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散文网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散文阅读 > 经典散文

经典散文

【2021征文作品】编号74 赵丽丽 一封家书

2021-12-23经典散文
[db:简介]


人和人之间相处要有智慧,父亲说。


说这话时,我们坐在半山腰一处农家乐门口。那是父亲去世前一年的夏天,我和弟弟陪他去山里小住。巴掌大的平台上放着两张小桌子,远处一棵楮树挂在峭壁上,树身半歪着伸向山涧,几棵艳红的楮桃子咧着嘴张扬的笑着。身后,一棵老槐树寂静地站着,槐树挂着平原上春天才有的小白花,丝丝缕缕的清香溢出来。槐树身子斜着,伸向门前崎岖的山路。槐树的冠不大,叶子也小,很紧致,像树身上的年轮一样。


出发前一天,交代保姆给父亲带上厚衣服,保姆扇着扇子擦着汗笑着说,这么热的天,咋用着厚衣服。告诉她山里风凉,还是要带上外套,保姆满口答应。火辣辣的太阳不依不饶地追着我们,从滚烫的豫东大平原撵到尧山,我们一下子从盛夏跌进深秋。打开父亲的行李包,除了汗衫短裤,只有一件长袖衬衣。农家乐的老板娘找出她老公的冲锋衣借给父亲。就这样,父亲上穿深蓝色冲锋衣,下穿卡其色及膝短裤,坐在靠着山涧的平台上,莫名其妙地说出这句颇有哲理的金句。


弟妹带着侄子侄女去附近的小商店,想给父亲买件厚衣服,商店在下方的大平台上,孩子们迈着细长腿像羚羊一样奔跑着,跳跃着。午后的阳光透过茂密的槐树叶撒在父亲消瘦的脸上,给父亲深褐色老年斑镀上一层金,风吹过,落下一地时光的碎片,勾起父亲斑驳的记忆。父亲说,那是66年冬天,我被地委抽调到邻县搞“四清”。那时候的冬天很冷,两个县之间每天一班客车,每次回家都是骑自行车;没有电话也没有手机,和家里的联系主要是书信。一封信,在寒冷的路上蹒跚一个多星期才能到。


父亲和母亲,都是上世纪五十年代末的高中毕业生。母亲因为姥爷在外地学校工作,家境相对富裕;父亲是正宗贫雇农,家里穷得叮当响,三间土坯房里没一件像样的家具;爷爷在地主家当长工,地主是个读书人,外号“大善人”,家里开的有私塾,地主家的子弟因为受过教育,举止彬彬有礼,爷爷很羡慕。为了父亲读书,爷爷奶奶辛勤劳作省吃俭用,借遍亲戚和邻居;读高中时,老师给了一个勤工俭学的机会——刻蜡版,刻一张资料五毛钱,父亲也因此读完学业并练出一笔好字。靠着亲戚邻居的接济和勤工俭学,父亲读完高中。那时的高中比现在的大学普及率还低,高中毕业就算文化人了。建国初期,百废待兴,哪里有个识文断字的人,组织就会积极考察,发展到建设祖国的队伍中来。就这样,父亲母亲同时当上了教师,不久,父亲又被调到县委办公室当秘书,因为父亲是贫雇农出身,高中时就入了党,政治上靠得住更受组织信任。


父亲参加工作,端了公家碗吃上公家饭,在我们村和亲戚中很是出了一下风头;当然,最自豪的还是奶奶,能把唯一的儿子培养成公家人,那是相当风光的事。后来父亲和母亲结婚,娶了一个有文化的人,也是公家人也能领工资,奶奶乐得做梦都能笑出声。奶奶觉得功成名就,从此以后就跟着儿子上城里吃香的喝辣的,媳妇像她年轻时伺候婆婆一样,低眉顺眼的给她端吃端喝,这才不枉她几十年的辛劳。她不知道的是,端公家碗要给公家干活,有任务有纪律,特别是当老师,上课、早自习、晚自习,改作业做家访·····随着我们姐妹的出生,母亲越发繁忙,奶奶不得不从乡下来到县城带孩子;奶奶是很不情愿的,没人给她端吃端喝,她还要起早摸黑做饭洗衣服,还要带几个屎娃娃,把不会做饭的爷爷和两个尚未成年的姑姑扔家里,三个屎娃娃还都是丫头片子。奶奶应该是心有不甘,甚至是心有怨气的。


