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江口读水
2021-12-23经典散文
[db:简介]
◇三江口读水
◇张灵均
有人说,宇宙是人的放大,人是微缩的宇宙。还有人说,世界是意志的表象。那么,人与长江,是否都是神秘的生命意志外化于大地的具象?
——题记
一
长江水与这座城市打了个照面,一如既往地从身边擦过,也没有停顿片刻,就匆忙地往下游奔涌而去。虽然秋冬的长江不及春夏丰腴,可长江水流经城陵矶,从来就没见消瘦过。或许是地理位置的原因,这里是荆江、杨子江(长江)、湘江汇合的地方,又称三江口,其水面宽阔,始终保持了这个体形。我会意自己的模样,忍不住笑出声了。好在身边没有人,免得人家怀疑我神经质,大脑系统有毛病才会无缘无故地痴笑。
人活着是很累的。虽然,我的工作只是一杯水,一张报,无为,心却更累。为每天在我们身心中死去的一切东西提供一座坟墓。每一个思索的时辰犹如一滴融入遗憾之水的有生命的泪水。这些年来,时光从自然之钟一滴滴落下来,时间给它活力的那世界是一种哭泣的忧郁。再有个性和自我在这个社会终究会被时间磨砺殆尽。人的言行举止受到周围环境影响或约束。何况多年的生活教训告诉我,一个小人物更要学习合群,溶入这个既复杂又单调的生活环境里,没得选择。所谓复杂是指人事关系,如果你不懂得这个中奥妙,自然得罪了人还不知是怎么回事?我曾在这方面吃过不少亏的,被算计是平常事,仿佛机关就是“机关”,得处处小心谨慎。说不定这里头的某一个不起眼的人,冷不丁就是一个有来头的人,就是算计“机关”的人,你谁都得提防,得罪不起呵。所谓单调,往往是工作被动的接受着某些庸常琐碎的事物,天天如此而已。你不可以按自己的想法创造性地去完成,那会落下个标新立异、爱出风头的话柄,吃不了,兜着走。尽管那些拍马屁的事我看见就肉麻、生厌,打死我不可能去迎合。尽管那是人家的生存法竞,并不少人乐此不疲,而我无可厚非,只能睁一只眼,闭一只眼。除此,我还能怎样呢?
成天活在不安的浮躁中。就像一个恶梦,心中总有挥之不去的阴影。
我无法透彻领悟人生的意义。逐波岁月的流水,我仿佛看清了落日下的黄昏,我的影子被拉得越来越长,拽入深深的黑夜里。更阴暗的幽灵被更黑暗的阴影淹没。写作让我在黑夜里爱上了灯,是它留住了我。
有意无意的,我接受了长江水的邀请。
二
这个季节的长江边,北风是野的,也是凉的,那么多呵,且泛滥,像一群落荒的饿鬼抢劫我,直扑过来。我躲闪不及,也无处可躲。幻想如果可以降伏它,用来风力发电,那自然不失为一桩美事,也省得它来与我纠结。虽说我是逃避出来的,前来放牧心灵,又不是来与之争地盘的,我并非触犯了大自然的所谓禁忌,它怎么能把我全身搜刮一通,这又不是遭遇出境检查官,仿佛那表情总是那么严肃、冷峻、无情地盘问我、质疑我,追逐我,还那么不讲道理,真的不可理喻。何况我已经是三江口的常客,春夏的时候还写了颂词赞美呢!今时不同往日,风不认我,我还是哪个我,笨拙的书生。也许,终究一天,我会像落叶一样随风而舞,任由风吹到哪,就飞到哪?
