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化说士
2021-12-23经典散文
[db:简介]
我思想,故我是蝴蝶
--------------------------------------------------------------------------------
独化说士
1、《 士之一说》
中国文化被喻为龙的文化。龙之为物,至刚至柔,“可上九天”“可下五洋”,纵横四海。“中国”这一概念自其横空出世以来,由黄河流域到长江流域在这一概念所含盖的天地之间充溢和流行着的正是这种龙的文化。以上所言尽人皆知。现在有三个问题:一、这种文化创自何人;二、这种文化靠何人传承;三、这种文化指归何处。笔者在试图回答这些问题的同时,惊异的发现以上三个问题都与一种人有关,即:士。
“士,事也。从一从十。推十合一。”(《说文》)。依许慎的说法,士者乃办事之人。究竟办何事呢?冯友兰《中国哲学史新编》有一句不十分恰当的话“奴隶制末期的士,主要是一些专搞意识形态的人。”
《“士”之一说》就是对“士”这种人的初步的申说。主要说四点:一、“士”之由来;二、“士”之界定;三、“士”之品藻;四、“士”之作为。
一、“士”之由来:
“士”之由来有二:曰贵族,曰平民。用简单图示: 贵族 ——士——平民 。即“士”或由贵族演化而来;或由平民发展而成。总之,“士的社会来源是比较复杂的。”(冯友兰)
二、“士”之界定:
“知识分子旧日称为‘士’。”(冯友兰)但冯氏此说过于武断。现列举两个与士有关的名词概念,从中可以看出这种人远非如此简单。例如:甲士、谋士。甲士,春秋战国时期捍卫国家的主要武力;谋士,偏重在文事方面。如此说来,范文澜《中国通史简编》关于士的界定倒更全面一点。“士大抵受过六艺(礼、乐、射、御、书、数)教育,是军事上政治上必不可少的一群有力人物。”
三、“士”之品藻:
1、无士不贫:
服饰破敝住宅凋败。“衣大布而补之”“蔽席为门”。寒士是他们的特定称谓。《论语》里有一句令人气短的话“君子固穷”。这种赤贫的生活使他们看人白眼遭人轻视受人凌辱。“苏秦之燕,贷人百钱为资。”“出游数岁,大困而归。兄弟嫂妹妻妾窃皆笑之。”(《史记----苏秦列传》)“孔子贫且贱”“季氏飨士,孔子与往。阳虎绌曰‘季氏飨士,非敢飨子也。’孔子由是退。”(《史记---孔子世家》)“张仪已学而游说诸侯。尝从楚相饮,已而楚相亡璧,门下意张仪,曰:‘仪贫无行,此必盗相君之璧。’共执张仪,掠笞数百。”(《史记----张仪列传》)
2、无士不坚:
“魏有隐士曰侯赢,年七十,家贫,为大梁夷门监者。公子闻之,往请,欲厚遗之。不肯受,曰:‘臣修身洁行数十年,终不以监门困故受公子财。”(《史记---魏公子列传》)
在士之“弊衣冠”下是一颗高昂着的头颅!两千年前从他们的言行举止里已经折射出一种信息:告诉你吧世界,我不相信!“王侯将相宁有种乎?”他们“头悬梁,锥刺骨” 夙夜强学,“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论语》)
3、无士不自信:
张仪被人掠笞数百,归至其家。“其妻曰:‘嘻!子勿读书游说,安得此辱乎?’张仪谓其妻曰:‘视吾舌尚再不?’其妻笑曰:‘舌在也。’仪曰:‘足矣。’”(《史记----张仪列传》)
孔子被拘于匡,“弟子惧”,“孔子曰:‘文王既没,文不在兹乎?天之将丧斯文也,后死者不得与于斯文也。天之未丧斯文也,匡人其如予何!’”(《史记------孔子世家》)
士来到世界上,“身无长物”。仿佛只有“三寸不烂之舌”以及纸和笔。但他们还需要什么呢?什么也不需要了。他们就凭这些已经足以使这个世界改朝换代。足以名垂千古流芳百世!
4、无士不自尊:
“平原君家楼临民家。民家有 者,蹒散行汲。平原君美人居楼上,临见,大笑之。明日, 者至平原君门,请曰:‘臣闻君之喜士,士不远千里而至者,以能贵士而贱妾也。臣不幸而有疲癃之病,而君之后宫临而笑臣,臣愿得笑臣者头。”(《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
士至贫至贱,但又至高至贵。贫贱者乃外在之一切;高贵者乃内在之全部。“儒有可亲而不可劫也,可近而不可迫也,可杀而不可辱也。”(《礼记-----儒行篇》)
5、无士不胸次浩大:
“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杀身成仁”“舍身取义”(《孟子》
四、“士”之作为:
1、老马识途
“管仲、隰朋从于齐桓公伐孤竹,春往冬返,迷惑失道。管仲曰:‘老马之智可用也。’乃放老马而随之,遂得道。”(《韩非子》)
“老马识途”两千年后是常识,两千年前是创举,而两千年里是真理。故事的主人公管仲正是春秋一士。而管仲一生更有“会盟葵丘”“九合诸侯”等煌煌业绩彪炳史册,“老马识途”,牛刀小试。
2、完壁归赵
“完壁归赵”的典故在两千年的中国口耳相传过目成诵。但这个典故却是战国一士蔺相如用生命写成的文章。这个故事持久的生命力正在于当自己的祖国面临敌人的挑衅,士就应挺身而出以自己一己的生命无畏地去捍卫自己国家的尊严。
3、围魏救赵
“围魏救赵”的故事在两千年的中国也是耳目能详。而其策划者也是战国一士孙膑其人。“围魏救赵”“窃符救赵”(魏国隐士侯嬴策划)其策划都充分显示的正是士之最大之特色-------料事如神,“决胜千里之外”。
4、一鸣惊人
“有鸟在于阜,三年不蜚不鸣,是何鸟也?”“三年不蜚,蜚将冲天;三年不鸣,鸣将惊人。”(《史记-----楚世家》)
士在未成名前大多进行旷日持久的储备工作,而后厚积薄发,而一发则不可收拾。不言则已,言则必中;不鸣则已,鸣则惊人!
综上所述。历史有时仿佛显得很遥远,神秘而久远;但历史有时又仿佛显得很逼近,真实的使我们分不清历史与现在。庄蝶难分!两千年前的“士”朽骨无存,但士之精神无处不在!而且这种精神早已溶化成了中国文化之精髓,是中国文化之核心。如果以龙图腾中国文化,而士之精神则可象喻为龙之血液。很难设想中国这条巨龙失却血液将何以腾飞!远播四海的中国成语里无以数计的成语正是那士之精神与智慧的浓缩与结晶,那些成语背后是一个个曾经令中国历史风起云涌的士之形象。中国历史缺少了士之形象将黯然而至于失色!
对士之形象的自觉,努力将自己铸造成新时代之一士,应成为当今学人之共识。“微斯人,吾谁与归?”子言是也!