母亲和共和国一样正当青年,意气风发;工作从不落后,孩子还要干净体面,起早贪黑也很辛苦。十三岁随姥爷外出求学的母亲,结婚前十指不沾阳春水,为了这个家,她不但学会了做饭还学会了针线活,大人的旧衣服裁剪成小孩的,翻个面像新的一样;破旧不能再穿的衣服,旧床单,洗干净一层层用浆糊粘好晒干,忙里偷闲纳鞋底,大人的小孩的,一年四季的鞋都是昏暗的灯下一针一线缝出来的。每到夜深人静时,忙碌一天的母亲批改完作业再纳鞋底缝衣服,母亲应该也是心有不甘。母亲是个要强的人,做什么事都喜欢精益求精,做针线活也出手不凡,不但家属院的老师家属找她铰鞋样,学校附近的村民也去找她铰鞋样。长大后,母亲教我们做家务时最常说的话是:干活要眼里出气。年少时不懂,长大后倒是懂了,但是这种境界我到现在也达不到。


父亲收到母亲的来信很是高兴,因为其他同事的家属都是文盲,这样的家书越发珍贵。父亲在同事羡慕的眼神中读信,越看越心疼越看越不安。母亲在信中报告了孩子和老人一切平安的消息,然后提出离婚的要求,原因很简单,奶奶一位娘家侄子来我们家看望奶奶,见奶奶住在一个大杂院里,和在老家一样刷锅做饭洗衣服,很是心疼;刚好母亲下课回家,见到老家来的亲戚,热情地张罗着做饭,这位只比奶奶小两岁的大表哥很不客气地批评了母亲,为他的小姑我的奶奶抱打不平,狠狠地出口气。大表哥发完脾气拍屁股走人,留下满腹委屈的母亲无处可说,越想越委屈,越想越生气,便给父亲写信提出离婚的要求。她在信中说,我们都是新社会培养出来的有文化的青年,能为国家教书育人,这是我的责任也是我的光荣;我不可能放下学生放下工作在家相夫教子,每天给公公婆婆请安问好,端茶倒水,每天围着锅台转;国家需要我,学生们也需要我。我有工资,没让你养活,我也没享清闲,你的大表哥凭什么跑到家里指责我,不容我说话,不容我解释······


父亲拿着信发了愁,他知道奶奶一辈子辛劳很不容易。为了他上学,心灵手巧的奶奶每天纺花织布穿针引线,为大户人家缝衣做鞋,是十里八乡都有名的巧手,但是,奶奶常年穿的都是补丁衣服,新补丁旧补丁一层层摞着,根本看不出本来的颜色。奶奶就盼着儿子出人头地跟着享福,好不容易熬出头,还要每日辛苦做活,父亲很心疼却也无可奈何。


父亲深知清官难管家务事,自古婆媳关系难调理,这也是中国式家庭里家家都会遇到的难题。父亲踌躇再三决定冷处理,回避矛盾。过了几天,父亲给母亲写封回信,说了在外工作的辛劳,每天下乡参加运动,晚上回来整理材料,经常熬夜加班,饭也能吃饱,就是吃饭不靠时胃病犯了,问题不太大,不用挂念。笔锋一转,父亲写道,前几天收到你的来信,我踏着雪下乡回来,手都冻僵了,刚在火炉边坐下,同事把信递过来,我没接住,掉在火炉子里,急忙去火里抢,没抢上来。家里没啥事吧?你和孩子们都还好吧?我不在家,你还要工作还要带孩子,一定很辛苦;千万记得,孩子发烧赶紧去医院,现在有一种病叫小儿麻痹症,发几天烧腿能烧瘸;还有,咱娘年纪大了,是打旧社会过来的人,思想陈旧,有些事你多包涵,毕竟咱们都是受过教育的人,都是有知识有文化的人······


孩子们又像羚羊一样奔跑着跳跃着回来,商店里没有合适的厚衣服,只剩一条大浴巾,孩子们把浴巾搭在爷爷腿上,裹住,看饭菜还没上来,又蹦跳着跑走了。父亲露出心满意足的微笑,对着孩子们的背影用力喊着:别跑那么快。我问父亲,后来呢?父亲惬意地笑着说,你妈回信没再提大表哥的事,也没提离婚的事。我知道你妈说的是气话,一辈子,你妈都不知道我看了那封信。


父亲接着说:人活一辈子不容易,无论是工作还是家务事,无论是和同事还是和家人在一起,都需要包容和智慧。


我们就这样静静地坐在时光的平台上,听岁月的小溪潺潺流淌。略显疲惫的父亲靠着椅背垂着头,苍老的脸上沟壑交错,散落着铜钱一样的老年斑,不知道里边藏着多少秘密和智慧。许久,弟弟打破沉默,笑着说:您这样的智慧,呵呵······

文章评论