此刻,我断然不是神秘的长江的某一个章节,甚至连标点也不是。只不过是一个为世俗所累的人。现代文明生活尽管有它的许多的优越性,但也不乏它的脆弱和单薄。在现代人为各种困境焦头烂额的时候,或许长江能够为我们提供一个支点,一个答案,甚至能够支撑起一种生活,解释出一种信念。起码,它会是一个永远值得倾吐的主题。
走近长江,我不敢相信眼睛,眼睛看见的不是真相,因为人的目光是短浅的,表面化的,忽然觉得我错怪了北风,因为我觉得在这个走向寒冷的季节,我的手畏缩不前了,不能像北风一样扒开事物或事情的真相给你看,倘若不是北风吹过来,我看见的长江水一定是平缓的,甚至我还会怀疑水的流速,以及水的力量。正是北风之手,翻书页一样,卷起长江水的层层叠叠的波浪,而波浪的起伏何尝不是一本打开的书,而这本生命之书,不同的人读出不同的感受来。记得我曾写下一首《被冷水烫伤的人》的诗,抄录如下:
不识水性的我,被冷水烫伤
又用冷水疗伤
我是一个不可思议的人
背负核反应堆的能量,炸开了心窝的城堡
与生的味蕾突然失灵,如雷达失聪
我,开始重新认识水
怀疑水,以及水承载的
那比水还轻或还重的船只
那些深埋水中的眼泪
那些可疑的水草,水草之间游弋的鱼
以及不温不火的气焰
那些水的流动,水的停顿,又继续
走。我并没有在意深水里的鱼
如何把水当成王国
是我慢了半拍,一边
还在浪花前发呆。一边
想着地上的瓦片拼成盛水的器皿
替眼睛收藏几朵新鲜的浪花
还有几张波涛,交给额头
还有一些狐的声音
留给别人的耳朵。我
沉湎在水边
宁愿被水充盈,又被水放逐
三
沿江堤行走,芦苇瑟瑟作响,芦花如雪飞扬。我听见长江从很远很远的地方走来,水势汤汤,凝重如铅,卷裹着数不清的悲欢离合,沉积着道不尽的故事传说,升腾起一串串顽强不屈,生生不灭的生命,那股茁壮的、无所顾忌的生命力,使江水歌唱的一切有了一种原始的宏伟气象。它一个劲地涌来,又滔滔地流向远方。当一轮血红的落日从西天向它倾泻着浓重的金辉,凝然不动,却气势万钧。这是一条远古时代的大江,时光在这里是不动的,从来没有在它身旁流动过。
江风猎猎,我浑身发抖,不是因为冷,而是我因终于认识了它而激动不已。
这条发源于唐古拉雪山的大江,奔流至我的眼前,在我的心海里轰然炸响。我的心海里忽然浮现出一种奇怪的东西,像在逆流而上。这是一种叫绒毛蟹的小家伙。前几年的一次,我在白泥湖养殖场采访,那个承包水面的上海老板告诉我,只要到了这个深秋季节,这种生灵就有一种感应,都要朝着有长江的方向,千辛万苦,游回产卵的地方,那也是长江入海的地方啊。那里是它们的故乡。它们能从波涛汹涌的大江里潜行千万里不曾迷失方向,可途中的历险过程我不一一赘述,据说能回去的少得可怜。这种不顾一切忘命的生灵,它们的体内有着一种什么样的生命密码,让我惊叹不已。此刻浮现它,或许与江上浪花有着一种奇异的关联。因为,在我感觉的世界里,每一个生灵其实都是有名字的,比如那些被浪花留下生命的航者,他们也回不了故乡,变成他乡的一抔泥土,只有浪花成了亡魂的纪念碑。
站在堤岸上,古城的历史或隐或现。地上一块块陶片,或粗糙或精细,或饰有各类花纹,或者素面,从火候不同程度上泄露它的制作年代不同,有的甚至在五千年以上。我从小生长在洞庭湖边,也就是家近长江,最喜欢聆听冷兵器时代的战争故事。那个时期,我所关心的是战争的场景,至于战争如何以暴力实施着历史的淘汰,强制着文明的融汇更生,知之甚少。历史的面貌始终在改变着,文明在进化着。我至此也不知城陵矶在几千年前是一个什么样子的,连我的想象也很难抵达。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其实,陶片远比铁器更久远,包含更多的内容,也更能告诉你前朝的一切。我相信一种说法:中国文字记载下来的历史其实是一部帝王们的家史而已。只有这些陶片才是人类活动的真正历史。我用一条丝巾,小心地包容了长江边上人类数千年的历史。
四
间或有人从我身边走过,我没有在意是谁?
至于他们是行色匆匆也好,还是和我一样散心也好,我全然懒得顾及是否集精会神看着这片长江水域。其实也不尽然,似乎在想些什么,又似乎什么也没想似的。这种感觉以前也曾有过,只是没有现在这般显赫罢了。说来也怪,我甚至想不起来,面对长江之水,我怎么这般茫然,心像掏空似的。可盛下的又是什么呢?