草于两千年六月十日子夜时分
2、《士之二说》
也主要说四点:一、士之师友;二、士之人生;三:士之境界;四、士之作品。
一、士之师友:
“苏秦者,东周洛阳人也。东事师于齐,而习之于鬼谷先生。”(《史记》)“张仪者,魏人也。始尝与苏秦俱事鬼谷先生学术,苏秦自以不及张仪。”(《史记》)“韩非者,韩之诸公子也。......与李斯俱事荀卿,斯自以为不如非。”(《史记》)“孙膑尝与庞涓俱学兵法。......而自以为能不及孙膑。”(《史记》)
士有师承。使人不满的关于士之师史籍皆语焉不详。推测大多高士奇士隐士也,且多注重才学的传授而不看重品德的培养。结果李斯韩非孙膑庞涓都学有所成,“皆天下之奇才也”,但自相残杀,令人扼腕。“德才并举”是孔子以后的事情。这里必须澄清一个事实,即孔子并不是一个“传道授业解惑”之师,而正是一个士之师。正如范文澜所说“孔子学说是士阶层思想的结晶。”(《中国通史简编》)信笔至此,不得不对孔子这一士之师发点微词。孔子培养士之准则曰“文质彬彬”且以为“质胜文则野”(《论语----雍也》),但士之永恒之魅力恰在这一“野”字,试问仲尼之弟子可有一人曾干下了掀天揭地之事业?。
士有朋友。“同门为朋,同志为友”(《论语》)。春秋战国时期士皆有友,但同门相残同志相害者多,猩猩惜猩猩者少。朋友之间“切磋琢磨”也是孔子以后的事情,朋友之间铁血雄师相见者少了,而辞墨翰章相递者多了,这真应该归功于仲尼。但古时士之间相濡以沫者也有,例如管夷吾与鲍叔牙。
二、士之人生:
1、冯友兰、金岳霖关于哲学家的一段话:
“中国哲学家都是不同程度的苏格拉底。......他的哲学需要他生活于其中。他自己以身载道。遵守他的人生信念而生活,这是他的哲学组成部分。......在极端的情况下,他的哲学简直可以说是他的传记(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中国哲学的精神》)
2、士之再定位:
“士:有才能的人。”(高级中学课本《语文》第四册第282页)这是一个误人子弟的定义,不知出于何人。
信笔至此吾人试给士给以定义,士,有思想的人。
3、例说士之人生:
魏之信陵,齐之孟尝,楚之春申,赵之平原门下都养士,但皆不计士之贤与不肖。也就是说不管士有无思想,只看士有无才能。因此“四君子”门下近万人中“真士很少,假士不少”,多“鸡鸣狗盗之徒”(王安石语)。然“出乎其类拔乎其萃”(孔子语)者亦有。
且说信陵门下之侯赢。“魏有隐士曰侯赢,年七十,家贫,为大梁夷门监者。”赢七十以前“乃夷门抱关者也”。年至七十始遇信陵,为信陵君策划奇谋“窃符救赵”,计售之后决然“北乡自刭”。侯生之死乃践其“士为知己者死也”之思想。
“遵守他的人生信念而生活”这是士之人生之最恰当的概括,也是士之独特之魅力之所在。
三、士之境界:
照冯友兰说境界有四:1、自然境界,2、功利境界,3、道德境界4、天地境界。
先区别两个概念,即“人”与“士”。“人”依许慎乃“天地之性最贵者也”,士呢?依吾人看士乃“人之性最贵者也”。
士也可依冯友兰四境界去区分。
1、自然境界:
春申君门下“珠履三千”皆自然境界之士,普通人耳。
2、功利境界:
孟尝君门下信陵君门下平原君门下,吴起商鞅之辈,苏秦张仪之流,多功利境界之士。
3、道德境界:
诸子百家大率可归之于道德境界,尤以孔子为最。仁学之核心乃道德之批判也。
4、天地境界:
“庄子将死,弟子欲厚葬之。庄子曰:‘吾以天地为棺椁,日月为连璧,星辰为珠玑,万物为赍送。吾葬具岂不备邪?何以如此?’弟子曰‘吾恐乌鸢之食夫子也。’庄子曰:‘在上为乌鸢食,在下为蝼蚁食,夺彼与此,何其偏也!’”(《庄子-----列御寇》)
不仅这段放论足以证明庄子精神境界已达天地境界,而且通读《庄子》其效果足以使吾人亦至天地境界!
四、士之作品:
士之作品其实大多“不着一字,尽得风流”。孔子一生“述而不作”,《论语》系门人弟子所纂。大量的士留下的是血写的文字,从数以千计的成语典故里或许可以捕捉到其身影。
这里主要说说《诗经》。《诗经》的作者历来众说纷纭。笔者以为《诗经》篇章十之二三士人之所作也。试略作例析:
1、《柏舟》摘句:“耿耿不寐,如有隐忧。微我无酒,以遨以游。”“我心匪石,不可转也。我心匪席,不可卷也。威仪棣棣,不可选也。”“静言思之,不能奋飞。”
2、“式微,式微,胡不归?微君之故,胡为乎中露!”“微君之躬,胡为乎泥中!”(《式微》)
3、《无衣》摘句:“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
4、《采薇》摘句:“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行道迟迟,载渴载饥。我心伤悲,莫知我哀!”
5、《北山》摘句:“偕谐士子,朝夕从事。”“或燕燕居息。或尽瘁事国。或偃息在床。或不已于行。或不知叫号。或惨惨劬劳。或栖迟偃仰。或王事鞅掌。或澹乐饮酒。或惨惨畏咎。或出入风议。或靡事不为。”
“无情未必真豪杰”(鲁迅语)。喧嚣的历史画面中士之形象,或杀伐征战于硝烟弥漫的战场,或凝神结想于空旷枯寂的幄幕,或舌战于群儒,或挺剑于君王……但骚动不是人生的全部。勇烈如义士荆柯者,尚有“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之悲叹。况悲天悯人之如屈原之流者乎?更遑论被历史的黄沙深深覆盖了的未名之士呢!“静言思之,不能奋飞。”,“耿耿不寐,如有隐忧”,千载之下,尚有余恨。“露中”“泥中”,风里来雨里去替人办事,能无叹乎! “行道迟迟,载渴载饥”,能无悲乎!“或栖迟偃仰。或王事鞅掌。”,能无怨乎!一言以蔽之,此种韵文之中回环复沓着血肉之躯的士之内心深处之情愫也。
史籍里回荡着士之精神,《诗经》里存活着士之感情!
全天不饮不食而作于两千年六月十一日
3、《士 之 三 说》
此说主要说一个问题:两千年前的士在春秋战国五百余年的历史生活中所积淀下的东西是什么?
