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心的鱼
2021-12-23叙事散文川媚
本帖最后由 雨夜昙花 于 2016-8-18 07:54 编辑
重读阿来小说,我发现了一个写作的秘密,那就是文字的节奏。诗意和唯美的特点,首先来源于作者的感情和认知,基于对故事情感的充分分解,像蚯蚓对于泥土的分解……
重读阿来小说,我发现了一个写作的秘密,那就是文字的节奏。诗意和唯美的特点,首先来源于作者的感情和认知,基于对故事情感的充分分解,像蚯蚓对于泥土的分解……
本帖最后由 雨夜昙花 于 2016-8-18 07:54 编辑 <br /><br /> 重读阿来小说,我发现了一个写作的秘密,那就是文字的节奏。诗意和唯美的特点,首先来源于作者的感情和认知,基于对故事情感的充分分解,像蚯蚓对于泥土的分解,使自己被适合身心需要的松软泥湿包围,他为什么不在自己的故事中陶醉,在自己的文字里跳舞或者歌唱呢!作者在小说里犹如上帝,他知道人类灵魂的每一道沟壑,肌肤的每一线纹理。
阿来的故事节奏有点异样:慢节奏。有倒溯般的时间感,也有浮雕般的空间感,仿如感情独白的从容陈述。我看他好像也不是个喜欢快节奏的人。我曾经远远见过他,开会的时候也曾坐在他身边,或者面对面。我始终对他有种敬畏之心,他就像水中不动的冰山,我像是一只从不同角度感受这座冰山的捕鲸船。我读他的小说,是在向他所在的文学想象的大海,索取我的所需,大海仿佛是他的所有。我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觉呢,我为什么去他的世界里寻找呢。我就像他那个短篇小说《鱼》中的钓者的同伴,因为了解到钓者没有钓鱼的经验而拒绝与之为伍。他的小说自然是我理智的选择。而且富于理智的现实选择不会导致小说中那样的戏剧性:那毫无经验的钓者却因为意外地钓到很多鱼,而欲罢不能,甚至开始仇恨那些做梦一样咬钩的鱼。但我渴望这样的戏剧性,也许这样的戏剧性正是小说好看的原因,也是生活可以忍耐的原因。我渴望像小说中的幸运者,那个从未有过经验的钓者,一旦有了大胆尝试的行动,就没有什么能够阻挡他收获成果。
但是阿来在海里是冰山,在陆上是雪山,你总是无法避开他的存在。你抬眼就看到他,你心里也充满他的语言,你甚至想用他的思维去看这个世界。你是在读他,你要怎样读他呢。读他是为了懂得他,是为了远离他。你如果是一艘健全的船,就会开拓自己的航线的,你怎么会守着那些冰山呢。走远一点的时候,波浪会高过你眼中的冰山。你不会老在一座冰山前打转。冰山只是一种存在,它有时在远处召唤你,仿佛是你心灵的另一个故乡。
我奇怪的是为什么,阿来能发现那样一种骨头里的泡泡:爱情或者悲伤。鱼什么也没有说,可是他说鱼的时候,他说出了自己和鱼的心声。他把自己放在鱼的生命体验中,没有挣扎,没有拯救,没有获释,这些鱼从常规的秩序里,从钓竿,从水潭,从草丛,从鱼篓,进入餐桌。没有谁会为这样的秩序心痛。但我听见了钓者心碎的声音。
应当是常读常新的故事。我没有曾经读过这篇《鱼》的印象。那它就是我接触到的新鲜的故事。旧的故事固好,新的体会更妙。新鲜的故事像是一首新歌,字字句句打在人心上。
生活是怎样进行的,是这样吧:先从表面,眼睛,耳朵,后进入心里,最后还要从心里出来。读小说的感受也大致如此,由外到内,故事发展,心灵震颤,世界一层层明晰起来。
"许多鱼从这么一个不可思议的地方来从容赴死,确实让人感到有种阴谋的味道。"
词语是死的,可是语境是活的,是语境赋予词语以思想力量。阿来小说中这句话颇有点书生气,如果用我所听到过的评论家的话说,有一点教师体文章的匠气,说得好听点是所谓学者气质。但我有我的固执,我会说,试问那些评论家都做了些什么呢,难道他们抱着内心蛛丝一样多的禁忌,还能写出这样富于生气的句子吗?退一步说,哪有什么完美的作品呢。鲁迅先生的《药》,叶圣陶的《夜》,评论家都说,是从思想到生活的作品,但那是多么富于想象力的生活啊,不是也很饱满的生活吗?