独自恋水的又何止我呢?古代文人在情感哀怨的时候,或是发生离愁分别时,一般也是寄情于水,往往取酒还独倾。北宋词人晏殊的《木兰花•池塘水绿风微暖》:
“池塘水绿风微暖,记得玉真初见面。重头歌韵响铮琮,入破舞腰红乱旋。玉钩阑下香阶畔,醉后不知斜日晚。当时共我赏花人,检点如今无一半。”
词的首句“水绿”、“风微暖”两个细节暗示时令为春天,晓风轻吹,池水碧绿。词人当时正漫步园中,这眼前景又仿佛过去的情景,所以引起“记得”的叙写。将“风”与“水”联一起,出现风吹水动的迷人画面,同时又由池水的波动暗示着情绪的波动。“玉真”即绝色女子之代称。写这位女子歌舞之迷人。上下句式音韵完全相同,讲究回环与复叠,故“歌韵”尤为动人心弦。演奏至此时,歌舞并作,以舞为主,节拍急促,故有“舞腰红乱旋”的描写。以“响琤琮”写听觉感受,以“红乱旋”写视觉感受,这一联写歌舞情态,虽未著一字评语,却赞美之意顿出。而“玉钩阑下香阶畔”,点明一个处所,大约是当时歌舞宴乐之地。故此句与上阙若断实联。“醉后不知斜日晚”,作乐竟日,毕竟到了宴散的时候,这句仍写当筵情事。同时,黄昏斜日又象征人生晚景。所以,此句又关当时及往昔,这样就为最后抒发感慨作了铺垫。晏殊进士出身,官至尚书,在北宋以词名天下,曾提携过范仲淹等名士。我之所以把晏殊的这首词沾出来,主要看好这首词中的隐喻部分,也不乏对人生的反思。但我不喜欢晏尚书这种池塘情调,仿佛这位尚书大人到了人生晚景时,记得的竟然是一个玉真美女,而美女究竟何许人也,并没有交代,感觉是有意掩饰真实身份,这中间可能也是包含着无可奈何的意思。
而南朝梁吏部尚书范彦龙离开京城,赴湖南零陵上任,在来到新亭,面对长江水,吟诵出这样的诗句:
“江千远树浮,天末孤烟起。
江天自如合,烟树还相似。”
这首诗的大意是这长江的水面如此宽阔,薄薄的烟雾缭绕,那远在对岸的树木若隐若现,仿佛是漂浮在烟波的水面上。放眼远望,远处的江水与天空相接,浑然一体了,让人怎么能分辨得出哪是天空哪是江水。就是再朝前面走,又有什么区别呢?那流水、那烟波、那树影还不是差不多?
“沧流未可源,高帆去何也。”
范彦龙追问这江水的源头在哪里?这江水的尽头又在哪里?这浩渺迷惘的江水是不是没有开始,也没有结束?也就是说没有本源,也没有尽期。离开京城的范彦龙似乎是内心对前程感到渺茫。这江水是不回头的,远离京城的人,担忧自己像江水一样回不去了,而人生苦短,光阴似箭,他的内心便流露出愁怨来,这也无疑反映了旧文人的失落心态。他不愿意离开京城的温柔乡,到一个遥远的异乡,面对无尽长江,他所想到的何时是归期,望着千山万水,感到遥遥无期。心中由然生出愁绪来,这愁是悔怨的,无奈的。
而做过亡国之君的李煜的《相见欢》可以说是把这种情绪写到了极致,上阙以美好的时光短暂,来衬托下阙的悔恨绵长:
“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无奈朝来寒雨晚来风。
胭脂泪,相留醉,几时重,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
美酒和美女如园中鲜花一样凋谢了,这美好的宫廷生活还没有享受够,就已经匆匆消失了,太快了。而接下来的是要接受从早到晚的寒风冷雨的无奈境遇。到了这个时候,唯有泪流满面,人生之怨恨如江河之水无穷无尽。“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李煜在如此对比反差中体会了生命的脆弱与渺小,一种多么无奈之举,让一个亡国之君只有人生长恨,永无尽期。
古人以离愁别恨比作流水无情,比比皆是。“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欧阳修)“便作春江都是泪,流不动,许多愁。”(秦观《江城子》)还有李清照的《武陵春》等无一不是用流水来显示愁怨的。而我更喜欢李之仪的表达:
“我住长江头,君住长江尾。日日思君不见君,共饮长江水。
此水几时休,此恨何时已。只愿君心似我心,定不负相思意。”
这位宋神宗元丰进士似乎是穿过时间空间来表达,从江头到江尾无穷无尽,只要有流水在,两颗思念的心总会有相逢的那一刻。而正是流水无情,才让他生出思念来,长长的江水牵连了两颗孤独寂寞的心。即使共饮长江水,却也见不到。这种愁绪是很难用语言表达的。流水让两个人长期置于分离状态,看到眼前的流水,就很容易想起另一个人,也正在思念自己,这里的长江水既是生出离愁的无情之水,给漂泊的人更显得无奈与孤独感。正因为如此,长长的江水拖着长长的思念与离愁,倍加懂得珍惜先前的情谊与爱,这里的流水给予了寄情的方式,甚至也是一种安慰。不像我们现在高速发展的交通和通讯,就是远在海外,飞机几个小时就到了,打个电话就是的了,哪来的如此之多的相思之苦,也没有如此缠绵的离别之愁,也许现代文明更是文学最大的敌人,它让人类的想象变得越来越贫乏。
五
我的脑子里装下一个“水”字,水到底是什么?
