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散文网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散文阅读 > 抒情散文

抒情散文

对一个院子的描述

2021-12-23抒情散文孙光利
本帖最后由 雨夜昙花 于 2016-8-18 07:26 编辑

  其实,我每一次回去都要经过那个院子。而它,在我的眼里,也一次比一次更加破落不堪。特别是近几年,这种状况简直可以说是摧枯拉朽式的了。就比如说这靠近路边……
本帖最后由 雨夜昙花 于 2016-8-18 07:26 编辑 <br /><br />  其实,我每一次回去都要经过那个院子。而它,在我的眼里,也一次比一次更加破落不堪。特别是近几年,这种状况简直可以说是摧枯拉朽式的了。就比如说这靠近路边的院墙吧,那时,还只不过是这里掉一块泥巴那里塌一块土疙瘩。春天,院子里的桃树枝就极力伸出墙来。可如今,那院墙已坍塌的不及脚脖子深,墙角边的桃树也已死去多年,只有地上那些无人处置的荒草依然蓬勃向上。
  岂止是院墙呢,那与院墙唇齿相依的北屋也已经有一个屋角深深地塌陷进屋子里。再看看,东屋、南屋、牛栏……,都已被时光悄悄收走。忽地,就有了一丝丝的伤感。
  自我记事时起,我们一家人就是住在这里的。那个屋角已经深深地塌陷进去的北屋,是正房。爷爷奶奶领着哥哥住在那里。也是我们一家人吃饭的地方。每天早上,天不亮,母亲就要过来烧火做饭。
  那时,父亲还在乡拖拉机站工作,总不在家。我和母亲就住在北屋对面的南屋里。那南屋共有两间,外边的一大间向西走过去约两米的地方垒了一个长长的土台,上面放着一个石槽,那边,算是牛栏。我和母亲就住在东边的里间里。因为是牛栏,屋子里就总有一股臭哄哄地牛粪味弥漫着,常年不散。夏天,雨季来了,雨又多又大,有时,雨水就会流进屋子里来。阴雨天,屋里就整天黑暗一片,心也好像被一些无名的情绪压着,吐不出来,说不出是什么滋味。我闷闷地蹲在门口处,那里,稍稍明快些。雨自上而下落下来,溅起一个接一个的水泡。偶尔,母亲会走过来说,靠里边些,你看,都把衣裳弄湿了。这就是我对南屋最早的记忆了。如今,无论我怎么极力去想,对我和母亲住过的东边里间里的情景,却一点印象也没有了。某年,不知是什么原因,家里要把南屋改作它用挑了屋顶子。有几天的午后,我和对门合爷爷家的外甥小宝东站在那屋圈子里的土堆上边说话边拔墙上的钉子,那时,正好有阳光落下来,可真是太明快了!
  那之后,我和母亲就搬到了紧靠着北屋的东屋里了。在我们搬进去之前,姑姑曾住在那儿的。后来,姑父来相亲,还是在那东屋里与姑姑见得面呢。
  我对东屋的印象就多了起来。比如睡觉的土炕、墙上贴的花纸以及撕开的烟卷盒。记忆多归多,但想想,总不如我蹲在稍稍明快些的南屋门口闷闷地看雨时的情景印象深,真是奇怪!等着二爷爷与我们家换了地方住时,栓亭伯伯就住在这东屋里了。等他服毒身亡后,就随便放些农具什么的了。等我大些了,每年的春上,父亲就叫着我去泥一泥上面长满了野草的屋顶,等待雨季的到来。那时,二爷爷已经去世了。
  还是说说树枝伸到东屋门口的那棵槐树吧。它就生长在靠近北屋门口的西边些。春天来了,槐树长满了叶子,把北屋遮在一片阴凉里。上午十点多以后,阳光才会淡淡地透过枝叶斑驳地落在桌子上,风一吹,一晃一晃的。正午一过,阳光也就淡淡地闪过去了。一想到这些,我就觉得北屋里阴冷而潮湿,好在北屋是家里的伙房,才有了些许的暖和气。一直到秋后树叶落尽才有阳光照进来,可秋日时节,白天却又是一天短起一天了。后来,二爷爷就住在这北屋里直至去世。二爷爷刚去世那阵子,母亲一人不敢来,我就陪着她。置身里面,与某一《聊斋》故事里的场景何其相似。夏天的时候,树上就缀满了丁零当啷的槐莲豆。曾见母亲摘了一些,拾掇好了给我煮着吃,味道蛮好的。一次,我就惦着脚在最下边的树枝上摘了一颗放进嘴里。一咬,嗬!怎么是苦的?不能吃,吐掉了。原来这东西也是有一定的吃法的,随意不得呀。秋天,就结得一树金黄色的槐米。当时,还不知晓槐米的价值,就任由它和树上的叶子天天落着,满地都是。大约是二爷爷去世后的几年,父亲才开始采槐米。有时,碰巧我回家,父亲就叫上我一起去采。等晒好了,去县城的外贸公司能卖上二三百块呢。