一、积极的、正面的
士在五百余年的生活中留下了丰富的遗产,大量的精神财富。“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其中积极的正面的是占主要的。揭橥如次:
1、天地正气:
不错,士生来就是为人办事的,无巨无细,朝中府中,帝王将相,苍生百姓。凡有事处皆有士之身影。士处理经手之事无以数计。或尽己之力;或尽己之心。或公德无量;或功败垂成。但士之所作所为无不殚精竭虑倾其所学。尤其或遇一人危难之时甚或一国倾危之时,当一士挺身而出主动请缨负命前往,或“流血五步”;或“颈血溅王”。这种“血写的文字”(尼采语),使这片土地上我们这谷粒所维系的生命璀璨无比,人性的光彩被发挥到了极致。
如上所述,两千年前春秋战国之士最大之遗产正在为这片土地留下了一种浩然正气。
2、无穷智慧:
世间之事没有能办成与不能办成之分,只有具备与不具备充分之智慧之差别。
诸多在普通人看来无以措手足的事情,令人胆颤心碎的事情,极其扑朔迷离的事情……两千年前春秋战国之士皆可放胆去做。百国春秋,战国七雄。要定天下为一统,谈何容易!但商鞅陈轸蹇叔百里奚范雎张仪李斯孟明视王翦王贲父子白起蒙骜蒙恬祖孙这些谋士武士通过长达数百年艰苦卓绝之努力,“六王毕,四海一”,这件无以措手足之事竟让他们办成了!面对强秦“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并吞八荒”之攻势,天下人无不失色!但弹丸之地的燕国义士荆柯恰在此时踏上了秦国的土地,迈步秦宫,直逼秦王。上演了一曲令秦人大惊失色的历史上之最惊心动魄庄严之悲剧。
士之为士,正在这一种无上之胆识,无穷之智慧,无尽之勇力!士之人生,或如昙花之一现,或如流星之一划。但千载之下,却令每一个有肝胆者无不肃然。
3、为达心中最高之目的,不惜一切之手段:
士,究其身份乃替人办事之人,但究其实质乃极有思想之人。其思想之核心即心中有最高之目的。而士为了让自己心中之理想化为现实,有如许之做法:1)、忍辱。孙膑忍辱生存。百里奚含羞为奴……2)、茹苦。白起吮疽,墨翟磨顶放踵……
二、消极的、反面的
两千年前春秋战国一个优秀的士身上总是荟萃着“儒家之忠诚,法家之严明,兵家之权变”。“奉命于危难之时,受任于败军之际”。管仲相齐桓公,烛之武退秦师……
但世界上任何事情“有其利,必有其弊”。士也有士致命的弱点,表现在:
1、士摆脱不了一种功利性
“朝秦暮楚”。周游列国。合纵连横。正如香港查良镛先生在其畅销书《射雕英雄传》中借黄药师之口所嘲讽的“当时尚有周天子,何事纷纷事诸侯?”这一点,给此后的士之败类埋下了急功近利之种子。
2、不珍惜一己之生命,亦不珍惜他人之生命
1)、“孟尝君曾待客夜食,有一人蔽火光。客怒,以饭不等,辍食辞去。孟起,自持其饭比之。客惭,自刭。”(《史记----孟尝君列传》)
2)、“括军败,卒四十万人降武安君。……乃挟诈而尽坑杀之,遗其小者二百四十人归赵。前后斩首虏四十五万人。赵人大震。”(《白起王翦列传》)
两千年前春秋战国中国土地上出现了银白色的铁器,它代替了淡紫色的铜器。铁,它以其锋利和强硬推动了中国经济迅速发展。
两千年前在春秋战国的血与火淬砺之中铸就的士之形象,正像那淬火之后的铁器一样,也以其才力使中国社会翻开了新的一页!中国人从此开始成了自觉的人!
草于两千年六月某日深夜时大雨如注
士之三说主要参考书目:
1、冯友兰《中国哲学史新编》
2、范文澜《中国通史简编》
3、胡适《中国古代哲学史》
4、钱穆《国史大纲》(上)
5、黄仁宇《中国大历史》
6、何建章译《白话战国策》
7、司马迁《史记》
8、左丘明《左传》
9、余冠英《诗经选注》
10、闻一多《庄子》
4、《士之四说》
此说主要说一个问题:孔子的意义。
一、士之生存状态与死亡状况之考察
1、士之生存状态:
士之一生可以说充满了喧哗与骚动。士之人生或贫贱或富贵,而其灵魂无不浮躁不安。这是士之命运!春秋战国五百余年的历史是血与火的历史。空气中弥漫着血腥味极其浓郁之硝烟。替人办事受人驱使的士无时无刻不处在一种待命状态。“士见危致命”(《论语》子张篇十九),士别无选择!
2、士之死亡状况:
伯夷叔齐双双饿杀于首阳山;“秦慧王车裂商君,......灭商君之家。”(《史记—商君列传》)苏秦被人刺杀,尚未死而又被车裂。白起自杀,“死而非其罪”(《史记—白起王翦列传》)信陵君“病酒而卒”。屈原怀石投汨罗以死。李斯被“腰斩于咸阳市”,且夷其三族。……
春秋战国镀金的天空上漂满了士弯曲的倒影!
二、孔子的出现及其意义
在这个极其动荡不安的年月里,孔子降生到了人世,他呼吸着这种杀伐之气长大成人了,并且成为了一个思想家。
这是一个极其热爱思考问题的人。他对许多当时涌现出来的问题,在作着“如之何”的思考,其中士之问题是孔子所有思考问题里的核心问题!
不仅如此,仲尼弟子也人人都在思考这个问题。之所以如此,原因就在仲尼及其弟子同样无法摆脱时代对他们人生的安排:终其一生做一士!
春秋战国除了“只配做炮灰资格”的人之外,不想做士的人很少!“士者,事也。”(许慎《说文解字》)春秋战国的士正是高度关注当时之世事积极参与当时之世事的一种人。仲尼及其弟子那样入世的人岂能免乎?不仅时代使然,也是他们自己的自觉!
他们在作着对别人的人生评价的同时也在作着对自己人生的思考!
三、孔子的思考及其意义
1、对人生一个总的看法: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论语----子罕篇第九》)
“逝者如斯”这是孔子对人生一个总的看法。大自然启迪了孔子对社会的看法:一切一去不复反。“毋意,毋必,毋固,毋我。”(《论语----子罕篇第九》)。这一认识对刀尖上添血的士来说无疑当头棒喝!
2、对人生几个具体问题的看法:
1)、德与才的问题
士在德与才的问题上基本看法是:才第一,德第二。不惜一切之手段以达心中最高之目的。
子在此问题上与士之看法背道而驰:君子不器!(《论语-----为政篇第二》)士终其一生想把自己打磨成君王之利器。而子之观点则是不一定要如此!
2)、贫穷与富贵的问题
李斯“从荀卿学帝王之术。学已成,度楚王不足事,而六国皆弱,无可为建功者,欲西入秦。辞于荀秦曰:‘斯闻得时无怠,今万乘方争时,游者主事。今秦王欲吞天下,称帝而治,此布衣驰骛之时而游说者之秋也。处卑贱之位而不为者,此禽鹿视肉,人面而能强行者也。故诟莫大于卑贱,而悲莫胜于穷困。久处卑贱之位,困苦之地,非世而恶利,自托于无为,此非士之情也。故斯将西说秦王矣。’”(《史记----李斯列传》)
李斯之高论代表士之普遍之心声!