埃德加.坡说是一种基本物质,主导着土地。水成了大地的血,也是大地的生命。是水把景致带到自身的归宿。什么样的水,养什么样的景象。范彦龙的江水是浑浊的,模糊的,如同他的内心的困惑。不同的人面对江水的感受自然也不一样。一样的江水,它融合了过去和现在,融合了心灵和事物。此时此刻,我身处在自然中,这个长江属于我内心深处的地理,主观的地理。离愁也好,送别也好,还是独身一人看水,心情无疑是忧郁的。忧郁是一种美,林黛玉的忧郁,成了这一美学的经典。埃德加•坡的作品中,美的代价是死亡。美成了死亡的诱因,无论美女本身生命之于景物的鲜美,之于水的活力与律动,必然构成死亡的背景。坡说的山谷和水流的死亡并非一种秋天的浪漫色彩,也不是落叶所致。也并非树木变黄才是生命的死亡预言。往往树叶由浅绿色变成暗绿,变成物质的绿,变成油腻的绿,成为坡的元诗学的基色。这种正是旺盛的生命在坡眼里看到的竟然是死亡之色。这如同颠峰即终结,浪尘即波谷,都是一种死亡的暗示。我喜欢坡在《阿尔•阿拉夫》中的这句:“六翼天使的双眼看到了尘世的黑暗:这是那种淡灰绿色,大自然为美的坟墓所喜欢的颜色”。即使在色彩的烘托下,死亡仍置于一种特别的光照里,这是那种对生命的色彩搽脂抹粉的死亡。坡认为:对我们每个人而言,自然只是我们原初自恋的延伸而也,这种自恋在起初依附于哺育我们呵护我们的母亲。林妹妹的自恋在没有了母亲的依附,就有了寄人篱下的强烈感受。即使有宝哥哥疼她,娇嫩的她本能地变成习钻任性无理,又受不得半点委屈。这就成了她在贾府中生活,处处笼罩了一种死亡的阴影,那又岂是一个贾府公子哥宝玉能读懂的谜语一样的林黛玉。谜底即死亡。我们常常对这样的气氛只知道感觉压抑,在经受内心的痛苦煎熬,往往是采取过激的方式来排泄痛苦或以麻醉心灵的方式,来平衡解脱这种困惑。所谓行尸走肉是我们最常见的一种行为方式。
正是为了摆脱这种方式,我独自走近水,亲近水,感悟水。水有没有看见我?我的影子倒映在江水中,被流水、被浪花撕裂、掏碎,我的影子又奇迹般聚集、组合、拚湊、还原,很快又被撕裂、掏碎,而每一次出来形象是不一样的,为什么会是这样的?影子到底是物质的,还是非物质的?与人之间的关系是什么,是不是另一个自己?影子对于人,又有什么寓意,抑或是一个隐喻。这些都是我这个下午思索的问题,而又没有一个问题有明晰的答案。水中游过的鱼,时隐时现,天空也把白云,甚至飞鸟倒扣在水中,那些水面的漂浮物,或石头,或船只,是立体的,又是平面的。空间被压缩似的,等待我的想象去打开牢笼,我是茫然的。无法从水面的其它物体的重影区别开来。一束阳光斜斜照射过来,好象是风悄然拂过,只有水面生出桃花水母一样涟漪,神秘而幽邃。这些被水淹没,或被水吞下的影子,仿佛浑身长着饥渴的嘴,它们对物质究竟是予以接纳,还是予以拒绝?
长江是纳接百流之水,从这一点来看,水无疑是博大、包容的,才有长江之水奔流不息。明显有别晏殊的池塘之水,其胸襟不同,水的性情也相差甚大。据说人体百分之七十五是水分,就是这么多的水,还在不停地接受水,我身体的江河快到泛滥的地步。而我思想的版图却还在遭旱,且一直喊渴。
六
寻访长江并不是件轻松的事,也许正是由于人要避开比不轻松更甚的苦难。所以,人类就有了追求!正是在这片沉埋着无数航者骸骨的江岸滩涂上,野菊花依旧大片大片地开着,宛如一座座金黄的坟冢。或许,每朵野菊都是一个亡魂,仰望着星空。
独坐其中,领受着天象昭示的宇宙本相。每一朵浪花溅起生命的光芒穿透黑暗,在这种清明的光芒中,获取生命由此到彼抵达化境的密码。在那高澈的穹空之下,我被完全省略,又被彻底充斥,呈示着生命的两极状态;一个初生?一个待老。静悟生命进入宇宙之门,彷佛是谁以一粒石子与星相对弈,点放人类智慧的卦象。你会觉得自己渺小得如同一粒尘埃,无可名状。人世间的一切都在一刹那间变得微不足道。什么荣耀权势,什么金钱富贵,什么烦恼忧愁,都如同隔世。
一种声音开始在我体内鸣响,我的灵魂在颤栗。这是一种对大自然的敬畏。它包容了一切,又隐匿了一切。是大到极限的零。因而是一切,是所有。
选自《海燕》2012年01期原刋责编张明晖
◇张灵均
有人说,宇宙是人的放大,人是微缩的宇宙。还有人说,世界是意志的表象。那么,人与长江,是否都是神秘的生命意志外化于大地的具象?
