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儿养女放风筝
2021-12-23抒情散文昨日时光
本帖最后由 雨夜昙花 于 2016-8-18 08:10 编辑
每天晚上六点多,那是我们两个最幸福的时刻。那是黄昏,是鸟儿归巢的时间点,儿子一定想家了。他会固定的在这个时间打电话到他妈妈的手机上,无非是说一些吃喝拉撒……
每天晚上六点多,那是我们两个最幸福的时刻。那是黄昏,是鸟儿归巢的时间点,儿子一定想家了。他会固定的在这个时间打电话到他妈妈的手机上,无非是说一些吃喝拉撒……
本帖最后由 雨夜昙花 于 2016-8-18 08:10 编辑 <br /><br />
每天晚上六点多,那是我们两个最幸福的时刻。
那是黄昏,是鸟儿归巢的时间点,儿子一定想家了。他会固定的在这个时间打电话到他妈妈的手机上,无非是说一些吃喝拉撒的生活琐事。他妈妈一般会嘱咐他多少吃点饭,不要为减肥把身体搞垮了。我从不关心他这些破事,有话也不直接跟他说,只让他妈妈转告他:“好好学习,天天向上!”
于是,她就故意在电话里大声喊:“你老子让你好好学习,天天向上!”我清楚地听见电话那头传来一声“去”,鄙夷的语气里夹杂着一些不耐烦,我却拿他一点办法也没有。儿大不由娘,也不由他老子了。重庆和汉中,虽然隔着不远不近的距离,但儿子上了三年大学,我却连一次也没去过,有点遗憾。
上了大学的儿子,就像一只放出去的风筝,越飞越高,几乎看不见他的影子了,但有根线却一直牢牢攥在我们的手里,这根线就是每天晚上那电话。
有时候,我因为忙而错过了旁听儿子的电话,回家后迫不及待地问她:“你林昕哥哥跟你说什么了?”刚开始她还抢白一句:“你林昕哥哥!”后来渐渐习惯了这种以占她便宜为形式的亲昵,她也就一五一十跟我汇报了。电话内容虽然琐碎,且千篇一律,毫无新鲜感,但我还是喜欢听,她说的时候也是绘声绘色。最重要的是,我们的儿子会把每天黄昏时打电话当成一种生活习惯,坚持不懈,已经三年了。这应该不算是迂腐或者固执什么的吧?
想儿子,盼儿子,平凡的小日子就在思念中一天天过下去。
终于盼到放寒假的那一天,我家风筝也到了该收线的时候了。那天有很好的阳光,她请了假和我一起去火车站收风筝。我在车里等,给风筝开了空调;她去出站口收。随着广播里一声声的预报,我们攥在手里的线也一点点地收紧,风筝越来越低了。列车平安到站,出了一口长长的气,我家风筝终于落地。待她拽着风筝走近车前时,我仔细一看,我家风筝瘦了,脸小了,也显得更精神了。我开车载着他去东大街吃张明富热面皮——那是风筝落地后必然要做的一件事,然后回家休息。
接下来的时间里,儿子陪我们一起去超市买东西,去汉江河边散步,回老家看他奶奶……她紧挨着儿子,母子俩有说不完的话,“呱嗒呱嗒”的说,我一般插不上嘴,只在后面默默相跟着。儿子开车的时候,我坐副驾指点,她坐后面有一搭没一搭地说话。
——三个人在一起的时候,这个家才算是个完整的家。
这个寒假里,最让人纠结的是儿子将来读研还是就业这件事。我主张儿子读研,一次把学上够;她的意思是看儿子,想工作也行;儿子则拿不定主意。不管读研也好,就业也好,我家这只风筝注定会高飞于蓝天,去追逐自己的梦想。他让他妈妈转告我,他这辈子最差也要混成他老子这水平,将来不会成为家里的负担。我相信这是他的心里话,我也相信他有这个实力。作为父亲,我坚决支持儿子在事业上的发展,希望他这只风筝飞得越高越好,越远越好。
单位上一个男同事,花三十万送女儿去美国留学,他家的风筝飞到了大洋彼岸,高远到不见踪影;另一个女同事,不知道花多少钱,把女儿送到英国留学,她家的风筝飘到了英伦三岛,但经常有越洋电话打过来;我家的风筝将来要飘飞到哪里去,现在还是个未知数,但注定会很高很远。面对未来,儿子有些茫然。我不担心他的未来,却担心一个男孩对于家的过分留恋。
未出世前巧妙设计,小时候用力捆扎,长大后精心描绘……儿女不就是父母亲手糊出来的一只只风筝吗?风筝的使命是要迎风而起、乘势而上,高飞于亮丽的蓝天,而不是跌落进江河、挂落在树梢,或匍匐于地面;父母的使命就是放好儿女这只风筝,那是父母应尽的责任有义务。为人父母,既要做风筝下的风,托举儿女一直向上、向前飞,又要控制好手里紧攥着的这根亲情的线。要观察风向,逆风飞翔;要松紧适度,收放自如。能将风筝放好的父母,是天下最称职的父母;能像风筝一样高飞的儿女,是天下最有出息的儿女!