但子不以为然,子之千古绝唱是:“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论语----述而篇第七》)。
……
简短的结论:一、孔子的思考与举措乃欲在当时推行一场史无前例的文化大革命也。想对士进行一番彻底的改造。孔子在当时失败了,但孔子的意义在数百年一千年后终于被全社会理解和认同。二、子欲给感性色彩极其浓烈之士灌注一种极其绵密之理性色彩。换言之,士以热情点燃生命;子欲以理智照亮生命。三、子将士之精神境界提高了一层,由功利境界提高到道德境界乃至天地境界!正如西哲柏拉图所言:将人由一黑暗的洞穴领到了一光明世界!四、孔子之后士之生存状态发生了变化:由昙花之一现流星之一划,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五、士之形象发生了变化:不仅追求掀天揭地之事功,而且也有了对精金美玉之人品之自觉!六、孔子从理论上完成了“士之仁者”之哲学,中国从此有了中国式的知识分子:“修身齐家”为其终生孜孜之职志;“治国平天下”为其终生矻矻之理想。子当含笑九泉也!
主要参考书目:扬伯峻译注《论语译注》
余创作此文历时共十小时,耗费心血最多,辞句在四说中也最为精粹。然世事难料,谁知此文从微机中莫名其妙不见了。余悲痛之心情无以言表!现扼要补写如上。两千年六月某日。
5、《士之五说》
此说主要是一些关于士之随笔。
次序依思考所得之时序。
●“士,事也。数始于一终于十。从一从十。孔子曰推十合一为士。”(许慎《说文解字》)。士就是回答和处理生活中提出的所有问题的人。迎接生活,向生活挑战的人。将生活中至难至烦之事化简化易的人。
●士终生在思考着一个问题:活着。
●人可以料事如神。
●士之作用:传承文明,沟通未来。
●士之遗产:一种精神,一种智慧,一种胆识,一种勇力。
●士之行为:不惜一切手段以达最高之目的。
●一个优秀的士身上皆可看到儒家之诚,又可感到法家之明,兵家之权。
●庞涓临死前,“智穷兵败”,乃自刭。士之死,乃其智之穷也。
●士为才死。最典型的例子是韩非。士以才名,士以才死。
●士以才服人。例如吴起与田文争相。
●人用士之才,又惧士之才。
●士目中无君。君王意识极差。例如荀子说春申君“疠人怜王”
●士屈辱地来到人世,平地一声惊雷地离开人世。
●无士不能吃苦。例如白起“吮疽”。
●士来到世界上,或挑起一场战争,或平息一场战祸。或著作遗世。或创造一种示范。总之,或与战争共存亡,或与一种思想共兴废。
●士之人生正如昙花之一现,或如流星之一划。
●士的人生上演的是悲剧的人生。但却使中国天地有了正气,少了一些闹剧多了一些正剧。使中国历史有了一股浩然正气。使中国历史元气淋漓。
●春秋战国的血与火萃造了士。
●士之剑──语言。
●士不仅在看着这个世界,也在思考着这个世界。且时刻在思考着这个世界。时刻在准备着。
●士之耻,首耻无才,例如荀卿骂春申。
●士对贫富问题有自己的思考。例如苏秦、李斯。
●士善喻。例如“连鸡之不能俱于栖”。
●士皆孤寂之人。例如商君。
●士皆有犀利的言辞。一语而中的。士在未成名前打磨自己,主要是打磨自己的语言。
●铁出现了,士出现了。
●士从感性的角度去认识,是诗人;从理性的角度去认识,是哲学家。看浅一点是再也平常不过的平常人;看深一点,每一个士都是一些历史学家,精通古今中外。
●士之最大之遗产就是为天地留下了一种浩然正气。为朝廷维护了一种纲纪。为平民百姓作出了一种示范。为后之学者留下了一种士节。
●士之人生:“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时。”例如烛之武,“夜缒而出”(《左传》)。
●始皇的悲剧也是士的悲剧。不是生活的悲剧,而是哲学的悲剧,思想的悲剧。
●璞有璞之悲,玉也有玉之悲。璞──不被认同;玉──碎。
●而士的人生哲学则是“宁可玉碎,不能瓦全”。
●铜器时代(神学的时代)─铁器时代( 力学的时代 )──玉器时代(道学的时代)。
●周桓王三十七年。"庄公不朝周,周桓王率陈、蔡、虢、卫伐郑。庄公与祭仲、高渠弥发兵自救,王师大败。祝瞻射中王臂。"时在东周。此事是春秋战国开始之标志。
●与铁有关的词语:铁蹄、铁血……
●铜,淡紫红色;铁,银白色。
●士始终摆脱不了一种功利性。1、朝秦暮楚;2、“当时尚有周天子,何事纷纷事诸侯”( 金庸《射雕英雄传》)。
●“子曰”与“诗云”风马牛不相及。
●孔子删定《诗经》估计是把大量的士之心声删掉了。
●先秦士人人有自己的哲学;后世士几乎无人不在文学中“休养生息”。
●秦“吏议逐士”。吏者:秦宗室大臣。
●秦之士:由余、百里奚、骞叔、来丕豹、公孙支、商鞅、张仪、陈珍、范雎。以上之士,分别效命于明君秦穆公、秦孝公、秦惠王、秦昭王。
●李斯:《谏逐客书》乃一曲士之赞歌。一篇分析秦与士之关系之不朽之文章也。曹丕说文章乃"不朽之盛事,经国之大业"李斯此文足以当之。
●其实李斯未丧生之前,已从哲学上感到了自己处境的危险。“物禁太盛”、“物极则衰”。
●我欲以我绵薄之力在天地之间写下一顶天立地之士之形象。
●孔子对富贵与贫贱,成才与不成才有自己独到的见解:
1、“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去之,不去也。”
2、“君子不器”。
●孔子不是在呼唤士,而是在评价士。所用术语诸如“君子”“小人”。
●孔子对于父与子之关系,有新的看法。与古士大异其趣。
●古士──孔子──新士。孔子是分水岭。
●孔子之后士有了新的含义:士有了一种道德水准;士有了一种行为规范。
●孔子评价弟子仲由、冉求、公松赤“不知其仁也”
●孔子对弟子大多瞧不起,看不上眼。也就是说孔子心目中的新士尚未被“天时、地利、人和”塑造起来。
●仁,士之精神之内化也。
●孔子不以圣人自居。
●孔子把士化到了“师 ”这一层次。即由功利境界提高到了道德境界。
●孔子对士其实是进行了一个大而化之的工作。所化者有以下数端:
1、由功利境界到道德境界;
2、由改变社会到改变自己;
3、由浮躁凌厉到心气平和。
一句话,由恶金(铁)──美玉。
●孔子之所以要这样,由1、士之生存状态;2、士之死亡状况而决定。换言之,孔子被士身上洒溅的殷红之血震惊了。
●曾子有疾,召门弟子曰:“启予足!启予手!诗云,‘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而今而后,吾知免夫!小子!”(《论语.泰伯篇第八》)
杨伯峻译文:曾参病,把他的学生召集拢来,说道:"看看我的脚!看看我的手!诗经上说:'小心呀!谨慎呀!好像面临深深水坑之旁,好像行走薄薄冰层之上。'从今以后,我才晓得自己是可以免于祸害刑戮的了!学生们!"这是一段很令人震惊的文字!