——题记
一
长江水与这座城市打了个照面,一如既往地从身边擦过,也没有停顿片刻,就匆忙地往下游奔涌而去。虽然秋冬的长江不及春夏丰腴,可长江水流经城陵矶,从来就没见消瘦过。或许是地理位置的原因,这里是荆江、杨子江(长江)、湘江汇合的地方,又称三江口,其水面宽阔,始终保持了这个体形。我会意自己的模样,忍不住笑出声了。好在身边没有人,免得人家怀疑我神经质,大脑系统有毛病才会无缘无故地痴笑。
人活着是很累的。虽然,我的工作只是一杯水,一张报,无为,心却更累。为每天在我们身心中死去的一切东西提供一座坟墓。每一个思索的时辰犹如一滴融入遗憾之水的有生命的泪水。这些年来,时光从自然之钟一滴滴落下来,时间给它活力的那世界是一种哭泣的忧郁。再有个性和自我在这个社会终究会被时间磨砺殆尽。人的言行举止受到周围环境影响或约束。何况多年的生活教训告诉我,一个小人物更要学习合群,溶入这个既复杂又单调的生活环境里,没得选择。所谓复杂是指人事关系,如果你不懂得这个中奥妙,自然得罪了人还不知是怎么回事?我曾在这方面吃过不少亏的,被算计是平常事,仿佛机关就是“机关”,得处处小心谨慎。说不定这里头的某一个不起眼的人,冷不丁就是一个有来头的人,就是算计“机关”的人,你谁都得提防,得罪不起呵。所谓单调,往往是工作被动的接受着某些庸常琐碎的事物,天天如此而已。你不可以按自己的想法创造性地去完成,那会落下个标新立异、爱出风头的话柄,吃不了,兜着走。尽管那些拍马屁的事我看见就肉麻、生厌,打死我不可能去迎合。尽管那是人家的生存法竞,并不少人乐此不疲,而我无可厚非,只能睁一只眼,闭一只眼。除此,我还能怎样呢?
成天活在不安的浮躁中。就像一个恶梦,心中总有挥之不去的阴影。
我无法透彻领悟人生的意义。逐波岁月的流水,我仿佛看清了落日下的黄昏,我的影子被拉得越来越长,拽入深深的黑夜里。更阴暗的幽灵被更黑暗的阴影淹没。写作让我在黑夜里爱上了灯,是它留住了我。
有意无意的,我接受了长江水的邀请。
二
这个季节的长江边,北风是野的,也是凉的,那么多呵,且泛滥,像一群落荒的饿鬼抢劫我,直扑过来。我躲闪不及,也无处可躲。幻想如果可以降伏它,用来风力发电,那自然不失为一桩美事,也省得它来与我纠结。虽说我是逃避出来的,前来放牧心灵,又不是来与之争地盘的,我并非触犯了大自然的所谓禁忌,它怎么能把我全身搜刮一通,这又不是遭遇出境检查官,仿佛那表情总是那么严肃、冷峻、无情地盘问我、质疑我,追逐我,还那么不讲道理,真的不可理喻。何况我已经是三江口的常客,春夏的时候还写了颂词赞美呢!今时不同往日,风不认我,我还是哪个我,笨拙的书生。也许,终究一天,我会像落叶一样随风而舞,任由风吹到哪,就飞到哪?
