
泰戈尔说:不眠的明月;川端康成说:花未眠;我说过:花未香。
我说的花未香,是针对一个名叫“花特香”的花店。每次看到这个店名,总联想到浓妆艳抹到膨胀状态的脂粉女子,风尘味过重,俗。我不喜欢达到或溢满状态,那是一种不稳的失衡;我喜欢留白、缺席、虚位或不饱和状态,有一种令人神往的缺憾美。
我告诉我的外国朋友悬石君,来时,我路过一家鲜花店,店名叫“花特香”,意太满。倘若,我起,不妨起名为——“花未香”。 “花未香”,无尽的芬芳都在路上,都将要抵达尚未到达,缠绵的意思在不知中,说不出的意味潜藏于“花未香”状态。
有时,我写一种感受,满地找词,过尽千帆皆不是。但瞬间,蓦然地,一个词语会脱口而出,准确无误,命中主题。意象是一团流动的气流,蛰伏在表达内层,它拥有唯一的名字,只服膺最妥帖的召唤。听从召唤就是服从征服。就像主人驯养的狗,只听命于主人,无论奔跑多远,都认识回家的路途。我们写作就是打探回家的路标,也许并不知晓家在哪里,但是,我们处于“花未香”的征程中,前景芳香而迷醉。
我想,一定是基于这样的意念,泰戈尔脱口而出,写下“不眠的明月”这样的句子。“不眠的明月”语出于他的《自由》。泰戈尔笔下的女主人,一生都在吃药,分分秒秒都在吃药,活着,对她而言,已成为一种疾病。
泰戈尔通过一个弥留之际印度女子的内心独白,追溯了婚后22年丧失自由的生活。打开,打开床前的窗户,让风吹进来。她由衷地呼唤。在她离世的前一夜,春风才第一次吹进她的房间。她看到了窗外夜空。为了她,泰戈尔写道:“不眠的明月在它月光的琴弦上弹奏歌曲。”于是,她要化作一缕青烟,将22年的躯壳留在屋角,从打开的窗子里,让光明之神牵引她的灵魂飞升。泰戈尔作品秉承一种大家气象,他把弥留之际的女子的死写得荡气回肠。
“明月是不眠的”,但我们从未感知到它的不眠,只有在此刻,泰戈尔借这位22岁生命历程的女子之口,道出了明月的魅力和诗意。明月是永不长眠的,而一个22岁生命将要划上休止符。她将长眠不醒,不眠的月光从打开的窗外投射而来时,屋角只有一具22岁的生命躯壳,而躯壳的主人已经在月色里踩着草尖踩着枝头绝尘而去。她追索到了自由,挣脱了这个封建牢笼,在月光下的夜晚走向了极致。
是的,月光下夜晚总有很多的事情要发生,泰戈尔以他诗人的眼光发现了“不眠的明月”;而日本作家川端康成则在凌晨四点醒来,他会发现什么呢?他发现了一朵未眠的海棠花正在怒放。于是他写下一篇《花未眠》,将这个瞬间定格。
发现花未眠,让他大吃一惊,他凝视一朵海棠花,觉得它美极了。他写道:它盛放,含有一种哀伤的美。
川端康成在为一朵盛放的海棠花感慨哀伤,而我此刻在为川端康成感慨哀伤。
他在文中告诉我们,自然的美是无限的,人感受到的美是有限的。他还告诉我们:“美是邂逅所得,是亲近所得,是反复陶冶所得。”
在匆匆岁月中,我们有多少人能停下来,凝望一朵花;凝视一片云;仰望一轮明月呢,这些轻而雅的东西从未在我们心中驻足过,难怪我们心中积压太多重而俗的杂质,如此,怎能不累。
我们缺少发现和领悟,而幸福和美好从来只赐予能领悟和感知的人。美好和幸福无处不在,而我们缺失发现的眼睛和领悟的心。
很赞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