●曾子对士的定义:托六尺之孤,寄百里之命,临大节而不可夺。
●曾子是白起之师吗?
●“不在其位,不谋其政。”。曹刿、蔺相如则“泯然众人矣”。
●“子罕言利与命与仁”。何哉?利,不愿谈;命,不忍谈;仁,无法谈。
●孔子时就有人以古士之标准嘲讽孔子“大哉孔子!博学而无所成名。”古士之标准:极强的办事能力──掀天揭地。
●意,必,固,我。古士之特色。而“子绝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天不生仲尼,万古如长夜”,精神境界之长夜也。
●“逝者如斯”的话是孔子在思考士之问题情到深处的话。什么掀天揭地,“逝者如斯!不舍昼夜。”
●古士之生存状态:昙花之一现,流星之一划。新士之生存状态: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孔子曰仁,一唱三叹!
●孔子对仁也是处在思索阶段,极需有人与其争议。例如"回也非助我者也,于吾言无所不说。"。
●新士与古士的冲突:“有民人焉,有社稷焉,何必读书,然后为学?”──子路。
●“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又是孔子的新话。古士根本无此思想。
●孔子的许多说法形同幻想。例如:“期年而已”“三年有成”“胜残去杀”“世而后仁”等。
●古士:以热情点燃生命;
新士:以理智照亮生命。
●“行己有耻,使于四方,不辱君命,可谓士矣。”有才,有德。这是孔子心目中贫弱的士之形象。
●“管仲,人也”。“人也”,“他是人才”。杨氏此译很到位。
●孔子品藻人物,或以德评,例如:“齐恒公正而不谲。”或以才评,例如:“桓公九合诸候,不以兵车,管仲之力也。如其仁,如其仁。”
●孔子之“礼”,“art”也,让生活更美好一些;而非给生活以镣铐也,即非“rule”。
●“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国家交给谁呢?
●"知德者鲜"这是孔子关于当时社会的看法。
●“邦无道,则可卷而怀之”国家交给谁?谁来拯救黎民百姓?
●仲尼及其弟子无一人可作烛之武也。
●《论语.卫灵公十五》有“士之仁者”之语,真夫子自道也。惜仲尼弟子无一人认识及此。
●“如之何如之何”这是孔子对士之命运深情思考时自言自语也。
●蹈仁不死。
●仲尼与仲尼弟子思想不尽同,仲尼弟子之间思想也不尽同。例如:子张曰:“士见危致命”。就与仲尼之思想不合。
●士就是中国式的知识分子。(王蒙语。见《王蒙学术文化随笔》)
●古士有一种古士情怀;新士有一种新士风范。新士相当于现代所谓的知识分子。
●士被濡学渗透浸染之后就变成了知识分子。
●士变成知识分子这对士来说是一件悲欣交集的事.悲者,再也看不到一种古士情怀 ──士见危致命。欣者,再也不用为别人为自己作无谓的牺牲了。但历史总是泥沙俱下,例外之事,也不绝如缕。
●孔子是叫人聪明而不是叫人愚蠢。例如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是叫人聪明一点。而后世“君叫臣死”“父让子死”等直是叫人愚蠢也。这是对孔子的无视,无视其存在。睁眼说瞎话也。
●孔子倒底也是一士,虽有君父意识,但比无君无父的士又能强到哪儿去呢?
●孔子与后世儒(知识分子)等等问题上的比较,让人想到列宁的一句话:真理再往前迈一步就成了谬误。
●士在他人眼里是悲剧性的一生;
子在他人眼里是喜剧性的一生。
士在人们仇视的目光中走完自己的一生;
子在人们嘲笑的目光中过完自己的一生。
但,士不以为然;
但,子不以为然。
而且更加奋然而前行。
●士和子之间的关系不是相斥的关系。而是相吸相引相融的关系。可惜子认识到了这一点,而士不觉悟。例如士也嘲笑孔子,而且极其恶毒。
●士,有具体的思想;子,有明确的思想。
●士与子之不同: 立功与立德之不同也。
●由巫到士: 第一次文化大革命也;
由士到子: 第二次文化大革命也。
●士为中国文化之开辟鸿蒙者。
●士乃中国人睁眼看社会之初始阶段之人。
●士使中国人作人的起点由自然境界上升到功利境界。
●士击碎了神学。士将人从神坛上赶了下来。“直面惨淡的人生,正视淋漓的鲜血”。
●士的精神,是中国文化的根本。
●没有想到士之一字可以剖析古今中国之文化。
●古士形象之想象:高古,简傲,清矍。
●士或早慧,甘罗十二即为相;或大气晚成,百里奚年愈古稀始为相。
●士过着一种刀尖上舔血的日子。
●士身上表现出的是一种力之美;子身上体现出的是一种德之力。
●秦之国灭,始皇无过,因始皇不杀士也。过在二世,因二世杀士也,且滥杀士也。
●士之哲学之精髓是一个力字;子之哲学之精髓是一个德字。
●秦皇项羽之败,是士之哲学即力之哲学之彻底失败。
●秦之前后,中国文化之源头活水也。其后的文化都是支流。
●士之一字,凛然不可侵犯!士之一字,闪耀着人性的光辉!士之一字,中国文化对世界文化作出的卓越贡献!
苦心修炼,十年有余,心智大开,掘井见水,百感交集。
主要参考书目:
许慎《说文解字》
杨伯峻译注《论语译注》
6、《士之六说》
此说主要是关于先秦史的一些札记。
●公元前841年是中国历史上有确实纪年的开始,此后中国历史才有准确的年代。
●荀子说,周的子孙如不是疯子和白痴,都作了天下著名的诸候。如伯禽(周公旦之子)封于鲁,康叔( 周公同母弟)封于卫,唐叔(成王弟)封于唐等等。分封到各地去的诸候,都称周王室为宗主,一般也称宗周或周室。彼此之间互称为宗国。宗是祖宗,室是太室即太庙,这表示属于共同祖先。
●西周除裂土封国授以疆土外,授民的记载也很多。(民──鬲)
●周公最大的事业也是周初最严肃的政治事业─感化殷顽民,措施有筑城造屋等。
●井的发明,全世界以中国为最早。商代有井,乃是事实。人从此不必再依河流而居住。
●“贤”“贫”“贱”“贵”为什么都从贝?这些字造于何时?这些字里财富的思想起于何时?