此刻,我断然不是神秘的长江的某一个章节,甚至连标点也不是。只不过是一个为世俗所累的人。现代文明生活尽管有它的许多的优越性,但也不乏它的脆弱和单薄。在现代人为各种困境焦头烂额的时候,或许长江能够为我们提供一个支点,一个答案,甚至能够支撑起一种生活,解释出一种信念。起码,它会是一个永远值得倾吐的主题。
走近长江,我不敢相信眼睛,眼睛看见的不是真相,因为人的目光是短浅的,表面化的,忽然觉得我错怪了北风,因为我觉得在这个走向寒冷的季节,我的手畏缩不前了,不能像北风一样扒开事物或事情的真相给你看,倘若不是北风吹过来,我看见的长江水一定是平缓的,甚至我还会怀疑水的流速,以及水的力量。正是北风之手,翻书页一样,卷起长江水的层层叠叠的波浪,而波浪的起伏何尝不是一本打开的书,而这本生命之书,不同的人读出不同的感受来。记得我曾写下一首《被冷水烫伤的人》的诗,抄录如下:
不识水性的我,被冷水烫伤
又用冷水疗伤
我是一个不可思议的人
背负核反应堆的能量,炸开了心窝的城堡
与生的味蕾突然失灵,如雷达失聪
我,开始重新认识水
怀疑水,以及水承载的
那比水还轻或还重的船只
那些深埋水中的眼泪
那些可疑的水草,水草之间游弋的鱼
以及不温不火的气焰
那些水的流动,水的停顿,又继续
走。我并没有在意深水里的鱼
如何把水当成王国
是我慢了半拍,一边
还在浪花前发呆。一边
想着地上的瓦片拼成盛水的器皿
替眼睛收藏几朵新鲜的浪花
还有几张波涛,交给额头
还有一些狐的声音
留给别人的耳朵。我
沉湎在水边
宁愿被水充盈,又被水放逐
三
沿江堤行走,芦苇瑟瑟作响,芦花如雪飞扬。我听见长江从很远很远的地方走来,水势汤汤,凝重如铅,卷裹着数不清的悲欢离合,沉积着道不尽的故事传说,升腾起一串串顽强不屈,生生不灭的生命,那股茁壮的、无所顾忌的生命力,使江水歌唱的一切有了一种原始的宏伟气象。它一个劲地涌来,又滔滔地流向远方。当一轮血红的落日从西天向它倾泻着浓重的金辉,凝然不动,却气势万钧。这是一条远古时代的大江,时光在这里是不动的,从来没有在它身旁流动过。
江风猎猎,我浑身发抖,不是因为冷,而是我因终于认识了它而激动不已。
这条发源于唐古拉雪山的大江,奔流至我的眼前,在我的心海里轰然炸响。我的心海里忽然浮现出一种奇怪的东西,像在逆流而上。这是一种叫绒毛蟹的小家伙。前几年的一次,我在白泥湖养殖场采访,那个承包水面的上海老板告诉我,只要到了这个深秋季节,这种生灵就有一种感应,都要朝着有长江的方向,千辛万苦,游回产卵的地方,那也是长江入海的地方啊。那里是它们的故乡。它们能从波涛汹涌的大江里潜行千万里不曾迷失方向,可途中的历险过程我不一一赘述,据说能回去的少得可怜。这种不顾一切忘命的生灵,它们的体内有着一种什么样的生命密码,让我惊叹不已。此刻浮现它,或许与江上浪花有着一种奇异的关联。因为,在我感觉的世界里,每一个生灵其实都是有名字的,比如那些被浪花留下生命的航者,他们也回不了故乡,变成他乡的一抔泥土,只有浪花成了亡魂的纪念碑。
站在堤岸上,古城的历史或隐或现。地上一块块陶片,或粗糙或精细,或饰有各类花纹,或者素面,从火候不同程度上泄露它的制作年代不同,有的甚至在五千年以上。我从小生长在洞庭湖边,也就是家近长江,最喜欢聆听冷兵器时代的战争故事。那个时期,我所关心的是战争的场景,至于战争如何以暴力实施着历史的淘汰,强制着文明的融汇更生,知之甚少。历史的面貌始终在改变着,文明在进化着。我至此也不知城陵矶在几千年前是一个什么样子的,连我的想象也很难抵达。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其实,陶片远比铁器更久远,包含更多的内容,也更能告诉你前朝的一切。我相信一种说法:中国文字记载下来的历史其实是一部帝王们的家史而已。只有这些陶片才是人类活动的真正历史。我用一条丝巾,小心地包容了长江边上人类数千年的历史。
四
间或有人从我身边走过,我没有在意是谁?
至于他们是行色匆匆也好,还是和我一样散心也好,我全然懒得顾及是否集精会神看着这片长江水域。其实也不尽然,似乎在想些什么,又似乎什么也没想似的。这种感觉以前也曾有过,只是没有现在这般显赫罢了。说来也怪,我甚至想不起来,面对长江之水,我怎么这般茫然,心像掏空似的。可盛下的又是什么呢?