阿来这句话让我失笑了。如此有趣的《鱼》:钓者被自己钓上来的鱼压得喘不过气来,甚至还痛哭了一场。一个没有钓过鱼的人,钓到了许多似乎是在深水里准备冬眠而变得麻木的鱼:将冬眠吧,却又咬钩,前赴后继地咬钩,好像它们没有任何拒绝诱饵的经验。如果是寻常的水潭也就罢了,可是在草原深处,在沼泽地旁边,那些鱼儿没有经历过人类的捕获,它们没有经受过死亡的教训。它们没有察觉诱饵的危险,是因为它们没有机心,没有智能,没有感情,还是因为它们没有见识过杀戮?它们的无辜,使钓鱼的人痛心疾首,而又不能自已,仿佛要把夺命恶魔的形象扮演下去,让自己成为一个众人眼中的正常人,一个同伴眼中冲破禁忌挑战自我的胜利者。
《鱼》中的同伴问”我“一个问题:你钓过鱼吗?“我”说:没有。他恨恨地扔下钓竿:我以为你钓过的,不然我才不跟你一组呢。说完他就和另一组打猎,熏树獭去了。“我”像一个先知,冷眼看他们在那里瞎忙活,又是挖又是烟,但离树獭只是越来越远罢了。经验是个要命的东西。没有经验的人,是不可能捉住树獭的。然而同样是没有经验的人,却在往水潭里扔下钓钩之后,势不可挡地收获了一坝子的鱼。
它们怎么可以这样自暴自弃?——我听见了钓者“我”的心声,他一定对上钩的鱼充满了愤怒。
一切都像是对钓者经验的讽刺。那些鱼落到草丛里,轻轻一跃就可以回到水中,但它们却像被麻醉了一样,完全没有挣扎的动作。它们似乎不知道危险,连死都从容不迫。在水里就在水里呼吸,在草地上就向着暴雨赐给的点滴呼吸。生命难免会处于一种无知或者麻木的状态,但是当有刺的钩子进入喉咙的时候,那些鱼却什么都意识不到吗!它们的从容赴死让钓者寒噤。
鞭炮声炸开,冬天早上七点。高亢的音乐——洒水车的短调——这样恶俗的东西,甚至都要了你懵懂初恋的命。你能够想象一个人的心里有多少怪念头吗?不要让人失望伤心。但你有令人欢乐的力量吗?
但是,梦有令人欢乐的力量吗?想起刚才的梦里,酒瓶碎了。半瓶红酒,母亲拿一个塑料壶,装进一些水,混合一壶酒。我把它放在一家街上的店里,店有羽绒服卖。我不敢说梦就是小说,但我确实害怕那些比小说更有象征意义的梦。这个梦要变成一个小说,在阿来这样的小说家也不是难事。我懂得观念先行,中国的小说讲究的是思想性第一,可是情感才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要将这个梦变成作品的话,我的立意倾向于此:玫瑰色的理想破碎了,而生活依旧太平。但这样一来,故事就太平庸了。这个梦的起源我记得,好像来自我生活中的不满足。高明一点的立意或许是这样:生活在别处,我们一直想用生活兑换理想,用实兑换虚。
我蓦地想到那些鱼儿为什么一点儿也不挣扎:因为它们伤心。
阿来的故事节奏有点异样:慢节奏。有倒溯般的时间感,也有浮雕般的空间感,仿如感情独白的从容陈述。我看他好像也不是个喜欢快节奏的人。我曾经远远见过他,开会的时候也曾坐在他身边,或者面对面。我始终对他有种敬畏之心,他就像水中不动的冰山,我像是一只从不同角度感受这座冰山的捕鲸船。我读他的小说,是在向他所在的文学想象的大海,索取我的所需,大海仿佛是他的所有。我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觉呢,我为什么去他的世界里寻找呢。我就像他那个短篇小说《鱼》中的钓者的同伴,因为了解到钓者没有钓鱼的经验而拒绝与之为伍。他的小说自然是我理智的选择。而且富于理智的现实选择不会导致小说中那样的戏剧性:那毫无经验的钓者却因为意外地钓到很多鱼,而欲罢不能,甚至开始仇恨那些做梦一样咬钩的鱼。但我渴望这样的戏剧性,也许这样的戏剧性正是小说好看的原因,也是生活可以忍耐的原因。我渴望像小说中的幸运者,那个从未有过经验的钓者,一旦有了大胆尝试的行动,就没有什么能够阻挡他收获成果。
但是阿来在海里是冰山,在陆上是雪山,你总是无法避开他的存在。你抬眼就看到他,你心里也充满他的语言,你甚至想用他的思维去看这个世界。你是在读他,你要怎样读他呢。读他是为了懂得他,是为了远离他。你如果是一艘健全的船,就会开拓自己的航线的,你怎么会守着那些冰山呢。走远一点的时候,波浪会高过你眼中的冰山。你不会老在一座冰山前打转。冰山只是一种存在,它有时在远处召唤你,仿佛是你心灵的另一个故乡。