2015-2-13
每天晚上六点多,那是我们两个最幸福的时刻。
那是黄昏,是鸟儿归巢的时间点,儿子一定想家了。他会固定的在这个时间打电话到他妈妈的手机上,无非是说一些吃喝拉撒的生活琐事。他妈妈一般会嘱咐他多少吃点饭,不要为减肥把身体搞垮了。我从不关心他这些破事,有话也不直接跟他说,只让他妈妈转告他:“好好学习,天天向上!”
于是,她就故意在电话里大声喊:“你老子让你好好学习,天天向上!”我清楚地听见电话那头传来一声“去”,鄙夷的语气里夹杂着一些不耐烦,我却拿他一点办法也没有。儿大不由娘,也不由他老子了。重庆和汉中,虽然隔着不远不近的距离,但儿子上了三年大学,我却连一次也没去过,有点遗憾。
上了大学的儿子,就像一只放出去的风筝,越飞越高,几乎看不见他的影子了,但有根线却一直牢牢攥在我们的手里,这根线就是每天晚上那电话。
有时候,我因为忙而错过了旁听儿子的电话,回家后迫不及待地问她:“你林昕哥哥跟你说什么了?”刚开始她还抢白一句:“你林昕哥哥!”后来渐渐习惯了这种以占她便宜为形式的亲昵,她也就一五一十跟我汇报了。电话内容虽然琐碎,且千篇一律,毫无新鲜感,但我还是喜欢听,她说的时候也是绘声绘色。最重要的是,我们的儿子会把每天黄昏时打电话当成一种生活习惯,坚持不懈,已经三年了。这应该不算是迂腐或者固执什么的吧?
想儿子,盼儿子,平凡的小日子就在思念中一天天过下去。
终于盼到放寒假的那一天,我家风筝也到了该收线的时候了。那天有很好的阳光,她请了假和我一起去火车站收风筝。我在车里等,给风筝开了空调;她去出站口收。随着广播里一声声的预报,我们攥在手里的线也一点点地收紧,风筝越来越低了。列车平安到站,出了一口长长的气,我家风筝终于落地。待她拽着风筝走近车前时,我仔细一看,我家风筝瘦了,脸小了,也显得更精神了。我开车载着他去东大街吃张明富热面皮——那是风筝落地后必然要做的一件事,然后回家休息。
接下来的时间里,儿子陪我们一起去超市买东西,去汉江河边散步,回老家看他奶奶……她紧挨着儿子,母子俩有说不完的话,“呱嗒呱嗒”的说,我一般插不上嘴,只在后面默默相跟着。儿子开车的时候,我坐副驾指点,她坐后面有一搭没一搭地说话。
——三个人在一起的时候,这个家才算是个完整的家。
这个寒假里,最让人纠结的是儿子将来读研还是就业这件事。我主张儿子读研,一次把学上够;她的意思是看儿子,想工作也行;儿子则拿不定主意。不管读研也好,就业也好,我家这只风筝注定会高飞于蓝天,去追逐自己的梦想。他让他妈妈转告我,他这辈子最差也要混成他老子这水平,将来不会成为家里的负担。我相信这是他的心里话,我也相信他有这个实力。作为父亲,我坚决支持儿子在事业上的发展,希望他这只风筝飞得越高越好,越远越好。
单位上一个男同事,花三十万送女儿去美国留学,他家的风筝飞到了大洋彼岸,高远到不见踪影;另一个女同事,不知道花多少钱,把女儿送到英国留学,她家的风筝飘到了英伦三岛,但经常有越洋电话打过来;我家的风筝将来要飘飞到哪里去,现在还是个未知数,但注定会很高很远。面对未来,儿子有些茫然。我不担心他的未来,却担心一个男孩对于家的过分留恋。
未出世前巧妙设计,小时候用力捆扎,长大后精心描绘……儿女不就是父母亲手糊出来的一只只风筝吗?风筝的使命是要迎风而起、乘势而上,高飞于亮丽的蓝天,而不是跌落进江河、挂落在树梢,或匍匐于地面;父母的使命就是放好儿女这只风筝,那是父母应尽的责任有义务。为人父母,既要做风筝下的风,托举儿女一直向上、向前飞,又要控制好手里紧攥着的这根亲情的线。要观察风向,逆风飞翔;要松紧适度,收放自如。能将风筝放好的父母,是天下最称职的父母;能像风筝一样高飞的儿女,是天下最有出息的儿女!
2015-2-13
很赞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