独自恋水的又何止我呢?古代文人在情感哀怨的时候,或是发生离愁分别时,一般也是寄情于水,往往取酒还独倾。北宋词人晏殊的《木兰花•池塘水绿风微暖》:
“池塘水绿风微暖,记得玉真初见面。重头歌韵响铮琮,入破舞腰红乱旋。玉钩阑下香阶畔,醉后不知斜日晚。当时共我赏花人,检点如今无一半。”
词的首句“水绿”、“风微暖”两个细节暗示时令为春天,晓风轻吹,池水碧绿。词人当时正漫步园中,这眼前景又仿佛过去的情景,所以引起“记得”的叙写。将“风”与“水”联一起,出现风吹水动的迷人画面,同时又由池水的波动暗示着情绪的波动。“玉真”即绝色女子之代称。写这位女子歌舞之迷人。上下句式音韵完全相同,讲究回环与复叠,故“歌韵”尤为动人心弦。演奏至此时,歌舞并作,以舞为主,节拍急促,故有“舞腰红乱旋”的描写。以“响琤琮”写听觉感受,以“红乱旋”写视觉感受,这一联写歌舞情态,虽未著一字评语,却赞美之意顿出。而“玉钩阑下香阶畔”,点明一个处所,大约是当时歌舞宴乐之地。故此句与上阙若断实联。“醉后不知斜日晚”,作乐竟日,毕竟到了宴散的时候,这句仍写当筵情事。同时,黄昏斜日又象征人生晚景。所以,此句又关当时及往昔,这样就为最后抒发感慨作了铺垫。晏殊进士出身,官至尚书,在北宋以词名天下,曾提携过范仲淹等名士。我之所以把晏殊的这首词沾出来,主要看好这首词中的隐喻部分,也不乏对人生的反思。但我不喜欢晏尚书这种池塘情调,仿佛这位尚书大人到了人生晚景时,记得的竟然是一个玉真美女,而美女究竟何许人也,并没有交代,感觉是有意掩饰真实身份,这中间可能也是包含着无可奈何的意思。
而南朝梁吏部尚书范彦龙离开京城,赴湖南零陵上任,在来到新亭,面对长江水,吟诵出这样的诗句:
“江千远树浮,天末孤烟起。
江天自如合,烟树还相似。”
这首诗的大意是这长江的水面如此宽阔,薄薄的烟雾缭绕,那远在对岸的树木若隐若现,仿佛是漂浮在烟波的水面上。放眼远望,远处的江水与天空相接,浑然一体了,让人怎么能分辨得出哪是天空哪是江水。就是再朝前面走,又有什么区别呢?那流水、那烟波、那树影还不是差不多?
“沧流未可源,高帆去何也。”
范彦龙追问这江水的源头在哪里?这江水的尽头又在哪里?这浩渺迷惘的江水是不是没有开始,也没有结束?也就是说没有本源,也没有尽期。离开京城的范彦龙似乎是内心对前程感到渺茫。这江水是不回头的,远离京城的人,担忧自己像江水一样回不去了,而人生苦短,光阴似箭,他的内心便流露出愁怨来,这也无疑反映了旧文人的失落心态。他不愿意离开京城的温柔乡,到一个遥远的异乡,面对无尽长江,他所想到的何时是归期,望着千山万水,感到遥遥无期。心中由然生出愁绪来,这愁是悔怨的,无奈的。
而做过亡国之君的李煜的《相见欢》可以说是把这种情绪写到了极致,上阙以美好的时光短暂,来衬托下阙的悔恨绵长:
“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无奈朝来寒雨晚来风。
胭脂泪,相留醉,几时重,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
美酒和美女如园中鲜花一样凋谢了,这美好的宫廷生活还没有享受够,就已经匆匆消失了,太快了。而接下来的是要接受从早到晚的寒风冷雨的无奈境遇。到了这个时候,唯有泪流满面,人生之怨恨如江河之水无穷无尽。“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李煜在如此对比反差中体会了生命的脆弱与渺小,一种多么无奈之举,让一个亡国之君只有人生长恨,永无尽期。
古人以离愁别恨比作流水无情,比比皆是。“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欧阳修)“便作春江都是泪,流不动,许多愁。”(秦观《江城子》)还有李清照的《武陵春》等无一不是用流水来显示愁怨的。而我更喜欢李之仪的表达:
“我住长江头,君住长江尾。日日思君不见君,共饮长江水。
此水几时休,此恨何时已。只愿君心似我心,定不负相思意。”
这位宋神宗元丰进士似乎是穿过时间空间来表达,从江头到江尾无穷无尽,只要有流水在,两颗思念的心总会有相逢的那一刻。而正是流水无情,才让他生出思念来,长长的江水牵连了两颗孤独寂寞的心。即使共饮长江水,却也见不到。这种愁绪是很难用语言表达的。流水让两个人长期置于分离状态,看到眼前的流水,就很容易想起另一个人,也正在思念自己,这里的长江水既是生出离愁的无情之水,给漂泊的人更显得无奈与孤独感。正因为如此,长长的江水拖着长长的思念与离愁,倍加懂得珍惜先前的情谊与爱,这里的流水给予了寄情的方式,甚至也是一种安慰。不像我们现在高速发展的交通和通讯,就是远在海外,飞机几个小时就到了,打个电话就是的了,哪来的如此之多的相思之苦,也没有如此缠绵的离别之愁,也许现代文明更是文学最大的敌人,它让人类的想象变得越来越贫乏。
五
我的脑子里装下一个“水”字,水到底是什么?