●争霸是整个春秋时代政治军事的中心问题。霸主事实上获得了天子的经济权。
●春秋时代用战争胜败作判断国君好坏的标准。
●春秋时代争夺中国的霸权,战国时代争夺中国的统一权。
●中华民族的祖先,在中国奠定了居住权,是经过艰苦斗争才得到的。
●华夷斗争的结果:
1、东夷被灭于齐;
2、西夷被灭于秦;
3、北狄被灭于晋;
4、南蛮(楚、吴、越)与中国不断战争, 想夺取霸权,齐晋二霸国纠合诸华,协力御侮,终于把蛮族同化了。
●《史记 . 楚世家》:
1、“我蛮夷也。”
──楚子 . 熊渠(约前873年)
2、“我蛮夷也。”
──熊通(约前704年)
3、“赫赫楚国,......抚有蛮夷,从属诸夏。”
──楚臣 . 子囊(约前589年)
这些地方可以看出,楚被同化痕迹,民族意识变迁迹象。
●平王东迁于洛邑, 将关中根据地赐于原来承袭“西垂大夫”世职的秦襄公,秦襄公便在那里建立了秦国。
●周平王东迁后史称东周。平王既失关中根据地,而东周领域,亦或由诸候强占,或被迫赐予土地,日益缩减。周王室共主的资格,因而也名存实亡了。
●据载:楚攻鲁。鲁献木工、缝工、织工各百人求和。
●从春秋末到战国时代,各国开渠治水的工程广泛展开。例如都江堰、郑国渠。
●周王室自平王东迁以后,已经衰弱到不能自存的地步。
●周初的千八百国,到春秋时仅剩百余国,而比较大的只有十四国,其中最强大的为秦、晋、齐、楚。
●被伐的小国,井被填塞,树被砍伐,庄稼被收割,车马被掠夺,“男为人臣,女为人妻”。
●在当时是谁有财富,谁就有权力。 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世卿制度在掠夺战争和商品货币关系冲击之下, 逐渐瓦解着。
●齐有三军,鲁有二军,晋有六师。
●在国与国间和一国内贵族间的矛盾和斗争日益扩大与尖锐化的同时,“士”找到了活动的舞台。
●周从文武开国,到赧王三十七王,八百六十七年。
●春秋战国中国人口共有二千万。(范文澜)
●在战国七雄中,秦的经济、政治和文化,都比较落后。
●商鞅变法奠定了秦灭六国的物质基础。
●秦到孝公时代才成强国。
●“秦国一向不养游士,不贵商贾”(尚钺) 岂其然哉?
●万里长城,在历史上,对于巩固中国西北国防的作用是极其巨大的。
●山东六国土地比秦大五倍,兵力大十倍。
●楚兵100万,人口500万。(五人出一兵)
魏兵70万,人口3、4百万。
秦兵60万,人口300万。
●秦国最怕合纵,山东恰恰不能合纵,这是灭亡的主要原因之一。
●商鞅张仪甘茂范雎蔡泽李斯,全是山东失意的策士,入关助秦灭亡六国。
●战国时代没有农民起义。
●富贵人养士,和养狗同样的意义。(范文澜)
●在技术进步的影响下,贫富的分化更剧烈了。
●国君每饭要一百样菜,后宫要成千成百的女人。
●山东国家,各造堤坊,天旱争夺水利,天雨放水到邻国。壅水和放水,给地主农民以生死的威胁,从灌溉事业说来,他们都希望有一个统一的管理。
●山东六国不能再维持他们的统治,秦国的兵力、经济力和政治影响都远胜六国,这样,势必产生前所未有的统一大帝国。
●商人做大官的魏有白圭;秦有吕不韦。
●秦首尾十五年,是一个很短的朝代。但在历史上却占重要的地位。
●秦始皇创定许多新制度, 汉朝几乎全部继承了这种制度。
●短短十五年的秦朝,把全国人力、财力,榨取尽了。无数血汗生命,造成许多事功。
●世界古代著名大工程,长城算是其中之一。
●赢政活着的时候,统治已经动摇,危机已经四伏。
●陈涉起事到败死,只有六个月。
主要参考书目:范文澜《中国通史简编》
尚钺《中国历史纲要》
钱穆《国史大纲》(上、下)
草于二000年六至八月,定稿于九月
7、《士之七说》
——三千年中国士人思想之变迁
“三千年”是一个大概的数字。历史是不受数字的限制的;思想几乎和数字是无关的。但历史成为事实之后又可以用数字去叙述;思想成为一种现象之后也可以用时间去描述。因此,“三千年中国士人思想之变迁”这个命题是成立的。
“三千年”可以剥离为三个“千年”,但历史是不可以剥离的,思想更不可以剥离。好在历史事实和有些时间概念是不期而遇的;思想现象和有些时间概念是一拍即合的。
历史是有一个方向的,思想是有一个走向的。譬若黄河是有一个流向的,长江也是有一个流向的。但历史的方向性问题和黄河的流向性问题同样复杂;思想的走向和长江的流向,问题的复杂性也是同样的。但它们都有一个大方向:黄河长江自西向东流;历史从远古向现代发展;思想从混沌向清晰变化。
一、第一个“千年”中国士人之思想
1、第一个“千年”时间概念之所指
第一个“千年”时间概念之所指主要为:西历公元前一千年至公元元年。即中国之先秦时期。
2、“士”之简介
1)巫之蜕变:
西历公元前一千年以前即夏商时期把持当时意识形态者是——巫。巫参与左右夏尤其商的政治军事亦达千年之久。但历史进入西周之后,即进入西历公元前一千年之后,由士只手将巫推下了历史舞台,士开始参与左右新千年的政治与军事。但士是由巫蜕化变质而来,正像人是由猿变的一样。
2)士之构成:
士之构成是比较复杂的,但又不是不可以进行粗勒描述。可以简单地描述为:士或由血统高贵的贵族演化而来;或由身份极其低贱的平民发展而成。
3)士之定义:
士:中国文明之创始者;中国文化之传承者。
3、第一个“千年”中国士人之历史作用及其自身之思想行为
“昔太古尝无君矣,其民聚生群处,知母不知父,无亲戚兄弟夫妻男女之别,无上下长幼之道。”(《吕氏春秋》)从真正意义上给这种历史现象画上句号的人确是夏启。夏启之前的社会形态及其意识形态一言以蔽之曰:无序。从启开始中国人自觉追求一种秩序。巫是最早站出来以其神学充当这种秩序的维护者的。巫尽其宣传与维护之义务时间绵延近千年。
随着夏商两个朝代的土崩与瓦解,巫成了一个历史的幽灵,虽然还在中国大地上徘徊着,而且至今徜徉着,但历史毫不迟疑地始乱终弃地抛弃了她。原因:她不能更好地进行其宣传与维护之职责。
巫之败北乃其哲学思想被社会“弃之若敝屣也” 。巫之哲学,神学是也,其大要无非愚民而已。“我生不有命在天?”商纣成了这种哲学的一个殉葬品。
士击碎了神学,将人从神坛上赶了下来。“直面惨淡的人生,正视淋漓的鲜血”。士对巫进行了一个取而代之的工作。士之取胜乃其哲学思想被当时社会竭诚欢迎之故也。新千年中国士人之思想大势为何?立功是也。此种哲学可作如下扫描:
1)一种认识:
李斯“从荀卿学帝王之术。学已成,度楚王不足事,而六国皆弱,无可为建功者,欲西入秦。辞于荀卿曰:‘斯闻得时无怠,今万乘方争时,游者主事。今秦王欲吞天下,称帝而治,此布衣驰骛之时而游说者之秋也。处卑贱之位而不为者,此禽鹿视肉,人面而能强行者也。故诟莫大于卑贱,而悲莫胜于穷困。久处卑贱之位,困苦之地,非世而恶利,自托于无为。此非士之情也。故斯将西说秦王矣。’”(《史记——李斯列传》)李斯此种高论代表当时士人普遍之心声:孜孜于事功,矻矻于富贵。这是一种认识,对社会的一种彻悟,是中国人理性的第一次觉醒,醒悟到人是可以操纵自己的命运甚且可以把握这个社会的。中国士人精神境界从此由巫之听天由命的自然境界提高到“制天命而用之”的功利境界。建功立业成为这个时代的最强音。
2)一种信念:
“中国哲学家都是不同程度的苏格拉底。......他的哲学需要他生活于其中。他自己以身载道。遵守他的人生信念而生活,这是他的哲学组成部分。......在极端的情况下,他的哲学简直可以说是他的传记。”(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中国哲学的精神》)
第一个千年里中国士人信守着要建立掀天揭地之事功之人生信念,“九合诸侯”,“合纵连横”,杀伐征战于硝烟弥漫的战场,凝神结想于空旷枯寂的幄幕,舌战群儒,颈血溅王。
秦之崛起,一个无比强大的秦帝国的横空出世,和以下这个名单是分不开的:由余、百里奚、蹇叔、来丕豹、公孙支、商鞅、张仪、陈轸、范雎、李斯。而这些人无不有以上明确之认识坚定之信念。秦虚怀若谷地吸纳了这种哲学,尔后晴空霹雳地释放了这种哲学。秦之成功是第一个千年里中国士人立功思想结出的巨大的硕果。
第一个“千年”在中国大地上顶天立地的士人之巨象也早已被历史的风雨荡涤殆尽。士在朽骨无存的同时唯一留下的是一种精神——人定胜天。如果以龙图腾中国文化,而士人之此种精神则可象喻为龙之血液。远播四海的中国成语里无以数计的成语正是第一个“千年”里士人之精神与智慧的浓缩与结晶,这些成语背后是一个个曾经令中国上古历史风起云涌的士人之形象。中国上古历史缺少了这些士人之形象将黯然而至于失色。
春秋战国中国土地上出现了银白色的铁器,它代替了淡紫色的铜器。铁,它以其锋利和强硬推动了中国经济迅速发展。在春秋战国的血与火淬砺之中铸就的士之形象及其哲学,正象那淬火之后的铁器一样,也以其凌厉之势使中国历史挺进到一个崭新的时代。
二、第二个“千年”中国士人之思想
1、第二个“千年”时间概念之所指
第二个“千年”时间概念之所指主要为:西历公元元年——一千年。即中国历史上西汉到北宋时期。
2、第二个“千年”中国士人思想之变迁
第一个“千年”之前,即夏商时期,中国社会虽已开始呈现“有物有序”之状态,但意识形态领域仍囿于混沌与蒙昧之情形。因此,巫之哲学才能大行其道。中国历史正式进入第一个“千年”之后,即春秋战国时期,士以其哲学对当时的社会进行了长达千年的血与火的洗礼,中国人方始进入一种所谓“理智之年”。此其时中国士人简直是理性的化身。“朝秦暮楚”在第一个“千年”并非一个贬义词,正是当时中国之士人生存状态之“portrait”,其实这个词语里折射着一种理性的光彩。石鹊杀子,荀子詈王,孟子轻君,桩桩件件人类理性开放的灿烂之花朵也。正如前文所述,秦之成功,理性之胜利也,建功立业思想之大获全胜矣。
思想悲剧性向前拓展,历史喜剧性甚至闹剧性向前进展。“六王毕,四海一”秦帝国建立了;“戍卒叫,函谷举”秦帝国崩溃了。更有甚者“楚人一举,可怜焦土!”对于秦帝国之灰飞烟灭,哀悼反思之职责当仁不让地落在了中国士人之瘦削的肩上,因为士人之天职即文化之载体。酒腐蚀的是酒器,虽然酒之好坏与酒器无关。一个在人世仅仅生存了 33年,诞生于公元前200年,出生在中原地区(河南洛阳),冠以贾谊这个姓名的人,首当其冲地剖析秦之速亡的因果关系,写成“西汉鸿文”——《过秦论》。但正如章炳麟《秦政记》早已指出的“如贾生之《过秦》,则可谓短识矣。”。贾谊词不穷,但其理却曲。“仁义不施攻守之势异也。”用这样的话去评价秦之覆灭是缺乏理性色彩的。难怪章氏斥其“短识”。
历史是无序的。“仁义”二字的倡导贾谊绝不是始作俑者。但将这种思想和权利有机结合起来,或者说将此种文化与时贤所谓政治交媾在一起,并且使中国士人之思想在这个新“千年”有了一个新的变迁,贾谊有意无意扮演了一个发轫者的角色。不言自明贾生此种思想直接来自孔孟间接来自老庄。但孔孟老庄在上一个“千年”里即春秋战国时期其思想却无人问津,其生存之状态当时之人的观察与描写为“若丧家之犬”。孔子其人在第一个“千年”是当时中国士人极尽污蔑之能事的对象。
但孔子成为“圣人”了。随着孔圣人的名号在中国大地上如日之升如月之恒,中国士人之思想在又一个新“千年”里有了马克思所说的“否定之否定”意义上的发展变化。中国士人此次思想之变迁实为三千年中国士人思想之巨变也。
由第一个“千年”到第二个“千年”中国士人思想之变迁可以极其简单地描述为:由立功一变而为立德,即:立功——立德。
这里主要申说三个问题:1)、孔子的可同情之处;2)、贾谊董仲舒之过;3)儒学之泛滥
1)、孔子的可同情之处
其实立德的思想的创立孔子也不是始作俑者,但将这种思想建构为一种哲学,对孔子来说真是“舍我其谁”。(这里所说哲学的含义是陈嘉映所说的哲学的含义:哲学是讲道理的科学。)孔子其人把立德的道理讲通了。一部《论语》反复讲述的正是有关立德的道理,即:(1)为何要立德?(2)如何去立德?(3)立德会如何?
(1)为何要立德?
孔子之所以要这样,由:一、士之生存状态;二、士之死亡状况而决定。换言之,孔子被第一个“千年”里中国士人身上洒溅的殷红之血震惊了。
“秦慧王车裂商君,......灭商君之家”;苏秦被人刺杀,尚未死而又被车裂;白起自杀,“死而非其罪”;屈原怀石投汨罗以死;李斯被“腰斩于咸阳市”,且夷其三族......(以上材料均出自《史记》)
孔子周游列国,每次怀着一种立功的抱负而往,但一次次深怀一种恐惧与怀疑而返。孔子在作着对当时中国之士人命运的反省的同时也在作着对自己人生的思考。“如之何?如之何?”孔子在深情思考着。
孔子的结论是:人啊!想想你自己吧。
“立功”与“立德”之区别正在于此:立功者,认识社会,改造社会;立德者,认识自己,改造自己。
(2)如何去立德?