我奇怪的是为什么,阿来能发现那样一种骨头里的泡泡:爱情或者悲伤。鱼什么也没有说,可是他说鱼的时候,他说出了自己和鱼的心声。他把自己放在鱼的生命体验中,没有挣扎,没有拯救,没有获释,这些鱼从常规的秩序里,从钓竿,从水潭,从草丛,从鱼篓,进入餐桌。没有谁会为这样的秩序心痛。但我听见了钓者心碎的声音。
应当是常读常新的故事。我没有曾经读过这篇《鱼》的印象。那它就是我接触到的新鲜的故事。旧的故事固好,新的体会更妙。新鲜的故事像是一首新歌,字字句句打在人心上。
生活是怎样进行的,是这样吧:先从表面,眼睛,耳朵,后进入心里,最后还要从心里出来。读小说的感受也大致如此,由外到内,故事发展,心灵震颤,世界一层层明晰起来。
"许多鱼从这么一个不可思议的地方来从容赴死,确实让人感到有种阴谋的味道。"
词语是死的,可是语境是活的,是语境赋予词语以思想力量。阿来小说中这句话颇有点书生气,如果用我所听到过的评论家的话说,有一点教师体文章的匠气,说得好听点是所谓学者气质。但我有我的固执,我会说,试问那些评论家都做了些什么呢,难道他们抱着内心蛛丝一样多的禁忌,还能写出这样富于生气的句子吗?退一步说,哪有什么完美的作品呢。鲁迅先生的《药》,叶圣陶的《夜》,评论家都说,是从思想到生活的作品,但那是多么富于想象力的生活啊,不是也很饱满的生活吗?
阿来这句话让我失笑了。如此有趣的《鱼》:钓者被自己钓上来的鱼压得喘不过气来,甚至还痛哭了一场。一个没有钓过鱼的人,钓到了许多似乎是在深水里准备冬眠而变得麻木的鱼:将冬眠吧,却又咬钩,前赴后继地咬钩,好像它们没有任何拒绝诱饵的经验。如果是寻常的水潭也就罢了,可是在草原深处,在沼泽地旁边,那些鱼儿没有经历过人类的捕获,它们没有经受过死亡的教训。它们没有察觉诱饵的危险,是因为它们没有机心,没有智能,没有感情,还是因为它们没有见识过杀戮?它们的无辜,使钓鱼的人痛心疾首,而又不能自已,仿佛要把夺命恶魔的形象扮演下去,让自己成为一个众人眼中的正常人,一个同伴眼中冲破禁忌挑战自我的胜利者。
《鱼》中的同伴问”我“一个问题:你钓过鱼吗?“我”说:没有。他恨恨地扔下钓竿:我以为你钓过的,不然我才不跟你一组呢。说完他就和另一组打猎,熏树獭去了。“我”像一个先知,冷眼看他们在那里瞎忙活,又是挖又是烟,但离树獭只是越来越远罢了。经验是个要命的东西。没有经验的人,是不可能捉住树獭的。然而同样是没有经验的人,却在往水潭里扔下钓钩之后,势不可挡地收获了一坝子的鱼。
它们怎么可以这样自暴自弃?——我听见了钓者“我”的心声,他一定对上钩的鱼充满了愤怒。
一切都像是对钓者经验的讽刺。那些鱼落到草丛里,轻轻一跃就可以回到水中,但它们却像被麻醉了一样,完全没有挣扎的动作。它们似乎不知道危险,连死都从容不迫。在水里就在水里呼吸,在草地上就向着暴雨赐给的点滴呼吸。生命难免会处于一种无知或者麻木的状态,但是当有刺的钩子进入喉咙的时候,那些鱼却什么都意识不到吗!它们的从容赴死让钓者寒噤。
鞭炮声炸开,冬天早上七点。高亢的音乐——洒水车的短调——这样恶俗的东西,甚至都要了你懵懂初恋的命。你能够想象一个人的心里有多少怪念头吗?不要让人失望伤心。但你有令人欢乐的力量吗?
但是,梦有令人欢乐的力量吗?想起刚才的梦里,酒瓶碎了。半瓶红酒,母亲拿一个塑料壶,装进一些水,混合一壶酒。我把它放在一家街上的店里,店有羽绒服卖。我不敢说梦就是小说,但我确实害怕那些比小说更有象征意义的梦。这个梦要变成一个小说,在阿来这样的小说家也不是难事。我懂得观念先行,中国的小说讲究的是思想性第一,可是情感才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要将这个梦变成作品的话,我的立意倾向于此:玫瑰色的理想破碎了,而生活依旧太平。但这样一来,故事就太平庸了。这个梦的起源我记得,好像来自我生活中的不满足。高明一点的立意或许是这样:生活在别处,我们一直想用生活兑换理想,用实兑换虚。
我蓦地想到那些鱼儿为什么一点儿也不挣扎:因为它们伤心。
很赞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