  对那北屋的记忆真正清晰起来已经是二爷爷住在里面的时候了。那时,我开始上学了。放学后,就天天去找二爷爷的外甥玩。那里面的桌子、椅子、土炕、被烟熏黑了的土墙、土墙上的画。都了然于心。因为二爷爷的子女都已先后去世,跟着他多年的外甥也因娶媳妇回了家,所以,他临终前那几天,我与父亲就一个白天一个晚上轮流守护着他,直到去世。在给他送完丧后,我老姑,也就是我爷爷的小妹妹,告诉我父亲说,你二大爷手底下还有些钱,至于多少就不知道了。你抓紧去那里找找,别让人给寻了去。我嗬母亲去找了几次,都没有找到。等哥放了暑假回来,母亲又叫着他去找找。结果是哥在那贴在墙上的被烟熏黑的画里取出一张存折来。
  幸好,在这北屋的前边,大槐树下面有个不大的空地,那也算是我难得的活动场所了。上面正好有大槐树遮着,阳光晒不着,挺凉快的,我就在下面做一些孩子做的事情,反正大人不管。只有当我踩着靠在西边院墙上的破木头往上爬时,大人才出来吆喝一声,说危险,我就乖乖地爬下来。
  怎么就忘了我住的东屋南边紧挨着的磨棚了呢,向西,它直对着外门。那时,不像现在,我们吃的面都是去超市里买的,那得要自己磨面。我曾见过蒙了眼的驴绕着村中间道口处那两个圆圆的大磨盘在一圈一圈的拉磨。但在我家就不行了,本来磨棚太小,到了夏天还要当伙房用。家里每天吃得玉米面都是母亲在磨棚里一圈一圈地推出来的,有时,姑姑也来帮帮忙。我还小,就站在一边不碍事的地方,看着母亲双手把从磨盘中间伸出来的木棍靠在腰间使劲往前推着一圈一圈地走着。不一会儿那黄澄澄的玉米面就从两个磨盘中间的缝隙里流出来。我当时只觉得好玩而已。后来,我大些了,够得着了,就偷偷地试着推过,却怎么也推不动,才知道推磨那活很沉、很累。我惊讶地看着瘦弱的母亲,真不知她怎么会有那么大的劲。磨棚也是我和哥哥玩的好地方。印象中好像是偷了奶奶的鸡蛋,卖给串巷的货郎,得了几毛钱,我们躲在磨盘后面分赃。等到条件好了,大家不用再自己推磨,那磨盘也就撤了。后来,从大家里分了一匹枣红马,磨棚又改成了马棚。等二爷爷来这院子住时,磨棚就空了出来,天热了,依旧是伙房。
  对于这个院子的记忆,由模糊到清晰,再由清晰到模糊,可以说,与二爷爷换住处是一道分水岭。那之前,一切都是慢的、模糊的,欢乐与忧伤总是掺杂在一起;那之后,一切都是快的、清晰的,忧伤和回忆就一年比一年的多了起来。
  二爷爷是1994年的夏天去世的。那几年,小院已经显出了它的老态,门和窗也是老式的,且都破旧了,看上去随时会有烂掉的可能,可因有二爷爷的存在,自那破旧之处,还能凸显出些许的人气来,无论怎么看,还都有一个家的样子。二爷爷刚去世那几天,母亲还在外门和屋门上都上了锁。某次与母亲去时,我随意站在一处,忽地就在从前的阴冷、荒芜之外,又感觉到平添了一份死寂。又过了没多久,就见四处杂草丛生、蛛网交错,树叶满地,灰尘满屋。院墙、屋角上的土块大块大块地在脱落下来。也不知何时,门上的锁就不见了,再就是院子里的破烂家什也在慢慢减少。后来,也只能说是不确定的某一天了,突然,门也不见了,随着门不见了的,还有一些说不清的事物。也或许是在某个暴风雨之夜,院墙、屋角也塌陷了进去,这阴冷而潮湿的北屋里突然就以如此方式看见大片的阳光了。
  还好,在这破屋烂墙的寂寥之地,北屋门前的那棵大槐树依旧蓬勃向上。如今,正是莺飞草长、杂花生树的时候。过几天,我正想回去看看,也顺便看看那棵大槐树是否也已流露出了春天的意思?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