1、一种认识
“君子不器!”。第一个“千年”里中国士人无不立志欲将其打磨成君王之利器以建功立业,而孔子的看法是无须如此。“毋意,毋必,毋固,毋我。”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论语.子罕篇第九》)。大自然启迪了孔子对社会的看法,什么掀天揭地,“逝者如斯!不舍昼夜。”人啊!想想你自己吧。何必要做那些无谓的牺牲?!
2、一种信念
第一个“千年”里中国士人“头悬梁,锥刺骨”之终极目标无非富贵二字,而孔子的千古绝唱是:“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论语.述而》)孔门贤弟子颜回“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论语.雍也》)
第一个“千年”中国士人“ 受任败军之际,奉命危难之间”,“毛遂自荐”,“唐且不辱使命”,蔺相如“完壁归赵”,烛之武“夜缒而出”,侯赢“窃符救赵”,孙膑“围魏救赵”......帝王将相,苍生百姓。无巨无细,凡有事处皆有士人之身影!“士,事也。”(许慎《说文解字》),不错,第一个“千年”里中国之士人“想象力之焦点”(康德语)正是“尽瘁事国”(《诗经.北山》)。
仲尼及其弟子凭“逝者如斯”的认识及“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的信念对刀尖上舔血的士人发出了深情呼唤:人啊!想想你自己吧。
(3)立德会如何?
第一个“千年”中国士人之哲学是在对巫之哲学批判之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其精神境界由巫之听天由命之自然境界提升到了“制天命而用之”的功利境界;而孔子“立德”的思想则是对当时士人之“立功”思想之批判之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且将中国士人之精神境界由功利境界拓展为道德境界。孔子的思考和举措对一个生命个体的存在来说,无庸置疑达到了西哲柏拉图所礼赞的:将人由一黑暗的洞穴领到了一光明世界。
孔子、庄子其实是进行了一个大而化之的工作,这个工作可以用一些西方哲学的术语来恰切描述:把一种“理想哲学”化而为一种“存在哲学”。正是从这一角度出发,所以吾人认为孔子的所作所为还是令人比较同情的。
2)、贾谊董仲舒之过
《论语.卫灵公十五》有“士之仁者”之语,真夫子自道也。惜仲尼弟子无一人认识及此。贾谊也未认识及此。“立功”与“立德”是互补的,孔子品藻人物,或以德评,或以才评,尤其对管仲这一第一个“千年”里士人之代表几处颇为矛盾的评价更显示了这一点。春秋战国的血与火在萃造士之同时,也再造了一个孔子。第一个“千年”里中国士人和孔孟老庄之间的关系应该不是相斥之关系,应该是相吸相引相融之关系。可惜,第一个“千年”里中国士人对此没有觉悟;而第二个“千年”里中国士人也未就此问题达成广泛的共识。贾谊不仅短识,而且短命。贾谊关于许多问题的思考可以其“天不假其寿”而予以原谅。而董仲舒之“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是断断不可以原谅的。因为正是从董仲舒开始,第一个“千年”里中国士人身上表现出的一种力之美开始呈现出一种“层涛蜕月”之现象。第一个“千年”中国士人身上的一种令人钦慕不已之古士情怀庶几乎“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3)儒学之泛滥
周惇颐、邵雍、程颢、程颐和张载,传统称为北宋五子。 这些人发展了儒学,但儒学又已经不全是孔子的学说了。冯友兰曾经把这三者的关系设喻为:大鸡、小鸡和鸡蛋。这个比喻有其神妙之处:大鸡、小鸡和鸡蛋之间是不相等的关系。虽然鸡蛋被孵化成了小鸡,小鸡长成了大鸡,但它们已经不是一回事了。孔子对那些具有一种立功思想的人,从有些言辞里可以看出怦怦然心向往之,例如说到管仲时孔子击节赞叹“如其仁如其仁”。巫——士——子,可以分别象喻为:黄铜——黑铁——碧玉。第一个“千年”中国之士人向世界宣言:铁比铜更有利用价值,铁对铜可以取而代之。这个宣言全世界都是同意的。吾人也举手通过。但是说碧玉应该取代黑铁,历史是不答应的,吾人也断断不予首肯。好在孔子也没有此等思想。孔子只是认为:碧玉比黑铁更有意味一些。如此而已。可以说孔子对第一个“千年”中国之士人身上追求掀天揭地之事功这种现象是在进行一种敛其锋之弱化工作;而北宋之道学家却对中国之士人进行着一种铩其羽的戕化工作。在孔子那里,掀天揭地之事功与精金美玉之人品,尚可各是其是。庄子亦承认“彼一是非,此一是非。”。但在道学家那里“儒者自有名教可乐,何事于兵?”(《宋史.道学传》)第二个“千年”里中国士人之形象发生了用世界上最黑的文字进行人类最恶毒的诅咒也不过分之变化:中国士人从此手无缚鸡之力,甚且“百无一用是书生”。
第二个“千年”中国之士人极其失败的思想之变迁,如果用存在主义哲学予以审视,发现这些圣贤们关于“存在”这个问题的思考出现了一种裂变性错误。孔子对第一个“千年”中国之士人仅仅发出了智慧的微笑:马儿你慢点跑!但宋儒对第二个“千年”中国之士人却板起了严厉的面孔:这匹马,你停下来!可惜,第一个“千年”“朝夕从事”的“偕偕士子”并未领会孔子智性的微笑;而第二个“千年”生活在“叶公好龙”的唐宋帝王治下之士人却明明白白看到了那副罪恶的面孔。“万马齐喑”,谁负此历史之责任?
凭心而论,宋儒对中国之士人德性之培育亦有不朽之功勋,对“脏唐臭汉”时弊之匡救亦功不可没。但混沌学告诉我们:失之毫厘,谬以千里。
三、第三个“千年”中国士人之思想
1、第三个“千年”时间概念之所指
第三个“千年”时间概念之所指主要为:西历一千年——两千年。即中国历史上南宋到元明清到如今。
2、第三个“千年”中国士人思想之浓缩:
第三个“千年”中国士人之思想一言以蔽之,曰:无思想。即:没有一种原创性思想,只有一种重复性思想倾向而已。集中表现在第三个“千年”中国士人所立者惟言而已。
3、第三个“千年”中国士人之思想倾向速写:
1)向往立功;2)一心立德
四、三千年中国士人思想变迁之大势:
三千年中国士人思想变迁之大势可以高度概括为:由立功而立德而立言。即:立功——立德——立言。
五、三千年中国士人思想变迁史上之“钱塘潮现象”
1、魏晋士人
2、李白的诗歌
3、雍正的悲剧
4、“文革”中的思想
草于两千年十月一日——七日
很赞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