埃德加.坡说是一种基本物质,主导着土地。水成了大地的血,也是大地的生命。是水把景致带到自身的归宿。什么样的水,养什么样的景象。范彦龙的江水是浑浊的,模糊的,如同他的内心的困惑。不同的人面对江水的感受自然也不一样。一样的江水,它融合了过去和现在,融合了心灵和事物。此时此刻,我身处在自然中,这个长江属于我内心深处的地理,主观的地理。离愁也好,送别也好,还是独身一人看水,心情无疑是忧郁的。忧郁是一种美,林黛玉的忧郁,成了这一美学的经典。埃德加•坡的作品中,美的代价是死亡。美成了死亡的诱因,无论美女本身生命之于景物的鲜美,之于水的活力与律动,必然构成死亡的背景。坡说的山谷和水流的死亡并非一种秋天的浪漫色彩,也不是落叶所致。也并非树木变黄才是生命的死亡预言。往往树叶由浅绿色变成暗绿,变成物质的绿,变成油腻的绿,成为坡的元诗学的基色。这种正是旺盛的生命在坡眼里看到的竟然是死亡之色。这如同颠峰即终结,浪尘即波谷,都是一种死亡的暗示。我喜欢坡在《阿尔•阿拉夫》中的这句:“六翼天使的双眼看到了尘世的黑暗:这是那种淡灰绿色,大自然为美的坟墓所喜欢的颜色”。即使在色彩的烘托下,死亡仍置于一种特别的光照里,这是那种对生命的色彩搽脂抹粉的死亡。坡认为:对我们每个人而言,自然只是我们原初自恋的延伸而也,这种自恋在起初依附于哺育我们呵护我们的母亲。林妹妹的自恋在没有了母亲的依附,就有了寄人篱下的强烈感受。即使有宝哥哥疼她,娇嫩的她本能地变成习钻任性无理,又受不得半点委屈。这就成了她在贾府中生活,处处笼罩了一种死亡的阴影,那又岂是一个贾府公子哥宝玉能读懂的谜语一样的林黛玉。谜底即死亡。我们常常对这样的气氛只知道感觉压抑,在经受内心的痛苦煎熬,往往是采取过激的方式来排泄痛苦或以麻醉心灵的方式,来平衡解脱这种困惑。所谓行尸走肉是我们最常见的一种行为方式。
正是为了摆脱这种方式,我独自走近水,亲近水,感悟水。水有没有看见我?我的影子倒映在江水中,被流水、被浪花撕裂、掏碎,我的影子又奇迹般聚集、组合、拚湊、还原,很快又被撕裂、掏碎,而每一次出来形象是不一样的,为什么会是这样的?影子到底是物质的,还是非物质的?与人之间的关系是什么,是不是另一个自己?影子对于人,又有什么寓意,抑或是一个隐喻。这些都是我这个下午思索的问题,而又没有一个问题有明晰的答案。水中游过的鱼,时隐时现,天空也把白云,甚至飞鸟倒扣在水中,那些水面的漂浮物,或石头,或船只,是立体的,又是平面的。空间被压缩似的,等待我的想象去打开牢笼,我是茫然的。无法从水面的其它物体的重影区别开来。一束阳光斜斜照射过来,好象是风悄然拂过,只有水面生出桃花水母一样涟漪,神秘而幽邃。这些被水淹没,或被水吞下的影子,仿佛浑身长着饥渴的嘴,它们对物质究竟是予以接纳,还是予以拒绝?
长江是纳接百流之水,从这一点来看,水无疑是博大、包容的,才有长江之水奔流不息。明显有别晏殊的池塘之水,其胸襟不同,水的性情也相差甚大。据说人体百分之七十五是水分,就是这么多的水,还在不停地接受水,我身体的江河快到泛滥的地步。而我思想的版图却还在遭旱,且一直喊渴。
六
寻访长江并不是件轻松的事,也许正是由于人要避开比不轻松更甚的苦难。所以,人类就有了追求!正是在这片沉埋着无数航者骸骨的江岸滩涂上,野菊花依旧大片大片地开着,宛如一座座金黄的坟冢。或许,每朵野菊都是一个亡魂,仰望着星空。
独坐其中,领受着天象昭示的宇宙本相。每一朵浪花溅起生命的光芒穿透黑暗,在这种清明的光芒中,获取生命由此到彼抵达化境的密码。在那高澈的穹空之下,我被完全省略,又被彻底充斥,呈示着生命的两极状态;一个初生?一个待老。静悟生命进入宇宙之门,彷佛是谁以一粒石子与星相对弈,点放人类智慧的卦象。你会觉得自己渺小得如同一粒尘埃,无可名状。人世间的一切都在一刹那间变得微不足道。什么荣耀权势,什么金钱富贵,什么烦恼忧愁,都如同隔世。
一种声音开始在我体内鸣响,我的灵魂在颤栗。这是一种对大自然的敬畏。它包容了一切,又隐匿了一切。是大到极限的零。因而是一切,是所有。
选自《海燕》2012年01期原刋责编张明晖
很赞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