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散文网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散文阅读 > 经典散文

经典散文

《一病区杂记》连载(12-10-11更新)

2021-12-23经典散文
[db:简介]


【特别注明】所贴作品均已于杂志刊出。未经同意,请勿转载。谢谢!


我的命名依恋

  一病区的全称叫骨伤科一病区,但从改名开始,我们都称之为一病区。完全是为了口头表达的方便。除一病区而外,医院还有四个骨伤病区,分别叫做骨伤科二病区、骨外一科、骨外二科、胸(普)外科,与之相对应的口头称呼是:二病区、骨一科、骨二科、胸外科,同样也是一种不约而同的约定俗成。
  早些时间以前,一病区和二病区隶属于一个科室,只有一名科主任和一名护士长,叫中医骨伤科。这个叫法其实是最名而符实的,因为它收治的都是进行传统手法复位小夹板固定而非手术治疗的骨伤患者。一直以来,它都是医院的支柱和龙头。在西医骨科技术尚未广泛盛行前,它甚至就是医院惟一的住院科室。那时候,它就只有一个笼统的命名——住院部,却一点也没影响到一个又一个的骨伤病人前来就医。本县的,外县的,外市的,甚至外省的。可以肯定,患者们所以从不同的地方赶来这个偏远的川西小城,目标大多是医院传统的手法复位小夹板固定治疗技术。
  在这种情况之下,为了给那些手法复位小夹板固定有困难的病人解决问题(手术内固定的优势确是存在),也为了有些病人不能接受较长时间的住院治疗(手术内固定后大多可以很快出院),西医骨科便在医院应运而生了。
  我就是这个时期到医院工作的。尽管所学为西医,我还是被安排到了中医骨伤科。很多事就是这样阴差阳错。因为阴差阳错地到了中医骨伤科,我得以一点点学习并了解这门学科。它和纯粹的中医学稍稍有些不同,不是完全地讲求“阴阳五行”,更多是依赖人体解剖学基础,这也是我所学的西医必须首先掌握的一门课程。参加工作以后,我才真正体会到,从西医到中医,并不像我现在说起来时这般轻而易举,所幸的是,我适应并完成了这样的转变,顺利地变成了一名中医骨伤科医生。
  后来,因为病人越来越多,最初的两百张床位供不应求,医院于是换了个地方,扩建到了五百张床位,但依然时常人满为患。这时候,中医骨伤科便一分为二,分别叫中医骨伤科一病区和中医骨伤科二病区。我被分配到了专事下肢治疗的一病区。与此同时,西医骨科也一分为三:骨外一科——下肢手术;骨外二科——上肢手术和脊柱;胸外科——胸部损伤。依我理解,这样的分工无疑是对的,最起码有效地避免了我们眉毛胡子一把抓,结果是什么也抓不牢的弊病。
  科室命名的又一次变化是前不久发生的。国家有关部门专门下文,明确要求所有中医医院的科室设置里不能有“中医”的命名。说法有三:一说是为了避免广告吹嘘的嫌疑;二说是骨科从来就没有中医和西医之分;三说是为了骨科事业的良性发展。
  一听就知道,这说辞多半是某些成天坐在办公室的人异想天开出来的。想想,如果真正名副其实,所谓吹嘘何从谈起?如果仅仅一个中医的命名就属于广告,还何谈发展?良性发展又从何而来?不错,早在三国时期国人就能“刮骨疗伤”,神奇的华佗甚至是世界上最早使用麻醉剂——麻沸散的人,但现代骨科内固定技术的AO、BO理论,哪一样是中医的产物?不错,西医也讲求手法复位讲求外固定,但你仔细去看看那些为内固定是从的医生,有几位可以像模像样地来几招手法复位?又有几位可以像模像样地为一个骨折病人绑上夹板?如果要谈良性发展,换成另外一种说法和做法——走中、西医结合之路,让中、西医真正有机地互补,是不是更科学更切合实际一点?
  可惜的是,我这样的话没人注意到,或者即便是听到了,也不过是耳旁一阵细细的微风,吹过也就吹过了;吹过了,也丝毫不影响“中医骨伤科”向“骨伤科一病区”和“骨伤科二病区”的转变。
  医院的红头文件紧跟着放在了办公桌上。文件要求:各临床科室、各位医护人员必须按照新近规范的名称执行,所有的医疗文书,包括病历、处方和各种检查申请单,都必须书写全称。在我而言,这个全称就是骨伤科一病区。
  我花了很长时间、费了很大的劲,至今仍没能完全适应过来。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